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語叫「大水衝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識自家人。」龍王廟供奉的是龍王,而龍王的職責就是興雲降雨,故有此一說。龍是一種勝利者以及神一般的存在,人們就將想像的各種高超的本領和優秀的品質美德都集中到龍的身上,以龍為榮、為尊。龍驍勇善戰,而智慧威嚴。他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秋分潛伏深水,春分騰飛蒼天,吞雲吐霧,呼風喚雨,鳴雷閃電,變化多端,無所不能。它能預見未來,並且象徵著地位、富裕與吉祥。
龍作為古代的一種神獸可以變化萬千、興雲降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古代的適逢乾旱少雨,人們會去龍王廟祈求龍王顯聖降雨。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是道教的四靈之一,四靈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獸,它們的起源是來自於天上星宿的神格化崇拜。道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所以道教的龍王有很多位,根據《太上洞淵神咒經》記載,主要分為五帝龍王和四海龍王。道教認為,凡是有水的地方,無論江河湖海,都有龍王的存在。
其中,以方位為名的五帝龍王是東方青帝青龍王,南方赤帝赤龍王,西方白帝白龍王,北方黑帝黑龍王,中央黃帝黃龍王。以海洋為名的四海龍王是東方東海龍王、南方南海龍王、西方西海龍王、北方北海龍王,又稱東海廣德龍王、南海廣利龍王、西海廣潤龍王、北海廣澤龍王。
古代的皇帝自稱為真龍天子,歷代帝王都有關於龍王的信仰與敕封。唐玄宗李隆基時,非常重視龍王信仰,他專門擺壇用祭風伯雨師的儀式來祭祀龍王。並且按照傳統的五行思想,將龍王分為青龍、赤龍、黃龍、白龍、黑龍。到了道教興盛的宋朝時期,宋徽宗更是將唐代的五龍之制神格化並加以敕封: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朝時期的道教逐漸沒落,不過在清同治年間對於運河的重視,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
龍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也是道教信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龍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溝通鬼神。也是被作為神仙的一種坐騎,乘龍者遊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都不敢侵犯,無論到哪裡,都會有神祗出迎。龍被道教視為得道升仙的一種媒介和工具。在道教的高功法衣上除了繡有鬱羅蕭臺、日月星辰等以外,還會繡有金絲龍紋。另外道教的建築及壁畫等都有龍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