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市(2017-2035)城市總體規劃透露了一些重要的布局。基本呈現出(主城+新城)+3副城+3組團的格局。新城就是長江新城,3個副城就是光谷副城、車都副城及臨空副城。
值得關注的是
長江新城的集中建設區仍局限在諶家磯和武湖部分地區。陽邏的建設規模不容小覷,比普通縣城還大!光谷東將與葛店深度融合。
鐵路方面,結合武漢大都市區城際鐵路環線:長江新城站(前川)—孝感—常福—順風機場—團風—邾城—長江新城站,江北貨運鐵路保留原線改走地下。
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黃陂區分區規劃初步成果及黃陂區基本生態控制線優化成果。分區規劃成果在吸納前次會議意見後呈現三大亮點:一是前川城區拓展戰略轉型向南發展,積極向中心城區靠攏;將前川城區納入武漢臨空副城建設,二是交通設施進行重大升級,為天河機場預設空鐵樞紐空間,增加高快速路幹線密集度,全面提升武漢城市競爭力、交通輻射力;三是加強鄉鎮規劃非農戰略打造,多層次拓展黃陂發展能級。
區委書記吳祖雲作重要講話,講話充分肯定分區規劃及基本生態控制線成果,他認為,戰略規劃把控準、概念新穎、分類細化,已具雛型。同時建議,一是規劃按照「獨立成市,大城崛起」態勢進行定位,加強地鐵7號、3號、14號交通線聯繫和貫通。二是中心鎮規劃宜粗不宜細,根據其特色發展進行定位。三是各新城及機場、高鐵站周邊要儘可能預留空間,為未來發展留足空間。
馬國強指出,長江科學城定位及規劃,必須立足武漢資源優勢,依託在漢高校院所,揚長補短,統籌考慮,差異化發展。要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主動謀劃大科學裝置的前沿布局,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增強創新投入,建設國際先進水平的實驗室、科研院所、研發機構;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在發展中不斷明確定位,防止重複建設;要尊重創新人才,釋放創新活力,研究出臺長江科學城人才政策,真正將其打造為「環境高地、成本窪地、創新福地。」
極,即長江新城,以總部經濟、生命科技研發和精準醫療、智慧醫療為主要特色,發展形成高端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新的增長極;園,即在黃陂、江夏、青山、新洲等區,規劃建設現代醫藥、智慧養老、精準醫療等產業園;圈,是以武漢「1+8城市圈」為重點,加強與周邊城市的產業交流合作,形成以武漢為龍頭的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