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運-10下馬非常可惜 絕不能低估美歐扼殺中國大飛機的決心

2020-12-16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資料圖:圖為美國《航空周刊(Aviation Week)》報導的停放在上海大場機場中國商飛製造基地的中國第二架運-10原型機(B-0002)。1980年9月26日首飛成功。自1986年項目下馬後,運-10飛機一直在此停放,作為「永不放棄」的象徵,激勵中國民用飛機製造業前行。2017年12月,隨著廠區規劃調整,中國商飛決定通過陸路將運-10轉運到浦東廠區,繼續陳列展示。(本圖可查看/保存原尺寸大圖)

■沉浮:中國大飛機的三十年

編者按:川普把對中國貿易戰的主要目標指向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其扼殺中國高科技產業的用心昭然若揭。北京大學路風教授在2015年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首席記者趙憶寧女士採訪時就指出:「中國上大飛機項目必將觸動國際既得利益集團的神經,我們絕不要低估美國和歐洲政商合謀扼殺中國民用航空工業的決心。美國人和歐洲人比許多中國人更明白,一旦中國開始建立大飛機的開發平臺,問題就不再是中國產品剛出現時的水平是低還是高,而是中國的技術能力一定會通過這一平臺成長起來。從國家層面要想清楚這件事情,即便是美國或者歐洲都不給我們適航證,我們也要堅持飛,不能飛國際航線就飛國內航線。 中國有特殊的大國效應,我們的市場足夠大,養得起一個民機工業。只要有決心,總有一天歐美得給我們適航證。」

本文摘自趙憶寧著《大國工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作者深入第一線調研採訪大飛機、高鐵、特高壓、港珠澳大橋這四項中國超級工程,真實記錄了中國工程師、企業管理者、技術員、工人如何創造大國工程奇蹟。

一、 大飛機決策回溯

■趙憶寧:十年前我讀過您撰寫的《中國大型飛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這是一份對制定大飛機決策影響重大的報告,什麼事情導致您參與關於大飛機的爭論?

路風:關於大飛機的重新討論是在2003年,這一年政府換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大珩給國務院主要負責同志寫信,提出要重新啟動研製國產大飛機的建議。自運-10 1985年下馬以後,這個話題20世紀90年代曾經被重新提出過,但由於種種原因被擱置。當時的背景是中國的國有企業正處在痛苦的改革時期,大量的國防工業由軍轉民,此後,中國國防工業經歷了20年艱苦的轉型。

為什麼大飛機又被再次提起呢?有兩個重要的事件:第一件事是1995~1996年臺海危機,第二件事是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用飛彈襲擊了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這兩個事件觸痛了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敏感神經。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飛機被重新提起。這兩個事件之後,中國政府領導層開始加大對國防工業的投入,所以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一系列成就,比如殲-20、殲-10戰鬥機等。

我參與大飛機的爭論是從產業研究的角度出發的。2004年我完成了研究報告《中國汽車工業自主開發的現狀與對策》。這份報告的社會影響很大,報告的核心觀點是:中國汽車工業20年以來的合資模式是錯誤的,必須要靠自己,要走自主開發的道路。報告出來後有人問我:「你對大飛機有興趣嗎?」我因為致力於產業研究,所以當然有興趣,於是就被帶進研究大飛機問題的領域。

