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汤滷煮豆汁炸糕門釘肉餅……京味兒小吃哪家最地道?

2020-12-18 北京日報客戶端

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糕炸糖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

流傳近千年的北京小吃,融入了漢、回、滿各族特色以及宮廷風味特色。喝麵茶要溜邊兒,豆汁要就鹹菜絲,每道小吃的製作和食用方式,也都蘊含著北京人特有的審美意趣。

要知道,最正宗的味道很少出現在旅遊景點兒,而是深藏於小街小巷。我們專門兒探訪了一些老北京人私藏的心頭好,您哪天在轉角處恰好遇到,也嘗一嘗這些地道的京味兒。

白記年糕

扎進糯白軟甜裡打個盹

牛街的白記年糕有多好吃?不管什麼時候來都能看見的大長隊是最好的證明。哪怕已是三九寒冬,時常颳起的冷風讓排隊的市民在室外直跺腳,卻也消磨不掉他們的耐心與熱情。「排二十分鐘算短,半小時正常,一個小時也得候著。」排在隊伍前的人回頭看看長龍,成就感滿滿。

有關白記年糕的購買攻略在長隊裡流傳:年糕有江米、紫米、江米麵、黃米麵等好幾種,芝麻卷糕、椰蓉卷糕也值得一試,驢打滾和豌豆黃就不用說了,來了必打包,吃不完拿回家囤著。

白記的招牌年糕好吃在哪?窗口前排著的隊伍裡,各人有各人的答案:「好吃到舌頭都能化掉,恨不得一頭扎進那一大坨晶瑩白糯的年糕裡打個盹」、「江米搭配著豆餡特別的軟糯甜香,一點都沒有硬心兒」、「年糕保留著老北京的原味兒,真材實料不黏牙,甜度也剛剛好,現在那些網紅零食壓根比不了」……回頭客們不遺餘力地向新客們主動展示著白記年糕的好,特別是老宣武的市民,提起白記年糕眉眼間都能帶出些自豪和驕傲。

唱主角的種種年糕,帶些西北特有的粗獷奔放,每一大塊都目測近一米長,看著極為壯觀。或紫或白或黃的三片年糕壘成梯形,中間兩層夾著厚厚的豆沙,足料到快要溢出來。向切年糕的阿姨一打聽,才知道這些年糕的具體區別:江米年糕,就是普通的白糯米;江米麵是粉狀的,沒有江米年糕那樣一粒一粒的顆粒感,紫米年糕是用整粒紫米,黃米麵年糕則是用黃米磨得細碎做成的。每次買年糕,不管哪一種,阿姨都會多囑咐一句:「別拿多了,年糕都是新鮮的,保質期可就一天,買回去記得放冰箱。」

有趣的是,儘管年糕在白記賣得最火,但提起白記年糕最好吃的小吃,很多老顧客卻將心儀的一票投向了驢打滾和豌豆黃。

「小時候只有過年才吃得上一次年糕,別提多美了。那會兒總想著偷偷把江米年糕裡的豆餡兒挖出來吃,就給大人剩下個白年糕坨。如今過年過節,都得來這裡買點白記江米年糕,還有豌豆黃和山楂糕,這已成了我家一種傳統。」市民張女士告訴我,只有到了牛街,看著牛羊肉店、燒餅店、小吃店排著的大長隊,才能感受到老百姓踏踏實實過日子的節慶味兒和人情味,「我兒子也愛吃甜食,隨我。咱娘倆以後一塊兒來這裡吃,記憶裡的老味道總要一代一代傳下去。」

(袁璐)

GO提示

白記年糕是牛街老字號,最出名的是牛街清真超市美食城那家,重新裝修後有了臨街窗口。江米年糕、江米麵年糕、盆糕、紫米年糕、黃米麵年糕、驢打滾、豌豆黃、芝麻卷糕、椰蓉卷糕、山楂糕的價格均為15.8元一斤。由於年糕食材新鮮無防腐劑,需一天吃完,儘量買多少吃多少,別隔夜。

