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麵包為何硬黑、亞洲麵包為何軟白?

2020-12-21 糕餅工匠杜德春

亞洲、歐洲麵包文化藝術的區別:

歐洲麵包為何硬黑、亞洲麵包為何軟白?

文|中國糕餅資深工匠杜德春

歐洲麵包與亞洲麵包的差異在於:文化差異、地域差異、歷史差異、以及哲學差異等;那麼、麵包差異亦與此息息相關。

歐洲麵包文化審美:

一、文化差異:

公元一世紀基督的門徒彼得徒步傳播福音至希臘雅典與羅馬,麵包的雛形「無酵餅」即掀起了歐洲麵包的饕餮文化。

儘管經過中世紀黑暗宗教的洗禮、但歐洲麵包依舊黑麥芬芳,人民依舊以黑麥、粗纖維、全穀物纖維秉承上帝的全麥,讓自己的身體獲得健康信仰的血液與靈魂。

至今看來、歐洲各國麵包依舊涅槃黑麥全穀物纖維的基督法則來發酵饕餮 全麥麵粉賦予歐洲人的全營養結構的節奏!

二、地域差異:

北歐、東歐、西歐、南歐、中歐,以其地域差異而麵包延伸出諸多文化差異:譬如、丹麥麵包,俄羅斯酸列巴、波蘭麵包、維也納麵包、德國麵包、法國農夫麵包、北歐黑麥麵包等。

三、歷史差異:

我們知道、歐洲的文明或崛起開始是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大海洋時代開始的;接著便是法國、義大利、德國、奧地利、瑞典、芬蘭等加入第一次或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各種口味與文化的麵包由此也開始發酵自己的風格:譬如、芬蘭麵包、英國麵包、鹼水麵包、維也納麵包、蘇格蘭麵包、羅馬麵包、佛羅倫斯麵包等;大海洋時代與歐洲工業革命的標誌性崛起,使的標誌性的歐洲麵包也是百味齊放、百家爭鳴;歐洲麵包為是各種主流麵包發酵藝術饕餮涅槃。

四、哲學差異:

我們看你歐洲的哲學源頭是從希臘雅典開始發酵的,也就是彼得之後,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哲學開始發酵與延伸。

第二階梯的哲學發酵是從德國的萊茵河開始的:康德、黑格爾、尼採用他們不同的蒙太奇或素描或勾勒發酵唯心與唯物的哲學色彩風味。

第三階梯的哲學發酵依舊在德國: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的哲學發酵不僅風靡了歐洲,也風靡了全世界。

至今、我們饕餮最多的麵包文化藝術最多的就是德國麵包,譬如德國鹼水麵包與德國黑麥麵包;譬如希臘麵包大哈斯、希臘復活節麵包是非常有名的麵包,也許、雅典與萊茵河的哲學;讓我們更加喜歡歐洲麵包的文化情懷與藝術審美!

歐洲會用來當主食的麵包大多單純利用酵母發酵,不另外添加香精、油脂,且會以全麥、黑麥麵粉製作。歐洲麵包硬、有嚼勁;佐以粗纖維、雜糧、黑麥、裸麥、少糖稍油;因為歐洲人把麵包作為主食,所以健康與綠色是核心。

自然發酵的傳統在多個國家被保留下來。在德國、北歐國家等地,因為食用含麩質較少的裸麥麵包,而裸麥澱粉酶的反應溫度相對較高,高溫加熱下可能導致澱粉分解。用自然發酵方法能增加麵包酸度,較好地防止裸麥澱粉分解。

亞洲麵包文化審美:

在亞洲、主食一直是饅頭或米飯;譬如印度、香港、澳門、菲律賓、乃至亞洲很多國家或地區,麵包是從歐洲國家大海樣時代貿易殖民亞洲、麵包才開始發酵萌芽。

中國的麵包一說是義大利馬可波羅元朝時代傳播;一說是清朝時代廣東、寧波、廈門海洋貿易洋人開始發酵麵包。

相較於歐洲麵包,亞洲地區的軟麵包添加了較多的其他成分,增加了大量的黃油、牛奶、奶粉、白糖的熱量,且較軟的口感入口即化,不知不覺就會吃過多,若把這種麵包當主食,自然容易引發健康問題!在亞洲、麵包是調理食品;所以與歐洲健康麵包理念大不相同;也許亞洲人更在意「面子」延伸-麵包也就要好看、柔軟、飽滿、細膩-所以高糖、高油、添加劑、改良劑、防腐劑成了現代亞洲麵包的詬病所在!