相關焦點

  • 美國賣印度F16生產線是扼殺其產業,30年前同樣手段運10下馬
    原定生產40架MD-90飛機,最後商定向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買20架,僅製造2架MD-90後即中止該計劃。最大原因是麥克唐納·道格拉斯被波音兼併,麥道飛機下馬。從商業角度怎麼看都是一個嚴絲合縫的理由。但是國內很多人認為這是美國給中國挖了一個坑,埋葬了中國大飛機夢。給剛起步的中國航空扼殺在搖籃當中。因為麥道的到來直接讓運-10下馬,據說當時為了趕時間。
  • 國產首種大飛機運10下馬究竟可惜嗎?沒當客機其實一點不可惜
    當年啟動的072大型運輸機工程孕育的運-20大型軍用運輸機於2013年1月首飛,2016年7月裝備部隊,隨後啟動的純國產幹線客機——C919也在2017年5月完成首飛,目前已有兩架原型機在試飛取證,而30多年前,中國也曾研製過一種劃時代的大飛機——運-10,則引發廣泛爭議,它的下馬究竟可不可惜?
  • 國產飛機運10下馬,中國航空業誤入歧途?5大問題曝光:教訓深刻
    另外備受矚目的C919和CR929這兩種機型,C919即將在不久後服役,CR929未來則有可能成為中國單獨研發的寬體大客機。各種好消息傳來令人喜悅,然而回望歷史,中國曾經有一款承載了國人的殷切期望,項目卻中途下馬的大客機。它就是1980年首飛成功的運10。
  • 不必念念於運10不忘,C919才使大飛機的夢想照進現實
    談起中國大飛機的研製歷程,運10永遠是躲不開的一個沉重的話題。關於運10的討論眾說紛紜,從立項到下馬經歷了十餘年的時間。運10的研製在當時來說可以是成功的,作為我國首次開發大型飛機項目,設計人員能夠綜合國內老舊蘇聯設計體系和初次接觸的歐美設計規範,最終形成較為完整的設計,達到與波音707相當的水平,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運10最後的悲劇在於當時國內薄弱的工業基礎支撐不了其設計,航空工業是一個國家工業體系是否發達的頂級體現。中國工業體系的建立是完全以蘇聯標準為基礎的,這其中又經歷了不少波折。
  • 五千萬條褲子換的運10客機被迫下馬,回顧那些年中國下馬的武器
    近年來,中國軍力井噴式發展,築成提振國威的強勢話語:中國尖端武器不輸任何國家!但哲學上說事物的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先進武器絕不是憑空想像就造出來的。而是科學家根據前代裝備的使用特性不斷改進創新研製出來的。有些裝備為人孰知、枝繁葉茂。但有些裝備從立項研製到被迫下馬,都不為人所知。
  • 運-10是波音707的副本?原來中國80年代就造了大飛機,下馬成遺憾
    在購買客機的同時,中國還特意採購了一批普惠公司生產的JT3D-7渦噴發動機作為備用發動機,以便為波音-707更換和進行國產航空發動機的研究。而在不久之後,中國決定製造自己的民用大飛機,也就是中國的運-10客機。這款客機在研發初期,獲得了不少技術和資金上的幫助,並且成功進行了100多次的試飛,性能可以說是相當成熟了。
  • 報告披露運十下馬原因 復飛是開發大飛機捷徑
    中國曾擁有自己的大飛機與波音、空客鼎足而立但擱置20餘年 中國與航空強國差距拉大(圖)  運十擱淺《報告》披露下馬原因  今年重啟大飛機計劃由國務院主抓  運十的副總設計師程不時稱但是,這樣一個為世人尊崇的項目卻在1985年因「缺3000萬元經費支持」而被迫下馬。  「運十下馬是一大教訓。」國務院大飛機專家論證組成員、北京大學教授路風在其撰寫的《中國大型飛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認為。  「如果在運十飛機平臺上搞大飛機,無異於選擇一條捷徑。」當年運十的副總設計師程不時接受《法制晚報》採訪時表示。
  • 中國飛機專家:「運十」項目下馬源於管理不當
    1980年,中國自主生產的大型噴氣式客機面世。運十首飛獲得成功,在國外引起強烈反響,當時有國外媒體發表評論說,運10飛機研製成功,使中國民航工業同世界先進水平差距縮短了15年。中國也因此成為當時世界上能生產大型噴氣式客機的第四個國家。  在六年的時間裡,運10飛機進行了大範圍的試飛,飛機軌跡覆蓋了中國整個版圖。
  • 運-10下馬竟有這種秘聞,為何重點投入的項目被下馬
    它就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大飛機——運-10。 令人惋惜的是,運-10研發早在1970年就啟動了,就比空客公司成立晚了兩年。多年後,歐洲空客已經成為挑戰美國波音的巨人,但咱們的大飛機產業卻因運-10的下馬不得不重新開始。
  • 從運10到C919,中國大飛機經歷了多少磨難?
    1971年林彪墜機後,10號任務和12號任務相繼擱淺,與708工程三者合一,在全國大協作的模式下開始了國產大飛機的研發。期間,英國曾向中國兜售客機,國內也有人呼籲引進英國客機和技術進行仿製,但因中國自主研發運10而被回絕(周恩來同志批示:同意不買這種專利,我們進口飛機品種已夠多了)。
