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不確定性的哲學本質是什麼,什麼是全同性存在,誰又和誰全同

2020-12-17 小棉花糖愛科技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量子不確定性的哲學本質,它究竟是什麼?

量子理論是20世紀科學進步產物,在量子力學的世界中,日常所見的熟悉的物理定律不再成立。在傳統物理哲學的框架中,也根本無法解釋和理解量子力學領域中微觀物質運動的基本現象。由於不確定性原理導致了哲學上的迷惑不解,能級的量子化及波粒二象性等問題,在哲學的基本存在性質上、邏輯上都無法理解。

量子力學始終無法找到量子現實與經典物理之間的調和理論。波和粒子兩種特性無法擺脫地糾纏在一起。既是粒子又是波,如此圖像及運動規律在已有的常識中沒有物理上的對應物。由於不能精確測定一個電子的位置和動量,所以這一原理便有了很深的哲學內涵,這也是量子理論不確定性與經典力學確定性思想相分離的地方。不確定性關係完全是由實驗導出的,它內孕著不可預言性這樣一個哲學命題和結論。從可知的過去走向不確定的未來,預示著在傳統物理哲學的框架中,它已經成為自然規律中一個重要的基本原理,這是量子世界揭示出的一個基本特性。不確定性原理表明,我們在傳統的哲學理念中,根本無法找到首先應該確定的是什麼。

物理學家們意識到,觀察者和系統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導致無法認定被觀察的物質系統是獨立存在的。這就是人們熟悉的「量子糾纏」。這些問題本質上首先涉及到什麼是真實的物質世界這樣一個基本而又重大的哲學問題。什麼是真實的物質世界,這一物理哲學的基本問題被再一次擺到面前。不確定性原理是量子理論的核心特性,量子相干論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量子物理全新的哲學基礎,徹底擺脫傳統哲學帶來的認識論混淆和觀念糾纏。

量子物理哲學有一個全同性原理,理解起來十分困難,要理解「測不準」的本質,還要解決一個哲學的觀察問題。就是人類在觀察外部物質世界時,如何突破觀察的全同性。觀察者在觀察形形色色的物質世界的同時,意識與思維也同時出現,這時,物理觀察的對象在哲學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層面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實體的對象」,另類是觀念存在「想像的物質對象」。這兩類「對象」顯然具有根本性質的區別。在傳統哲學中,「物質對象」與「意識思維的對象」被認為是一致的,籠統地稱之為「客觀存在」。這種認識論沒有明確的理論分界,量子相干論對這種模糊的觀察過程,稱之為:全同性存在。即相對於量子物理的認識論而言,觀察的物質對象與意識思維的想像並處,物質與精神反映是同時存在的。「「所有對稱性原理均植根於『不可觀測』的理論假設之上。」

接下來再說下什麼是全同?誰又和誰全同?

說到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先來了解一下所謂全同性原理是什麼:觀察者觀察到的物質世界,必定與觀察者意識、精神反映的觀念的世界圖像是一致的。兩者之間,傳統哲學的理念,無法有效地加以區別。如果不能有效地在此劃出一條明確、清晰認識論的分界線,就勢必會用意識、精神的理性反映去解讀面對的物質世界。這個問題是物理哲學應當首先回答的。全同性原理也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因此導致不可能再用經典的、連續的運動物理學方法,去確切描述一個微觀粒子的運動。亦即傳統哲學觀不再能滿足量子力學的理論需求。全同性哲學概念的提出,是量子相干論哲學概念的重要貢獻。

全同性原理是用來描述物理狀態的,即交換兩個全同粒子,波函數或者不改變,或者(只)改變正負號,前者稱為對稱波函數,後者稱為反對稱波函數。量子理論表明,全同粒子系統波函數應當具有對稱性。

不可觀測意味著對稱性,這是物理學家李政道在闡述他「對稱與不對稱」理論時的表述。因此,全同性原理要求全同粒子的波函數或者是對稱的或者是反對稱的。為什麼不可觀測就意味著對稱呢?

這個哲學問題的本質是:在進行物理觀察時,由於無法找到被觀察物質對象與意識、精神反映之間的差別,因此,看到的物質世界必定與頭腦中意識、精神的圖像是對稱的,或是反對稱的。