茶湯李

一把銅壺衝出甜香醇

老北京茶湯講究喝前門外的聚元齋和天橋的茶湯李。北京的很多字號都是用招牌加姓氏起的名字,似乎老年間只是一個稱謂,或者是一種對製作者的肯定,亦可以說是一種口碑的傳承,所以今天這些好像不經意的稱呼就被加注了商標。茶湯李就算是這樣一家店。而我去的就是「天橋茶湯李」和平裡街的一個分店。

儘管在北京已經待了好幾年,但茶湯我還是第一次品嘗。只見一個青瓷小碗內,盛著色澤杏黃的糊狀麵湯,上面撒著紅糖、桂花、葡萄乾等佐料,有一股穀物的樸實之氣,給人以親切感。而品嘗起來,黏黏的,稠稠的,有點類似杭州的藕粉,幽幽的清香隨著騰騰熱氣冉冉升起。寒風呼呼,喝上一碗甜絲絲的茶湯,胃裡暖暖的。

茶湯是怎麼做的呢?在店裡製作茶湯已經十幾年的吳師傅向我介紹,茶湯的主要原料是糜子面,將糜子面洗淨,碾成面,過細籮,磨成糜子粉。而在吃的時候,先取適量的糜子面放入碗中,用適量的溫水將其調勻成麵糊狀,再用湯壺中燒開的水將麵糊衝熟,撒上芝麻、桂花、紅糖或者白糖等八種調料,裡裡外外都透著咱北京人的講究勁兒。「吃茶湯的時候,不要拌開,要用勺子切著吃。」

吳師傅還在店裡現場演示了製作過程,只見她一手拿碗,一手扶壺,隨著開水從壺裡流出,碗要不斷變換距離,不能燙著自己更不能燙著顧客,動作舒展利落,協調有度,極具觀賞性。而在注入滾燙熱水的過程中,要把糜子面放在碗內,用熱水調勻,然後用銅壺的開水衝入碗內,撒上一層紅糖,中間放一撮白糖。「更講究的是,衝得的茶湯把碗反過來朝下,立即下墜,掛在碗邊,用手拍動,鬆軟抖動,不能從碗內掉下。」吳師傅說。

從民國初年開始,就是「茶湯李」的鼎盛時期。據說當時北京城裡共有9把茶湯壺,茶湯李就佔了6把,可見其人氣之旺。而如今,茶湯李已經是老北京小吃裡店鋪最多的一家,在北京不少百貨商場裡都有專櫃。吳師傅還向我展示了店內袋裝的茶湯產品,這種袋裝的茶湯可以衝食7次,售價為20元,非常方便。一款小吃能風靡幾百年,到了眼下,不但不衰,還發展起連鎖來,自有其造化與魅力。

(胡德成)

GO提示

茶湯李和平裡店位於和平裡七區三十號樓1號底商,乘坐地鐵5號線在和平裡北街站B口出,行數百米即至。店內茶湯品種多,選擇多,除了茶湯外,店裡還有麵茶、牛骨髓油茶、藕茶等。

奶油炸糕

一口甜蜜中都是回憶

在北京無數種地方小吃中,奶油炸糕算是小孩兒們最饞的一道:金黃的外皮蘸上白糖,還散發著奶油的香氣。一口咬下去,蓬鬆的外皮陷了下去,甜蜜濃厚的滋味瞬間溢滿唇齒,讓人回味無窮。吃完之後,小孩兒的嘴唇上總會粘著幾粒綿白糖。

北京的奶油炸糕,是典型的蒙古族小吃,是從元大都時代就傳下來的美味。這道小吃以精白面和黃油為主要原料,經過油炸出鍋,再蘸上白糖食用。

不過要說起北京哪家店的奶油炸糕最好吃,許多上了歲數的老北京人,往往最認可以前東安市場北門的小吃店。作家崔岱遠在《京味兒食足》一書中提到:記得小時候,逛完了東安市場,都要去北門口的那家小吃店排大隊,為的是能趁著熱乎勁兒吃上一盤剛出鍋的新鮮奶油炸糕。好這口兒的人實在太多,往往是找不到座位,人們只能一手託著盤子,一手舉著雙筷子,站在那兒趕緊吃……在短缺經濟時代,這可是莫大的享受呀!

