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西方歷代建築風格欣賞之一

2020-12-11 人民網

原標題: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

  德國科隆大教堂

  梵蒂岡聖彼得廣場全景圖

  羅馬萬神廟圓形穹頂

  雅典宙斯神廟(科林斯柱式)

  義大利比薩大教堂

  自從人類擺脫穴居以後,建築就無處不在,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越來越講究。中西建築各有其特點及輝煌歷史。僅就西方的建築風格而言,隨著歷史的推移不斷更新換代,且每一種建築風格都經過了充分的發展,留下了諸多人類共同的「世界遺產」。作為這份世界遺產的接受者和繼承人,我們有必要識別並學會欣賞它們,以豐富我們自己的建築智慧。今年年初發布的中央《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鑑」。本文想通過西方建築史上多種風格的展示,讓讀者在獲得審美享受的同時,也看看西方文化中活躍的創新思維和「工匠精神」,從而激發我們自己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古希臘建築風格

  古希臘是歐洲文化的搖籃。與哲學、文學、戲劇、雕塑等門類一樣,古希臘建築是歐洲建築的始祖。公元前5至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希臘文明高度繁榮,建築也達到鼎盛,建成了宏偉的雅典衛城,包括多座神廟,其中以名揚古今的帕特農神廟最為巍峨壯觀,成為整個時代的建築標誌。

  歐洲建築以五種柱式為基礎,其中前三種就是古希臘時期產生的,即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三種柱式均以其產生地區命名。以此為基礎,後來羅馬人又創造了塔司幹柱式和混合性柱式,並使其精益求精。直到20世紀初葉,這五種柱式一直是歐洲建築技術的基本構件,也是歐洲建築美學的基本要素。

  在古希臘時期最早被創造出來並普遍使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它的特點是粗壯雄健,其高度是柱腳直徑的5至5.75倍,柱頭高度是柱身的三分之一。它沒有柱礎,周身有很多凹槽,形成20個左右銳利的稜線。多立克柱式的美主要體現在柱頭,柱頭的主要部分是簷部,包括額枋、簷壁和簷口。其中精華在簷壁,那裡有精美的雕刻。

  愛奧尼柱式是多立克柱式在技術和藝術上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三個地方,一是柱身比多立克「苗條」,柱高是底徑的9至10倍,簷部也相應縮小,為柱身的五分之一;一是它有了柱礎,穿上「鞋」了;柱頭底部也增加了兩個對稱的渦旋,戴上了「耳環」,講究裝飾了;再就是柱身上凹槽的槽溝變成圓弧形,槽背也不再是鋒利式,而變成平和的帶狀式的了。兩種柱式,若是拿人來做個比喻,恰好是一對男女:一個是「彪形大漢」,一個是「窈窕淑女」。這是古希臘人對人體美的追求在建築上的生動表現。

  第三種柱式叫科林斯,它是前兩種柱式的進一步發展,比愛奧尼柱式更纖細;其柱頭更講究雕飾,圍以忍冬草等草葉形象,使柱頭整體像個花籃。

  古希臘人對藝術美的總體要求是莊重、優美、勻稱、崇高。用亞里斯多德的話說,「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組成的」(《詩學》)。一般紀念性的大型建築如神殿,只有門,沒有窗,四周都是柱廊,柱與柱之間距離都不超過兩根柱子的柱圍直徑;東、西兩頭各有山花,以雕刻裝飾,山花下的簷部亦有精緻的雕刻;四周的簷壁都是精美的浮雕。由此可見,歐洲人從一開始就追求建築的審美功能。

  古希臘的戲劇很繁榮,誕生了三大悲劇和三大悲劇家,喜劇的成就也很高。戲劇的繁榮推動了劇場的建設,故而劇場是重要的建築之一。古希臘的劇場都是半圓形、漏鬥式的露天劇場,有的規模很大,能容納幾萬人。古希臘其他大型建築還有鬥技場、廣場及敞廊等。

