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信任的網際網路經濟,其信任鏈上的重要一環——「客服系統」近幾年開始被人「追逐」。2018年10月至今,僅華商報新聞熱線029-88880000就接到各類平臺客服投訴100餘條,打不通、無人理、相互推諉等並不新鮮的話題仍是市民的主要「槽點」。
槽點多多
「人工客服」好難接
著急上火也沒辦法
槽點1:層層轉接
案例:長安通自助充值失敗
「人工客服」好難打
■市民遭遇:崔先生稱,2018年12月底,他在五路口地鐵站E口一長安通自助充值機充值時,用支付寶成功付款後,卻顯示充值未到帳。
「我趕緊按充值機機身上的客服電話回撥過去,卻一直沒聽到人工服務按鍵。又詢問地鐵工作人員長安通的人工電話,卻被告知只能去找長安通。當時心裡著急,輾轉撥打幾個電話,才找到96123的城市一卡通熱線,通過人工客服解決了問題。我覺得,充值、退款出問題時,大家心裡是很焦急的,如果『人工服務』還要經過多層轉接,沒幾人能耐著性子聽完。」崔先生說。
■記者體驗:1月4日12時許,華商報記者撥打長安通自助充值機400-930-6868客服熱線。接通後,先有語音提示充值不到帳的自助處理方式,之後又提示充值業務請按1,購卡及其他業務請按2。華商報記者按照語音提示,分別按1鍵、2鍵後,才聽到有「人工服務請按0」的語音提示。但轉接長達3分鐘後,未能接通。
當日下午1時許,華商報記者再次撥打客服電話,這次很快有人接聽。對市民反映的上述問題,該客服工作人員稱會將「人工服務接聽鍵不明確」的問題反饋給相關業務部門。
槽點2:「漫長」等待
案例:向銀行查詢匯款收費
花了兩個小時才搞定
■市民遭遇:銀行的「人工客服」也被市民吐槽難打。南郊一企業財務部的劉先生說:「我曾經向6家銀行查詢一個匯款收費問題,最終花了2個小時才把這本不複雜的問題搞定。」
■記者體驗:1月5日晚7時許,華商報記者分別撥打了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信銀行的官方客服熱線。其中工商銀行客服新增智能語音客服,人工客服按9即可轉接,1次轉接因坐席忙未成功,選擇繼續等待,約2分鐘後,成功接聽。
建設銀行的人工客服接通後,先選擇個人服務,經語音提示按0轉到人工服務,在音樂響了近3分鐘才最終接通,成功轉接到人工服務用時4分鐘。
中信銀行的人工客服接通後,根據語音提示:0-9鍵都有不同的服務類型,按8進入投訴建議,之後再選擇2進入儲蓄銀行業務,語音先提示輸入卡號,稍作停頓後,才提示非本行用戶的按鍵操作,之後2次轉接人工服務均因坐席忙無法接通,第3次才終於接通,整個過程用時3分鐘。
槽點3:極不專業
案例:自動售貨機收錢不吐貨
客服留的竟是私人電話
■市民遭遇:西安市民白先生稱,2018年11月的一天,他在環城公園鍛鍊,突然聽到有外地口音的遊客在罵罵咧咧,上前了解到是幾位四川遊客在抱怨:含光門和小南門之間、擺放在公廁前的10號自動售貨機吞了錢卻不出飲料,客服還打不通。白先生熱心地跑去看了一下,結果發現該自動售貨機上所留服務電話竟為私人電話,讓人覺得極不專業。
■記者體驗:2018年11月底,華商報記者曾在該10號自動售貨機購買過1包紙巾。但紙巾在降落到取貨口的過程中,意外跌進最底層的貨物架裡,將手伸進取貨口卻無論如何也取不出。華商報記者只好撥打了開頭為「153」的服務電話,接通後,對方回答工作人員暫時不在。等待5分鐘後也未見回復,再次撥打才得以接通,一名工作人員告知可添加微信退費,之後才順利退費。
槽點4:難以接通
案例:想退99元租車押金
ofo人工客服從未接通過
