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文化的哲學視角及本質內涵

2020-12-13 南開大學新聞網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出發,從新的角度去研究考察大學文化概念界定及內涵,將使大學文化的研究更具現代意義。哲學視角或哲學反思作為本課題的基本研究思路之一,主要就是不能滿足於提出或接受一種說法、一種看法、一種主張、一種做法或一種問題,而要對這些說法、看法、主張、做法、問題本身加以考察、追究。「在吸收和參考當前關於大學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哲學的視角思考大學文化的理論問題,這一方面有助於人們正視哲學視角在研究大學文化這一歷史與現實問題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於哲學視角具有徹底的反思批判性和超越性,將使人們在研究大學文化的過程中拓寬思路、開闊眼界,對大學文化有關理論問題的理解與認識更加深入和全面。

  因此,結合中國大學發展的特殊性和文化個性,筆者將大學文化概念界定為:大學文化是大學作為社會創新型組織的本質屬性,是人類進步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大學人特有的活動和存在方式。在當代中國,大學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積澱、創新品格和價值取向,既包含和反映著歷屆師生對大學本身的總體認知、理想追求和實踐探索,又是凝聚師生的精神紐帶。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師生的思想和行為,集中體現特色鮮明的大學物質精神成果和綜合環境氛圍,在傳承與再造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貫穿並滲透於大學發展的各個方面。大學文化對先進文化的建設起著引領與示範作用,對社會文化起著引領、示範和輻射作用。

  大學文化深刻地反映著大學的歷史、現實和未來,以及作為主觀的大學人的精神軌跡與作為客觀的大學組織的發展軌跡。大學文化的內涵結構應主要包括精神、制度、物質和行為四個維度,大學文化的結構應是一個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層面綜合而成的複雜系統。在大學文化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維度之間不是相互獨立和毫無關聯的,相反,四者不可分隔、相輔相成。

  基於上述哲學視角的界定,大學文化的本質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大學是一種特殊而不可替代的創新型組織,大學文化是其本質屬性。回眸12世紀中葉,世界上第一批大學於歐洲誕生,到今天社會步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大學這一特殊的組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矚目,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學在承擔人才培養、知識創新與傳播等歷史使命的過程中,日益充分地發揮著其獨特的文化功能,即大學在社會發展進步中的傳承、研究、融合、創新的功能。在近千年的時間裡,知識及其學科專業催生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也是大學自身存在、發展和不斷創新、實現超越的文化基礎。當代科學技術飛速進步,推動了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在改善了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增強了人們對知識創新的強烈願望。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不會否認大學在其自身發展軌跡中的教育性、階級性、產業性甚至行政性的作用,但是,基於學術傳承、研究、融合、創新的大學的文化性,卻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一定程度上,大學是社會進步的「思想庫」,是創新理念的發源地,是引領社會的風向標,而這一切,正是源於大學的本質屬性「文化性」。從大學文化的本質屬性來看大學的發展,大學應該堅持學術自由與社會責任的統一、適應需求和引導變革的統一、文化傳承和知識創新的統一,才能始終保持其永恆的文化品格,成為社會創新型組織的中堅。

  大學文化是社會不斷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從人類發展的視角看,文化代表著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能力與水平,大學文化更是這種能力與水平的集中體現。自然是人和社會存在的物質基礎和條件,人與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依賴於自然界,而人類又以勞動這一人的本質為中介,創造性地影響和改變著自然界。馬克思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的、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相對於人類社會此前的歷史而言,馬克思所指的勞動是創造性的勞動,是一個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創新過程。尤其是當大學出現以來,人在自身的全面發展過程中,對知識的不斷傳承、研究、融合、創新,使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得以深切變換、維持和延續,也使得人的創新屬性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更加緊密。那麼,在大學的組織結構和傳播體系中,大學文化所代表的就不僅僅局限於學術創新與人才培養本身,它其實更是社會現實需要的力量不斷增強、人的自我發展需求越來越高漲的內在體現,也是大學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必然結果。

  大學文化處於社會文化發展的前沿,其核心是大學精神的傳承與再造。大學文化是一個歷史範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性。從大學誕生至今,伴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大學自身也在繼承和變化中發展,這體現在觀念、目標、制度、功能等許多方面,其中,大學精神作為貫穿其中的主線,深深根植於大學這種創新型組織的內核,是大學人始終追求的目標,它使得大學文化始終處於當下社會文化發展的前沿,使得沉澱於大學校園的精神和文化得以傳承,使得大學在社會不斷變遷的過程中,仍然能夠維繫對自身的認同,推動著大學不斷調整和改變。在這個意義上,大學精神是區別於其他社會組織所特有的相對穩定的群體心理定勢和精神狀態,是維繫大學組織特性、信念追求的重要方式,它體現著大學人的理想,代表著大學自身的價值、觀念和立場,承擔著大學自我認同的重任,在引領大學發展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傳承與再造。

