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典故出自唐代文學家李復言《續玄怪錄》一書中,此書仿照唐朝宰相牛僧孺的《玄怪錄》,記載了發生在元和、太和年間的一些奇聞異事。
《續玄怪錄》記載:「杜陵韋固,少孤,思早娶婦,多歧求婚,必無成而罷。元和二年旅次宋城,遇一老人倚布囊,坐於階上,向月撿書……」
唐朝杜陵(今屬陝西西安東南)人韋固,小時候就成了孤兒,他想早點娶媳婦成家,託人多方求婚,卻始終也沒有成功,只好一直單著。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杜陵書生韋固打算去清河遊玩,路過宋城(今屬河南商丘),在城南一家旅店小住。
旅店中有個朋友,給他介紹前清河司馬潘昉的女兒,約好第二天清晨去店西龍興寺門和媒人見面,商議婚事。
韋固求婚心切,第二天凌晨,天還沒亮就出門了,前往約好的龍興寺門前。
他發現那裡有位老人,身後倚著一個布袋子,坐在臺階上,借著月光,正在翻閱一本書。
韋固湊上前,在一旁窺視,他發現上面如同蝌蚪一樣的文字,自己根本不認識,於是就問老人:「老先生讀的是啥書啊?晚生自幼苦讀,世間的字很少有不認識的,就算是西方的梵文也能讀懂,而老先生書中的字,我咋從沒見過呢?」
老人笑著說:「這不是凡間的書,你咋會見過呢?」韋固又問:「不是凡間的書,那它是啥書呢?」老人說:「這是幽冥之書。」
韋固再問:「幽冥之人,為何到了這裡呢?」
老人回答說:「你起得太早了,不是我不該出現,掌管幽冥事務的官吏也同樣掌管著一些凡間的事務,怎麼會不常來凡間呢?
如今我在這路上,一半是人,一半是鬼,只是你無法分辨罷了。」
韋固再問:「那麼老先生掌管什麼事務呢?」老人回答道:「我掌管的是天下婚姻。」
韋固大喜,於是說:「我自幼就成了孤兒,希望自己能早點成家,延續子嗣。可是近年來多方求婚,都沒成功。如今,有媒人和我約好,在這裡商議和潘司馬女兒的婚事,不知道這次又能不能成?」
老人說:「成不了,你們命中不合。你的妻子如今才三歲,十七歲那年才可過門。」韋固又問:「老先生這布袋子裡裝的是啥呢?」
面對韋固的「十萬個為什麼」,老人不厭其煩地回答:「裡面裝著紅色的線繩,用來拴在夫妻的足上。夫妻倆活著的時候,紅線雖然看不見,卻一直纏繞在夫妻之間。
就算是世家仇敵,貧賤懸殊,男子去天涯海角做官,兩人吳楚異鄉,用這紅線牽連,一輩子也休想弄斷。如今你和她的腳已經系在一起了,你找別人也沒有用?」
韋固有些失望,於是又問:「我的妻子現在在哪裡呢?她家是做啥維持生計的?」
老人說:「此處向北有個賣菜的陳婆,她的女兒就是你未來的妻子。」
韋固問:「我可以去看看嗎?」老人說:「陳婆經常抱著她在市場上賣菜,你跟著我,我去指給你看。」
天亮的時候,韋固沒能等來媒人,看到老人收起書,背著布囊要走,於是就跟在老人的後面。
兩人來到了菜市場,有個一隻眼的老女人,抱著一個兩三歲的女娃,穿著破衣爛衫,長得也很醜陋。
老人指著她說:「這就是先生未來的妻子!」
韋固忽然間發怒說:「殺了她可以嗎?」
老人說:「人的命天註定,這個女娃將來還會因為兒子享受豐厚的爵位和俸祿,怎麼可以殺掉呢?」
老人說完話就不見了蹤影,韋固氣急敗壞,大罵道:「老鬼如此妖言惑眾!我是士大夫家出身,娶妻一定要門當戶對。就算是找不到媳婦,可以找個美妓站在身邊,為何要娶一隻眼老太的醜女兒呢?」
韋固回到店內,把一隻磨得非常鋒利的小刀子交給手下的僕人,讓他去殺死那個女娃,並承諾賞賜他一萬錢。
第二天,僕人把刀藏在衣袖中,去菜市場行刺女娃。
僕人刺中一刀,市場大亂,兩人迅速逃離現場。
韋固問僕人是否刺中,僕人說:「本想刺其心臟,一時慌亂,刺在了兩眉之間。」
後來,韋固多次求婚相親,都沒有成功。轉眼十四年過去,韋固以父蔭出任相州參軍。
當時,相州刺史王泰令韋固兼職掌管刑獄,看他頗有才幹,於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韋固。王泰的女兒十六七歲,長得「容色華麗」,韋固感到非常稱心如意。
韋固妻子王氏眉間常常貼著花黃,就算是沐浴和睡覺的時候也不取下來。
婚後一年有餘,韋固一直覺得很奇怪,忽然間想起當年行刺的事兒,於是就逼問妻子,眉毛之間為啥總是貼著花黃。
妻子眼淚汪汪說:「妾是郡守的侄女,不是他的親生女兒。當年我父親在宋城縣做縣令,死在了任內,不久,我的母親和哥哥也相繼離世,三歲的我就被奶媽陳氏收養,她靠著賣菜艱難度日。陳氏可憐我,就常常抱著我去賣菜。不成想有一天,有個歹徒刺了我一刀,就留下了這個疤痕,所以我一直就用花黃掩飾。七八年前,我的叔叔到盧龍縣做官,我就被送到了叔叔家,叔叔一直把我當成親閨女養大,後來不就嫁給了你嘛。」
韋固驚問:「陳氏是不是一隻眼瞎了?」
王氏說:「是啊!你咋會知道呢?」韋固說:「當年,是我派人去刺殺你的!」於
是就把前因後果說了一遍,王氏感嘆說:「太神奇了!這就是命啊!」
此後,夫妻倆非常和睦,後生育一子韋鯤,成年後出任雁門太守,王氏因此受封「太原郡太夫人」,夫妻倆因此堅信婚姻是命中注定的,人的能力是無法改變的。
宋城縣令得知此事,將當年韋固居住過的旅店題寫匾額,稱作「定婚店」,後又衍生出另一個典故——「赤繩繫足」,比喻青年男女經媒人介紹而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