  古羅馬建築風格

  古希臘文明持續了約650年,其後歷史把這頂輝煌的桂冠戴在了羅馬人的頭上。羅馬人不僅是個合格的繼承人,而且是個有為的創新者。有意思的是,這個新崛起的歐洲統治者,雖然在軍事上把希臘人打敗了,但在文化上卻被希臘人的文化軟實力徵服了。然而羅馬人不是被動地接受希臘文化,而是創造性地加以改造和提高,在公元1至3世紀達到極盛。羅馬人在建築上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發展了希臘柱式,最終確定的五種形態,作為建築的基本形制在歐洲建築史上大放光彩。

  二是發明了拱券技術,從而為創設巨大的內部空間及其不同層次、不同形態的空間組合提供了可能。這一成果尤其在中世紀教堂建築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和發展。

  三是在豐富的建築實踐基礎上及時作出了理論總結。公元前1世紀就由建築師維特魯威寫出了《建築十書》這一不朽論著。它最早提出「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築三原則,至今依然是金科玉律,尤其是其中蘊含的「工匠精神」歷久不衰。

  四是興辦建築教育。公元288年羅馬人就創辦了建築工程技術學校,規模系統地培養建築人才,擺脫了傳統的師徒傳授方式,為培養高水平的人才開拓了廣闊的道路。

  作為在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創建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世界帝國」的民族,羅馬是個氣魄宏大並且懂得享受生活的民族,所以這時期的建築以恢宏、豪華為特色。鼎盛時期,羅馬人留下的宏偉而豐富的公共建築遺產,就技術和藝術而言,最重要的依然是「神」的建築,其中首屈一指的當推建於公元2世紀的羅馬萬神廟。這是個大型圓形穹頂建築,地面直徑和高均為43.3米(這個跨度記錄保持了1800年)。穹頂中央開了一個圓形天窗,直徑8.92米。穹內表面做出140個方形凹格以減輕重量,分5圈排列。正立面是一座秩序端莊的柱廊。神廟具有一種巨大的美的震撼力,站在殿內,置身於這樣一個宏大而單一的圓形空間,能感到一種「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溫克爾曼語)。

  古羅馬的皇權勢力很大,皇宮建築無疑也很壯觀。就形制之典型而言,當推杜米善皇宮:一頭宮殿,另一頭花園,中間是住宅;而論功能之齊全,則是哈德良離宮:宮殿、浴場、劇場、圖書館、神廟、花園等。但這兩處建築如今都已成為廢墟了。

  古羅馬時期商業已有相當發展,人們追求享受,浴場很受青睞,浴場的建築也十分講究——結構複雜,拱券技術大顯身手,供暖技術十分高超。論建築之精緻當首推圖拉真皇家浴場;論規模之宏大,則非戴克里先浴場莫屬,可容3000人之眾。與此相關,鬥技場作為娛樂場所也很普遍。其中最有名的是以羅馬命名的羅馬大鬥技場,這是個橢圓形平面的建築,最多能容納5萬人。偌大的梯形觀眾席是以複雜的拱券結構支撐的,外牆由四重疊柱建成,十分壯麗。

  再一類重要的公共建築當屬「大會堂」,希臘文叫「巴西利卡」,意即「王者之廳」,一般用於法庭或大市場。這種建築通常都是以長方形作為平面,系單向縱深空間,外立面加一圈突現的線腳作為裝飾。此外廣場和凱旋門也是古羅馬重要的建築景觀,前者如現在羅馬城內的那處市場廢墟,依然能感受到當年周圍的建築氣派;後者如哈德良凱旋門,是以拱券門洞為特徵的雙層建築。

  拜佔庭建築風格

  羅馬帝國395年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歷史開始進入教會統治的「中世紀」,一直到14世紀。這一千年中思想文化受到嚴酷的禁錮,唯獨建築,尤其是宗教建築依然興盛,先後盛行過三種建築風格,即拜佔庭建築、羅曼建築和哥特建築。拜佔庭是君士坦丁堡的古代稱謂,即現在的伊斯坦堡。東羅馬帝國興起後,通過戰爭,其版圖一直擴展到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北非、兩河流域等地區。建築上,在羅馬人發明的拱券技術的基礎上吸收了這些新地域的伊斯蘭教的建築風格,形成一種盛行了六七個世紀的新風格,叫拜佔庭風格。

