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語叫「大水衝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識自家人。」龍王廟供奉的是龍王,而龍王的職責就是興雲降雨,故有此一說。龍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西遊記》中,龍王有多次出場,而且不止一位,既有東海龍王等四海龍王;也有如跟袁守城打賭犯天條的涇河龍王;還有在烏雞國井中遇到的井龍王……除了文學作品演義以外,在民間和道教都有對龍王的信仰崇拜。
龍作為古代的一種神獸可以變化萬千、興雲降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古代的農業社會,由於缺少現代化設備,適逢乾旱少雨,人們會去龍王廟祈求龍王顯聖降雨。根據道教典籍《太上洞淵神咒經》記載,「國土炎旱,五穀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道教尊神元始天尊會乘著五色祥雲降臨世間,與諸位龍王宣說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是道教的四靈之一,四靈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獸,它們的起源是來自於天上星宿的神格化崇拜。道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所以道教的龍王有很多位,根據《太上洞淵神咒經》記載,主要分為五帝龍王和四海龍王。道教認為,凡是有水的地方,無論江河湖海,都有龍王的存在。
其中,以方位為名的五帝龍王是東方青帝青龍王,南方赤帝赤龍王,西方白帝白龍王,北方黑帝黑龍王,中央黃帝黃龍王。以海洋為名的四海龍王是東方東海龍王、南方南海龍王、西方西海龍王、北方北海龍王,又稱東海廣德龍王、南海廣利龍王、西海廣潤龍王、北海廣澤龍王。
古代的皇帝自稱為真龍天子,歷代帝王都有關於龍王的信仰與敕封。唐玄宗李隆基時,非常重視龍王信仰,他專門擺壇用祭風伯雨師的儀式來祭祀龍王。並且按照傳統的五行思想,將龍王分為青龍、赤龍、黃龍、白龍、黑龍。到了道教興盛的宋朝時期,宋徽宗更是將唐代的五龍之制神格化並加以敕封: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朝時期的道教逐漸沒落,不過在清同治年間對於運河的重視,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
在神話小說《封神演義》、《西遊記》等中有多位龍王的出場,不過很多時候,龍王在作品中被塑造成了各種配角,形象也不是很正面。孫悟空大鬧東海龍宮拿走定海神針金箍棒;西海龍王三太子觸犯天條被玉帝貶下凡間化作白龍馬;涇河龍王與袁守城打賭篡改下雨點數被斬……雖然這些作品將龍王以人格化展現出來,但是也淡化了龍王的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神職。
龍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也是道教信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龍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溝通鬼神。也是被作為神仙的一種坐騎,乘龍者遊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都不敢侵犯,無論到哪裡,都會有神祗出迎。龍被道教視為得道升仙的一種媒介和工具。在道教的高功法衣上除了繡有鬱羅蕭臺、日月星辰等以外,還會繡有金絲龍紋。另外道教的建築及壁畫等都有龍的出現。
本期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了解更多的道教文化知識,歡迎大家關注。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