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與魯迅評國民劣根性,一個用醬缸一個用染缸,境界高下立見!

2020-12-23 圖書校對找茬

柏楊先生和魯迅先生都曾就國民劣根性作觀察剖析,然二者卻小同大異。

柏楊先生以醫生自居,意在揭出病苦,即大多數的中國人,由於在中華民族及其文化這一「發酸發臭」的醬缸中醬得太久,我們的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醬缸的汙染,跳不出醬缸的範圍。在這種長期醬在缸底的情形下,使我們中國人變得自私、猜忌,以致落後到「今天」這種醜陋的地步。應該說,柏楊先生確實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華民族的一些醜陋之處。但卻並非完全像柏楊所言,中華民族及其文化就是一個發酸發臭的醬缸。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魯迅先生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也在探討中國的國民性,揭示民族文化的劣根性,無情地抨擊舊中國的舊思想、舊道德、舊習俗、舊習慣。魯迅先生也曾用過「黑色染缸」形容中國文化傳統的強大惰性。但是,即使魯迅先生還是一個進化論者的時候,也沒有把中國文化看成一團漆黑。他說過:他自己對於中國的進步毫不悲觀。他認為,「歷史上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魯迅先生在探討國民劣根性,指出其弱點的同時,也對中國人民抱有希望。

「醫生」之揭示病苦,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先生在談及自己的小說時,曾多次說:「不過想利用他的力量來改良社會,改良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在這中間也不免夾雜些將舊社會的病根暴露出來,催人留心,設法加以療治的希望。」既然如此,當然就得寫病苦、寫病根,不能有半點馬虎,更不能自欺欺人。然而,魯迅在暴露弱點、揭短的同時,卻實事求是地寫出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等等優秀品質。正是由於有長處、優點,中華民族在其幾千年的歷史中,才創造了燦爛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才能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終於沒有被其他民族所徵服、所消滅。這樣的揭出病苦,即能引起人們的震動和高度重視,同樣也留有希望。這正如一個高明的醫生,他既一針見血地指出患者的病症,同時又不過火,讓患者信心百倍地去治療。

醫生治病首先應該確診病症,確診是療救的基礎,然後才能對症下藥,使病人痊癒。

柏楊先生在就「一盤散沙」這一中國人劣根性的診治時說:「任何一個社會和任何一個人,多少都有點崇拜權勢,但似乎從沒有一個社會和從來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對權勢這麼癲狂和這麼融入骨髓。任何一個社會和任何一個人都有點自私,但同樣的也從沒有一個社會和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這麼自私到牢不可破。」顯然,在柏楊先生眼中,中國人這種痼疾是先天性的,全民族的,全社會的,不僅是「世界第一」,而且是「古今第一」。這當然是無法治癒的了。這正如病人只得了胃潰瘍,醫生卻誇大為胃癌,甚至診斷為癌細胞早已擴散全身,馬上就會身亡。這不先就摧毀了病人的精神支柱,還談何療救呢?

早在八十多年前,魯迅就指出:「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上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與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所以說,中國人醜陋用以指一部分人即可,或者說中國人有醜陋的弱點即可,倘若用以指全體,就是以偏概全,或者簡直是污衊。