  大學文化的主體是大學人,大學文化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影響和貫穿於大學發展的各個方面。大學文化的承載主體是大學人,它是凝聚大學人的精神紐帶,體現的是大學人的思維習慣、行為方式以及對大學的認同感。不同時期大學文化的發展各有不同,但大學文化中始終蘊含的對大學未來的指向、自由的學術和批判精神、彰顯大學人氣質和獨特精神的價值觀,卻始終是大學文化的精髓和靈魂。大學一旦產生,大學及其文化就成為一種客觀存在,不會因為人的主觀意志消失或轉移。大學文化使社會中的優秀個體與群體真正統一起來,在傳承文明的過程中,大學文化就是大學人特有的存在和活動方式,它使人類的文化再生產成為最具活力、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部分。這是大學本身的結構與職責所決定的,也是大學的社會使命理應擔負的。從人才培養的視角看,大學的育人過程實質就是文化育人,是使人實現從擁有技術到具備能力的轉變、從獲取知識到養成文化的轉變。從大學發展的視角看,大學文化在社會進步中的教育力、凝聚力、創造力和引領力,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大學人的思想和行為,同時也影響和貫穿於大學發展的各個方面。(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相關焦點

  • 理論界大咖來蘭共論"中國道路的本質內涵"
    原標題:理論界「大咖」來蘭共論「中國道路的本質內涵及其當代意義」 12月7日,由中共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海學刊》編輯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編輯部、蘭州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道路的本質內涵及其當代意義」全國高端學術研討會在蘭州大學舉行。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哲學內涵
    【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深厚的哲學內涵,它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機統一,也是中國傳統「天下大同」「天下為公」思想的升華。它為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主要全球性議題和深層次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哲學突破性及其新時代內涵
    近200年來,面對各種環境思潮和理論訴求,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始終能體現出不可替代的價值,主要原因在於其哲學上的突破性。習近平總書記繼承並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把握並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哲學內涵,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價值。
  • 文化哲學:是什麼和為什麼
    從學科分類角度來看,文化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研究者從哲學研究的理論高度出發,通過對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進行嚴格的批判反思和學術定位,而展開研究和論述的哲學理論。因此,在他那裡,文化和文明這兩個語詞都是在人類學意義上、而不是在哲學研究的層次上提出和使用的——它們都被用來表示作為整體的某個特定民族的社會生活,而並不專門表示由於與人類其他社會活動不同而具有特定含義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  那麼,什麼樣的文化定義才能夠把文化的基本內容、本質特徵和表現形式揭示出來呢?
  • 從文化角度來研究藝術本質
    逐漸形成學科共識  「藝術文化學致力於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藝術的本質和規律。它是屬於藝術學的分支學科,而不是文化學的分支。」國際美學協會總執委、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劉悅笛認為,藝術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規律,藝術文化學的目的並不是以藝術現象來印證一般的文化理論,而在於對「作為藝術的文化」與「作為文化的藝術」的特殊規律的把握。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中國人民大學羅騫教授也試圖以資本範疇為基礎,討論現代性的主客體辯證法。他提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基本性質,就是以資本為本質範疇的現代歷史的存在論解剖和存在論批判,其目的在於揭示現代解放的歷史限度,並探索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具體言之,可以從資本範疇與現代性辯證法之間的內在關係出發,揭示現實社會歷史的辯證法,即以資本為本質範疇的時間與空間的辯證法和資本規定中抽象和具體的辯證法。
  • 邏輯才是哲學的本質
    在邏輯原子主義的代表作《我們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一書中,羅素提出了「邏輯是哲學的本質」的新主張,標誌著邏輯實證主義(邏輯經驗主義)的問世。在羅素看來,黑格爾哲學不過是「邏輯之應用於現實世界」而已,必須朝著分析哲學的方向來變革邏輯。
  • 南哲思享|劉鵬:科學實踐哲學:內涵、根源與意義
    摘 要:科學實踐正日益成為當前科學哲學研究的重要關注點。科學實踐哲學的核心內涵是實踐必須成為知識和實在的界定者, 在此意義上, 科學哲學突破了其傳統的認識論界限, 開始成為一項本體論的事業。但這個空間並非庫恩意義上的文化空間 (範式) , 也非SSK意義上的社會空間, 它是一個包含了各類要素在內的實踐空間。在此意義上, 知識不再由外在於實踐的準則、實在或社會利益提供基礎, 而是由實踐過程中的各種相關因素所界定。也就是說, 科學實踐哲學把傳統本體論研究所設定的本體與現象之間的立體結構拉平了, 認識論仍然以本體論為基礎, 但它們之間不再是A決定B的立體結構, 而是一個平面結構。
  • 歷史、哲學、科學三者的定義、本質、關注點