  拜佔庭建築擺脫了希臘、羅馬時代以牆作為屋頂或穹頂承重的載體,改用墩座或鼓座經由帆拱來發揮這種作用。穹頂可以是群體式的,即以中心的為最大,周圍簇擁著4個較小的穹頂,形成集中式形制,以此來擴大內部的空間。平面改為正方形或圓形。穹頂的外殼則鼓出許多,形成蔥頭的模樣。這種風格影響到俄羅斯和巴爾幹乃至南亞、西亞一帶的建築。

  拜佔庭建築最輝煌的代表作是直到現在仍聳立在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它誕生於公元6世紀30年代,由查士丁尼一世與大主教親自督造。查士丁尼多才多藝,為了建造屬於自己時代的建築紀念碑,他特地從小亞細亞請來了最有名的兩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作工程師。受小亞細亞建築的啟示,它不再重複巴西利卡的長方形造型和封閉式的承重牆,而採用巨大穹頂覆蓋下的集中式和複雜的拱券平衡技術相結合的形制,在穹頂周圍的承重部位開設了40個狹長的拱券式小天窗,從而使穹頂顯得宏大而輕盈,收到莊嚴的紀念性效果。奧斯曼帝國滅掉拜佔庭帝國後,將其改為清真寺,在其四周又增設了4根高聳的尖柱,叫授時塔,更加強了它的審美效果,堪稱技術和藝術完美結合的建築典範。

  聖索菲亞大教堂之後比較輝煌的拜佔庭建築當推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了。這座教堂的特點是由5個穹頂組合成正堂空間,並由正立面的5座拱形門宙加以暗示。其正立面輔以紛繁富麗的雕飾。

  拜佔庭建築所創設的穹頂技術為後來的西方國家以穹頂為標誌的城市天際線開了先河。

  羅曼建築風格

  若把歐洲建築史的畫面全部展現出來,不難發現,拜佔庭建築是東西方的「混血兒」。但西方建築的第四代「產兒」卻沒有沿襲第三代的基因,而主要是按照羅馬建築的基因發展,所以羅曼建築也叫「羅馬式建築」或「羅馬風建築」。這一代建築盛行於10至12世紀。它採用了拉丁十字(即在長方形的「肩部」伸出兩個袖堂或耳堂)的平面造型原則,放棄了對鼓式穹頂美的追求,而崇尚半圓形拱券。總體上,它以厚重的牆體和連拱的牆面、修長的軀體、狹窄而密集的窗戶和高聳的鐘塔為特徵。美學上,它的外部形象指向高空,有一種意欲奔向上帝的動勢;內部則以大殿的簡樸裝飾襯託聖壇的華麗。技術上,進一步發展了羅馬時代的拱券力學,也繼承了拜佔庭建築以墩柱為承重的支點,並開始使用後來哥特建築常用的扶壁。因此嚴格講,羅曼建築是羅馬建築向歐洲建築史的一個重要階段——哥特建築的過渡。從宗教角度看,則是基督教勢力向伊斯蘭教勢力奪回其在歐洲的主要建築陣地。

  羅曼建築大多見於教堂、修道院和古城堡,其中最有名的是位於義大利比薩的比薩大教堂。它始建於1063年,拉丁十字的造型,長95米,縱向4排共68根科林斯圓柱,中堂和耳堂覆以橢圓形拱頂,外牆以醒目的密集拱窗著稱。前面的洗禮堂和後面的筒形塔(即斜塔)均為12世紀所建。其中斜塔直至14世紀才完成,費時176年。它斜而不倒,成為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蹟。

  位於德國西南的小城施佩耶爾的施佩耶爾大教堂,也是公認的羅曼風格的經典建築。拉丁十字形建築,以半圓拱和十字拱超越了古羅馬的木結構;為使拱頂適應於不同的尺寸和平面,它創造了骨架券以取代原來的拱頂,並首次使用了扶壁,且將多個尖頂鐘塔組織進前後主體結構中,還在拉丁十字的交點處也融入一座主塔,從而將沉重的結構與垂直向上的動勢結合起來。中堂大小立柱有韻律地交替設置;所有窗口狹小,室內幽暗而神秘;裝飾樸素,而聖壇則十分華麗。中堂與側廊的分割打破了古典的「均衡」規則。總之,施佩耶爾大教堂無論技術上還是美學上都是通向哥特建築最近的橋梁。它在宗教界和政界影響也很大——建成後的300年中,歷任教皇、大主教和8位國王、王后都葬在這裡。

