古詩詞中經常抒寫詩人的心情,金榜題名時,孟郊心中得意,情思無涯、騎馬賞花;名落孫山時,柳永心有不甘,拋卻浮名、淺吟低唱。
聽聞朝廷的好消息,杜甫心花怒放,白日放歌、青春作伴;得知愛妻仙去,蘇軾心情沉重,塵灰滿面,鬢白如霜。中唐有一位詩人,晚年時也寫詩表達自己的複雜感受。下面分享白居易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四句更抒寫了恬淡心境。
養拙
唐代:白居易
鐵柔不為劍,木曲不為轅。
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門。
甘心謝名利,滅跡歸丘園。
坐臥茅茨中,但對琴與尊。
身去韁鎖累,耳辭朝市喧。
逍遙無所為,時窺五千言。
無憂樂性場,寡慾清心源。
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
白居易在58歲時離開了長安,被派去分司東都。遠離了天子,他卻覺得如釋重負。在去洛陽的路上,他優遊山水、訪友吟詩,走了13天才到洛陽。
洛陽的朋友很多,白居易和他們一起遊山玩水,飲酒賦詩,既不寂寞,又不繁忙;既無爾虞我詐,又不缺少俸祿。如此安度晚年,他已心滿意足。
白居易70歲時還擔任太子少傅,人閒俸豐,雖然膝下無子,但女兒為他添了一個外孫女,夫人也健在,一家人可以安享天倫之樂。
白居易早年不信佛道,但被貶江州後,深知仕途艱難,除了寄情山水和詩酒,他又轉而學道煉丹,晚年終於皈依佛教,還經常與香山僧侶在一起切磋。這首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抒寫了詩人對人生和生命的理解和看法。
開篇兩句就飽含哲理,詩人認為自己本性就像一塊柔鐵,無法鑄成利劍;又如一根曲木,更不能製作車前駕駛的直木。
既然自己如此愚鈍,又不堪大用,就應該心甘情願地謝絕各種名利的誘惑,在紅塵中消蹤匿跡,然後隱居於鄉村山野,或閒坐、或躺臥於茅屋中,每日與古琴、醇酒為伴。
樂天曾經在初冬微雪時,與僧侶一起乘小船,從洛陽的建春門赴香山。他坐在船後,用小灶蒸飯,同時又燒菜烹茶。他們溯流而上,或低吟、或長嘯。看見這種場景的人,都羨慕詩人的閒情逸緻。
晚年的詩人早已不在意得失與功過,更不在乎別人在背後如何評價。他研究道德經,學習老子大智若愚、抱樸守拙的思想。
老子的經典之作洋洋灑灑五千言,深邃精闢,詩人更喜歡其提出的無為而不為之觀點。如今的樂天學會順應自然規律,也自在逍遙,脫去了世俗的煩惱,沒有了朝堂裡的喧鬧。
白居易不僅深受道家清靜無為、知足保和等觀念的影響,而且佛家歸空門的思想,也早已在他的頭腦裡生了根。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他晚年的作品也充滿著自我陶醉的詩句。
白居易在洛陽生活時,非常喜愛香山寺的清幽,還自稱香山居士。他常常乘著肩輿入山,穿著白衣裳,曳著長手杖,徘徊於寺中。他還把家釀之酒和滿架之書全都移人香山寺中。
最後四句更抒寫了恬淡心境,樂天逐漸地脫離了對名利的追求,轉而喜歡寺院裡無喜無憂的氛圍,也愛好鑽研令人清心寡欲的佛理。
他還感慨地說,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作者以此點題,並呼應開篇兩句,也令人回味良久。
縱覽白居易的這首五言古詩,全文明白如話,開篇又寓意深刻,值得人們細細閱讀。作者認為,鐵柔不為劍,木曲不為轅,一個人只有量力而行、才盡其用,方能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
而詩人先是自稱愚笨,而結尾又說「不才者,探道根」,所以他養拙的之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悟透禪理。而在人們日常生活與學習中,也應該懂得以退為進、難得糊塗的道理,而不以暫時之獲得而沾沾自喜,更不以暫時之失去而羞愧難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