奶油炸糕的甜蜜,總帶給人最溫馨的回憶。在80後孟女士的記憶裡,奶油炸糕是父母一輩人愛情的滋味。「以前父母那輩人談戀愛的時候,什麼地方也不去,跑到地安門小吃店,倆人分吃一份奶油炸糕,就覺得十分甜蜜了。」

90後吃貨小奧,在小學時也會在放學後偷偷買一份,給自己加個餐。「那時候奶油炸糕價格不貴,三四塊錢一份,一份四五個。不過這奶油炸糕是油炸的,不能吃太多,吃多了就會覺得膩了。」

小奧告訴我,真正好吃的奶油炸糕,麵皮要軟,裡面是空的,外皮微微金黃。製作的時候,炸起來不能著急,起碼要一份一份地炸,才能保證成品的質量。蘸白糖也有講究,地道的吃法是蘸綿白糖,有黏性,能黏在奶油炸糕上面。砂糖就不行了。「現在廟會和小吃店裡,事先炸了一大鍋,再一盤一盤地去賣,這種做法已經不是傳統的做法了。」

(李博)

GO提示

目前,北京主要的清真小吃店都會提供奶油炸糕。價格方面,白魁飯莊6元,護國寺小吃各店定價不同,價格在6至10元之間,錦芳8元。

雖然廟會上也會賣奶油炸糕,但各家商鋪製作水平不齊,且價格較高。如果想要嘗到正宗的,還是到小吃店裡品嘗最好。

洪記炸糕

滾油炸出京派酥香脆

前不久去逛宣南文化博物館,轉一圈下來,我發現原來清真小吃佔了北京特色小吃的一大半,勤勞智慧的北京回民為北京的飲食文化做出了很大貢獻。地處宣南的牛街是北京回民的聚集地,這裡的北京小吃最豐富也最地道。

洪記小吃是牛街眾多小吃店裡知名度較高的一家,經營的清真小吃品種非常豐富。在常年供不應求的小吃清單中,人氣最高的單品莫過於炸糕了。與小巧可愛的豌豆黃和艾窩窩相比,同屬經典清真小吃的炸糕,賣相可謂相當醜陋。歪七扭八的形狀,露著黑乎乎豆餡的外皮,微微焦煳的氣味,都讓人很難立刻愛上它。然而只要吃過一次,你準會心心念念想吃第二次。

炸糕之所以饞人,是因為它混合了三種口感——酥脆的外皮、軟糯彈牙的裡層和細膩流滑的豆沙。據京味飲食文化研究者周先生介紹,清真炸糕有北京派和天津派兩種做法。天津派的炸糕以虎坊橋津三絕、京天紅等為代表,水磨江米,發麵時間長,麵皮軟,出鍋後咬上去略有酸味。北京派炸糕以牛街洪記、南來順、護國寺等為代表,外皮有江米麵也有黃米麵,發麵時略微放點鹼,紅豆餡不那麼甜。

無論哪個派系,好吃的炸糕都講究餡大皮薄,酥脆可口。這就考驗大師傅兩個功夫——一個是炸的功夫,那是對火候和油溫的掌握,炸得不好的話咬上去油膩膩,吃一口就不想吃了;另一個是糗豆餡的功夫,選上好的紅豆頭一天夜裡起來用涼水泡上幾個小時,天蒙蒙亮的時候把水倒出去,大鍋加水開始煮,幾個小時之後豆皮脫落,把豆子撈出來瀝乾水分之後加白糖、素油,之後猛力將紅豆搗碎,豆子的水分一定要瀝乾,這時候再用擀麵杖用力搗碎這些紅豆,勁頭越大越好,直到都成為豆餡。這個過程老北京人稱之為「糗」。

炸糕,最好趁熱吃。老北京人囑咐貪吃的小孩子,吃炸糕的時候慢著點,吹吹再吃,別燙著。如今南來順、護國寺外賣檔口售賣的炸糕大多是涼透的,即便再用微波爐加熱口感也遜色很多。牛街洪記的炸糕還保持著現做現賣的傳統。只見櫥窗後面的大姐手腳麻利,邊炸邊撈,一個個白雪公主似的麵團緩緩「步入」滾油,翻幾個跟頭之後立刻穿上金黃色的外衣。有些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一下子買很多,櫥窗後的大姐還會好心提醒,不要買太多,吃不完剩下就不好吃了。