  哥特建築風格

  作為審美風尚,哥特建築盛行於歐洲中世紀的高峰與晚期,是歐洲中世紀建築的高峰。它將前述技術和風格不斷改進、創新——把拱券改進為更先進、更美觀的尖拱、肋拱形式並發明了「飛扶壁」技巧,從而創造了高曠、挺拔、莊嚴、神聖的空間形象;同時它把羅曼時期出現的鐘塔改進為挺拔俏麗的尖塔,營造出一種直奔上帝的意象。堂內使用高聳俏麗的束形柱,空間幽暗,梯子狹窄且盤旋而上。它的花窗絢麗奪目,內外雕刻豐富精美。可以說,哥特建築使宗教與建築、技術和藝術、結構與風格達到完美的結合,是西方古建築史上華麗的一筆。

  哥特建築多見於基督教教堂,多彩多姿,琳琅滿目。它首先在法國興起,早期的代表作當推巴黎聖母院,通過雨果同名小說的描寫,廣為人知。哥特風格巔峰時期的代表作至少有兩座:一是法國的亞眠大教堂,位於巴黎附近的亞眠市。它始建於1220年,直到15世紀才全部竣工。這是一座三堂式的大型教堂,拉丁十字長133.5米,寬65.25米,中堂高42.3米;正面有兩座鐘塔,最高的鐘塔聳立於中堂與側廊的交叉處,達112米。12米高的彩色玻璃窗絢麗奪目。牆壁上的雕飾都是《聖經》中的人物和故事。主體建築使用巨大的束形柱。教堂上下共分三層,巨大的連拱幾乎佔了一半,唱詩臺由4個連拱構成。整個建築布局嚴謹,結構輕盈。教堂的三座門裡的雕刻內容包含各種宗教訓條、聖人傳記以及創世紀故事,被稱為「石頭上的百科全書」;三座門均飾以雕塑,分別以聖母生平、殉道者和最後的審判為主題,被稱為「亞眠聖經」,乃藝術傑作。該教堂是最早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哥特建築(1981年)。

  另一座是位於萊茵河畔德國科隆市的科隆大教堂。其最顯著的外部特徵是雙塔高聳,且塔身起點很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哥特建築之一,僅次於德國的烏爾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始建於1248年,因戰爭等原因斷斷續續,直至1880年方全部竣工,耗去石材40萬噸。教堂依然是拉丁十字造型,東西長145米,寬86米,五堂式,內設5座禮拜堂和5口吊鐘。內外雕飾豐富浩繁,雕刻作品達4000件,花窗玻璃共達10000平方米。教堂藏有許多珍寶,其中有兩件金器均為無價之寶,一件是藏有從東方前往朝拜耶穌的「東方三聖王」的遺骨的金盒子;另一件是保存名貴珍寶的金神龕。教堂於199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

  哥特建築的晚期代表作也有兩座,即義大利的米蘭大教堂和英國的倫敦西敏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米蘭大教堂始建於1386年,後也因戰爭等原因,直到1965年才竣工。這是一座全部大理石的建築,正立面為少見的三角形。此外它還有三個顯著特徵:一是體大,是罕見的五堂式教堂,長157米,最寬處92米(一說109米),面積達11000多平方米,可容納35000人,其規模僅次於聖彼得大教堂,而在哥特建築中居首位;二是塔多,共有135座大小石塔,構成一座壯觀的塔林,每座塔都是一件獨立的雕塑,且每個塔尖都聳立著一尊石雕信徒的立像;三是窗大,它有24扇巨大花窗,創世界之最。

  倫敦西敏寺為英王亨利三世於1245年撤舊所建,也是斷斷續續,直到1745年才建成兩座標誌性的鐘塔。19世紀又多次擴建、裝修,才形成現在的面貌。其雕刻藝術亦甚豐富。

