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醬缸文化?
我知道許多來臺灣研習中國文化或專程來作學術研究的外國留學生,常常會以您的作品作為他們的論文報告對象,「醬缸文化」自然是論文裡的第一號大目標。而我一些年紀較輕、喜歡看書的朋友,也經常在見到我時,會很熱烈、興致勃勃地問我,曉不曉柏楊講的「三作牌」「醬缸」是什麼意思?往往一面回答他們的問題,卻一面偷偷地想:一般人描述裡的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物庶民豐,充滿人情味的國家。
中國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化之一,在哪都無所詬病,為什麼柏楊卻有這麼出乎意料、令人驚奇的認為呢?難道他觀察到了什麼?
懸疑呀始終是懸疑,直到今天終於有機會可以知道答案了。
您一直認為中國文化是醬缸文化,為什麼?
中國人在醬缸醬太久了,沒有一點應變能力,且僵得刺蝟一樣。記得我一個美國朋友,有一次在中國大陸跟他太太到北京市場裡買東西,兩個手上都拿了一大包東西,他們的小孩不小心跌倒,但他們沒有辦法扶他們的小孩,他說:「這時候中國人圍起來看,卻沒有一個人過來幫我扶孩子。」他要我給他分析是什麼原因。
當時,我回答是中國人沒有一種應變的能力,中國人有一種恐怕感,所以事情一發生之後,只會呆在那兒,明知道應該扶,可是不敢。為什麼不敢?因為大家都沒有扶。還有一件事情是我太太張香華親身的體驗。小時候,她的繼母心中充滿了恨與猜忌,常虐待她。後來,香華結婚生子,她的父親希望香華把孩子交給他照顧,香華不肯,她父親就問她什麼原因,香華說她不願意讓孩子在一個充滿猜忌和憤恨的環境下成長,並舉出了小時候受繼母虐待的事。
她父親的反應是:「唉呀,這件事情都過去那麼久了,你還記得?事情過去就過去了。」香華的父親只是責備她「記恨」,卻沒有想到這個幼年的創傷是多麼嚴重。這兩個例子就是我們醬缸文化的一種特質。兩個人在一塊兒看起來都是一個樣子,實際他們內心的思想觀念的不同,我們看不出來。什麼地方可分出來?看他對事情的反應,文化背景不同,對事情的反應也就不同。前幾年香華的脊椎不舒服,她特別做了一個靠背,到哪她都帶著這個靠背,那時,我們到美國去,在美國各地的飛機場或機艙裡面,只要香華走過,他們都會馬上站起來說:「我是不是可以幫助你?是不是可以讓你坐到我這裡比較舒服?我願意跟你換個位子。」這讓我感覺人生蠻溫暖。只有我們的醬缸文化,人與人像長了刺一樣。
我們在愛荷華街上走路或開車,或坐在公共汽車上,讓我們覺得這裡真是一個充滿了善意的地方。可是,我們走在臺北的街上,感覺是在一個充滿惡意的地方。只要人與人之間有了一點點摩擦就像丟一個炸彈在那兒。撞到別人不但不幫忙把人扶出來,反而說:「他弄壞了我的車子,要賠錢。」這麼不友善,這也就是中國文化對個人的影響,每個人都像刺蝟一樣。雖然我曾經告訴我的朋友「醬缸文化」是什麼,但是我仍然很願意再聽一次,您對「醬缸文化」的形成原因做更詳細的探討。
「醬缸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幾千年來,整個中國文化沉澱了不少東西,善的、惡的都保留下來,當然,有些是應該保留的,但有些是不能保留的,我們也保留了,這是很奇怪的現象,有太多沒有經過淘汰,有太多沒揚棄掉。這種現象可以從《資治通鑑》看出來,幾千年以前政治的鬥爭,人性的醜陋,和現在沒有什麼分別。
沉澱啊沉澱,久而久之就發臭、腐爛,像泥沼一樣,發出一股沼氣,把善的也通通腐蝕了,一塊鮮肉掉到這個醬缸裡,不久就變成一個臭蛆了。當然有好的東西,但是好的非常少,所以才形成今天這種很嚴重的局面。實際上幾乎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有這麼深遠的文化,卻又面對這樣嚴重的文化問題。
我有一個朋友到泰國去開牧場,有一次他坐計程車跟司機聊天,計程車司機說了一句話:「只要自己覺得快樂就好!」讓他非常感動,他們都非常和善,很樂天知足,泰國人對我的朋友也都非常友善。我們不能夠想像,一個馬來西亞人,一個泰國人,在我們的鄉下開牧場,我們的鄰居會這樣待他?就我看到的,我們對外地來的人或多或少都不能說不欺生,即使不欺生也會因不了解對方,所以顯得生疏,甚至不太願意搭理,怕惹事上身。
可是我們對長輩、朋友都不錯啊,遇到年節,生日總是少不了祝福、送禮或問候,這難道不是我們人情味的表現?
