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天龍寺的外門
本期攝影:李小奇
日本南北朝時期的1339年,後醍醐天皇去逝。大權在握的室町幕府大將軍足利尊氏借為後醍醐天皇超度亡靈之由,將一座位於嵐山腳下的天皇龜山離宮改建成禪宗大寺,命名為天龍寺。由此,京都天龍寺開始了它揮之不去的榮光。彼時日本正熱衷於學習傳自中國的禪宗十境,重在追求自然與人為、宗教、歷史、文化的融合之美。
天龍寺被指定由國師夢窗疏石親自出馬,打造一個利於禪宗冥想、擁有十境景致的美妙庭園。夢窗巧妙地借景寺外的嵐山與龜山,並以一池碧水倒映著山色的四季變幻,伴隨著點綴於池邊的花木扶疏、山石嶙峋,一個擁有靜謐禪宗與皇家園林結合後的兼美之景應運而生。天龍寺在後世中數度毀於大火,唯有曹源池的容顏未曾更改,並在此後的無數個春去秋來裡聲名鵲起,直至今日。1994年,天龍寺及庭園作為「古都京都的文化遺產「之一,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日本京都天龍寺全景圖(圖片來源于天龍寺官網)
天龍寺由法堂、庫裡、方丈室、曹源池、龍門亭、友雲庵、祥雲閣、甘雨亭、多寶殿、百花苑、僧堂、精耕館等組成。
天龍寺法堂
法堂,即住持代佛向僧眾講經說法之地。最初法堂於元治元年(1864)遭兵火燒毀,明治後將江戶時代的雲居庵禪堂遷築於此,成為禪宗七堂伽藍之一。淺瓦坡頂、以東為正的平板天井上,原繪有鈴木松年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創作的雲龍圖。平成九年(1997),為紀念法堂遷移100周年、夢窗國師圓寂650周年,加山又造於此重新創作雲龍圖。該圖繪於159塊天花板上,呈大圓狀,直徑九米。正中五爪巨龍盤桓雲端,矯健遒勁,威風凜凜,雙目炯炯有神,無論哪個角度觀之,都能感受到其目光中不可觸犯的威嚴。堂內正面須彌壇上供奉有釋迦三尊像,後面有光嚴太上皇和歷代住持的牌位及開山夢窗疏石和足利尊氏的木像,本法堂也因此常作佛殿使用。
天龍寺庫裡
庫裡,七堂伽藍之一,建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兼具廚房、寺務所之功能。庫裡與方丈室及客堂緊密連接,屋簷呈人字形,白牆縱橫有秩,為天龍寺代表景觀之一。屋內玄關正面大屏風處,有前寺管長平田精耕揮就的達摩圖,為天龍寺之象徵。
天龍寺大方丈室
大方丈室,建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為寺內規模最大之建築,正背兩面有寬闊套廊,往下還有一層護廊。正面「方丈」匾額出自寺院第八代管長關牧翁長老手筆。室內供奉有重要文物釋迦如來坐像,為寺內佛像中年代最為久遠者。相傳其製作於平安時代後期,遠遠早于天龍寺建造之年代。儘管寺院曾遭遇八次火災,但該佛像每次均可化險為夷,安然無恙。
天龍寺大方丈室
大方丈室東面對著中門,西面對著曹源池。室內有一巨幅隔扇,上面為日本知名畫家物外道人於1957年繪製的雲龍圖。畫作中巨龍氣勢磅礴,蒼勁有力。物外道人為關牧翁之摯友,在繪完雲龍圖四月後與世長辭,享年七十歲。此外,寺中還有小方丈室,為書院,有接待來客和舉辦佛事之用。
天龍寺曹源池
曹源池,為700多年前夢窗國師設計建造的庭園,日本最早指定的歷史名勝遺蹟。此處既是以曹源池為中心的池泉回遊式庭園,亦是隔著大堰川遠借嵐山近借龜山的借景式庭園。
天龍寺曹源池
曹源池為夢窗國師清淤時發現池中有塊「曹源一滴」的石碑,故取此名。從大方丈室望去,曹源池湖邊中央處有一處枯山水,名為龍門瀑布。該處取於中國鯉魚跳龍門之典故,故配鯉魚石。通常鯉魚石放置於瀑布之下,而這裡的鯉魚石則放在瀑布水流的側面,呈現出正轉化為龍的奇異姿態。
建於1983年的百花苑
寺中一處枯山水
天龍寺不遠處的嵐山與大堰川
圖文:李小奇
相關連結:
世界遺產中的佛教藝術(一)泰山與金剛經
世界遺產中的佛教藝術(二)清東陵與曼荼羅
世界遺產中的佛教藝術(三)麗江與白沙壁畫
世界遺產中的佛教藝術(四)平遙與雙林觀音
世界遺產中的佛教藝術(五)大運河與燃燈塔
這片古老藝術天地,集印度古代建築、雕刻和繪畫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