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四句更抒寫了恬淡心境

2020-12-16 品詩賞詞

古詩詞中經常抒寫詩人的心情,金榜題名時,孟郊心中得意,情思無涯、騎馬賞花;名落孫山時,柳永心有不甘,拋卻浮名、淺吟低唱。

聽聞朝廷的好消息,杜甫心花怒放,白日放歌、青春作伴;得知愛妻仙去,蘇軾心情沉重,塵灰滿面,鬢白如霜。中唐有一位詩人,晚年時也寫詩表達自己的複雜感受。下面分享白居易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四句更抒寫了恬淡心境。

養拙

唐代:白居易

鐵柔不為劍,木曲不為轅。

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門。

甘心謝名利,滅跡歸丘園。

坐臥茅茨中,但對琴與尊。

身去韁鎖累,耳辭朝市喧。

逍遙無所為,時窺五千言。

無憂樂性場,寡慾清心源。

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

白居易在58歲時離開了長安,被派去分司東都。遠離了天子,他卻覺得如釋重負。在去洛陽的路上,他優遊山水、訪友吟詩,走了13天才到洛陽。

洛陽的朋友很多,白居易和他們一起遊山玩水,飲酒賦詩,既不寂寞,又不繁忙;既無爾虞我詐,又不缺少俸祿。如此安度晚年,他已心滿意足。

白居易70歲時還擔任太子少傅,人閒俸豐,雖然膝下無子,但女兒為他添了一個外孫女,夫人也健在,一家人可以安享天倫之樂。

白居易早年不信佛道,但被貶江州後,深知仕途艱難,除了寄情山水和詩酒,他又轉而學道煉丹,晚年終於皈依佛教,還經常與香山僧侶在一起切磋。這首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抒寫了詩人對人生和生命的理解和看法。

開篇兩句就飽含哲理,詩人認為自己本性就像一塊柔鐵,無法鑄成利劍;又如一根曲木,更不能製作車前駕駛的直木。

既然自己如此愚鈍,又不堪大用,就應該心甘情願地謝絕各種名利的誘惑,在紅塵中消蹤匿跡,然後隱居於鄉村山野,或閒坐、或躺臥於茅屋中,每日與古琴、醇酒為伴。

樂天曾經在初冬微雪時,與僧侶一起乘小船,從洛陽的建春門赴香山。他坐在船後,用小灶蒸飯,同時又燒菜烹茶。他們溯流而上,或低吟、或長嘯。看見這種場景的人,都羨慕詩人的閒情逸緻。

晚年的詩人早已不在意得失與功過,更不在乎別人在背後如何評價。他研究道德經,學習老子大智若愚、抱樸守拙的思想。

老子的經典之作洋洋灑灑五千言,深邃精闢,詩人更喜歡其提出的無為而不為之觀點。如今的樂天學會順應自然規律,也自在逍遙,脫去了世俗的煩惱,沒有了朝堂裡的喧鬧。

白居易不僅深受道家清靜無為、知足保和等觀念的影響,而且佛家歸空門的思想,也早已在他的頭腦裡生了根。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他晚年的作品也充滿著自我陶醉的詩句。

白居易在洛陽生活時,非常喜愛香山寺的清幽,還自稱香山居士。他常常乘著肩輿入山,穿著白衣裳,曳著長手杖,徘徊於寺中。他還把家釀之酒和滿架之書全都移人香山寺中。

最後四句更抒寫了恬淡心境,樂天逐漸地脫離了對名利的追求,轉而喜歡寺院裡無喜無憂的氛圍,也愛好鑽研令人清心寡欲的佛理。

他還感慨地說,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作者以此點題,並呼應開篇兩句,也令人回味良久。

縱覽白居易的這首五言古詩,全文明白如話,開篇又寓意深刻,值得人們細細閱讀。作者認為,鐵柔不為劍,木曲不為轅,一個人只有量力而行、才盡其用,方能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

而詩人先是自稱愚笨,而結尾又說「不才者,探道根」,所以他養拙的之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悟透禪理。而在人們日常生活與學習中,也應該懂得以退為進、難得糊塗的道理,而不以暫時之獲得而沾沾自喜,更不以暫時之失去而羞愧難當。