    科學是從哲學中剝離科學作品與哲學作品之所以難以區分的最主要原因——科學是從哲學中剝離出來的學科,在某一個時間段之前哲學與科學是一體兩用的存在,現在讓我們一起認識一下關於這三種類型作品的實質和內涵。2、本質歷史發生的時間並不一定是遠古時代,也可能就是發生在昨天的事,它所關心的是過去的事。它的本質是口述的故事,是某個特殊事件的知識,不只存在過去還經歷時代的不同有一連串的演變。
  • 解析哲學的現狀與本質
    於是,問題就產生了:究竟是人們反思的過程稱之為哲學,還是人們反思的結果稱之為哲學呢?現在人們所學習的哲學,是先哲們反思的結果,先哲們的觀點,源於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自己大腦中的認知世界與外界真實世界之間的距離,迫使他們陷入了沉思,康德所處的時代面臨的問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面臨的問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所面臨的也是不同的問題,所以哲學觀點才會不計其數。
  • 圓桌|什麼是「藝術哲學」?何以重申「藝術哲學」?
    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等院校和學術團體的20餘位相關領域的學者、出版人及藝術機構負責人聚集一堂,從「藝術哲學」的概念辨析出發,圍繞《藝術史與藝術哲學》(圖1)的學術定位、藝術哲學的歷史和內涵,以及形式、圖像與感性的思辨的關係等相關的藝術哲學命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
  • 談談文化的內涵與文化強國目標
    原標題:談談文化的內涵與文化強國目標 關於文化的內涵 理解文化要有整體觀。我傾向於用不同文化形態的集合和不同文化層面的組合來看待文化及文化體系。 我們比較多地運用三種文化形態的概念,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2019年「兒童哲學理論與實踐」暑期學校報導
    兒童哲學系列專題講座2019年7月4日,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劉曉東教授為大家帶來了《發現「偉大兒童」:教育學、詩學與哲學視角》和《兒童哲學課:不止培養哲學化思維》兩場專題講座。劉教授指出兒童哲學不僅是現代教育學的基本原則,也是現代社會、文化、倫理、政治的根本原則,童年哲學有可能是未來哲學體系的核心。《兒童哲學課:不止於培養哲學思維》講座主要包含三個部分:一、哲學觀與兒童哲學課:蘇格拉底與海德格爾;二、兒童觀與兒童哲學課:弗洛姆與馬拉古奇;三、教育觀與兒童哲學課:盧梭與裴斯泰洛齊。
  •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中部)
    (298、299頁)黑格爾不是簡單的此前哲學的集大成,他通過建立的哲學體系,以哲學的名義研究人類意識的歷史發展,並且指明絕對精神是其背後的原動力和終極歸宿,而絕對精神象極了自性的說法。生命由自性析出、生發、發展的過程,就是意識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執著心的不斷增加為其本質,以業力的增大為其結果,以修煉作為生命的自我洗刷和提升。
  • 哲學本質是存在,存在本體基礎結構,存在者,存在者之存在
    中國本體哲學體系,可以規定所有主體哲學,這是西方哲學的一般哲學原理。因為中國本體哲學體系中,內涵著哲學的根本理論,包含著哲學歷史發生和始源。就是說,人們現在所閱讀,研究的西方主體哲學的對錯,並不是西方哲學派別之間相互批判來決定的,而是由中國本體哲學體系所事先的在先規定的。
  • 量子不確定性的哲學本質是什麼,什麼是全同性存在,誰又和誰全同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量子不確定性的哲學本質,它究竟是什麼?量子理論是20世紀科學進步產物,在量子力學的世界中,日常所見的熟悉的物理定律不再成立。由於不能精確測定一個電子的位置和動量,所以這一原理便有了很深的哲學內涵,這也是量子理論不確定性與經典力學確定性思想相分離的地方。不確定性關係完全是由實驗導出的,它內孕著不可預言性這樣一個哲學命題和結論。從可知的過去走向不確定的未來,預示著在傳統物理哲學的框架中,它已經成為自然規律中一個重要的基本原理,這是量子世界揭示出的一個基本特性。
  • 哲學何以解碼技術:技術哲學的未來路向
    先驗在哲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關於技術的哲學解讀中,以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等為代表的經典技術哲學家就是以先驗論為切入點,從宏觀的視角,藉助對技術的批判審視,展示了一幅與啟蒙運動時代截然不同的技術畫像,拓展並充實了關於技術的哲學解讀。該畫像中,技術衍生著異化,技術樂觀主義圖景也因技術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而遭受質疑。該路徑在對技術進行批判的基礎上走向了對技術的否定、恐懼和悲觀。
  • 美術研究│談大學美術館怎樣為大學增添文化內涵?
    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說,「創客展」專門開設了「思想與未來——大學與美術館」論壇,邀請各地高校美術館的專家們圍繞「大學精神與未來」「美術館與青年文化」「被動與主動:知識生產的有效性」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其實,大學、美術館本是不同範疇的事物,但在當代卻都成了藝術智慧的匯聚地、策源地。
  • 深入討論「馬克思的貨幣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南方網訊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和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聯合主辦的「全國貨幣哲學高級研討會」,前不久在上海召開。來自哲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界的70餘名專家學者,對馬克思的貨幣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討論。
  • 【哲學教育專題】哲學本性與大學使命
    [3]這種尷尬哲學教師們都應該深有體會,當參加高考諮詢的時候,當高考各專業第一志願填報人數大排隊的時候,當面對哲學系的本科生要求轉出哲學系的時候,當學校公布各本科專業畢業生籤約率的時候,……有太多的時候讓哲學系的老師們有誤人子弟之困惑了。難怪陳嘉映教授主張取消大學本科的哲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