(張品秋)

GO提示

洪記炸糕地址:牛街12號,清真超市對面。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5:30至9:30,11:00至21:30 洪記小吃有三個窗口,每個窗口前都排大隊,只有最左邊的窗口是賣炸糕的。

老磁器口豆汁

老漿風味論稀稠

提到老北京小吃,豆汁是怎麼都繞不過去的吃食,據說還能用來檢驗對方是否為地道北京人。《燕京小食品雜詠》中對豆汁的描寫是「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我去的那家豆汁店是老磁器口豆汁店沙子口店。

我們到的時候已經是下午3點多,早就過了吃午飯的點兒,店裡客人只有幾桌,還有剛剛吃完離開的食客,手裡打包帶走了鹹菜絲和芝麻火燒。點餐落座之後,很快豆汁、鹹菜和焦圈就上桌了。朋友以一個資深豆汁愛好者的身份告訴我,很多人以為喝豆汁要配焦圈,其實不對,豆汁最應該配鹹菜,這樣就能用鹹菜的鹹香來中和豆汁的酸味。而且,豆汁在冬天喝和夏天喝有不同的感覺,冬天喝暖身,夏天喝解暑。如果自己在家熬,火可千萬不能大,不然頂上會浮著一層渣。這家店裡的豆汁顏色為灰白色,有酸味但不濃,即使是外地人也能接受。

朋友告訴我,最開始總有人把豆汁和豆漿給搞混了,其實兩者差別很大。老北京豆汁是用綠豆生產澱粉時的附屬物,口味以酸為主,還有點臭,顏色一般是灰綠色的,因為發酵過,對胃很友好。而豆漿一般是黃豆打的,口味發甜。朋友自己家經常喝豆汁,因為爸媽也愛喝,一代代傳承下來,這飲食習慣就形成了。

品完豆汁我們又開始說鹹菜。這老磁器口豆汁店的鹹菜與別處不同,是炒過的,裡邊還加了豆子,有醬香味,買回去夾饅頭、就粥都不錯。店裡的焦圈炸得很酥,屬于越嚼越香的那種。芝麻燒餅夾牛肉我們本來期待很高,但感覺沒有很驚豔,牛肉不少,但是有點鹹了。

朋友告訴我,一開始嘗試豆汁的可以選擇老磁器口豆汁店,他們家在北京還有天壇店、舊宮店等分店。牛街的寶記豆汁店也很不錯,店裡的麻豆腐和豆汁酸菜非常受歡迎,買回去炒個麻豆腐,再配上剛出鍋的大饅頭,熱氣騰騰的,吃著也舒服。

(孫文文)

GO提示

離著老磁器口豆汁店沙子口店不遠還有一家緣趙記,步行四五分鐘就到,這家的炒肝、包子都很地道,如果去了可以一併嘗嘗。

東四滷煮店

一碗滷煮解百憂

有的老北京人會調侃:「人世間多少煩心事兒,沒有一碗滷煮解決不了的。」

玩笑之餘透著一股子豁達的老北京文化,用這種接地氣的方式告訴你——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兒,心大點兒就妥妥的。就像吃滷煮,雖然是大腸、肺頭、火燒、豆腐片兒加上韭菜花兒、豆腐乳、蒜汁、香菜等,雜七雜八的很多東西,但只要拿一大碗,就都能熱乎乎的裝下盛好,就著濃厚的湯汁,便能細細品出民間百味。

滷煮火燒是非常具有北京傳統特色的小吃之一,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徹頭徹尾的民間百姓食品。如今,老北京很地道的滷煮店大多數還是在東西城區內。比如我最近去的東四北大街442號的一家滷煮店,名字就是「滷煮店」,位於東四四條北口,位置顯眼。據說開了幾十年了,老國營企業範兒,以原汁原味兒著稱。聽說如今一到飯點兒就人滿為患,我特意選了個工作日的下午兩三點去。

