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未開學,宅在家裡上網課多日,有點「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覺。正好趕上爸爸有假期,便說帶我去樅陽春遊幕旗山。我也早就聽說過樅陽的幕旗山小有名氣,一直無緣登臨,這次正好有機會站在幕旗山之巔的漢武閣上,體驗「一覽眾山小」的壯觀景象。
在漢武閣上,覽江渚勝景,遙望舊時宗子國的土地,樅陽的美景盡收眼底。我的腳步似乎被一種厚重的力量牽引著,跌跌撞撞進入了一個美輪美奐的童話世界。我仿佛回到了2500多年前,那時長江北岸有一片陽光眷顧的土地,在眾山南麓,朝向太陽的地方,有一大片高大的樅樹。從此,這片神秘的土地有了一個詩一樣的名字——樅陽,男人女人們也從此有了詩一樣的家園。
我推開漢武閣虛掩著的沉重大門,進入了時空的隧道,看見了秦始皇南巡遊歷此地。還看到了公元前100多年前的那個寒冬,漢武大帝元封五年行南巡狩的場景。皇家船隊浩浩蕩蕩,順江而下,停泊在幕旗山腳下,長江岸邊,「舳艫千裡,薄樅陽而出」,場面宏大壯觀,讓世人瞠目。他親登岸邊的達觀山,懷疑江中有一蛟龍作怪,遂彎弓搭箭,射蛟於江上,江水隨之平靜。這位叱吒風雲的大帝一時興起,作《盛唐樅陽之歌》,同年樅陽正式設縣。至三國時期,東吳名將呂蒙曾在旗山南麓築城駐防,抵抗曹操八十萬大軍下江南。歷史煙波渺渺茫茫。是偶然?是必然?幕旗山總是和英雄相遇。轉眼至解放戰爭時期,這裡又成為解放軍渡江作戰的重要起渡地點。
畢竟長江東流去,浪花淘盡英雄。究竟是英雄偶遇了幕旗山,還是幕旗山偶遇了英雄,我們已不得而知。雖然今天的幕旗山已經建成了公園,但透過眼前的現代與繁華,我們仍能看到它曾經的滄桑與積澱!
懷古思今之餘,我從漢武閣環顧四周,藍天白雲下,微微清風裡,幕旗山滿目蒼松翠柏,巍巍聳立在長江北岸,扼守著長江險要。西北兩邊的縣城,高樓林立,道路縱橫,車水馬龍。蓮花湖如一位麗人的秋波鑲嵌城中;南邊的長江像一條巨大的玉帶,飄蕩著;東部一馬平川,斑駁的村落,星羅棋布,散落在良田沃土間,掩映在樹叢之中,有炊煙嫋嫋升起,似是房屋中升起的雲朵。滿眼無邊無際的田園風光,寧靜而安詳。
從漢武閣順階而下,沿環形青石小道繼續繞行。滿山松柏青青,亭臺樓閣,點綴其間,構成了幕旗山獨特的風景,也匯集了樅陽這座小城豐富的人文內涵。走近春暉亭,顯然這是為紀念唐代詩人孟郊所作《遊子吟》而建。這位才子,喻母愛為「春暉」,感人至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千百年來,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後輩的兒女們。尤其對於那些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愛點點滴滴的溫暖。
往東北行百米之遙,見一三角亭巍然屹立,名曰達觀亭。據說宋代書法家、文學家黃庭堅曾遊學樅陽鎮,後人在達觀山南麓黃庭堅讀書處建達觀亭,後遭兵燹毀損。原處已不適宜恢復,遂遷建於此。達觀亭正面有一對聯,「身入群經作蠹魚,斷篇殘簡伴閒居」。充分道出了人生應有的曠達樂觀、寵辱不驚的境界。
再走百米,又見一四角亭,曰惜抱亭。此亭是為紀念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而建。相傳姚鼐先生的書齋稱惜抱軒,後人也稱姚鼐為惜抱先生。姚鼐曾自作「家居北苑春山裡,人在南華秋水間」聯。把惜抱亭建於此處,亭與楹聯相得益彰,激勵後輩不忘先人,弘揚樅陽歷史文化精神,設計者們真是用心獨到。
一路走來,一路遐思,從幕旗山下來,心中總有一種情愫,人生的出世與入世已淡然心中,一種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釋然在腦中蕩漾開去,感覺十分輕鬆、自在!
楊駿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