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看到題目「白居易很深情的一首詩」,大家第一時間是不是想到了《長恨歌》?
雖然《長恨歌》也是情深至極,但終究寫的是別人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首「白居易很深情的詩」,說的是他自己的深情,是屬於白居易對一個女子的深情。
僅僅是開篇四句,就已經驚豔了很多人,也打動了很多人,這大就是屬於白居易的浪漫和深情吧!
關於愛情,似乎總會有點遺憾,就比如白居易這首詩,深愛的人只能藏在心底,放在遠方,這種相思,也太苦了!
《夜雨》白居易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開頭4句十分精彩。點明了作者有一個十分思念的人,但是卻與作者相隔在很遠的他鄉。這一句開門見山寫出了作者寫這首詩的原因:懷念他所愛的那個人。
緊接著他寫自己有一件感懷於心的事情,被他深藏在心底。結合上下文我們就知道了,這件作者感懷於心的事情,就是對這個女子的思念。
第一句寫的是對人的思念以及距離之遠,第二句則寫對這個人的思念。但是思念有多深呢?還得看三、四句。
同時,我們注意看這4句話,其中的「隔」字和「結」字,都凸現出了一種冰冷無情的感覺,似乎這對戀人是被人們活生生拆開的。
原來,白居易11歲那年因避家鄉戰亂搬到了父親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離。在那裡,白居易認識了一個比他小4歲的鄰居女子——湘靈。兩人青梅竹馬、情竇初開,感情甚好。
貞元十六年初,29歲的白居易考上了進士,回符離住了近10個月,懇切向母親要求與湘靈結婚,但被封建觀念極重的母親拒絕了。
後來,在將近8年的時間裡,白居易和湘靈都沒有再見過面。而直到元和七年,白居易還在寫詩思念湘靈。比如說這首《夜雨》,就是此時寫成的。
如果說,一、二句作者寫了自己的思念,那麼三、四句就是對這兩句話的補充。
我所思念的人在的「遠遠方」,有多遠呢?其實這並不是空間上的遠,更多的是對故鄉的生活、故鄉的人的思念之深。故鄉已經不能回去,可我每一天都在遠方遙望它!
我所深愛的人被藏在「深深腸」,有多深呢?一想起往事,想起那些回憶,都能叫人肝腸寸斷、痛苦不堪。心中的愁緒無法排解,但我依然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人」是「隔」的,「事」是「結」的,這該是多大的痛苦和毅力,才能寫下這首詩?作者在寫這首詩時,又是怎樣一種心情?
儘管作者寫這首詩的情感炙熱溫暖,但寫出來的內容卻讓人覺得冰冷而無情,這種「水」與「火」的交織,這種糾結複雜的情緒,很容易讓讀者引起共鳴,想起自己曾經愛而不得的那個人,多少是有點黯然的!
作者的愛情無所終了,前途似乎也迷茫無望,「燈」從白天亮到黑夜,最後只能剩下一點「殘」影,就像作者一個人居住在這空屋子裡,只覺得無比的寂寞空曠。
秋天未曉、風雨蒼蒼。我又該何去何從?秋天在大多數人眼裡心裡都是寂寥蒼茫的,特別是對於古代的文人來說,秋天就代表了他們坎坷的仕途、鬱悶的情感,那些報國無門、仕途失意、情感創傷等的情緒在此時都一齊湧上心頭,難免產生前路茫茫的無措。
於是,這裡的秋雨茫茫,其實也代表了詩人此時心情的茫然。雖然這裡面沒有一個字在寫思念,但是通過秋雨,似乎那些暗藏的思念也都在此時迸發出來了。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貶江州途中,再次遇到湘靈,他們二人抱頭痛哭了一場,白居易為湘靈寫下了題為《逢舊》的詩。但這時的白居易已經結婚7年,湘靈雖年近40歲仍未婚,但二人終究已經錯過,這段愛戀,也只能以悲劇收場了。
最後一句「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意思是:不學學苦行僧的佛法,怎麼能忘得了曾經過往的回憶?
這一句,把整首詩的情感都推向了一個高潮。試想,白居易是有多愛湘靈啊,才會因為愛而不得想要忘卻。可是忘卻又豈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這讓我想到了那句「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其實,苦行僧也有自己的苦惱!
作者的滿腔情意,就在這裡淡然謝幕,畢竟他和湘靈已經不會再有結果了,可是那些日日夜夜無法排解的思念,依然會跟隨他走完剩下的人生。
白居易還有另外一首寫情愛的詩是《長恨歌》,但比起唐玄宗楊貴妃這種感天動地的愛情,白居易和湘靈的小情小愛,似乎更能觸動我們的內心,這首《夜雨》也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
白居易這一首詩,雖然是以思念為主的情愛詩,但並沒有其他愛情詩那種纏綿悱惻、依依不捨的情感在裡面,反而十分大氣,但是在大氣中透露出來的細膩情深,卻更加使我們想要落淚,為白居易,也為湘靈。
不為愛而愛的愛情,往往是純粹而偉大的。作者就用這種樸實直白的語言,為我們譜寫了一曲炙熱真摯的愛戀。白居易,確實很厲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