歐洲麵包溯源公元一世紀、基督的門徒彼得從巴拉斯坦徒步抵達希臘、雅典、羅馬,開始讓歐洲人吃上了麵包的雛形無酵餅,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歐洲開始了以全麥小麥或者雜糧為主食的麵包文化。

東方以中國為主要文化溯源,也許是饅頭的基因,以至於清朝時代的東北俄羅斯修鐵路、或者是鴉片戰爭之後的清朝,打開經商之門的牧師傳遞麵包焙烤的文化;都沒有影響亞洲的「甜麵包文化屬性」那就是高糖高油、無膳食纖維的潔白麵包。

有的人說:這是港臺港式麵包的傳播;也有的人說這是亞洲人的麵包審美文化。

無論如何、我們與歐洲麵包相比較,依舊缺乏全麥麵粉或者黑麥麵粉的膳食纖維與全結構營養平衡的法則。

也許是我們東方人的文化信仰、審美藝術、發酵工藝、以及飲食文化有我們自己的哲學發酵,亞洲麵包亦如此。

【end】

糕餅工匠杜德春:43年專注面點麵食發酵與焙烤食品食材、配方、工藝、糕餅文化審美造詣精髓;設計之傳統匠人;垂直度與專業造詣之深、精通傳統糕餅京派、蘇派、粵派傳人;自成一派。