  文藝復興建築風格

  文藝復興作為一個歷史階段存在於14至17世紀這一時期,其策源地是處於古羅馬版圖上的義大利。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人的自我意識的開始覺醒,人在神的面前站立了起來,成為「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時人們對於神權時代那種表現追慕上帝的峭拔的建築風格感到厭棄了,而想起了古希臘羅馬時代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建築,於是「戰戰兢兢地請出古代的幽靈」(馬克思語)。它從古代拾回希臘、羅馬時代規整、穩重的「十字」平面造型原則和體現人體美的柱式的基本形制,採用以圓拱代替尖拱的技術手段,吸收力學上的新成就以及繪畫中的透視原理,強調秩序和比例,遵循所謂「黃金分割律」,因而以均衡、端莊、典雅、精緻為美學追求,從而創造出多種空間效果,來標示屬於自己時代的、富有活力的嶄新風格。

  文藝復興建築風格早期最有代表性的建築是已成為佛羅倫斯顯著城標的佛羅倫斯主教堂,尤其是它的穹頂。那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建築師之一布魯內萊斯基精心設計的傑作。設計者讓穹頂坐落在八角形的牆上,而又巧妙地在牆與穹之間加了個12米高的鼓座,堪稱神來之筆;並在穹頂下方周圍開了12扇狹高的拱形窗,使穹內透亮;又在穹壁內外加套殼,使穹體體形飽滿、俊俏,顯得剛健有力,絕妙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它以107米的總高在佛羅倫斯這座古城如鶴立雞群,格外醒目。

  文藝復興的巔峰之作誕生於天主教的大本營羅馬梵蒂岡,即聖彼得大教堂。它自1506年動工興建,直到17世紀頭30年才竣工,跨越了文藝復興風格後期和巴洛克風格前期;四五代當時最傑出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先後參加了設計,如大建築師勃拉孟特、大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大畫家拉斐爾、大建築師兼大雕塑家貝爾尼尼等,可以說集中了世界歷史上人類頂尖級的建築智慧。從建築風格而言,它是個內外矛盾體,即主體建築是屬於文藝復興的,內部裝飾則是巴洛克的,後者出自于貝爾尼尼的大手筆。祭壇前的華蓋是貝氏設計的傑作。與華蓋上下對應的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穹頂,這是舉世公認的世界上最美的穹頂之一,是這位文藝復興巨人在人類建築史上貢獻的天才一筆。

  文藝復興是一個經濟蓬勃發展、思想文化和藝術創新意識十分活躍的時代,各種世俗建築的風格多種多樣,甚至連那些傑出的建築理論家都常常離開自己的理論進行設計,手法迭出,如山花的變化,立面的分層,疊柱、雙柱、券柱、隅石、拱廊的普遍使用等,產生了如佛羅倫斯育嬰院、維琴察圓廳別墅、美第奇府邸等經典建築。與此相適應,廣場的樣式也靈活多變,如紀念性廣場、裝飾性廣場、複合式廣場、集市廣場等。

  這也是個建築理論大有建樹的時代。較早的阿爾柏蒂,其《建築論》(1485,又名《建築十書》)最早提出把建築技術作為藝術來追求。其他如帕拉提奧的《建築四書》(1554)和維尼奧拉的《五種柱式規範》(1562)也都是歐洲建築學校幾十代人的教科書。從這時候起,歐洲造屋者結束了「匠人」的身份而步上了建築師或藝術家的新臺階。

   (作者:葉廷芳 系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員。配圖均為資料圖片。)

(責編:魯婧、潘佳佳)