中國人對自己的國人不善,對外國人倒很親切。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在自己的小圈圈裡面,對人善的不得了,照顧得不得了,我們的人情味就只在這裡,超乎這圈圈,誰也不理誰,中國的人情味只發生在自己的圈圈,也就是所謂的友情、親情。我們的人情味是有限制的,超過了界限連人味都沒有了。像「我愛我的家鄉」這種情懷,如果抽出人的關係的話,這家鄉就不可愛了,就沒有什麼了。好比說你現在到國外去,到月球去,到非洲去,一百年後才回來,回來之後朋友都沒有了,柏楊沒有了,向陽也沒有了,張香華又沒有了,沒有一個認識的,你的孫子輩都忘了你這個老祖母長什麼樣子。
那就等於到美國一樣,到非洲一樣,沒有「人情」,你還會愛這個地方嗎?這地方對你還有什麼意義?
醬缸文化對個人的影響有哪些?
醬缸文化對中國人最大的影響,就是把中國人都醬得一模一樣,
當然不是每個人面孔都皺紋滿面的一樣,而是中國人沒有自己的個性,並且還儘量消除個性,假如你要表現自己的個性的話,會感覺不妥,而且一般人也會批評,甚至剷除你這種「獨特」的個性。所以你只好跟一般人一樣。現在是好多了,像穿衣服,愛怎麼穿就怎麼穿,表現自己的個性,但這只是外在,內在的思想觀念,還不是改變得很小,像「你這樣做,別人會怎麼說?」「我這樣做的話,爸爸媽媽怎麼說?」,我們還是不敢在思想、觀念、行為上與別人有太大的不同,因為,害怕「他們會怎麼說?」美國有個電視劇,一個太太帶著孩子,觀賞一場賽車,她的丈夫也在那場賽車中,忽然間出了車禍,她先生當場死亡。她哭了,但是她對兒子說:「好,他死得值得,因為他死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上。」
真是不得了,要是我們這裡,那這位太太準是又哭又罵:「看看吧,叫你不要賽車,你偏要賽車,現在死了吧!」文化背景不同反應也不同,西方的文化是尊重個人的選擇喜好,我們卻是不尊重個人的嗜好。所以,我們只有亡命之徒,沒有冒險家。四十年前,我在救國團做事,有位仲先生要搭帆船到美國去,做一趟冒險的旅行,同事們就在海邊開個歡送會,好不熱鬧,但是他們一回到辦公室就罵這位仲先生是個傻瓜,準半路淹死。這種態度,當時我不能接受,我就說:「我們可以不在乎仲先生這種精神,但不要詛咒他。為什麼剛剛在臺上,你們還誇讚他的冒險精神,現在回到辦公室卻講這種話?害羞不害羞?」
中國人為什麼會這樣?
最初我不曉得什麼原因,逐漸地,我了解到這是中國人一向不尊重別人的興趣,你想冒險的話,別人都覺得你是傻瓜。因此,中國人不崇拜英雄,中國人只崇拜聖人,為什麼?因為聖人沒有危險,講幾句大話,教人盡忠盡孝,有什麼危險?不但沒有,還能贏得聲名。
只有英雄才有危險。要國民黨去跟人拼鬥,上戰場打仗,打死了怎麼辦?「黨外英雄」則要冒著坐牢的危險。誰還會要當英雄?中國人很多事情都要求「克制」,這現象不好嗎?
這樣只會造成沒有個性的民族,好比開會時,若大家都贊成的話,最好你不要反對。還有開會時不講話,不表示意見,主席問:「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但一散會,問題就多了。記得我第一次到馬來西亞時,華人請我,馬來西亞的華人都不愛當兵,他們認為好男人不當兵。我就實話實說,如果華人不當兵、不當警察, 哪一天政權才到你們的手裡?現在想當兵了,反而不能當,馬來西亞法律新規定,華人不能當兵。
一個不能參與保衛國家的人,在這國家還有什麼地位?