和十幾年前來這兒感覺不一樣,如今店裡裝修得乾乾淨淨,滷煮分大碗小碗,也就差1元錢,25元和24元。食客在收款臺交錢取票,憑票到裡面的開放式後廚取滷煮。後廚大姐行動利落,老汤滷煮鍋灶前,先撈後切,火燒、大腸、肺頭……大勺兒往碗裡盛、澆湯、撒香菜,一氣呵成。捧在面前開吃,感覺火燒入味,大腸乾淨且肥肥的,有嚼頭,有兩片五花肉。這裡的豆腐片偏薄、口感略幹,我喜歡厚一點兒入味兒的豆腐片,比如小街滷煮那家的就相對厚軟。整體來說,東四滷煮店的滷煮沒有那麼鹹。

給我感覺特別深的是,這家店外地遊客真的不多,不像門框胡同百年滷煮新街口店那種,我前後右三桌的客人,都說著一口正宗北京話,收銀臺的大姐和廚房盛滷煮的大姐,也是純正京腔兒,本地人來吃佔了絕大多數。

(孟環)

GO提示

店內有豆汁兒、焦圈兒、炸醬麵、麻豆腐、炸灌腸、京東肉餅、茄丁面等其他老北京傳統食品,松花蛋據說點的頻率也很高。店門口還有外賣窗口,銷售糖火燒、南瓜豆包兒、菜糰子、米糕、麻醬花捲兒等老北京吃食,差不多3元左右一個。

門丁肉餅

老店裡都是回頭客

都說北方人愛吃餡兒:包子、餃子、盒子、餡兒餅,那是變著花樣地做,隔幾天不吃就想得慌。要說這帶餡兒的,門丁肉餅算一個,不過這門丁肉餅在家不太好做。好在現在街面上有不少門丁肉餅店,今天我推薦的就是市民常去的惠豐門丁肉餅店,該店位於護國寺街。

惠豐門丁肉餅店的招牌古色古香,一看就是國企氣派,質量那是有保證。一進門就能看到明窗檔口,幾個師傅在忙碌地製作著門丁肉餅,烙門丁肉餅的鐺是平的,終年被油沁的油光油亮基本不會粘鍋,一餅鐺能烙好幾十個,看著就很有食慾。肉餅被烙得外表呈金黃色,一個個還真像個「門釘」。

惠豐門丁肉餅店的前身是「合義齋」,是一家1927年開始營業的北京經典漢民小吃店,其門丁肉餅、滷煮火燒、炸灌腸、老湯醬肉等曾風靡北京城,其門丁肉餅十分火爆。該店於2015年11月重裝開業,繼續保留了這些特色小吃,並將店名改為「惠豐門丁肉餅店」。

該店原店長許世鵬告訴我,這裡的門丁肉餅沿用宮廷製作手法及水準:原材料多、包製的規矩多、「體重身高」要求多。原材料多是指肉餡在原材選擇上,要選上好的牛上腦或腰窩且要肥瘦相間,並用雞湯、黃醬以及數十種輔料調製;製作規矩多是指肉餡在準備階段,要上漿入味20多個小時,製作時,用獨特的「揣餡」技法,做出狀如「門丁」形狀。「體重身高」要求多說的是,為了達到「門丁」肉餅3釐米左右的厚度,並做到外焦裡嫩、汁多鹹鮮,他們對肉餅的「身高體重」管理都很規範。

許世鵬介紹說,門丁肉餅在店裡是桌桌必點,還經常有忠實的顧客遠道而來就為了吃上一口這肉餅,「中午十二點至下午一點是高峰期,節假日更是要排隊。」現在為了讓大家吃得健康,店裡還開發了素餡兒的門丁,有香菇木耳的,有蝦仁的等。

雖說是肉餅店,但這裡的招牌菜還很多。據說,這裡的特色菜有百十個品種。比如惠豐老湯醬肉,包括醬肘子、醬牛肉、醬豬蹄、醬五花肉等,一端出來,就被食客搶著買。另外,宮爆荔枝雞是店裡的獨創菜,採用精選的雞腿肉,加入荔枝,結合傳統的宮爆烹飪技法烹製而成,有機會可以專門去嘗一嘗。另外,驢打滾、豌豆黃、炸灌腸、炒肝等老北京小吃在這裡也都能吃得到。

(於建)

