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圖為美國《航空周刊(Aviation Week)》報導的停放在上海大場機場中國商飛製造基地的中國第二架運-10原型機(B-0002)。1980年9月26日首飛成功。自1986年項目下馬後,運-10飛機一直在此停放,作為「永不放棄」的象徵,激勵中國民用飛機製造業前行。2017年12月,隨著廠區規劃調整,中國商飛決定通過陸路將運-10轉運到浦東廠區,繼續陳列展示。(本圖可查看/保存原尺寸大圖)
■沉浮:中國大飛機的三十年
編者按:川普把對中國貿易戰的主要目標指向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其扼殺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用心昭然若揭。北京大學路風教授在2015年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首席記者趙憶寧女士採訪時就指出:「中國上大飛機項目必將觸動國際既得利益集團的神經,我們絕不要低估美國和歐洲政商合謀扼殺中國民用航空工業的決心。美國人和歐洲人比許多中國人更明白,一旦中國開始建立大飛機的開發平臺,問題就不再是中國產品剛出現時的水平是低還是高,而是中國的技術能力一定會通過這一平臺成長起來。從國家層面要想清楚這件事情,即便是美國或者歐洲都不給我們適航證,我們也要堅持飛,不能飛國際航線就飛國內航線。 中國有特殊的大國效應,我們的市場足夠大,養得起一個民機工業。只要有決心,總有一天歐美得給我們適航證。」
本文摘自趙憶寧著《大國工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作者深入第一線調研採訪大飛機、高鐵、特高壓、港珠澳大橋這四項中國超級工程,真實記錄了中國工程師、企業管理者、技術員、工人如何創造大國工程奇蹟。
一、 大飛機決策回溯
■趙憶寧:十年前我讀過您撰寫的《中國大型飛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這是一份對制定大飛機決策影響重大的報告,什麼事情導致您參與關於大飛機的爭論?
路風:關於大飛機的重新討論是在2003年,這一年政府換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大珩給國務院主要負責同志寫信,提出要重新啟動研製國產大飛機的建議。自運-10 1985年下馬以後,這個話題20世紀90年代曾經被重新提出過,但由於種種原因被擱置。當時的背景是中國的國有企業正處在痛苦的改革時期,大量的國防工業由軍轉民,此後,中國國防工業經歷了20年艱苦的轉型。
為什麼大飛機又被再次提起呢?有兩個重要的事件:第一件事是1995~1996年臺海危機,第二件事是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用飛彈襲擊了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這兩個事件觸痛了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敏感神經。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飛機被重新提起。這兩個事件之後,中國政府領導層開始加大對國防工業的投入,所以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一系列成就,比如殲-20、殲-10戰鬥機等。
我參與大飛機的爭論是從產業研究的角度出發的。2004年我完成了研究報告《中國汽車工業自主開發的現狀與對策》。這份報告的社會影響很大,報告的核心觀點是:中國汽車工業20年以來的合資模式是錯誤的,必須要靠自己,要走自主開發的道路。報告出來後有人問我:「你對大飛機有興趣嗎?」我因為致力於產業研究,所以當然有興趣,於是就被帶進研究大飛機問題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