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山之巔,黃皓磯上,高達51.4米的黃鶴樓傲然聳立。極目遠眺,長江與漢水交匯,滾滾東逝水,盡收眼底。
那種開闊的視野所帶來的滿心的灑脫與曠達,在樓宇之中感受來自江水的絲絲氣息,讓人精神為之一震。
黃鶴樓共有5層,每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確似一隻只黃鶴展翅而去。
如今的黃鶴樓,已經放下了它的神秘,成為了遊客如織的玩樂場所,普通人也可以站在此地,感受一下遠處的海風攜帶而來的歷史的味道。
但很多身居武漢的本地人卻對遊覽黃鶴樓沒有多大的興趣,甚至多了幾許排斥心理。究其原因,除卻本地人大都不遊覽本地名勝的不成文慣例之外,更多的是因為,現在的黃鶴樓並非最初的那座樓宇,而是在1985年才建成的仿樓。
最早的黃鶴樓,本身是三國東吳時期為了抵禦敵軍而建的一個軍事設施,它最初承載的,是保衛家國的軍事職責。
後來,隨著三國歸於一統,黃鶴樓的原有功能被弱化。
來到唐朝之後,隨著時間的流逝,黃鶴樓也由過去的一個軍事哨所演變成了一個較為純粹的遊覽性場地、觀賞性樓宇。自此,上至朝廷官員、下至平民百姓,遊客的腳步一直在黃鶴樓上上下下,「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
也是在這一時期,基本明確了黃鶴樓在此後歲月中的歷史定位,奠定了它在文化流淌過程中不可動搖的支柱性作用。
黃鶴樓的揚名,大概還是首推崔灝的《黃鶴樓》,一曲「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寫出了詩人此刻的「愁」,也賦予了黃鶴樓略帶憂鬱的氣質。
然而,黃鶴樓本身的木質結構也決定了它自身的脆弱度,讓它很難長時間地屹立於歷史長河之中而完好無損。
其實,據史料記載,在黃鶴樓建造至今的1700餘年之間,因為戰爭、興修水利等各種原因,黃鶴樓屢屢被摧毀。但是在被毀之後,它又一次次奇蹟般地復活,又舒展筋骨,重新傲立江邊,感受這歷史的浪潮一次次地拍打和吹拂。
在清代光緒年間的那場大火之後,化為灰燼的黃鶴樓在此地孤獨地喘息了100餘年。百年之後,武漢市政府又重新讓它站立了起來,它的巍峨雄偉,它的高傲熱情,又一次以一種完整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雄踞在長江之畔。
回首過往,有多少屋宇樓臺散落在歷史的縫隙中,再也沒有重見天日的機會,也從此永遠消失在了人們的記憶之中。而黃鶴樓,縱然歷經風風雨雨,起起落落,卻再一次展翅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縱然它已經不是最初的模樣,但這千百年來,它身上所沾染的文化氣息,所蘊含的歷史底蘊也在這頂天的圓柱中、這翹起的飛簷裡,再一次地傳遞給現代化都市裡的人們,讓過去與現在於當下這一刻融為一體。
就在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疫情在武漢集中爆發,疫情的急速蔓延意味著遊人如織的黃鶴樓極具傳染風險,根據安排,黃鶴樓閉門謝客。
就像它曾經經歷過的許許多多災難一樣,如今,它親眼目睹身旁的這座城市陷入危機之中。也正如這千年以來依舊屹立不倒的黃鶴樓之魂一般,它知道黑暗總會過去,黎明終將到來。
今年的6月1日,黃鶴樓再度打開大門,歡迎經歷過生死的人們來這裡,跟它互道平安,跟它握手擁抱。
站在樓宇之內,放眼望去,浪濤滾滾的江面上,一波波推送而來的,都是重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