GO提示

許世鵬還介紹了吃門丁肉餅的注意事項,比如要是覺得太膩的話可以配醋吃;另外門丁肉餅要趁熱吃,但是不要一口咬下去,否則裡面的湯汁會濺出來,「我們的服務員上肉餅的時候也會提醒顧客,先把裡面的湯汁慢慢嘬出來,就像吃南方湯包差不多。」

相關焦點

  • 炸糕界的奶油小生人氣高,薄皮大餡門釘肉餅,魚頭泡餅很鮮美
    咬開奶油炸糕酥脆的外皮,內裡鬆軟,而且是滿滿的奶油,人口即化,奶油的濃香、雞蛋的醇香、白糖的甜香,混在一起,層次非常分明,味道十分豐富,而口感也分外驚豔。我從小就愛吃軟糯甜膩的小吃,所以遇到香甜美味的奶油炸糕,我竟一口氣吃了5個。但要是喜歡鹹味的朋友,吃兩個也就差不多了。看完了奶油炸糕,咱們再來看看北京的門釘肉餅。
  • 老北京門釘肉餅,薄皮大餡、燙嘴、流油、鮮香,不愧為御膳第一餅
    門釘肉餅是御膳中最親民的一道回民小吃,就這麼一個小肉餅,把慈禧太后拉入了兩個傳說故事中。一個故事說,慈禧郊外野遊歸來興致高昂,經過德勝門門樓,一時頑皮興起,指著城門上的大門釘吩咐說,「今兒就吃這個吧。」回宮後隨行的公公趕緊向御膳房傳達指示,這可難壞了御膳房,幸虧有個叫小李子的小廚機靈,模仿宮門上的門釘做了大餡牛肉餡餅,排成橫九豎九城樓門釘的模樣,於是就有了百年歷史的門釘肉餅。
  • 門釘肉餅,老北京的最愛!
    門釘肉餅By 芊芊_DOkzbcaviraI帶上自己的陽光,用最美的心情,過最好的生活,早安![玫瑰][玫瑰]~~門釘肉餅或門丁肉餅是北京的一種傳統小吃。因為形狀像古時候城門上的門釘而得名。而且據說門釘肉餅有吉祥的含義……原料:高筋麵粉、熱水、牛肉、芹菜、胡蘿蔔、油、鹽、雞精、蠔油、花椒、雞蛋、澱粉、胡椒粉。做法步驟:第1步、準備好麵粉。第2步、加入80度的熱水。
  • 京味舊風物|北京傳統小吃門釘肉餅的起源與慈禧太后有什麼關係?
    —阿諾德 門釘肉餅又稱「門丁肉餅」,是北京的傳統小吃裡的一種,它是一種很厚的肉餅,因為其形狀像古代城門上的門釘所以得名為門釘肉餅。門釘肉餅是由牛上腦肉剁成肉餡,加上洋蔥、薑末等結合起來,用精白麵粉製成的麵皮包成如門釘一樣大小的肉餅,用鐺烤制出來後,肉餅呈現外焦裡嫩的狀態,美味十足,但是門釘肉餅吃起來一定要趁熱,因為由牛油做的門釘肉餅油水很大,而牛油容易凝固,所以最好趁熱吃,這樣口感最佳。但是筆者這裡提醒各位讀者趁熱吃也要注意咬的尺度,千萬別燙嘴,如果力度太大,咬開肉餅時會有滾燙的湯汁溢出來,並且滋一身油。
  • 您一頓能吃幾個門釘肉餅?
    說起門釘肉餅的來歷,大概有兩種傳說,都和慈禧太后有關。一種說法是太后出遊時看到城門上的門釘說:「咱們就吃這個吧」,於是廚子靈機一動做出來門釘那麼大的肉餅。歷史雖然難以考證了,但門釘肉餅的美味卻是實實在在地流傳了下來,如今在北京依舊有好多地方可以吃到門釘肉餅,今天就給大家整理一份門釘肉餅的尋味指南,快去試試您一頓能吃多少肉餅吧!
  • 北京胡同裡不起眼的蒼蠅館子,卻藏著最好吃的老北京門釘肉餅
    說起門釘肉餅的來歷,就有兩種傳說了,而且每種都和慈禧老佛爺有關,想來北京很多老字號的名菜和名小吃都跟慈禧太后有關呢,比如慄子面小窩頭,山楂糕,豌豆黃都是被慈禧太后欽點的小吃。跑題了,咱接茬兒說門釘肉餅的由來。
  • 慈禧種草的門釘肉餅,成為皇室珍饈,為何慈禧對門釘如此鍾愛