相關焦點

  • 柏楊與魯迅評國民劣根性,一個用醬缸一個用染缸,境界高下立見!
    柏楊先生和魯迅先生都曾就國民劣根性作觀察剖析,然二者卻小同大異。柏楊先生以醫生自居,意在揭出病苦,即大多數的中國人,由於在中華民族及其文化這一「發酸發臭」的醬缸中醬得太久,我們的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醬缸的汙染,跳不出醬缸的範圍。在這種長期醬在缸底的情形下,使我們中國人變得自私、猜忌,以致落後到「今天」這種醜陋的地步。應該說,柏楊先生確實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華民族的一些醜陋之處。
  • 醬缸與藥方: 由柏楊說到魯迅
    柏楊的「醬缸」直接源於魯迅的表述。魯迅對「醬」是頗為熟悉的,日記中多有購買、食用醬菜、醬肉、醬鴨和接受這些醬製品饋贈的記錄。「醬」在魯迅筆下又可以作動詞用,如《逃名》一文,說到逃名的人其實是倒真正愛惜名譽的,「逃的是這一團糟的名,不願意醬在那裡面」。在1935年9月12日答覆胡風關於蕭軍是否要加入左聯時說,「現在不必進去……一到裡面去,即醬在無聊的糾紛中,無聲無息。」
  • 柏楊《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一種「劣根性」
    柏楊先生因為這部作品,既受到了許多人的稱讚,甚至將他與魯迅先生相提並論,同時,他也受到了許多人的批判,認為他將一部分中國人的醜陋加之於全部中國人之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懦夫。那麼,柏楊先生寫下《醜陋的中國人》一書,究竟是什麼心態呢?
  • 柏楊《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一種「劣根性」
    柏楊先生因為這部作品,既受到了許多人的稱讚,甚至將他與魯迅先生相提並論,同時,他也受到了許多人的批判,認為他將一部分中國人的醜陋加之於全部中國人之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懦夫。那麼,柏楊先生寫下《醜陋的中國人》一書,究竟是什麼心態呢?
  • 柏楊夫人籤售柏楊「醬缸」
    信報訊(記者趙明宇)今天下午14時,柏楊夫人、著名「國際桂冠」詩人、翻譯家張香華女士將出現在北京圖書大廈一層東廳,在現場為讀者籤售柏楊的作品《醬缸:千年難醒的噩夢》。  醬缸文化是柏楊對傳統文化中黑暗腐朽處最傳神的總結,這是一種發自良心的肺腑諍言。柏楊坦言:我只是指出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病在哪裡,卻沒能力去治病救人。
  • 柏楊《中國人史綱》:我只是想讓中國人扔掉那個「破醬缸」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像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地流下去,但因為時間久了,長江大河裡的許多汙穢骯髒的東西,像死魚、死貓、死耗子,開始沉澱,使這個水不能流動,變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個醬缸,一個汙泥坑,發酸發臭。」
  • 臺灣著名的歷史學家柏楊: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
    《中國人史綱》是柏楊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全書近八十萬字的篇幅,講述和評論了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第一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國歷史。文字舒展漂亮,如行雲流水;評論尖銳深刻,可洞幽燭微。該書是是平民治史的一個高度,在將歷史寫得精彩好看又不乏深刻洞見方面,至今無人可以逾越,甚至可以說,連個堪稱及格的競爭者都沒有。
  • 淺析「醬缸文化」
    今天我們來聊聊「醬缸文化」。其實說來也非常奇妙,知識原來都是相互連結的,就像我是在看完《蘇東坡傳》之後再看這篇《黃州突圍》的,裡邊的許多史事是早已聽過的,當然在看的過程中也學習了我之前不知道的,但是在看《黃州突圍》之前我就已經看過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了,對裡邊描述的「醬缸文化」也有所體悟。知識也算是一張互相交織的大網吧。
  • 告慰柏楊 中國人擊碎醬缸從包容反對聲音做起
    告慰柏楊 中國人擊碎醬缸從包容反對聲音做起 2008年05月07日 12:12 來源:新華網 據「中央社」報導,柏楊二月二十四日因肺炎並呼吸衰竭住進加護病房,三月十九日轉入普通病房,後來又因胃部問題進行「胃造廔」手術,再次住進加護病房,四月十二日才轉普通病房,以氧氣及呼吸輔助器治療。柏楊,1920年出生於河南,畢業於東北大學,曾任自立晚報副總編輯及公立藝專教授。柏楊著作等身,知名作品包括《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柏楊版資治通鑑》等。資料圖為柏楊和他的漫畫形象。
  • 柏楊夫人籤售柏楊「醬缸」
    信報訊(記者趙明宇)今天下午14時,柏楊夫人、著名「國際桂冠」詩人、翻譯家張香華女士將出現在北京圖書大廈一層東廳,在現場為讀者籤售柏楊的作品《醬缸:千年難醒的噩夢》。  醬缸文化是柏楊對傳統文化中黑暗腐朽處最傳神的總結,這是一種發自良心的肺腑諍言。柏楊坦言:我只是指出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病在哪裡,卻沒能力去治病救人。
