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每年冬天
武漢人吃菜都會比今年多花一些錢。
主要原因便是
往年冬天本地菜出產量減少,
主要依靠外地菜來支撐市場供應。
2018年1月6日武漢洪山新竹路批零菜場,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輝 攝
這些外地菜的來貨數量是不少的,
大家也從來都不用擔心吃菜的問題。
只是這些菜大多是大棚裡出產的反季菜,
或者是海南、雲南等
氣溫較高地區的蔬菜,
價錢肯定會比本地菜要貴一些。
2018年1月6日武漢洪山新竹路批零菜場,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輝 攝
不過最近,
老曹在菜市場打聽發現,
武漢這兩三年以來,
可以出產兩三季的反季蔬菜不斷增多,
同時也拉長了這些菜品的上市期,
這就使得原來人們口中的
「反季節菜」不再那樣受寵。
老曹在打聽時就有人說,
現在還是會吃黃瓜、番茄、
豆角等等反季節菜,
但只是偶爾買一點來調一調口味,
冬天也更多地會吃
紅菜薹、藜蒿等應季菜。
不僅味道正一些,價錢也更便宜。
這種消費習慣的變化
在菜市場裡體現得非常明顯,
在老曹打聽20多種蔬菜裡,
被商販確切定為反季菜的只有
豆角、青椒、黃瓜、
茄子、番茄、豌豆等,
佔比不到三成,
價格也都在4元/斤以上。
對於反季節菜的市場變化,
菜販們是這麼跟老曹說的:
現在反季節菜遠沒有三五年前銷得好。
青椒、黃瓜稍微強點,但銷量不穩定,比應季時賣得差多了。
至於豌豆、韭黃等價格比較貴的反季節菜都不敢進多,平時銷量不多,擔心砸在手裡虧錢。
老曹還打聽到的一個消息是,
實際上現在的反季節菜並不都是來自外地,
武漢的幾個新城區裡也在種植反季節菜。
一家種植企業的2000多畝蔬菜大棚裡,
拿出了一小部分來種茄角類的反季節蔬菜,
連種菜的師傅都是從山東請過來的,
只是因為種植和營銷成本較高,
氣候條件也不穩定,
所以只進行了少量種植。
楚天都市報記者 蕭顥 攝
那些能夠種植反季節菜的土地上,
全部用的北方冬暖式大棚,
比一般大棚寬14米,儲熱效果更好,
能夠提供蔬菜生長需要的熱量和光照。
楚天都市報記者 王永勝 攝
對此農業專家也表示:
武漢的種植反季蔬菜主要是為了春季市場能夠提前兩個月上市,秋季延後兩個月上市,把單季種植提升到產兩季,延長上市期。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輝 攝
不過,
儘管反季蔬菜的種植技術沒有問題,
但口感卻遠不及應季菜。
冬天吃蔬菜,
打了霜的更甜更好吃。
市場人士稱:
外地菜在近些年裡入漢更便捷,加上本地大棚也種反季菜,使得很多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真正的反季菜便沒有過去那樣受歡迎。
業內人士稱:
現在應季菜與反季菜的區分,已沒有過去那麼明顯。
市場上從外地引入的反季菜,在當地的氣候溫度下,是屬於應季生長的。
本地的反季菜,同樣也是通過設施大棚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
只要熱量和光照適度,就不存在明顯的反季菜。
儘管這樣種出的反季菜在口感上與應季時有差別,但卻可以點綴市民餐桌,為市民在冬天吃菜提供更多選擇。
最後要分享的一個好消息是:
目前武漢市的都市農業生產中,
豆角、番茄、黃瓜、辣椒等
常規蔬菜都能實現反季節種植,
不僅能夠豐富市民餐桌的種類,
還將延長本地蔬菜的上市期,
有望比冬天裡的
外地同類菜便宜兩成左右。
曹打聽
我是曹打聽,一個把吃、穿、用、玩、錢袋子管起來的朝氣中年男煮夫。
天冷多保暖,下周二,繼續為您打聽。
來源:楚天都市報原創
記者:曹磊
編輯:肖苔
推
薦
閱
讀
《慶餘年》大結局!我卻愛上這個一生無兒無女、
76歲爆紅的老太太
春運期間,臘魚臘肉白酒可以帶上火車飛機嗎?
官方回復來了!
女模在兒童公園拍不雅照,網友怒了!警方:行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