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碎影】 □臺應新 上溯到1904年前,也就是濟南開埠之前,濟南舊城內的城南關和城西關的商業已頗興盛,坐商遍布大街小巷,特別是城西關一帶已經發展為商業的繁榮區。隨著商業的日趨繁榮和市場的迅速擴大,大量流動商販從自產自銷或小本經營者逐步發展為坐商,並自成若干行業。
上溯到1904年前,也就是濟南開埠之前,濟南舊城內的城南關和城西關的商業已頗興盛,坐商遍布大街小巷,特別是城西關一帶已經發展為商業的繁榮區。 清朝初年,老濟南的經營者多為濟南附近及省內各地的自產自銷的農戶,經營方式大都是以沿街叫賣或門頭房經營為主。比如,1876年至1896年,章丘舊軍孟家在院前大街和院東大街先後開設春和祥茶莊和泉祥茶莊後不久,便在城西關設分櫃(西櫃)。1903年,濟南有名氣的茶商就增至十三四家,裕成棧、致成棧、泰來棧、恆聚棧和復興棧,就是開埠後茶葉行裡最有名氣的西關「五大棧」。 濟南開埠以後,農副土特產品的經營範圍進一步擴展,出現了行棧和代客經營的專業推銷商。1911年以後,農副土特產品市場逐漸發展成為若干個單一的專業市場。糧棧、糧行原集中在濼口一帶,1912年開始,漸次向經一路、官紮營一帶轉移,大宗成交均在膠濟鐵路濟南站貨場。 隨著商業的日趨繁榮和市場的迅速擴大,大量流動商販從自產自銷或小本經營逐步發展為坐商,並自成若干行業。城區內外不少街巷以其所經營的手工業產品和小商品命名,如:制錦市、剪子巷、篦子巷、花店街、估衣市街、筐市街等等。趵突泉前街的碎貨批發市場(俗名「發貨市」),每天清晨小販雲集,交易極為活躍,經營國藥、雜貨、綢布、鞋帽、錢莊的行業尤為繁盛,在開埠前就稱之為西關「五大行」。比如,綢布行有隆祥老號、瑞林祥、瑞蚨祥、慶祥、鴻祥永五大家;醫藥行有全盛棧、永興棧、廣德棧、德和棧、泰興棧五大藥棧。 商埠區的大力發展,影響並帶動了附近村鎮商業的發展,濼口、黃臺橋、段店等地逐漸成為商業集鎮。城南關山水溝一帶集市貿易十分繁榮,每月逢舊曆二、七為集日,每年還在此舉辦一次藥材交易大會。濼口鎮因黃河、小清河舟楫運輸之便,尤為繁榮,糧食、土產、食鹽等多由此卸船轉運,煤油、煤炭、雜貨、棉紗、布匹、麵粉等多由此裝船分銷各處。 特別是萬紫巷商場(經二緯四路)、翠賣場(中山公園以西)、新市場(經二緯一路)、西市場(經二緯十路)、勸業場(趵突泉公園西南)以及大觀園商場(經四緯二路)的先後建立,為濟南商業市場的早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36年,蔬菜批發和零售也漸漸形成了市場,比如萬紫巷(經二緯四路附近)、水樓子(經七緯二路附近)、刷律巷(泉城路附近)和皖新街(館驛街附近)等都是蔬菜的集散地。隨後,又有吉祥、琪盛、大來、禮發等幾家蔬菜貨棧相繼開業,在緯十一路、南大槐樹、北大槐樹、段店等幾處自然形成市場。與此同時,牛羊肉屠宰和買賣的自由市場多分布在緯十一路、南大槐樹、北大槐樹、萬紫巷、刷律巷、西門、西關、東關和北坦等地。 解放後,隨著市區範圍的迅速擴展,商業市場發展到經十路、緯十二路、五裡牌坊、文化路、堤口路、濟濼路等處。上世紀五十年代私營煙商多集中在人民商場、緯十一路、緯十二路、東關、館驛街、大觀園、新市場等處經營。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即「文革」時期,濟南的自由市場和個體經營一度停止,只保留國營商業一條渠道。1978年以後,隨著「改革、開放、搞活」方針的落實,濟南商業開始全面擴展,市區先後修建了13條網點商業街。泉城路、經二路、緯四路、天成路、人民商場、大觀園商場、順河街、舜井街、朝山街、西市場等處是當時濟南最主要的繁華商業區。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亨得利(資料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