當時我也曾要求他們提出意見,但什麼都沒有,等我下了講臺之後,聽到有人講:「什麼東西嘛!這麼遠跑來教訓我們!」醬缸文化,真是醬缸文化!有意見為什麼不當場說?卻在背後咕咕噥噥的,為什麼?因為不願意「突出」。像在公共汽車上,很多人其實都很願意讓坐,可是,他做不出來,他覺得我讓坐,好像全車的人都在看我,這樣太「突出」了。這也正表示,我們沒「禮讓」的習慣!所以,有人做了,會覺得「突出」,不習慣,甚至認為他愛出風頭。
醬缸文化對個人的影響還有哪些?
造成中國人沒有笑容,都醬得僵硬了。二十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批評「民族舞蹈」,跳舞的小姑娘臉上都沒有笑容,洋人真是載歌載舞,滿面春風。教舞的老師就說:「不是啦,這是宮廷舞,在宮廷裡都是很嚴肅的,所以都沒有笑容。」狗屎!宮廷舞是跳給皇帝看的,怨死也得笑!!
從前我坐牢,坐牢比跳宮廷舞還難過,還不是笑。中國人沒有笑,中國不是一個歡娛的民族,是一個憂鬱、嫉妒、憤懣的民族,尤其嫉妒心特別重,嫉妒 跟歡娛是絕對不能在一塊兒,有人說戀愛掩飾不住,嫉妒也掩飾不住。在見不得人好的情況下,更是嫉妒心沸騰,不知道去讚美別人,臉上的線僵硬得不得了。中國人不但不會笑,也沒有韻律感、幽默感,大家都跟醬缸裡的醬蘿蔔一樣,醬在那兒。只有在自己圈圈內的人,才會笑,真是奇怪!中國醬缸文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中國人普遍的、而且很根深柢固地懷著「嫉妒心」。
對每一個人都嫉妒,但為什麼嫉妒都不知道,只是看不順眼,見不得人好,覺得不舒服,這就是沒有開闊的胸襟,也就是人格的不完整。為什麼人格不完整?
因為每個人個性都一樣,想突出卻又不敢,但是有人敢,你又受不了。尤其他「敢」了之後,有比較好的發展,你就更受不了。例如你有錢,那麼我會覺得你這錢哪來的?還不是偷、還不是搶來的。如果你有權,那我會想你有權還不是拍馬屁得來的。中國人不允許任何人比自己好。比如我的朋友裴竹章先生,在美國做生意,幾年下來,擁有房子什麼的。美國人看到了,覺得很正常,很了不起,很佩服。如果是中國人很可能覺得,有什麼了不起?上天放一把火就沒有了。甚至還懷疑錢哪來的?走私來的?還是販毒?這就是中國人的心態。
中國人出於見不得人好,出於嫉妒,就想種種辦法來污衊你,這也是醬缸文化很大的一個特徵,對我們影響非常非常大。我們從不從正面來解釋別人,因為我們對「正面」沒有辦法,也不敢出頭。我們都呼吸同樣的空氣,為什麼他可以出頭,我不能出頭?那我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打擊他,不是恭賀他,為什麼?因為我嫉妒他,同時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個性消失了,人格萎縮了,靈魂也滅絕了,中國人一直只注意到肉體的延續,很少注意靈魂,心靈上的成長以及人格的完整。
中國人談生命,只是後代的延續,所以中國人的「性」就是要生孩子,要對祖宗負責,一切生育就是肉體的延續,人們沒有靈魂。蔣中正說:「生命的意義就是繼起宇宙的生命。」生命的意義就是要生孩子?再建造一個生命?真正生命的意義,是靈魂完整,是人格、心理的完成,不一定要再創造另一個生命,創造另一個生命那是動物性,那是大自然的現象,那不叫完整,沒有兒女同樣可以人格完整,但中國人沒有兒女不得了啦,晚上都睡不著覺,再不然就要自殺了!
為什麼西洋人基督教新教文化能帶領他們產生高度文化,而我們的文化卻一直沒辦法提升?
因為我們每個人只希望肉體的成長,沒有想到靈魂成長,我們永遠都停留在「口腔文化」,還沒升到鼻子的文化,還沒有升到眼睛的文化,還沒有升到耳朵的文化……例如,外國人來了,拿什麼精緻文化給人看?歌劇?民俗?除一座故宮博物院稍有看頭,什麼也沒有!幾千年來的文化竟然什麼也沒有!
