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醬缸」文化 柏楊之後中國人能否不再醜陋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擺脫「醬缸」文化 柏楊之後中國人能否不再醜陋


2008年05月01日 09:21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發表評論

  賈植芳先生去世還未過「一七」,人們對他的紀念與追思還沒有止息,柏楊先生又於29日凌晨1時12分,病逝於臺灣新店耕莘醫院,享壽89歲。兩位有風骨的老人相繼仙逝,令人扼腕痛惜。他們大半生雖各居大陸、臺灣,卻皆因思想問題而入獄。囹圄之災不但沒有摧毀他們的人生,反倒把他們的靈魂打磨得更加光潔。

  1968年6月,已是島內知名雜文家的柏楊,被當時的臺灣政府羅織罪名判處12年徒刑。坐了9年26天的牢以後,柏楊出獄。之後,他多次要以《醜陋的中國人》為題目作演講,都被取消。1984年,受美國愛荷華大學邀請做短期訪問,柏楊才第一次作了題為「醜陋的中國人」的演講。1985年,《醜陋的中國人》在臺北出版,第二年,大陸出版刪節本。完整版本的《醜陋的中國人》,一直到2004年才在大陸出版。該書出版一波三折的過程,正是國人正視自己、反思清洗自己靈魂的過程。

  雖然事隔20餘年,但至今仍然不能否認,柏楊對國民性的批判乃是一個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大事件。這一批判上承魯迅一代,是因抗戰和內戰而中斷的文化啟蒙運動在當代的延續。柏楊在上世紀80年代的雄起,可謂是時勢造英雄,他準確地踏上了中華民族的時代大勢。柏楊出獄之後適逢兩岸的政治氣候皆從嚴冬向春天轉變。上個世紀70年代末,大陸已經開始大張旗鼓地進行改革開放,到1985年各種西方學說也幾乎都找到了在中國的傳人。而此時,臺灣也正處於政治解凍的前夜,島內也日漸寬鬆。這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共同的文化根基所決定。對於兩岸的知識分子來說,沒有政治解凍這個前提,國人的思想解放也就不可能一日千裡。當然,也不可能在社會上出現對傳統文化、國民性反思、批判的思潮。柏楊恰恰就是中華民族在開始擺脫其醬缸文化的特質之時,開始了對國民性的批判。這一批判的方向直指現代國民性的再造。

  風雲激蕩轉眼間20年已經過去,當年的文化鬥士已經駕鶴西去,當年的命題卻並沒有得到真正解決。從大陸到臺灣,乃至到海外的華人社會,似乎人人頭上都還頂著柏楊老先生給我們蓋的印戳。或許有些人可以漠視這個印戳的存在,或許可以以醜為美而幸福地活著,但是,如果柏楊的去世仍然不能讓我們正視「醜陋」的存在,那麼,這個世界上能夠拯救我們的東西恐怕就不多了。(於德清)