相關焦點

  • 解答:麵包挑硬不挑軟的原因
    原標題:解答:麵包挑硬不挑軟的原因 麵包常常是很多人每天的早餐,那麼,你是否會挑選麵包呢?小編要告訴大家,麵包應該是挑硬不挑軟哦。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就來告訴你麵包挑硬不挑軟的原因都是什麼,千萬別錯過了。
  • 歐洲麵包是一種什麼營養發酵的麵包
    歐洲麵包是一種什麼營養發硬的麵包:文|中國麵包資深工匠杜德春歐洲麵包,即歐洲人主食麵包,其特點是個大、量重、組織結構粗糙、營養結構豐富、多為二次法、三次法、液種法發酵。歐洲麵包作為主食已經有幾千年歷史。其格局為:東歐酸麵包;北歐黑麥麵包;南歐、西歐、中歐粗糧雜糧全穀物麵包。軟歐麵包:乃是中國麵包師為了迎合海歸的中產階級、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發明。因為德國與法國麵包師有問我軟歐是什麼麵包。
  • 酒花麵包為何必須用天然酵母與野生酵母發酵、味道最好?
    酵母液的生產,主要是自製培育.培育酵母液的主要原料是酒花,做麵包採用酒花液發酵有較長歷史。酒花液自製方便,造價便宜,滋味芳香,風味獨特。 早期王樹亭大師與文獻燙麵種酒花液酵母屬於東歐(俄羅斯)酸麵包模式,它的超酸與硬不適合中國市場。 我國老國硬糕點廠自行研發酒花液酸酸甜甜模式、適合全國市場。只是因為沒有標準,而面臨失傳。
  • 尋味歐洲舌尖上的美味麵包
    (前奏):我不知道是不是、基督從迦南地耶路撒冷處,開始普度眾生的「無酵餅」、就是公元一世紀保羅到羅馬傳福音的延伸;而從希臘、羅馬波及整個歐洲的原麥麵包、黑麥麵包、粗糧麵包、是否就是基督的原麥愛心-亦如西方哲學鼻祖蘇格拉底、一杯毒酒掀開了歐洲的文明文化的源遠流長,歐洲的麵包就從這條河流發源發酵。
  • 麵包列入非遺,為何德國人對麵包如此著迷?德國麵包好吃是有道理
    麵包列入非遺,為何德國人對麵包如此著迷?德國麵包好吃是有道理的法國人的浪漫舉世聞名,胳膊下夾著細長法棍悠閒散步的行人,戴著時髦的貝雷帽,騎著滿載脆皮麵包的自行車四處閒逛,這樣的畫面在影視作品中隨處可見。
  • 美麗的仙客來,為何被歐洲人稱為「豬麵包」?這花名是誰取的呢?
    但是您知道嗎,仙客來還有個別名,叫做「豬麵包」!這是歐洲人給它起的別名。和「仙客來」這個名稱比起來,「豬麵包」這個詞,似乎怎麼看,都稍顯粗鄙呢。美麗的仙客來,為何被歐洲人稱為「豬麵包」?這花名是誰取的呢?
  • 桃李麵包為何取名為「桃李」?
    大家知道桃李麵包為何取名為「桃李」嗎?這一切還得從瀋陽這位60歲的退休老教師下海經商說起。90年代中期,吳志剛剛從學校退休,閒不住的他很快就對大街小巷裡的麵包店產生了興趣。於是他開始進行走訪研究,歷經半年,他也創立了自己的麵包作坊。
  • 酒花麵包為何酸酸甜甜、色香味美
    啤酒花麵包何以饕餮、且酸酸甜甜之八啤酒花養胃麵包技術之八做好酒花麵包的核心點:文|麵包風味發酵姿勢工匠杜德春一:馴化培育酒花麵包健壯的引子方法是否正確二:食材、質量、量、溫度、溼度、環境、培育器具與條件三:如何接種與勾兌四:如何應用-二次法、三次法、隔夜法五:如何變化不同地區與國家的風味差異
  • 歐洲中世紀的麵包味道如何?不僅粗糙,而且還能當武器
    很多人其實是非常嚮往歐洲古代的,因為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在歐洲的古代有城堡和公主。但其實,在歐洲中世紀可能並沒有這麼美好,別的不說,僅僅在吃這一方面可能就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在476年之後,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消亡,歐洲最開始能夠理解美食的群眾消失。
  • 麵包中加入這種麵粉,這麼烘烤的麵包健康又美味!
    中國家庭焙烤麵包DIY為何會製作失敗:文|中國麵包資深工匠杜德春瓶頸①家庭麵包機為何打面麵筋不夠?②為何製作出來麵包組織粗糙、發乾發硬?原因:①家庭焙烤機械不是以人文本:小型麵包攪拌機不足以攪拌出麵筋完全擴展程度。沒有匹配具有相對溼度的發酵箱,即便匹配也不適合。
  • 福建廈門泉州福州學麵包蛋糕哪裡好?製作香草面具麵包
    學麵包蛋糕哪裡好?製作香草面具麵包。麵包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不過近些年,國內很流行歐包,歐包口感軟糯,而且更健康,深受人們的喜歡,一般被人所知的有法式麵包和意式麵包,意式麵包*出名的就是香草面具麵包了,富含濃濃的意式風味。