曾有外國朋友問我:「幾千年以來,你們中國文化怎麼運行呢?」我說:「我們文化因為缺少品德、缺少民主,就像開汽車,發動得再快,再轉得怎麼厲害,也飛不起來,因為它不是飛機,缺少了翅膀,缺少飛機那樣的裝備。」西方文化有平等的觀念,有權力的制衡,所以他們轉啊轉的,轉到文藝復興之後,就「嗚——嗚——嗚」地起飛了。幸好西方文化的種子在臺灣根植,所以臺灣慢慢地可以起飛了,是不是樂觀,那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以大陸和臺灣,是一個母親所生下來的兩個孩子作為比喻:他們擁有相同的文化,相同的生活習俗和相同的血緣關係,甚至也有同樣的遺傳。說起來都是一家人,只是暫時不住在一起而已。您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彼此文化上的前途將是如何?醬缸文化下,大陸和臺灣的文化發展情形如何?從中國大陸有人反對《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使我了解雖然在臺灣也有很多反對我的看法,這是正常的,任何一個社會爭辯一定要有的,但是並沒有用暴力來制止我的看法。
有人很感嘆地說,臺灣除了故宮博物院以外根本聞不出一點中國味:站在街上看到的是西洋式的建築;流行的吃食是漢堡、薯條和日本料理;穿著更不用說,長袍馬褂只是少數人三百六十五天裡的一些點綴;代表工具是穿梭不停的機車、汽車。臺灣和大陸的文化形態,一眼就知道他們的差距有多大。這種種都說明,我們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很大,可是為什麼至今我們感覺到的文化氣壓是下沉的氣壓而不是一種騰躍的感覺呢?
臺灣的文化形態和大陸文化形態有很大的差距,是不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較大?
當然!但,西方文化對臺灣的影響是有的,但並不是絕對的,真正改變我們的是社會結構的轉變,也就是馬克思所謂「生產工具變了,生產關係就非變不行」。不然,再強的西方文化,再多的留學生,也是改變不了多少。像現在的工廠作業情形,輸送帶一直輸送個不停,桌球、桌球一個零件接一個,想偷懶都不行,所以生產的機器變了,社會的結構也跟著變了,形成所謂「工廠人」、「上班族」等,這些和農業社會生產結構的不同,自然形成不同的文化風貌。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切入,吸收得更多更快。
中國文化因為「不透氣」的關係,所以沒有前瞻性,永遠不能突破、超越,中國人最愛談「天人合一」,但是中國人的腦筋裡其實沒有「天」,「天」就是人,人就是「天」。所謂三才:天、地、人,我們只有「地」、「人」,因為「地」生人,地葬人,只有平面,所以「天」和「人」無法結合,也因此,中國人的靈魂無法超越到「天」的層面,永遠都是墜落。中國人也無法想像西方文明,西方宗教文化,是一個「神」的絕對存在,靈魂可以提升,可以上天堂。而中國人的靈魂被醬住了,所以只是肉體的傳授,因此肉體的萎縮,靈魂也開始朝向絕滅。
中國人既然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的典型,也不是真正的墜落著,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的文化還有一線生機?
是的,中國文化是可以復興的,把任何一個中國人放到尖端的文明社會都能適應,而且適應得很好,甚至表現得很出色,也由此可證明中國人在身體上沒有受到傷害,受了傷是靈魂,靈魂得了萎縮症。所以中國人在臺灣有了一種文化,在新加坡也有另一種文化,香港發展不同的文化,中國大陸又是一種文化。現在中國大陸好像開放了不少,西方的文化或「臺灣模式」,對大陸或多或少,都會有影響吧!中國大陸太大了,人也太多了,像個大胖子一樣,真是轉身都轉不了,鄉下又沒有一個很發達的大眾傳播系統,如電臺啦、電視臺或報紙等,以致要想有所改變,還有待時日。
世界上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並不只有中國一個,像印度、埃及、希臘這些文化都有足以傲人的歷史,照理說他們的文化裡也應該存有大量的屬於他們的特殊醬缸文化,而他們又是採用什麼方式來應對的呢?和中國的發展情況有什麼不同?