■市民遭遇:米先生介紹,2016年共享單車剛興起時,自己就在ofo後臺充值99元作為押金。「剛開始客服接通速度快、態度好。」米先生說,「直到2018年11月,因壞車實在太多,影響使用,我打算退費。」
在申請無果後,米先生撥打了人工客服,但直到2018年1月3日一直都未接通。「從早到晚一有空就打,但遺憾的是從未接通過。」他說。
■記者體驗:6日中午,華商報記者也撥打該平臺電話,而語音提示工作時間為周一到周五9:00-18:00。
槽點5:相互「推諉」
案例:萬元定櫥櫃遲遲未下單商場兩種客服都不管
■市民遭遇:張女士認為,商家開發多樣的客服平臺本是好事,但沒想到卻給各平臺間相互「推諉」提供了機會。2018年9月,她在臨潼一家居建材商場訂購了一款品牌櫥櫃,繳納了1萬餘元的定金。但直到2018年底才通過該品牌客服得知定製的櫥櫃一直未下單。當面質問該品牌店的老闆時,得知定金已被私下花掉。之後,老闆電話一直無法接通。
張女士希望商場的官方客服介入協調此事,但先後撥打10餘次官方客服,總是坐席忙,並提示她可登錄商場的官方公眾號通過在線客服解決。「但每次打開在線客服頁面,不僅需要重新再輸一遍問題,而且最終的處理結果又是讓我致電人工客服。」張女士說,「當時對該企業的客服系統十分失望。」
1月4日,通過櫥櫃的官方客服協調,張女士全額拿到了其支付的定金。而該商場的人工客服仍是忙線,在線客服依然「打發」張女士致電人工客服。
相關連結
「客服」發展至今經歷了什麼?
客服系統又稱「客戶服務中心」或「呼叫中心」,是解決客戶對產品問題的疑問和諮詢的系統。在網際網路時代,無論是電商、共享還是無人經濟,客服都成為企業與客戶間溝通的重要渠道。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客服系統類型越來越多樣,從最初的人工客服到在線客服,其中在線客服又可分為人工應答和在線應答,而在線應答如在線客服機器人、在線自動問答,則都是通過建立一個常見問題解答庫,自動抽取答案,但回答機械、死板,常需要再轉接人工。
在網際網路經濟時代,客服質量如服務態度、接通時間、處理效率等直接影響客戶體驗,尤其影響著網際網路經濟賴以存在的基石——信任。
2018年3月,中國青年報關於客服的調查問卷顯示,54.3%的受訪者對當下電話和網絡客服滿意,30.6%的受訪者覺得一般,15.0%的受訪者不滿意。64.5%的受訪者曾遇到找客服花費很長時間仍沒解決問題的情況,55.0%的受訪者建議研發更高效的智能客服。
記者走訪
市民首選人工客服
「親切的聲音」讓人踏實
華商報記者走訪發現,不管哪個年齡群,遇到緊急問題時的首選仍是人工客服。
對中青年群體來說,以人工客服為首選,在於人工客服更快捷、有效、可靠,可隨時根據客戶問題的變化做出回答。34歲的米先生說:「我傾向於選擇人工客服,不管是電話客服還是在線人工客服,尤其在發生退款、充值等問題時,機器人客服經常答非所問,只有人工客服能給出最迅速、對症的辦法。」
對中老年群體來說,將人工客服作為其優先選擇,主要原因在於對在線客服操作的不熟練。正如62歲市民陳女士所說:「現在很多電子設備都對老年人太不友好了,我覺得自己以後也不太可能打字跟客服反映問題,更不可能像孩子一樣對著機器人說一堆話。我覺得還是人工電話客服最方便,尤其心裡裝著事兒時,一聽客服人員親切的聲音,首先心裡感覺踏實多了。」
在華商報記者的走訪中,也有多名西安市民認為現階段機器人客服不夠「善解人意」。
市民小佘說,2018年雙十一,她在一店鋪網購時,詢問店鋪內「是否有女款羽絨服」,智慧機器人便為她搜出店內所有女款羽絨服款式,但當她繼續問「哪些有折扣」時,該智慧機器人將店內所有的折扣商品全部列出,而不是單列羽絨服,再問「有哪些顏色漂亮」時,該機器人沒有作答。小佘說:「適合無聊時逗樂,不適合『導購』。」
一點思考
出售聲音的流水線?