相關焦點

  • 從文藝復興後期到當代:西方歷代建築風格欣賞之二
    後現代主義建築:德國斯圖加特國家美術館   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西方歷代建築風格欣賞之一   巴洛克與洛可可建築風格   文藝復興後期,屬於這個時代的建築美學思潮開始消退,其創造性能量開始分化,向兩個方向發展或延伸。
  • 西方歷代建築風格欣賞:從文藝復興後期到當代
    後者內部的豪華裝飾和豐富壁畫以及穹頂和塔頂的造型特徵等,都使這座宗教建築成為巴洛克建築的寶貴遺產。  巴洛克建築之風吹到東歐和西歐已是18世紀中期,出現了俄國聖彼得堡的冬宮與英國的霍華德城堡和聖保羅大教堂等巴洛克建築,但不久都被改成了巴洛克與局部古典主義的混合體。巴洛克的「青壯年」時期大約持續了一個世紀,即17世紀,此後就開始式微了,它演變成一種叫「洛可可」的風格。
  • 如何一眼分辨西方建築風格:從古希臘到中世紀
    >語言:中文難度:★★★★Roger按:本文由明眸壯遊領隊馮馳宇撰寫,筆者為我們講述了從古希臘到中世紀建築風格演變的故事,對參與壯遊的團隊成員了解西方建築的斷代很有幫助。本文大綱古希臘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基督教建築的起源-巴西利卡中世紀基督教建築的分化-拜佔庭式中世紀基督教建築的分化-羅馬式中世紀基督教建築的分化-哥德式 古希臘和羅馬式建筑西方建築自古希臘時代起
  • 西方經典建築風格(四)古希臘建築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古希臘建築是歐洲建築的先河。古希臘的發展時期大致為公元前8~前1世紀。建築大量使用四種柱式: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式柱式和女郎雕像柱式。四種柱式體現了人體美與數的和諧,柱式的發展對古希臘建築的結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雕刻是古希臘建築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雕刻創造了完美的古希臘建築藝術,也正是因為雕刻,使希臘建築顯得更加神秘、高貴、完美、和諧。至今,留有希臘建築風格的建築有雅典娜女神廟、衛城山門、勝利神廟、帕提農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等。
  • 淺析古希臘的建築哲學,天然結合,文藝復興的搖籃
    在歐式幾何誕生後,運用到建築上首先就是在外觀上符合一種嚴格的歐幾裡得幾何圖案的標準,表現為對稱和完美的切線和嵌合,這種幾何學的完美圖案運用到建築中卻是將藝術復刻到了現實中,由此這也對雕刻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這也是古希臘形成鮮明的寫實派雕刻風格的原因。
  • 《認識自我》:一本書讓你了解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的西方人文藝術史
    以一本書摸清西方文化與西方人個性形成之源梳理歐洲2100年人文主義發展史《科克斯評論》年度好書 《書單》《出版人周刊》《圖書館期刊》星級書評。《認識自我: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的西方人文藝術史》 作者:[意]英格麗·羅西裡尼 譯者:宇華,周希出版社:未讀·思想家 天津人民出版社
  • 西方古代建築風格收集
    西方古代建築的範圍,是指從古希臘到英國工業革命前的建築。主要以石塊砌壘。  一、古希臘的建築風格  古希臘的建築藝術,則是歐洲建築藝術的源泉與寶庫。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
  • 西方歷代室內裝飾風格欣賞之——古羅馬時期
    從公元前27年開始,屋大維建立了元首制,羅馬從這個時候開始,進入了前期帝國時期,室內裝飾就結束了樸素嚴謹共和時期的那種風格,開始轉向奢華。古羅馬時代,它在古希臘柱式的基礎上,創立了兩種新的柱式,形成了成熟的五種柱式,分布是羅馬多立克柱式,羅馬愛奧尼克柱式,羅馬科林斯柱式,以及塔司幹柱式和混合柱式,這五種柱式呢,都是由古希臘三種經典柱式演變而成。
  • 希臘式、哥德式、巴洛克、洛可可……西方建築風格一覽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它們環繞在我們周圍,並以一種深遠微妙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模式。當我們走進或經過建築時,它能深深地喚起我們的記憶、感觸、心聲和聯想。由於西方建築尤其是一些大教堂過於宏偉,外表雕飾的也極其美麗,並且有許多雕塑精品的裝飾,給許多人的直覺是西方古建築的風格好像有點相似又分辨不出來。今天我們對西方的建築風格做一下整理。
  • 歐洲建築風格(1)----古希臘式、古羅馬式
    之前對歐洲的建築風格了解僅限於哥德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但是一查資料發現歐洲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建造的建築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未來幾天,小編將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了解歐洲建築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的歷史沿革、建築特點、及代表作品。歐洲的建築風格根據發展的時間次序,可以大致分為: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16-19世紀、現代主義建築七個階段。