    來都來了點個關注唄,上下五千年,歷史冷知識,北京本地文旅資訊盡在這裡哦~門釘肉餅或門丁肉餅,還被「挑剔女王」慈禧親自點名種草,把肉餅做成了皇室美味。因為形狀像古時候城門上的門釘而得名。雖然是北京小吃,但是從吃法上也能看出來它當年「皇家珍饈」的地位。很多第一次吃「門釘肉餅」的小夥伴,都是一口咬上去,那您很可能會被裡面滾熱滾熱的餡兒燙得直咋吧舌頭。正確的吃法是先輕輕碰破一下軟滑的周邊,一口咬下去那牛肉汁就會順著口子流出來,之後的體驗就相當於順滑了。
  • 第一個吃到門釘肉餅的人是慈禧太后?
    老北京有一種傳統美食,叫做「門釘肉餅」。其外皮焦黃,湯汁香濃,餡是牛肉大蔥的,屬於清真食品,味道極其鮮美。門釘肉餅皮薄餡多,是高約3釐米、直徑5釐米的圓柱體,和一般的肉餅相比小且厚。門釘肉餅是用牛油做的,油水很大,並且牛油很容易凝結成塊狀,凝固了的肉餅味道就不怎麼鮮美。因此最好趁熱吃,那樣吃起來的口感才好。一口咬下肉餅,那外焦裡嫩的麵皮,清香潤口的湯汁,還有極致的牛肉瞬間佔領舌尖,咀嚼之時,味蕾有得到升華之感。
  • 揭開面紗:北京人心目中的京味兒小吃
    這是一個北京人給出的最正宗炒肝吃法。 鮮美多汁小心燙口-- 門釘肉餅 --By 藍冰瀅「剛出鍋的的門釘肉餅,牛肉餡的。」直至今日,你還能在北京的小吃店裡聽到後廚師傅這響亮的叫賣聲,門釘肉餅因形似門釘而得名,您吃時可一定小心別燙嘴!
  • 打卡傳說中火爆京城的門丁肉餅店,地道的老北京小吃
    門丁肉餅又叫門釘肉餅,是老北京的一種傳統小吃。跟故宮午門大門上鋥亮的大門釘一樣,吃了門丁肉餅也是吉祥好運的寓意,傳說清朝皇宮的御膳房為慈禧太后做了這道有餡的肉餅,慈禧很喜歡,問叫什麼,御廚靈機一動想到宮廷大門上的門釘,就隨口說叫門釘肉餅,於是就流傳開了。
  • 新國貿飯店三五堂帶你探尋地道北京味兒
    網紅酒店自助餐廳帶您品味老北京地道小吃,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2019年3月18日至31日,三五堂攜手北京享有盛譽的傳統美食餐廳老爆肚滿、護國寺小吃、姚記炒肝店,為食客帶來一場老北京美食盛宴,充分釋放美食活力。三五堂位於新國貿飯店二層,身處北京CBD的核心地段,除了做好自身餐食外,三五堂還會不定期舉辦各式美食節,讓食客在堂上便可品嘗四面八方的地道美味。
  • 名不虛傳的北京門釘肉餅,咬一口鮮湯四溢,風味獨到
    品嘗了門釘肉餅。這門釘肉餅據說是慈禧太后喜歡吃的一道點心呢。老北京門釘肉餅是一款菜品,製作原料主要有麵粉、牛肉餡、大蔥等。因為形狀像古時候城門上的門釘而得名。門釘肉餅外焦裡嫩,清香潤口,咬一口鮮湯四溢,風味獨到。它是用新鮮的豬肉、鮮嫩的小蔥做成。做法很簡單,先把豬肉和小蔥做餡做餡,用面包裹起來,煎成兩面金黃。
  • 尋找地道北京味:北京小吃完全攻略
    東城:   隆福寺小吃店和白魁老號:東四隆福寺街原隆福大廈斜對面,隆福寺小吃以前非常有名,但隨著東四商業街的沒落和幾經拆建,現已今不如昔。兩家店是通著的,店面很大。 白魁老號飯莊:北新橋十字路口西北角路西。原陽春回民小吃店。白魁老號的燒羊肉和門釘肉餅很有名。此處離雍和宮、國子監、孔廟(首都博物館)、地壇南門很近。
  • 北京探店美食~寶瑞門釘肉餅