  • 柏楊《中國人史綱》:我只是想讓中國人扔掉那個「破醬缸」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像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地流下去,但因為時間久了,長江大河裡的許多汙穢骯髒的東西,像死魚、死貓、死耗子,開始沉澱,使這個水不能流動,變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個醬缸,一個汙泥坑,發酸發臭。」
  • 柏楊《中國人史綱》:我只是想讓中國人扔掉那個「破醬缸」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像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地流下去,但因為時間久了,長江大河裡的許多汙穢骯髒的東西,像死魚、死貓、死耗子,開始沉澱,使這個水不能流動,變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個醬缸,一個汙泥坑,發酸發臭。」
  • 臺灣著名的歷史學家柏楊: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
    《中國人史綱》是柏楊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全書近八十萬字的篇幅,講述和評論了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第一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國歷史。文字舒展漂亮,如行雲流水;評論尖銳深刻,可洞幽燭微。該書是是平民治史的一個高度,在將歷史寫得精彩好看又不乏深刻洞見方面,至今無人可以逾越,甚至可以說,連個堪稱及格的競爭者都沒有。
  • 擺脫「醬缸」文化 柏楊之後中國人能否不再醜陋
    擺脫「醬缸」文化 柏楊之後中國人能否不再醜陋 2008年05月01日 09:21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1968年6月,已是島內知名雜文家的柏楊,被當時的臺灣政府羅織罪名判處12年徒刑。坐了9年26天的牢以後,柏楊出獄。之後,他多次要以《醜陋的中國人》為題目作演講,都被取消。1984年,受美國愛荷華大學邀請做短期訪問,柏楊才第一次作了題為「醜陋的中國人」的演講。1985年,《醜陋的中國人》在臺北出版,第二年,大陸出版刪節本。完整版本的《醜陋的中國人》,一直到2004年才在大陸出版。
  • 醬缸文化與源頭活水
    上個世紀90年代首次讀到柏楊先生的著作《醜陋的中國人》,其中反覆提到了「醬缸文化」
  • 魯迅筆下的國民劣根性
    扎紮實實地進行改造國民性的工作,是魯迅一生的追求。那麼,魯迅在其創作(主要是小說和雜文)中主要揭示了國民的哪些劣根性呢?專制性和奴性。魯迅曾借用「羊樣的兇獸,兇獸樣的羊」來形容國民的這一劣根性。專制者和奴才的逆反對應性格,可以同時並存於一個人的身上,這是長期並存的專制主義制度的影響和長期滲透的結果。
  • 我們還沒走出柏楊的"文化醬缸"
    說到底,我們依然沒有走出柏楊所定義的那個「文化醬缸」。這也是柏楊值得讓人懷念的地方。  那個叫柏楊的老頭子死了。掛在MSN上,有人特意來告訴這消息。看來,還有人記得這位孤島文化鬥士。不過,想必也不多吧。特別是現在那些80、90後們,能說得上郭衣洞這名字,又大致了解什麼是「大力水手案」,簡直算得上少年才俊了。  還是很懷念閱讀柏楊的時光,雖然這僅僅對於個人而言。
  • 作家柏楊病逝 誰來警醒「醜陋的中國人」(圖)
    柏楊晚年健康不佳,多次住院。今年2月24日因肺炎及呼吸衰竭再次住院,但這次未能出院返家。柏楊1920年出生於河南,1949年前往臺灣。自上世紀50年代初,柏楊用郭衣洞之名開始創作,1960年用筆名柏楊寫雜文。1968年因所謂「挑撥人民與政府間感情」而獲罪於臺灣當局,度過了9年零26天的鐵窗生涯。
  • 擺脫「醬缸」文化 柏楊之後中國人能否不再醜陋
    擺脫「醬缸」文化 柏楊之後中國人能否不再醜陋 2008年05月01日 09:21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發表評論   1968年6月,已是島內知名雜文家的柏楊,被當時的臺灣政府羅織罪名判處12年徒刑。坐了9年26天的牢以後,柏楊出獄。之後,他多次要以《醜陋的中國人》為題目作演講,都被取消。1984年,受美國愛荷華大學邀請做短期訪問,柏楊才第一次作了題為「醜陋的中國人」的演講。1985年,《醜陋的中國人》在臺北出版,第二年,大陸出版刪節本。完整版本的《醜陋的中國人》,一直到2004年才在大陸出版。
  • 我們還沒走出柏楊的"文化醬缸"
    說到底,我們依然沒有走出柏楊所定義的那個「文化醬缸」。這也是柏楊值得讓人懷念的地方。  那個叫柏楊的老頭子死了。掛在MSN上,有人特意來告訴這消息。看來,還有人記得這位孤島文化鬥士。不過,想必也不多吧。特別是現在那些80、90後們,能說得上郭衣洞這名字,又大致了解什麼是「大力水手案」,簡直算得上少年才俊了。  還是很懷念閱讀柏楊的時光,雖然這僅僅對於個人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