相關焦點

  • 哲學是誰?哲學在哪兒?哲學都幹了什麼?
    「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在幹什麼?」想必在閱讀本篇文章的屏幕前的你,對這句不失詼諧的詰問一定不陌生。作為一個非典型哲學專業畢業生而言,這個問題如果不出意外,可以納入「哲學」範疇。在故事的開始,我想我們有必要談一談「哲學是誰?哲學在哪兒?哲學都幹了什麼?」一、哲學是什麼?相信這個問題會令大多數人感到焦慮,但請恕筆者以此作為開篇話題。中學時期,馬克思他老人家就告訴我們:「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 不確定性原理:人工智慧的哲學基礎
    傳統哲學的存在,使得西方哲學難以生根,只能以外來哲學的身份存在。中國人腦子裡有一種特殊的中式哲學,這是壞事,也是好事。如果它阻礙了對西方哲學的吸收,那就是壞事(對科學而言);如果它能夠寬容地接納西方哲學,並與之和諧共存,那就是好事。與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相比,哲學的發展是緩慢的,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但這並不等於它不發展。
  • 哲學的本質是什麼思維和什麼存在?
    哲學研究存在。哲學研究什麼樣的存在?哲學研究思維的存在。哲學研究什麼樣的思維存在?哲學研究存在作為存在,包括物質存在和思維存在,物質和思維的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存在。哲學家拿什麼作為對象來研究物質存在和思維存在,即哲學家看著什麼東西為對象研究存在作為存在。哲學研究存在作為存在的特殊對象是共時體系的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存在。哲學的任務是共時性與歷時性的思維和存在是如何存在。什麼思維?什麼存在?什麼樣的思維與什麼樣的存在?
  • 量子物理哲學的運動觀與傳統物理運動觀的區別是什麼?
    兩者的理論區別:(1)物質的運動在本質上不受人的意識、精神變化的左右,它是獨立的。(2)意識與精神對物質運動與變化的反映可以是正確也可以是歪曲的。(3)物質運動是由物質間的相互作用造成的,與觀念孤立的變化性質無關。
  • 全球聯評論量子哲學
    量子不確定性」這個存在了100多年的問題,那這個問題從量子力學的建立到現代已經100多年了,為什麼一直沒得到解決呢?要解決「量子不確定性」這個問題,就會涉及到諸多跨學科的難題。比如哲學、物理、數學、邏輯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系統的理論創新。
  • 引力的本質是什麼?愛因斯坦和牛頓誰更正確?
    「引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太陽東升西落,生物的運動和生長,以及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引力和重力,引力是宇宙四大基本力之一,它的存在維持著物質世界的運動平衡,以及宇宙中天體的運動。但是引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 什麼是量子意識?為什麼哲學上要討論它?
    令人遺憾的是,無數人通過使量子哲學適應其自身的利益計劃而困惑不已-例如將其應用到頭腦中,以倉促地證實某些深奧的立場,或者將其應用到我們自己的現實中,以粗魯的假設超出其合理評估的範圍。另一方面,我們對量子科學的應用過於務實——僅僅把它當作一種提高效率或生產率的技術工具,而不是去欣賞它大聲提出的潛在問題。
  • 哲學思考:名字只是代表我,而我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哲學七大終極之問》作者:蔡銀兵第5問–我是誰?對家庭而言,我是爸媽的孩子。但這篇文章我要講的「我是誰」這個問題,不是指社會活動與人際交往中的特定身份,而是探究關於「我」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以及我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當我走在街頭時,迎面而來的陌生人問我是誰時,我可能會本能地告知對方自己的身份。又或者在被人介紹與陌生人認識,即將成為同事或朋友時,我會回答我的姓名,我叫某某。
  • 量子物理學:從普朗克到東方哲學
    量子物理學改變了化學和電子學,並導致了從全息術到熱成像技術的發展。 但是問題仍然存在。光子和電子是否是客觀獨立的存在,還是由用於產生和測量它們的電氣設備「感應」出來的? 波和粒子是自然界固有的還是被強迫存在的? 我們用來檢測這種現象的設備是否可與扔在靜止水中的石頭引起漣漪和波的能力相提並論?
  • 關於量子力學的兩大基礎問題,誰能解決它,誰就能得諾貝爾獎
    長期以來,冷靜的觀點認為因為該理論還不夠完備,而原因就在於廣義相對論忽略了量子物理效應。而說到量子物理,量子理論本身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無窮大困惑在量子理論中同樣存在。舉例來說,每當人們用量子力學來描述場(如電磁場)時,無窮大問題就會出現。原因在於,電場和磁場在空間的每一點都有確定的數值,但即使在有限空間裡也有無窮多個點,因而也就意味著存在無窮多個變量。
  • 全球聯:「量子不確定性」真的就那麼重要嗎?