「客服外包」引輿論擔憂
2018年8月,樂清女孩乘坐滴滴順風車遇害,引發輿論關注。媒體「起底」發現接女孩7次求助卻只會說「您消消氣」的滴滴客服並非滴滴自有員工,而是外包公司員工。
2018年9月,《南方周末》以「唯一想的就是生存,每個鋼鏰兒都要去摳——揭秘客服外包潛規則:出售聲音的流水線」為題,「揭秘」客服外包公司實則另類的血汗工廠,工作單調、工資不高,員工流失率大,而且「上下遊都不受你控制,既不能降低通話時長,也不能減少投訴,只能通過話術過濾掉問題,安撫情緒。」
1月6日,華商報記者以一小電商主的身份聯繫了一網絡客服外包公司,該公司提供售前、售後、定製、電商等類型的客服。該公司一客服外包商稱,「像你們這樣的小店客服外包的情況太多了。」她介紹,對於日諮詢量不超過60的店主,每月800元費用,若諮詢量超過60,要麼加錢,要麼店主自行應付諮詢量,雙十一、春節還需另付加班費,上班時間可由店主定,晚班到24點。
「這是最低收費了,很多小店主都選的這款。」該工作人員稱,「不要猶豫,絕對比你天天守在電腦旁邊應付諮詢省事兒得多。像日諮詢不超過60的店鋪通常配2名客服,每人負責3-4家店鋪。」
至於客服人員如何考核,該工作人員稱,「通常是按日諮詢量、響應時間來考核。」問及店主是否有在考核不滿意時扣款的權利,該工作人員說:「價格已經這樣了,還扣嗎?」
專家建議
提升客服服務關鍵在企業定位和監管
陝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員謝雨鋒認為,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同理,企業的服務水平也可以是企業發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標。
市民遇緊急狀況後仍將電話客服作為首選,對此,謝雨鋒認為,這說明儘管當前各客服類型多樣,但真正能分流的客服類型仍不多。「也就是說,在線客服尚無法深入人心。一方面是技術限制,另一方面也引人深思,在客服這個需要投入感情和溝通技巧的行業,人工智慧是否能完全勝任?當然在共性的問題上可以解決,但差異化的私人問題,只有自主、靈活的人工客服才能應對。」
對於市民「吐槽」的以私人電話做客服電話、不配備24小時客服電話,謝雨鋒則呼籲大家包容。「對一些小企業來說,專業的客服系統以及24小時客服,會增加不少成本。」
另外,謝雨鋒認為,市民吐槽的客服人工服務難轉接、客服推諉等都是「舊病」,舊病為何難醫?他說:「客服外包是一個原因,但絕非全部原因。企業對客服的定位才是最關鍵的原因。若企業將客服定位為『形式主義』環節,本著降低成本、話語權來『虛化』客服,不管是否外包都會催生出更多以『推諉』『甩鍋』為標籤的客服,只有從制度設計上溯本追源才能解決問題。」
最後,謝雨鋒認為頻頻成為市民槽點的「客服服務」暴露出監管缺位。「客服該由誰監管?依據什麼來管?恐怕只有儘快制定相應的服務規範及考核標準並填補監管缺位,才能讓市民『買得放心,用得安心』,這也是接地氣的『社會治理創新』。」他說。
編輯:雷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