相關焦點

  • 白居易的一首七律,開篇美如畫卷,尾聯更顯悠閒恬淡
    比如,詩人在愁悶時,就會感覺落花也非常悲怨,流水更是無情;而當詩人心情舒暢時,卻感覺小草也很可人,荷花更如仙女。再如,月亮是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意象,遊子思鄉時看見那一輪玉盤,就格外惆悵;而當詩人興致高漲地遊玩時,月光如水,更能助長遊興。唐代一位詩人就深諳此道,所以他的筆端總是顯得遊刃有餘。
  • 魯迅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7個字更難以辯駁
    下面介紹魯迅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7個字更難以辯駁。答客誚作者:魯迅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魯迅生前好友許壽裳先生於1936年曾在《懷舊》一文中說過,《答客誚》一詩的寫作,「大概是為他的愛子海嬰活潑會鬧,客人指為溺愛而作」。魯迅也憤怒地指斥,「連出世不過一年的嬰兒,也和我一同被噴滿了血汙。」周海嬰出生於1929年9月的上海,是魯迅和許廣平唯一的孩子。
  • 鮑照的一首詩,委婉含蓄,最後6個字更飽含哲理
    這樣的寒冷天氣,有人圍著火爐喝酒聊天,有人捧著書卷刻苦學習,更有人用一曲悠揚的歌聲,抒發自己的複雜心情。在岑參的筆下,冬天是美麗的, 一夜飛雪,卻仿佛春風到來,更如梨花綻開;在劉長卿的筆端,冬天是溫馨的,日暮時分、白雪皚皚,雖然柴門犬吠,卻溫暖了夜歸之人。下面介紹鮑照的一首詩,委婉含蓄,最後6個字更飽含哲理。
  • 萊蒙託夫的一首詩,開篇就描寫精彩,最後一段話更充滿哲理
    下面介紹萊蒙託夫的一首詩, 開篇就描寫精彩,最後一段話更充滿哲理。 《帆》作者:萊蒙託夫 在那大海上淡藍色的雲霧裡,有一片孤帆,在閃耀著白光!它尋求什麼,在遙遠的異地?這首詩創作於1832年,當屬萊蒙託夫最著名的詩篇之一。當時菜蒙託夫住在彼得堡,詩中反映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俄國進步知識分子的思想、心情和處境。帆是詩人的化身,在大海的狂風巨浪中,一片孤帆頑強地與之抗爭,詩人藉此表達對自由的嚮往、以及對勝利的渴望。
  • 南宋才子暮春觀景,這首詩標新立異,更飽含哲理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討厭綠肥紅瘦,下面介紹的是南宋才子暮春觀景,這首詩標新立異,更飽含哲理。他曾寫過一首《商歌》,東風滿天地,貧家獨無春。負薪花下過,燕語似譏人。其中後兩句非常感人,更耐人尋味。初春時萬紫千紅的花兒早已不見了蹤影,萋萋芳草也不是原先的模樣,令人想起杜甫在《暮春》中的兩句詩,沙上草閣柳新暗,城邊野池蓮欲紅。
  • 白居易很深情的一首詩,開篇4句就十分驚豔,打動了無數人!
    看到題目「白居易很深情的一首詩」,大家第一時間是不是想到了《長恨歌》?雖然《長恨歌》也是情深至極,但終究寫的是別人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首「白居易很深情的詩」,說的是他自己的深情,是屬於白居易對一個女子的深情。
  • 白居易充滿哲理的一首詩,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民間關於他寫詩的故事有很多,據說他每次只要一寫好了一首詩,便是要拿去讀給那些不識字的老嫗聽,如果她們聽不懂,那麼便要改到她們聽懂為止。儘管白居易的詩作寫得很直白,但是他的詩作同樣充滿了哲理,意境全出。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一千多年來,人們對於白居易的喜愛,有增無減的原因之一。
  • 曾鞏飽含哲理的一首詩,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通篇描寫的很是生動,表面看似在寫春天的景色,其實主要還是表達了自己對於人生的一種看法,所以也就使得這首詩充滿了無限的哲理。那曾鞏在詩歌方面,雖然成績平平,可是他的這首《城南》,則是又是別具一格,也是一首非常經典的作品,寫得很是抒情,也非常的唯美,讀來更是朗朗上口,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非常值得我們一讀,只要讀懂了這樣的作品,也是能夠從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諦,這也正是曾鞏這首詩的獨特之處。
  • 白居易16歲寫的一首詩,太經典,最後兩句被李煜化用成千古名句
    今天,隱娘想說的詩,是白居易的《草》。白居易的《草》,全名《賦得古原草送別》,背後有一個「居長安不易」的故事流傳甚廣,詩的最後兩句被南唐後主李煜化用成千古名句。隱娘上小學時,這首詩入選小學課本,詩名叫《草》,當時,只有前四句,讀來朗朗上口。很多年以來,隱娘一直以為這首《草》詩就四句。
  • 白居易被貶江州,寫了首富含哲理的詩,用通俗語言講述了如何識人
    針對這個問題,唐朝的白居易曾經寫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詩歌——《放言五首其三》。一、白居易原詩賞析《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都說這是白居易的政治抒情詩,但是這一首富含哲理的小詩,其實寫得像是一篇議論文。先用詩的開頭四句立論,說明要辯別一個人的忠奸,得依靠時間去檢驗。再用最後四句詩,以歷史人物來論證他自己的正確觀點。其詩言簡而意駭,擲地有聲。因此,後面四句詩流傳極廣。