  • 1款吐司,5個麵包分類,關於歐洲麵包的知識點在這裡
    01歐洲麵包發展史說起歐洲文化,麵包是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歐洲文明進程中的各個階段,它始終作為一種見證而存在。在古埃及人偶然間發現「發酵」的麵包後,麵包逐漸傳到古希臘和古羅馬等地,經過改良後又傳播到歐洲全土。公元前300年,古希臘人就已經掌握了70種麵包的製作方法。
  • 能吃上黑麵包就謝天謝地!玉米和土豆傳入歐洲前,歐洲貧民吃啥?
    在玉米和土豆沒有從美洲傳入歐洲之前,歐洲貧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什麼?限於所種植的作物,他們很難像中國農民那樣「吃糠咽菜」。 當時,大部分人很少能吃到小麥麵包,一般是燕麥、大麥、黑麥之類加水煮的糊糊,或者做成很硬的「麵包」(其實不如說是麵餅),和我們今天常見的精白面做的鬆軟麵包完全兩個概念。就算是貴族領主,在日常生活之中,也都吃平均重量4.5㎏/10磅的長條形黑麵包。典型的中世紀黑麵包,一般是用小麥粉混雜大量的麩皮烤制而成——這種做法在中世紀已經算是精品黑麵包了。
  • 歐洲中世紀飲食究竟有多黑暗?黑麵包能當武器,風乾的肉更是堅硬
    如果說起中世紀的歐洲,最著名的也許就是黑暗料理了。因為在當時歐洲人往往並不是非常注重衛生,並且因為條件有限就造成了飲食上的奇葩。那麼在歐洲中世紀,飲食究竟有多麼黑暗呢?首先說主食,在歐洲中世紀人們最常食用的主食就是黑麵包了。
  • 麵包新語老鼠橫行 食品加盟店為何醜聞不斷
    近日來,網上關於「麵包新語無錫店老鼠吃麵包」的視頻在網上瘋傳,當視頻出現之後,不少網友表示,不光是無錫店,麵包新語其他的店鋪也有這種現象,甚至有網友稱,此前,自己見到麵包新語的店員在店裡追老鼠。民福康在網上查閱一番之後,發現網上爆料麵包新語店裡出現老鼠的次數非常多,但是為何麵包新語店還能夠屹立不倒呢?這恐怕就要來說說食品加盟店了。
  • 麵包,吃了幾十年,居然全搞錯了!這篇關於麵包的真相你該看看
    歐式麵包歐式麵包簡稱歐包;「歐包」是亞洲國家對於歐洲麵包的一個稱呼,目的是將亞洲風味的麵包與之區分開,歐洲國家是不這麼叫的!在亞洲國家,歐包還可分為傳統型和改良型。硬歐包1、硬質歐包硬質歐包簡稱硬歐,指的就是那些正統的、口感堅硬耐嚼的大部分的歐洲主食麵包
  • 60年前「風靡」歐洲的麵包,零下23度冷凍,硬到要用錘敲才能吃
    60年前「風靡」歐洲的麵包,零下23度冷凍,硬到要用錘敲才能吃在現代社會,大家都很忙碌,做飯的時間也愈發稀少。很多人在吃早餐的時候都會選擇買麵包,再搭配一杯咖啡或者果汁,就可以作為一餐飯。現在的甜品店也開的非常多,大家可以選購各種類型的麵包,每一款都非常美味。其實麵包這種食物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在古埃及的時代就已經出現,18世紀發明烤箱後慢慢變成今天的模樣。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雖說製作方法已經和今天頗為類似,但是口感還是相差很多,那時候大家吃到的都是「凍麵包」。為什麼是凍麵包呢?
  • 麵包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從此就愛上了烘焙,愛上了麵包
    歐包與普通麵包的區別: 外觀:一般歐包的個頭比較大,分量比較重,顏色比較深,形狀偏歐式,外面通常撒上一層白色粉末。普通歐包則個頭小,分量比較輕,顏色比較淺。軟歐包在外觀上與硬歐包沒有太大的區別,可能就是看起來更加彭松飽滿,更加的漂亮美觀。內裡:硬歐包無糖、無油,吃起來硬,有鹹味。
  • 尋覓酒花天然麵包的種子、尋找這種風味獨特的兒時記憶
    原生態酒花麵包杜老師發酵為何這種酸酸甜甜的原生態風味麵包面臨失傳?為何這種只有中國計劃經濟時代老食品廠才能發酵的自製麵包是原生態麵包?為何這種麵包的食材、工藝、發酵非常人所能?為何這種麵包的標準化、流程化、數據化非一般人所能?溯源麵包:麵包是一種經過發酵的烘焙食品。
  • 俄羅斯民族的麵包種類更多,除了第一個,其他都能接受
    說道俄羅斯有什麼經典的代表食物,可能首先就會想到的就是俄羅斯的大列巴了,在我們國內的一些西餐廳裡也會出現俄羅斯的大列巴,但是因為民族習慣的問題,很多人吃一口就完全受不了大列巴的味道,而且還是非常硬的口感,更加的不喜歡了,其實俄羅斯的大列巴算是最經典的代表了,那就讓我們走進俄羅斯大列巴背後的故事以及其他俄羅斯經典麵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