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報導 在北京連續祭出禁止進口、加徵關稅重手後,澳大利亞西澳洲長麥高文(Mark Gowan)已改變溫和委婉立場,直接呼籲聯邦全力修復中澳關係,避免更大貿易損失。但有分析指出,儘管澳洲原本以為在中澳貿易爭議中能得到「民主夥伴」國家的支持,但現實卻是,在國際商業領域,「民主和戰略上的朋友往往是最激烈的競爭對手。」
這家臺媒綜合報導稱,標普全球普氏亞太農業定價副總監Andrei Agapi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中國大陸目前正向美國進口大量產品,包括小麥、玉米及大豆等。這些採購源於美中間的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北京承諾購買的美國製造、農業及能源產品及服務。
Agapi認為,澳洲在與中國大陸的貿易爭議中處不利位置,因為中國大陸並非一定需要來自澳洲的產品,目前也已找到進口的替代來源,像是來自美國的供應。隨著中國大陸尋求補充庫存和儲備,大陸有可能購買更多,而大陸還有更多的供應商空間,不僅僅只是美國。
中國大陸是澳洲最大貿易夥伴國,同時是澳大利亞大麥、煤炭、葡萄酒等重要商品的最大出口市場。澳媒此前援引數據指出,澳洲向中國大陸出口的龍蝦、食糖、煤炭、木材、羊毛、大麥和銅礦等商品,總價值約60億澳元(約合人民幣285億元)。
西澳大學溫斯洛普經濟學教授Rod Tyers近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如果中澳展開全面貿易戰,那麼澳洲估計將損失6%的GDP;昆士蘭科技大學的零售專家Gary Mortimer則稱,如果澳大利亞停止進口所有大陸產品,將對該國的GDP產生「毀滅性」影響。
然而,從目前情況看來,在這場貿易爭議中,澳洲在世界經濟地位的現實已經暴露無遺,它只能是靠自己。例如在澳洲龍蝦供應被切斷後,一直以來力挺澳洲的紐西蘭,並沒有拒絕上海高級餐廳的供貨請求,同時,面臨相同處境的還有澳大利亞葡萄酒。中國商務部在上月27日認定,原產於澳洲的進口葡萄酒存在傾銷可能,決定採用保證金形式對上述產品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
對此,澳洲的「民主夥伴」們口口聲聲說要力挺,但澳媒也坦承,澳洲葡萄酒被加徵關稅這個消息,對美國和紐西蘭的的葡萄酒商來說猶如天賜良機,這些國家可能迫不及待想要佔領青島、成都等中國大陸城市超市內的紅酒貨架。最後,澳洲原本以為在中澳貿易爭議中能得到「民主夥伴」國家的支持,但現實是,它只能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