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雲壓低了地平線,雨水隨著風,時不時拍打到人臉上,自然體驗者Terry裹著黑色雨衣,耐心地躲在草叢裡,等候雪豹的出現。
最近兩年,有很多像Terry一樣的自然體驗者,從世界各地來到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昂賽鄉,期待在三江源國家公園與雪豹來一次邂逅。
2015年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始,外界將目光聚集到這裡。大家充滿好奇,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究竟能給當地居民和外界的人們帶來什麼?
預約、許可、遊覽,嚴規範護航生態利用
這些天,民間自然保護機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保護主任趙翔又來昂塞出差了。他一直在忙碌,需要和團隊一起協助當地牧民解決遊客反饋的問題,需要與牧民反覆溝通細節,對牧民進行包括嚮導、自然體驗接待技能、烹飪技能、接待服務、醫療常識等方面的入戶培訓,以期提升遊客的體驗度。
將時間拉回至2018年,也就是昂賽進行自然體驗項目小規模嘗試的開始。人們可以進入三江源國家公園,感受這裡原真且完整的生態系統:發源於白堊紀的丹霞地貌,穿越歷史的大果圓柏,還能見到傳說中的「雪山之王」——雪豹,以及巖羊、猞猁、藏原羚等其它野生動物。
「遊客往往抱著很大期待來到三江源,有些人或許會覺得這是一個單純的商業產品。但從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角度出發,對於山水這樣的民間組織,甚至當地居民來說,我們認為這終究是一個保護項目。」趙翔介紹,「國家公園內的自然體驗是希望找到合適的途徑,來推動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的平衡。」
現在,自然體驗者需要在「大貓谷」網站上提前預約,得到許可後才能進入,而進入之後,遊客還需遵守一系列行為準則,籤訂嚴格的協議。除了保障人身安全,還有一些環保行為條款,比如見到塑料瓶等垃圾請撿回來,不得幹擾動物等,以減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趙翔解釋,「國家公園要想最終實現『世代共享』以及『生態保護第一』的目標,那麼所有的活動,就需要有序限制,做到生態友好,而不能簡單地追求收益最大化,以消耗資源換取短期的經濟回報。」
規則與體系的建立,讓自然體驗項目漸漸變得「血肉豐滿」起來。
在當地相關部門與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幫助下,2019年,昂賽鄉牧民合作社作為昂賽自然體驗項目「大貓谷」的運營主體,通過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的審批,獲得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第一個自然體驗特許經營權。
「接下來,項目希望基於科學研究的成果,逐步完善自然體驗產品,提高牧民參與自然體驗管理和執行的各項能力。」趙翔和同事們正在為之努力,在他看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就是要打破距離感和模糊感,通過保護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讓人們能夠體驗到、接受到來自自然的教育。」
監測、巡護、導賞,新工作助力牧民脫貧
一大早,昂賽鄉年都村牧民阿吾雲塔就來到山上,查看他所負責區域內的紅外相機,他總是最早的那一個。
與遊客不同,對於牧民而言,三江源國家公園不僅是生態價值顯著的自然保護地,更是他們世代生活的家園。
來到三江源的環保工作者發現,當地依然保留著獨特的傳統文化。比如,神山聖湖信仰,對自然的敬畏,這些質樸的傳統文化,讓藏族牧民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和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在這裡建立了昂賽工作站,他們關注以旗艦物種雪豹為代表的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這期間,當地牧民逐步成為監測野生動物的主體。
值得牧民高興的是,生態保護的需求以及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都給他們創造了工作機會。例如,政府出臺了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實現了「一戶一崗」,還組建了鄉鎮管護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等。
如今,自然體驗項目又給牧民創造了新機會。
在昂賽鄉年都村,牧民合作社共在全村選拔了22戶示範戶,按照抽籤順序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自然體驗者。阿吾雲塔就被選中,在他心中,「來到昂賽參加自然體驗的人,都是我們的朋友,如果是朋友,就要好好地照顧。」
生活在遊覽區域裡的當地社區牧民,深度參與到組織、接待、導賞的工作中來。據了解,截至去年12月,昂賽自然體驗項目已為社區帶來101萬元的收益,其中社區公共基金32.4萬元。22戶牧民示範戶,戶均年收益增加超1.5萬元,直接實現了生態脫貧。而經社區討論,社區公共基金在2020年會統一用於購買全村的醫療保險。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有一個任務,是有序壯大社會力量參與。」趙翔介紹,「引導當地牧民,開展科學保護,為公眾提供優質的自然體驗產品,都是社會力量可以參與的部分。」
夜晚,昂賽的夜空,群星密布,只需抬頭仰望,宇宙的浩瀚就能直擊心底。而白天,雪豹悠閒地趴在石頭上曬太陽,犛牛在草原上奔跑,一切美好與壯觀終可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