編輯:張明】

相 關 報 道

相關焦點

  • 柏楊《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一種「劣根性」
    之後柏楊又進行了幾次演講,主題同樣直擊社會的痛點,將中國人的一些缺點血淋淋地展現出來,與當時歌頌、讚美中國人品質的文章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次年,柏楊就將自己演講的稿件、曾經寫下的30幾篇雜文、20幾篇回應文章整理成冊,並將其命名為《醜陋的中國人》。
  • 我們還沒走出柏楊的"文化醬缸"
    】  現在也許沒什麼人記得這位老頭子,可要是有人再寫一本《醜陋的中國人》,恐怕還是要被那些憤青們的唾沫淹死。說到底,我們依然沒有走出柏楊所定義的那個「文化醬缸」。這也是柏楊值得讓人懷念的地方。  那個叫柏楊的老頭子死了。掛在MSN上,有人特意來告訴這消息。看來,還有人記得這位孤島文化鬥士。不過,想必也不多吧。特別是現在那些80、90後們,能說得上郭衣洞這名字,又大致了解什麼是「大力水手案」,簡直算得上少年才俊了。  還是很懷念閱讀柏楊的時光,雖然這僅僅對於個人而言。
  • 柏楊談醬缸文化:中國人為何對國人不善 對外國人很親切?
    《醬缸震蕩:柏楊再論<醜陋的中國人>》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年4月出版 我知道許多來臺灣研習中國文化或專程來作學術研究的外國留學生,常常會以您的作品作為他們的論文報告對象,「醬缸文化」自然是論文裡的第一號大目標。而我一些年紀較輕、喜歡看書的朋友,也經常在見到我時,會很熱烈、興致勃勃地問我,曉不曉柏楊講的「三作牌」「醬缸」是什麼意思?往往一面回答他們的問題,卻一面偷偷地想:一般人描述裡的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物庶民豐,充滿人情味的國家。
  • 告慰柏楊 中國人擊碎醬缸從包容反對聲音做起
    告慰柏楊 中國人擊碎醬缸從包容反對聲音做起 2008年05月07日 12:12 來源:新華網 據「中央社」報導,柏楊二月二十四日因肺炎並呼吸衰竭住進加護病房,三月十九日轉入普通病房,後來又因胃部問題進行「胃造廔」手術,再次住進加護病房,四月十二日才轉普通病房,以氧氣及呼吸輔助器治療。柏楊,1920年出生於河南,畢業於東北大學,曾任自立晚報副總編輯及公立藝專教授。柏楊著作等身,知名作品包括《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柏楊版資治通鑑》等。資料圖為柏楊和他的漫畫形象。
  • 柏楊《中國人史綱》:我只是想讓中國人扔掉那個「破醬缸」
    柏楊作為五四思想的一個繼承人,他繼承了「五四」以來魯迅等人精神層面的清除工作,把重心放在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糟粕的猛烈批判上,他的這種文化觀念的總結,就成為了著名的「醬缸文化」。「醬缸」這個詞的來源,和柏楊的家鄉也有關係。
  • 柏楊夫人籤售柏楊「醬缸」
    信報訊(記者趙明宇)今天下午14時,柏楊夫人、著名「國際桂冠」詩人、翻譯家張香華女士將出現在北京圖書大廈一層東廳,在現場為讀者籤售柏楊的作品《醬缸:千年難醒的噩夢》。  醬缸文化是柏楊對傳統文化中黑暗腐朽處最傳神的總結,這是一種發自良心的肺腑諍言。柏楊坦言:我只是指出我們的文化和社會病在哪裡,卻沒能力去治病救人。
  • 對歷史的反省:柏楊談中國「醬缸文化」
    而我一些年紀較輕、喜歡看書的朋友,也經常在見到我時,會很熱烈、興致勃勃地問我,曉不曉柏楊講的「三作牌」「醬缸」是什麼意思?往往一面回答他們的問題,卻一面偷偷地想:一般人描述裡的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物庶民豐,充滿人情味的國家。  中國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化之一,在哪都無所詬病,為什麼柏楊卻有這麼出乎意料、令人驚奇的認為呢?難道他觀察到了什麼?
  • 醬缸與藥方: 由柏楊說到魯迅
    魯迅又常說,「黑色染缸」「漆黑的染缸」,含義亦相近,所指偏重中國文化與環境對新事物強大的薰染與腐蝕力量。柏楊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現實的批判性總結,借用了「醬缸」的意象,顯示出很強的概括力和豐富的隱喻性。在《醬缸特產》一文中,他對「醬缸」做了一個定義:「夫醬缸者,侵蝕力極強的渾沌而封建的社會也。
  • 柏楊與魯迅評國民劣根性,一個用醬缸一個用染缸,境界高下立見!
    柏楊先生以醫生自居,意在揭出病苦,即大多數的中國人,由於在中華民族及其文化這一「發酸發臭」的醬缸中醬得太久,我們的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醬缸的汙染,跳不出醬缸的範圍。在這種長期醬在缸底的情形下,使我們中國人變得自私、猜忌,以致落後到「今天」這種醜陋的地步。應該說,柏楊先生確實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華民族的一些醜陋之處。
  • 20年後再來看《醜陋的中國人》,事實比文字更具說服力
