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市內待久了,總會不定期想著去嵐山轉轉。以渡月橋為中心的那一片蔥鬱竹林和閒寂寺社,自古就吸引了諸多王公貴族到此靜修,如今在海內外遊客心中也是不可小覷的京都代表景觀。當你站在這山水如畫的廣闊天地之間,沐浴著與城市截然不同的清新氣息,可能斷然不會想到——當年這一帶竟然幾乎都屬於同一座寺廟的境內範圍。
這座寺廟就是天龍寺。現在的寺域約有10萬平方米,堂塔伽藍、境內塔頭一一參拜起來至少也得1小時。然而,這只不過是最盛時期的十分之一,當初的面積約有20個東京巨蛋的大小!附屬的末寺塔頭的數量,輕輕鬆鬆就超過150座,著名的苔寺西芳寺亦曾是其中之一。究竟是怎樣的寺格和權威才配得上此等規模?它的興盛衰落與皇族、幕府的淵源又有幾何?被指定為日本首例史跡、特別名勝的庭園具有怎樣的魅力?……就讓我們帶著諸如此類的疑問,走進這座非比尋常的嵐山「大」寺。
天龍寺是臨濟宗天龍寺派大本山,正式名稱是靈龜山天龍資聖禪寺,山號靈龜山。視足利尊氏為開基,夢窗疏石①為開山,本尊是釋迦如來。創建於1339年,為後醍醐天皇祈禱冥福而建。這片土地與皇家一直關係緊密——平安時代初期檀林皇后從大唐邀請禪僧義空在此興建了檀林寺,亦是與後嵯峨、龜山、後醍醐三位天皇淵源頗深的龜山殿原址。天龍寺的營造工事開始時,費用卻不充足。於是在室町幕府的公許之下,派遣了天龍寺船與元朝開展貿易。由此獲取的巨額利益,促使工事得以順利推進。1345年,天龍寺舉行了盛大的落慶法要,足利尊氏、足利直義,以及眾多大名均列席觀禮。有了幕府的庇佑,天龍寺在延曆寺的勢力之下也能發展壯大,領地不斷擴大,地位顯赫一時,稱得上是名門中的名門。1386年,足利義滿欽定天龍寺為京都五山②之首。隨著足利家的沒落,戰亂的頻仍,廢佛毀釋運動的影響,一代名門大寺最終逐漸走向衰微。壯麗的伽藍8度遭遇大火,幾乎燒毀殆盡。1877年,依據明治政府頒布的上地令,領地僅剩當初的十分之一。現在的建築基本都建於明治時代以後,1994年登錄世界文化遺產。①鎌倉時代到室町時代的臨濟宗禪僧及作庭家,被歷任天皇7度授予國師稱號,又稱七朝帝師。西芳寺、天龍寺、瑞泉寺等庭園設計舉世聞名,擅於用自然景觀展現禪的本質。②京都臨濟宗的五大官寺,按順序分別是天龍寺、相國寺、建仁寺、東福寺、萬壽寺,南禪寺為別格。
雖然氣勢不比當年,天龍寺仍是京都的大寺之列。境內寬廣,遊人分散。堂塔伽藍、庭園風物,四季風光的妝點總是十分相宜。在群山與碧水的相擁之下,諸多看點慢慢呈現,讓人駐足流連。
穿過總門和中門,途經蓮花盛開的放生池,庫裡出現在參道的盡頭,即正式參拜的入口。重建於1899年,與方丈、客殿相連。從正面看過去,切妻造的屋頂下,白壁被切割成規則的三角形。屋頂上的煙囪樓櫓高聳,鬼瓦的表情在青楓掩映之下栩栩如生。如此外觀上的與眾不同,也凸顯了庫裡作為禪宗寺院裡的事務所兼廚房的特殊職能。
邁入玄關,稍稍適應了室內的幽暗光線,一幅巨大的達摩圖便映入眼帘。緊閉的雙唇,堅毅的面龐,讓人感知到達摩祖師的堅定信念。這齣自于天龍寺派前管長③平田精耕之手的名物,是達摩宗的禪意象徵,也是天龍寺的代表名片。我們在天龍寺御守與明信片之上,同樣能找尋到達摩的意象。
與庫裡相鄰的大方丈氣勢宏大,四周被迴廊圍裹,堪稱寺內最大的建築。曾在江戶末期的兵火中燒毀,與庫裡一樣重建於1899年。正面鑲嵌的匾額上書「方丈」,是第8代管長關牧翁的墨寶。室內中央祭奉著本尊釋迦如來木造坐像,源自平安時代後期的重要文化遺產。倖免於建寺以來的8場火災,是寺內最古老的佛像。
東西之間以一道隔扇相間,南畫家物外道人所繪的雲龍躍然其上,從門外就能窺見風採。另一幅雲龍襖繪也很有名,複製自江戶時代的畫師曾我蕭白的畫作(下圖),僅在特別拜觀期間公開,真跡現藏于波士頓美術館。
擁有夢窗疏石這樣的作庭巨匠作為開山,寺內的庭園自然烙下了別具一格的風情,大方丈就是領略其中奧妙的絕佳場所。
東側,一方枯山水平庭——方丈庭園,在白砂、青松、綠苔的點綴之下彰顯著無限禪意。細膩的白砂紋路,如同水面上的波紋一圈圈地漾開。坐於廊下,長久地凝視,呼吸也變得平和起來,不知不覺就陷入冥想之境。
西側,一方池泉回遊式庭園——曹源池庭園,則轉為另一番異常開闊的境地。這是歷經了諸多劫難之後,唯一還保留著700年前古寺面影的所在。與西芳寺庭園一樣都是夢窗疏石的代表作品,被指定為日本首例史跡、特別名勝,堪稱名庭中的名庭。對於夢窗來說,作庭亦是修行。相傳他在池中發現了一塊寫有禪語「曹源一滴」④的石碑,因而取名曹源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曹源池庭園也蘊含著對後醍醐天皇的鎮魂之意。