    今天柏妍的爸爸帶大家體驗一下北京最好吃的美食之一「門釘肉餅」。門釘肉餅一直是北京人最愛吃的肉餅之一,可現在市面上的肉餅魚龍混雜,做出的門釘肉餅可以說是真真假假,無論是尺寸上,還是餡料上,都比不上今天我要給您推薦的這家,這家小館子藏在一個不起眼的胡同裡,但你走進來之後你會發現。
  • 這種美食在山東叫餡餅,在北京叫門釘肉餅,皮薄餡多,好吃不膩
    以前我還不知道,餡餅還有這樣的叫法,門釘肉餅是北京的特色小吃之一,在北京都知道,很多老北京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們都會做,跟咱山東的餡餅基本上一樣,可是吃在嘴裡就不一樣了。門釘肉餅門釘肉餅的名字由來據說是因為形狀長得像古時候的城門,所以取名叫門釘肉餅,很有意思,而且據說吃到這個餅的人寓意著吉祥如意,事事平安,一切都順利。別管真假,只要是好事咱就相信,何況是美食。那麼這麼有代表性的小吃,如果暫時去不了北京,在家裡怎麼做出來?
  • 傳承百年的老北京門釘肉餅,一個有8公分厚,吃著滿嘴肉還會爆汁
    傳承百年的老北京門釘肉餅,一個有8公分厚,吃著滿嘴肉還會爆汁。如今說到北京小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像驢打滾、豌豆黃、茯苓餅、炒肝等都是北京的傳統小吃。而且北京有很多小吃的歷史都是很悠久,當然也有一些是從宮廷流傳出來的美食,就拿這傳承百年的門釘肉餅來說,當年可是深得慈谿太后的喜歡呢,而如今也成為老北京很受歡迎的特色小吃。
  • 想吃正宗的北京名小吃門釘肉餅,來這四家餐廳品嘗,一定不會失望
    門釘肉餅或門丁肉餅是北京的一種傳統小吃。因為形狀像古時候城門上的門釘而得名。而且據說門釘肉餅有吉祥的含義。門釘肉餅來歷:北京的名小吃,許多都與慈禧太后有關係,門釘肉餅也不例外。於是,廚師想到了宮廷大門上的釘帽,於是就隨口說:「這叫『門釘肉餅』」。門釘肉餅就這樣誕生了。
  • 北京護國寺小吃盤點
    小吃品種包括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象鼻子糕、饊子麻花、麻團、焦圈、麵茶、雜碎湯、豆汁等八十餘種,聚集了京味小吃之精華,深受京城及全國各地賓客的喜愛和國外友人的讚譽。  舊時,每月陰曆初八有廟市,匯集了京城有名的絕活小吃攤商。據老輩兒人回憶,護國寺廟會最招人的是拿繞世界的小吃浮攤。
  • 假期旅遊,嘗嘗老北京地道小吃護國寺小吃,看我都吃了些啥好吃的
    因為老舍的原因,我知道有一種北京的名小吃叫豆汁兒,而且有了豆汁情節,因此每次到北京,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去喝上一碗,儘管每次我都像喝中藥似的,喝一口皺一下眉頭,但我體會得到豆汁的好處,助消化還解膩,吃了讓人舒服,所以此行最後一頓午餐,我們就選擇了去護國寺小吃店吃北京地道小吃
  • 北京最地道的特色小吃
    ,而且這道面也是有著年頭了,也是一個比較地道的北京美食。來到北京又怎能不嘗嘗北京的地道烤鴨呢,說到北京烤鴨還是全聚德做的最正宗,像國宴的烤鴨就是全聚德提供的,烤的金燦燦的肥的流油的烤鴨,然後把它們片下來蘸著甜麵醬,吃起來別提多香了,絕對算得上北京的招牌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