  • 美國賣印度F16生產線是扼殺其產業,30年前中國也購買過麥道
    原定生產40架MD-90飛機,最後商定向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買20架,僅製造2架MD-90後即中止該計劃。最大原因是麥克唐納·道格拉斯被波音兼併,麥道飛機下馬。從商業角度怎麼看都是一個嚴絲合縫的理由。但是國內很多人認為這是美國給中國挖了一個坑,埋葬了中國大飛機夢。給剛起步的中國航空扼殺在搖籃當中。
  • 35年前,中國最先進大飛機運-10,是如何被忽悠瘸的
    像晶片這種高度依賴進口的產品,中國還有很多,而大飛機無疑位列其中,甚至嚴重程度遠甚其他。 截止2019年底,中國民航在冊的飛機架數達到3818架,而國產飛機只佔了1?還全都是支線飛機,對外依存度高達99?
  • 荔枝軍事:C919首飛與運10的世紀對話 歷史在今天改寫
    中國首架民用大型客機C919於2017年5月5日下午2點一飛沖天直衝雲霄,圓滿完成了首飛任務。擱置了32年的中國商用大飛機再次邁出了新的步伐,大型商用幹線客機是一個國家工業的集大成者,是製造業領域的皇冠。   在C919一飛沖天的今天我們有必要理清運10的身前身後事。運10下馬固然遺憾,但是不穿越歷史的煙雲,而用現在的視角去審視歷史,那就是愚昧的。
  • 國內首架大飛機運10被取消真的可惜嗎?從這方面看一點都不可惜
    但是在大飛機領域,我國和美國的差距非常大,這就讓人不禁要想,當年國內開展了各種戰鬥機的研究計劃,難道就沒有大飛機的研製計劃嗎?▲現在已經十分破舊的運10轟6的原型是蘇聯圖波列夫的圖16轟炸機,以今天的眼光看確實不大,但在當年是蘇聯的主力轟炸機,還被改裝成了客機,這就是圖104客機。
  • 渦扇8發動機接近成功 但因運10飛機下馬而夭折
    由於工業基礎薄弱,我國民用大飛機使用的渦輪風扇發動機都是國外進口的,但這不等於中國在發展民用渦扇發動機上沒有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在研製運10型大客機時,就著手研製為其配套的渦扇8型渦輪風扇發動機,並且空中試驗取得成功,但後因運10型飛機下馬而夭折。
  • 為何說運10客機下馬是最可惜的?看看這些參數,C919都不及
    《為何說運10客機下馬是最可惜的?看看這些參數,C919都不及》 在我國民用航空史上,我國一共研製過兩款中大型客機,它們分別是今天還在試飛的C919,150座級單通道窄體客機和早已經下馬的運10大型噴氣式客機,我們這裡要為大家特別提一下,大型客機一般是指載客量大於100人的客機。
  • 第一代國產大飛機運-10下馬:性能不及美國貨,廠房被取代者使用
    在確定研發計劃之後,「國產大型客機」項目也被正式命名為運-10,並且還制定了相關的設計指標,飛機最大飛行速度90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7000千米,最大升限12000米,可以搭載100名乘客。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款飛機將會是我國民航市場的主要產品,同時也是領導人出訪國外使用的專機,類似於後來普京總統使用的伊爾-96客機。
  • C919試飛 此前的運10為何最終難逃下馬命運?著實令人惋惜
    不僅我國國內比較轟動,而且國外媒體反應比較強烈,有評論甚至說,中國運輸飛機的研製成功,使中國民航工業同世界先進水平差距縮短了15年,而我國也成為當時世界上能生產大型噴氣式客機的第四個國家,但是比較可惜的是,就在該飛機測試還沒有結束時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 當初運-10為什麼被下馬?都是造不如買的風氣惹的禍
    中國大飛機項目在幾十年前就有計劃,也在研發,只是中間發生了一些意外,所以大飛機計劃被延遲和取消,這些意外裡面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還是自身技術的原因,自身技術水平不足以研發大型飛機,最後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最終大飛機項目下馬,還有一些其他的科研項目其實也是一樣,原因有很多種,一些其實不便多說。
  • 基礎工業薄弱,研發步履維艱—運十下馬的是是非非
    談到國產大飛機,運10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這個項目承載著太多的期待,但最終命運卻令人扼腕。關於運10的爭論持續了很久,即使幾十年後,國產大飛機項目已經步入正軌,ARJ21投入商業運營,C919穩步推進,但網上的爭論仍然沒有停止,不少網友還在糾結當年的運10是否應該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