    全球聯:「量子不確定性」真的就那麼重要嗎?現在的數字通信技術的應用在各方面成果不是日新月異、層出不窮,似乎讓人感覺不到「量子不確定性」這個問題有什麼影響?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數字通信領域,由於「量子不確定性」和物理哲學理論的不完善,導致目前對數字通信技術的理解,只能依賴離散數學和概率論。也就是說,我們只能給出一個量化的概率範圍,數位訊號在這個範圍內,才具有可測量的、確定的物理意義,或者說,才可以對物理信源進行格式化編碼。
  • 哲學本質是存在,存在本體基礎結構,存在者,存在者之存在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維方式的一門學問。哲學是人類思維方式的集合表達。哲學研究人類思維和人類思維方式的集合表達,規定了哲學的方向和使命,也規定了哲學的本質是存在,存在本體基礎結構,存在者,存在者之存在。哲學是人類思維方式的集合表達;存在是言語所表達人類思維方式的集合;存在本體基礎結構是人類思維方式集合的符號語言表達。哲學研究哲學的存在的目的,全在於深入剖析解釋,人類思維方式集合的符號語言表達的存在本體基礎結構。因為,凡是單憑一個具體人的思維能力所闡述的哲學,統一稱為主體哲學。那麼,人類思維方式集合的符號語言表達的哲學,就稱其為本體哲學,或者本體哲學體系。
  • 中國獨佔鰲頭的量子通信,到底是什麼?墨子號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文/濤聲依舊中國獨佔鰲頭的量子通信,到底是什麼?墨子號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量子,量子屬於當前科學界公認的最小的能量單位,它比我們所熟知的光子和電子要更小,在曾經的科學來說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量子已經出世,還有著更多違反科學常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在經典力學當中,無論是什麼事物,無論它具有這什麼速度,它都具有著可觀測性質,但是量子卻不一樣。
  • 哲學三問之我是誰
    今天自由和大家聊聊哲學裡面的「我是誰」?我是誰,在小編當然不會簡簡單單的問我們的名字是誰?而是我們究竟是什麼?我們是什麼。我們是現在所擁有的身體嗎?也是,也不是。那我們是什麼,是靈魂 ?是意識?同樣的 ,意識也不過是大腦的產物,當百年之後,意識也是會消失的,所以說不能認為這個現在所擁有的意識就是我們。那麼我們究竟是什麼呢?一百年前我們不存在這個世界裡,一百年後我們依然不存在這個世界,在歷史的長河裡,我們存在的時間約等於零。我們未生時虛無,離去後虛無,我們終究歸於虛無。
  • 物理學之「道」:西方量子物理與東方古代哲學
    那麼,是什麼時候宏觀觀察到的現象才終止了如微觀的波一樣的表現呢?令人驚訝的是,這發生在我們觀察到它的時候。哥本哈根解釋說,觀察物體會導致其失去量子性質,坍縮為宏觀形式。這種坍縮意味著只有我們觀察看到時現實才存在,觀察者不僅觀察了現實,還改變了現實。如果讓現實任其自然,則將一直保持波性,直到有人觀察到為止。
  • 從哲學角度看問題:數據、大數據及其本質是什麼?
    數據的物理學氣質  所謂物理學氣質,指的是思考事物的本質,從原理層面上對事物的本質進行探究,揭示出事物的基本規律。當前備受熱議的數據和大數據是否具有揭示事物基本規律的功能,可能還有待於觀察,但是,數據,就其現象而言,似乎已經展示出某種物理學氣質,考察這一特性,既有利於認識數據的本質,也有利於深化對物理學的認識。  這裡所說的物理學,主要指的是量子力學。
  • 量子論幣: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相互矛盾這件事其實是還沒有定論,或者說,如果從純粹理論的角度上看,目前它們是有一部分融合了,有一部分科學家還在試圖用各種辦法把它們融合到一起,因此,現在就下定論說,兩者是相互矛盾的說法是不太合適的。那具體是咋回事呢? 我們要先從兩個理論描述了什麼來進行入手。
  • 什麼是量子力學——物理學家曹則賢2020跨年科學演講
    什麼是量子力學「量子」這個詞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我們在談論一個小的量。當我們談論 「量子」的時候,實際上談論的這個量是接近了一個存在它的最基本單元。所以當我們談論一個物理量的數量已經接近它的最基本單元的時候,那麼你每一個數字的使用都要特別小心,要採取一種新的哲學,這就是量子最基本的東西。
  • 量子理論證明靈魂存在?量子力學是唯物學科嗎?
    首先,以上多篇文章使用的術語和範疇,與經典的唯物主義哲學相混淆。比如你從法蘭克福到北京,是走莫斯科還是新加坡,在哲學裡說是兩個可能性。如果這個飛行已經實現,那麼,不管你是否睡著了,都只有一個路線為真。形式邏輯也是這麼說的。哲學裡就是可能性與現實性這對範疇的問題。但是在上述文章講述的量子世界裡,如果你睡著了,這兩態都是真的,是並存糾纏的。是薛丁格的貓,又死又活。
  • 一篇文章徹底搞懂「愛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的理解
    前面一期文章中我講解了「貝爾不等式」是如何證明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觀點的正確性,但是這個似乎還是很違背我們的常識,讓人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下量子力學的三個特點:不確定性、疊加性和非定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