  • 白居易最驚豔的一首詩,其中四句,成為了千古名句!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素有「詩王」之稱謂,古人作詩,凡是指定或限定的題目,照例在題目上冠以「賦得」二字。賦得詩往往是應考之作,但也不盡然。在送別的場合,人各賦詩,也常限定題目。限題作詩當然比自由命題多—些麻煩,沒有真情實感也得敷衍幾句,所以難得佳作。
  • 北宋高僧的一首禪詩,意境寧靜愉悅,更飽含深刻的禪理
    唐代一位高僧就擅長從習以為常的現象中參悟禪意,有一次他在秋夜的風雨中靜靜地感受內心,寫下一首禪詩,意境寧靜愉悅,更飽含深刻的禪理。江上秋夜宋代:道潛雨暗蒼江晚未晴,井梧翻葉動秋聲。樓頭夜半風吹斷,月在浮雲淺處明。
  • 白居易很美的一首詩,通篇都是寫景,寫得生動有趣,美得令人驚豔
    其實白居易很多的詩都值得一讀,除了前面所介紹的那幾首之外,還有這首《暮江吟》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都是在寫景,而且寫得生動有趣,寥寥數語營造出了一種唯美的意境,美得令人驚豔。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白居易最朦朧的一首詩,通篇不知所云,其實是表達了一種人生感悟
    那白居易的很多詩都是朗朗上口,例如他還在17歲時便是寫下了著名的《賦都古原送別》,也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白居易開始嶄露頭角,成為了當時文壇的新秀,不僅寫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同時還致力於文學的改革,也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新樂府運動」,他的這種改革,對於後世的文學創作起到了極為遠的影響。
  • 元好問的一首詩,短短20字,描繪了8種景物,更深蘊哲理
    另一位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也善於抒寫雜詩,走在從長安回家的路上,看見曠野無垠、蒼茫遼闊的場景,詩人便滿懷羈旅愁思,心情迷離。而詩人生性淡泊,更愛青山綠水,所以當他離開喧鬧的都市,再次聞到鄉村中荷風送香、聽到露滴清響之時,頓時就將煩惱和惆悵拋到了九霄雲外。
  • 元稹最簡練的一首詩,短短的20個字,可以媲美白居易的《長恨歌》
    我們都知道白居易寫過很多敘事長詩,最為著名的有《長恨歌》和《琵琶行》,這兩首敘事長詩,也是他最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的名篇,前一首描寫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後一首則是描寫了一位普通的琵琶女,寫得很是生動,也非常的悽美,兩首都是唐詩裡的千古名篇。
  • 白居易這首詩,一開篇就美得令人心醉!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暮江吟》,便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謳歌美麗自然風光的經典詩作。在這首詩中,白居易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裡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因此,我們不僅能夠欣賞到美得令人心醉的夕陽之美,還能欣賞到秋夜的月色之美。如果有人問,夕陽到底有多美?
  • 白居易半夜夢醒,這首詩比喻形象,最後兩句更是畫龍點睛
    一首詩如果沒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篇,也不見跌宕起伏的敘述,那就一定要有一個繞梁三日的結尾。南宋詞人姜夔就認為,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馬。試想一批疾速馳騁的駿馬,如果要將其截住,不僅需要驚人之力,還要有高超的技巧。
  • 白居易自求外放,途中見日落月升,寫下一首七絕,開篇即千古名句
    前一陣買了本講中國二十四節氣知識的小冊子,翻到白露那一章,開頭就放了一首白居易的《暮江吟》,我們小時候曾經學過這一首詩。這一首詩是白氏七絕力作,被《唐宋詩醇》贊為「作色秋江圖」。作者聖手妙筆,以詩作畫,全詩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畫面感極強的風景圖。
  • 白居易說李白詩十首沒一首上乘,韓愈寫詩怒懟,開篇10個字霸氣了
    公元761年,39歲的杜甫實在受不當時一些人對初唐四傑的指指點點,寫了一首很解氣的詩力挺四傑。詩中最後兩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大概是杜甫一生最狠的話之一了。後來事實也正如詩聖所言,四傑的詩風對後來的唐詩影響巨大,美名也傳了1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