  • 歐式建築風格與美式建築風格的歷史背景對比
    1、歐式風格的發展  歐洲建築在大的概念上應歸屬於西方建築,從古希臘時代起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一直是西方建築文明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個中心逐漸偏移到了北美,雖然有更為早期的歐洲原始建築,但是歐洲建築真正的源頭是古希臘文明,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的建築藝術達到鼎盛
  • 西方極簡藝術史:從一座小破廟看懂古希臘建築
    這是西方藝術史上最重要的一個階段,一直到現在,我們談及美就會直接追溯到那個時代,古希臘。有這樣一句話:言必稱希臘。從褒義上講,是說古希臘的偉大讓你三句話都離不開它。我們今天知道西方的哲學、美學都曾經在古希臘到達一個巔峰。古希臘建立了美的典範,表現在藝術形式上最巔峰的就是雕塑和建築,而建築的秘密就藏在一座特別衰敗的破廟裡。
  • 巴洛克式建築: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建築風格,希臘文明的延伸
    文藝復興以來,英國社會各個方面都得到很大程度的開放,在藝術方面更是大加發展。由單純的美術藝術延伸到富有內涵的藝術建築風格上,這一創舉也是開天闢地的。世人也由此開啟探索建築學的旅程,給世界也帶來更多的文明遺蹟的貢獻。那麼對於巴洛克這一建築風格,你了解多少?
  • 文藝復興時期特色鮮明的羅馬風格建築
    15世紀,文藝復興建築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形成了帶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在文藝復興建築中佔有最重要的位置。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建築要素。儘管經歷了漫長的中世紀,義大利的古典主義建築傳統卻始終沒有中斷過,在羅馬和佛羅倫斯這些地區一直延續著早期基督教建築的樣式。
  • 巴黎市政廳:品味文藝復興風格的華麗建築,欣賞歷史名人的雕像!
    市政廳在16世紀和19世紀經過整修,正立面為新文藝復興風格。在巴黎公社統治期間,建築的正立面曾經被毀,後來依據原樣得以重建。市政廳廣場(place de l'Htel de Ville)(昔日的沙灘廣場 place de Grève)曾經是起義者和革命者遊行的集會場所。如今廣場上舉辦多項大型活動,例如:冬季的溜冰場,大屏幕轉播或者戶外展覽。"
  • 木水格調(六) ▎世界風格之歐洲建築風格
    可以說,除了18世紀西方產業革命帶來的新事物,幾乎所有西方文明所賴以存在與發展的觀念都在建立在古希臘文明之上。英國詩人雪萊的名言:「我們都是希臘人」。歐洲建築以大體量與超然尺度來強調建築藝術的永恆性,以嚴謹的幾何、均衡的比例、繁複的裝飾與誇張的尖塔或穹頂來表現建築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關係。
  • 西方經典建築風格(三)古羅馬建築
    古代羅馬建築是建築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承載了古希臘文明中的建築風格,凸顯地中海地區特色,同時又是古希臘建築的一種發展。
  • 歐式建築風格對比美式建築風格
    1、歐式風格特徵  歐洲風格在建造形態上的特點是:簡潔、線條分明、講究對稱,運用色彩的明暗、鮮淡來對視覺進行衝擊。在意識上則使人感到壅容華貴。典雅,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古希臘風格: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
  • 西方藝術史: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建築開歐洲建築的先河。古希臘建築的結構屬梁柱體系,早期主要建築都用石料。石柱以鼓狀砌塊壘疊而成,砌塊之間有榫卯或金屬銷子連接。牆體也用石砌塊壘成,砌縫嚴密,不用膠結材料。早期古希臘建築分兩個時期,第一時期為公元前11~前8世紀,稱荷馬文化時期,其建築今已無存。第二時期為公元前8~前5世紀,稱古風文化時期,其建築遺蹟以石砌神廟為主,建築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形式。
  • 歐洲古典建築賞析6:文藝復興建築
    ——本文圖片大部分來自網絡整理哥德式建築的時候沉醉在那些高聳的塔尖裡,而到了文藝復興,一下子又想起對聖母百花大教堂和聖彼得大教堂的迷戀。相比較而言,聖彼得大教堂比聖母百花大教堂更宏偉、更知名,然而從結構上,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更讓人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