    雖然該書被稱為「雜文集」,但該書的主幹內容卻是1984年柏楊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發表的同名演說,另外兩篇演說,《中國人與醬缸》、《生活文學與歷史》和其他一些雜文、訪問等,最後合編而成。感覺這篇文章的畫風——「髒,亂,吵,窩裡鬥!」加一起,三個中國人就變成了一隻豬!」、「死不認錯!
  • 《醜陋的中國人》賣斷貨 柏楊葬禮14日低調舉行
    記者今早從成立柏楊治喪委員會的臺灣遠流出版社獲悉,柏楊的葬禮將於5月14日低調舉行。5月14日上午舉行家祭之後,下午將在臺北濟南教會的教堂裡為柏楊舉行「安息禮拜」活動,教堂有300個座位,不發請柬,柏楊家人只在報紙上發訃告。  骨灰將撒綠島附近海面  海內外各界名流屆時會到場共同紀念這位標誌性的文化巨匠。柏楊的葬禮具體到場人員名單,柏楊外孫曹晉陽表示不便透露。當日紀念活動結束後,柏楊的遺體將被送去火化。
  • 蔣介石也搞「文字獄」,柏楊入獄9年,寫出《中國人史綱》
    蔣介石退守臺灣之後,在臺灣仍然實行高壓統治,也搞了一出「文字獄」。讓著名作家柏楊在獄中服刑9年26天,寫出了《中國人史綱》這樣的作品。柏楊,大家可能並不是很熟悉,但《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大家肯定讀過、聽過,就是柏楊的代表作。柏楊主要寫小說、雜文,後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臺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因為到臺灣喜歡針砭時弊,寫一些評論時政的文章,被稱為「臺灣的魯迅」。
  • 臺灣著名的歷史學家柏楊: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
    1985年,他寫下了《醜陋的中國人》,在當代華人世界中廣泛流傳。《中國人史綱》是柏楊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全書近八十萬字的篇幅,講述和評論了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第一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國歷史。文字舒展漂亮,如行雲流水;評論尖銳深刻,可洞幽燭微。該書是是平民治史的一個高度,在將歷史寫得精彩好看又不乏深刻洞見方面,至今無人可以逾越,甚至可以說,連個堪稱及格的競爭者都沒有。
  • 柏楊:瞞婚5任、坐牢2回、3次學歷造假,晚年兒孫成群流落街頭
    「中國人不習慣認錯,反而有一萬個理由,掩蓋自己的錯誤。有一句俗話:「閉門思過」思誰的過?思對方的過。」——《醜陋的中國人》2008年4月29日臺灣新店耕莘醫院內,一位88歲的郭姓老人永遠的閉上了眼睛,結束了他顛沛流離和斥責痛訴的一生。
  • 蔣經國:毀了浪漫柏楊 造就了醬缸柏楊
    也是在臺灣,29歲的柏楊與第三位妻子齊永培結合,並喜獲二子城城與恆恆,「我們曾經過了三四年的平靜日子,永培樸實、勤勞、節儉」,柏楊回憶,但「兩個人的性格發生嚴重衝突」,他總結,「這是一個錯誤的婚姻」。1958年冬天,任「救國團」高級職員(副組長)的柏楊認識了靜宜英語專科學校學生、中興大學教授倪渭卿之女倪明華,這場愛情,使柏楊「跟永培仳離,和整個社會作對」。
  •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全72冊) 柏楊誕辰一百周年紀念,電子書首次發售,用現代人視角看透歷史成敗因果。 【 編輯推薦 】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讀的歷史經典。 ◆以史為鑑,知興替,明得失。柏楊耗時十年,將《資治通鑑》譯成現代語言,讓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將相閱讀的史書,飛入尋常百姓家。
  • 紀念柏楊先生百年誕辰,《柏楊版資治通鑑》出版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2020年3月7日,是柏楊先生百年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柏楊版資治通鑑》。為了紀念這位在華人讀者中擁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家,人民文學出版社還特別邀請各方嘉賓,舉辦一系列網絡直播活動,希望從多個方面給讀者介紹柏楊先生的生平和文化成就。
  • 《柏楊版資治通鑑》寫作背後的故事丨柏楊誕辰100周年
    2020年,是著名作家、歷史學家柏楊誕辰100周年。柏楊本生於11月1日,後來以3月7日——1968年他在臺灣被捕入獄的日子——為自己的生日。十年牢獄之災,對常人而言是難以忍受的苦痛,但柏楊在獄中完成了三部史著《中國歷史年表》《中國歷代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中國人史綱》。
  • 聽柏楊談以史為鑑
    他書齋兼客廳正面對窗外起伏的群山,碧翠滿目,風景秀麗,好似一幅天然的風景畫,故柏楊將書齋取名「攬翠樓」。柏楊請我在客廳坐下後,親切地對我說:「謝謝你在《新民晚報》介紹我的書《醜陋的中國人》。」我趕緊說:「大陸讀者都很喜歡您的著作,尤其您的《柏楊版資治通鑑》在大陸初版就印了16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