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地球人都知道,無論是繁華的城市還是偏僻的農村,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但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房前屋後到處可見的麻雀,我曾經想當然地以為它的名字就叫家麻雀,後來翻了書才知道這種麻雀的英文名字卻應該是Tree sparrow,也就是[樹]麻雀(Passer montanus);真正的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也就是House sparrow,雖然分布也很廣,歐亞、澳洲均有分布,但湖北並沒有記錄,我還是在澳洲才看到拍到家麻雀。樹麻雀和家麻雀還有一個近親叫山麻雀,聽過或看過的人可就少得多了!麻雀屬的成員也是一個大的家族,全球大約有28種,中國有5種,其中樹麻雀本微信最近已經介紹過了。
山麻雀(Passer rutilans)的英文名字是Russet sparrow,Russet是紅褐色的意思,這一點我覺得用來描述雄鳥的顏色非常貼切,尤其是山麻雀雄鳥頭頂的顏色。山麻雀是雌雄異色,山麻雀雄鳥頭頂為鮮豔的慄色,雌鳥的顏色較暗,有一道奶油色的長眉紋,比較好區分。
山麻雀的雄鳥,顏色很豔麗。
山麻雀的雌鳥,眉紋很清楚。
亞成鳥,牙口還是黃的,正所謂黃口小兒。
從外觀上來看,山麻雀與樹麻雀二者的區分較為容易,最明顯的區別只需看其臉頰是否有黑斑,有黑色頰斑的就是樹麻雀,無黑斑者則是山麻雀。不過樹麻雀幼鳥也沒有黑色頰斑,不留心的話也容易搞混,但是樹麻雀顏色遠不如山麻雀豔麗,在野外可根據頭部是否為較豔的赭紅色來判斷。
樹麻雀在整個中國都有分布,而山麻雀則見於秦嶺以南地區。顧名思義,山麻雀主要出現在山區,常停棲於高地的開闊林、林地或灌木叢中,在地面活動較少。但是野鳥手冊上說山麻雀棲於家麻雀不出現的城鎮及村莊,這一點顯然是不準確的,至少在湖北省的很多地方,這兩隻鳥是可以同時出現在同一個鄉村的。不過,武漢市因為地處低海拔的平原地區,是不太容易看到山麻雀的。4月底的湖北,山麻雀還忙著築巢,到6月份初,小鳥就已經出窩了。山麻雀在繁殖期經常看到成雙成對出現,冬天也會結成小群,但是很少像[樹]麻雀那樣形成數百隻的大群,叫聲也不如[樹]麻雀那般喧噪。山麻雀在中國分布較廣,種群數量也比較豐富,在中國有4個亞種:cinnamoneus、intensior、batangensis及指名亞種rutilans,湖北地區分布的是指名亞種。臺灣分布的也是指名亞種,但根據2003年至2014年當地鳥會的觀鳥紀錄,估計山麻雀臺灣種群的數量已經不足一千隻,竟然成為臺灣最需要保護的鳥種之一了。
麻雀的危害在中國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這方面網上有不少文章介紹了相關歷史背景,有興趣的可以前去一看。山麻雀屬雜食性鳥類,育雛期間,它們會吃掉很多禾本科的害蟲,從這點來看,這無疑是有益的;但是也有實驗證明,當麻雀主要以田間蚜蟲飼餵雛鳥的時候,它們取食區內的蚜蟲數量並沒有因為麻雀的捕食而顯著減少。而麻雀對水果、穀類等經濟作物的危害,也是不可小覷的,水果被鳥啄食受害後,傷痕累累,殘果遍地,徹底失去商品價值,並引發病蟲害進一步危害。尤其是櫻桃這類水果,如果不加強管理,很可能會顆粒無收,而不是像某些極端環保組織者所說的「幾隻麻雀能吃得了多少呢!」。我們現在關注麻雀,不應該簡單地從經濟利益分析,更應該著眼於它們在生態系統穩定以及能量流轉方面的作用。話說研究鳥類的行為,還真能發高影響因子的文章,比如一篇研究稱麻雀群體生活帶來多種優勢的文章,就發在PNAS上。 取食油菜籽的山麻雀偷吃櫻桃的山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