當然,他們有他們的傳統,甚至有更惡劣的傳統,問題是他們慢慢會變,但「漢人」從開天闢地到現在是不變的!像現在印度已不是從前的印度混而不化,埃及也不再是古埃及,現在希臘也不是古希臘,他們的文化有的幾乎和古代斷了,只有中國的文化「不斷」。也許你要說「不斷」是好啊!是很好!只是我們文化累積下來的結果,很特別,好的、壞的,該保留的、不該保留的都留下來(其他國家沒有中國那麼長的歷史),以至不管什麼好的,什麼壞的行為,中國歷史上都有。而且中國一直是個專制的國家,所以對一切也都是專制的。像非洲的部落,多數是靠「傳說」,「傳說」是相當不穩定的,很容易為外來強勢文化給消滅掉。但在中國則是以「不變應萬變」,結構堅固而不變。例如臺灣鄉下經過日本控制五十年,國民黨控制四十年,底層的結構還是不變的,該什麼樣子,還是什麼樣子,沒有像西方變化那麼快。所以醬缸累積的文化真是堅不可摧!尤其是國外,華人的移民區,更是「出奇地念舊」,保持固有文化,比大陸、臺灣還要厲害,按理他們應該接受西方的文化薰陶才對啊,像美國「中國城」的人,有的簡直不接受美國文化。還好現在新的一代,在還沒出國前,已有西方文化的觀念,出國後很容易接受,但是儘管能接受,卻不易「同化」。
例如很多臺灣人在美國搞運動搞得那麼激烈,因為他們不能真正進入到美國的深層文化,只好保留在同文化的層面。在同層文化,他們談什麼呢?
談政治。
西方文化的切入,對中國的「醬缸」文化有何影響?
西方文化的切入,對整個對醬缸,是一個非常大的衝擊,因為儒家思想一切以「古」為準則,但「古」並不存在,所以可以要求完善,可以美化什麼的,結果弄得大家都不相信。可是西方文化是具體的存在,西方的「惡德」我們知道,「善德」我們也知道,所以有取捨的標準。多少年以來,我們都要求效法西方,但是都辦不到,雖然如此,也不必覺得悲觀,因為有個「標的」就好。例如現在臺灣有「反對黨」、有選舉等很多模式,都是西方的東西,假使沒有這些西方的文化侵入,臺灣根本就不能起飛;即使有這樣的種子,也飛不起來;即使飛起來,沒有規則,也是亂飛。我們生活在醬缸文化裡已經多年,可是一點也沒察覺到造成它的原因在哪裡,只知道社會現象是這樣,出門之後就應該避開它,也不覺得自己應該怎樣主動地付出心血來改變。可是現在我們既然察覺到了,也醒了,在恍然大悟之後,接著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跳出這個缸,提升自己的品質?怎麼做才能為它加入一盆清水,使醬缸有一天也能變成清水?
由於臺灣的社會結構已與過去不同,醬缸文化的質已逐漸變了,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醬缸文化就像受了詛咒的文化,什麼時候「咒」才能解除?
就是當我們明白地察覺到受詛咒時就可解除了。好比催眠術,往往不知不覺地被催眠,什麼時候催眠術消失,就是了解自己受了催眠,這時催眠術便無效了。所以醬缸文化也是,只要明白我們的文化的確有毛病,就有希望改進,詛咒也就消失了。想當年劉備先生臨死前,留了兩句話給他的兒子,那兩句話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兩句平淡的話,可以囊括基督教全部聖經,僅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一種「有所不為」的精神,這精神是一種高貴情操。在「為」、「不為」之間,衡量出一個人的品質。而且不但可以用之衡量他人,也同時可以用之衡量自己,如果有一絲天良,雖兒子對父親,都會覺得不能原諒。一個民族應該有這種氣節,一個社會也應該有這種風尚。目的物固然使人怦然心動,但獲得目的物的手段,必須選擇選擇。
不要以為一塊錢或一百塊錢偷了沒有關係。這又是「小惡」,但下一次遇到困難,自然又想造成惡性循環;「善」,哪怕是一點點小善都要去做。雖然醬缸不可能一下子就變清,一百年、五百年,甚至一千年都不一定能澄清,但是也不要氣餒。只要一天加一滴水的話,加一千年有三十萬多滴水了,不清也得清。要中國醬缸文化澄清,責任不完全在當官的人,任何一個政治人物,他都不會放權的,但逼使他不得不放,這就是一個制度。
我們現在對當官的人可以責詢,但不可以抱怨,或把責任全推給他們,主要還是在我們的身上,文化的改進是漸進的,所以如何教養下一代才是最重要。下一代的人物現在都還在吃奶,我們要從他們教育起,這一代已經來不及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使民主成為生活化,有規律。民主的生活化是要從小事做起,由小漸大,醬缸文化自然會澄清。
(摘自:柏楊 《醬缸震蕩:柏楊再論》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