注釋:④意味著從正確的源頭裡流淌出的是真實的禪,一滴水亦是萬物之源。
不急著走動,端坐在大方丈的廊下,悠然眺望這方廣闊的名庭。遠方可見嵐山的黛影,再靠近點是龜山匍匐的身姿,近處的曹源池水則清澈了視野的中心。真可謂,優雅的大和繪風作庭樣式與幽玄的宋元畫風禪宗樣式的和諧相融,王朝文化與禪文化的完美貫通。雖然身在寺內,自然山水的鋪墊延伸卻似沒有邊界,雄大而又變幻無窮。
決不能錯過的,是曹源池西岸的枯瀧石組。水流早在明治時代業已枯竭,但在夢窗的高超意匠之下,仿佛從未停止過流動。石組的流暢線條,仍在靜靜演繹著龍門瀑布飛流直下的動感。仔細辨認,三塊水落石沿著山體而立,凝練著三段瀑布的飄逸。鯉魚石擺放在瀑布一側,模擬鯉魚躍龍門時從魚向龍變化的身姿。一般寺廟的鯉魚石都放置於瀑布之下,刻畫的只是鯉魚變身前的樣子。那極富跳躍感的瞬間,全然傾注在一塊石頭之上,不得不說是大師才具有的敏銳觸覺。
瀑布下方有三塊青石,被認為是現存最古老的自然石橋石組。一方巖島獨立於瀑布之外,是展現釋迦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形象的三尊石。三座大小不一的出島,從白砂往池水的方向延展,以石組與青松點綴,愈發靈動了視野。
起身,沿著廊下走動。從不同的方向看去,就會有萬千姿態的生動。那些明明固定不變的石組與山體,居然在眼前隨心浮動。若是正逢紅葉斑斕的時節,最是叫人難以言說的大美,各位看一下JR東海道2016年秋季海報便能知曉。
賞畢庭園至景,沿著廊下,走到北邊的書院(小方丈)。這裡是來客、法要、行事時使用的場所,重建於1924年,裡面仍可見到天龍寺的名物達摩圖。
長長的迴廊仿佛沒有盡頭,繼續往西北方向遊走。聽著腳下木板咯吱的聲響,心懷雀躍地在綠樹光影之間穿行,祥雲閣與甘雨亭兩座茶室隨即出現在右側。大堰川的細小水流在屋前靜寂奔湧,滋養著沿途的草木繁茂。
迴廊的盡頭是多寶殿,模仿後吉野朝時代的紫宸殿而造,透露出幾分彼時貴族宅邸的風流。這曾是後醍醐天皇的學習之所,後人視其為後醍醐天皇的聖廟,祠堂內祭祀著後醍醐天皇的尊像,兩側安置著歷代天皇的尊牌。跟其他建築一樣,難以逃脫祝融的命運,現存建築重建於1934年。殿前栽種著枝垂櫻,後醍醐天皇菩提塚立於一旁。追溯起天龍寺的起源,多寶殿的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稍稍往西邊探尋,從遊步道連接起一座小山丘——望京之丘,由此可以窺見寺內全景。北側,則是一座花草蔥蘢的庭園——百花苑,四季花草不歇,迷亂賞花人的雙眼。一方碩大的硯石突現其中,人們從各地趕來參拜,祈求書畫技藝的上達。
據說1899年重建法堂時,60位僧人齊力在這方硯石磨墨,畫家鈴木松年於法堂天井潑墨揮毫,繪就了雄壯無比的雲龍圖。只可惜後來毀於火災,1997年畫家加山又造再次描繪了另一幅雲龍圖於天井之上。無論從哪個角度觀之,都是睥睨八方,氣魄逼人。法堂位於大方丈東側,雲龍圖只在節假日和特別公開日對外開放。
天龍寺的看點遠不止以上所述。參道兩側的塔頭林立,松嚴寺、慈濟院、弘源寺逃過了元治兵火,仍留存著室町樣式的建築風情,寶嚴院獅子吼之庭則以紅葉盛景聞名。寺院直營的精進料理店篩月,便是在名庭的四季景致中提供最上等的招待。若是在境內觀賞盡興,繼續穿過北門,竹林小徑與大河內山莊等景點又近在眼前……
實在是,讓人無法拒絕的名門大寺的魅力。只需任由一顆自由而感性的心,就能愜意沐浴在此等山光水色的禪意之中。
《絕美名庭、五山第一、世界遺產,了不起的名門大寺!》 住所 京都市右京區嵯峨天龍寺芒ノ馬場町68
電話 +81 (0)75-881-1235
時間·費用 庭園、諸堂的參拜費用和時間不同,
請以官網發布為準。
官網 http://www.tenryuji.com
交通 京福電車嵐山線「嵐山」站下車,步行約6分鐘
JR嵯峨野線「嵯峨嵐山」站下車,步行約13分鐘
阪急電車「嵐山」站下車,步行約15分鐘
市巴士11、28、93系統「嵐山天龍寺前」站下車,
步行約5分鐘
撰文×編輯 / 蛋糕 攝影 / 松村
設計 / Lindy×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