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歲奶奶無兒無女獨居地坑院,她最好的朋友竟是白酒,看啥情況

2020-12-12 黃河鄉土

一進入2020年,山西南部就連下了好幾場大雪,農曆臘月二十六,離農曆鼠年的春節也就三四天的時間,攝影師約了幾個影友來到運城市的農村採風,在村裡還能看到田地裡還有厚厚的積雪。我們聽村裡人說,前面這個靠崖院住著一位109歲的老奶奶,想看看老人的年貨準備的咋樣了,於是我們就往老奶奶家走去。。

走進院子裡,倒也乾乾乾淨淨,院門口放著一張老太師椅。坐西向東有三孔窯洞,當間的窯洞掛著門帘,想來老人應該住在裡面。我們在院子裡招呼了幾聲,就聽到窯洞裡有人在回應。

掀開門帘,進到窯洞裡,屋裡很暖和。緊挨窗下是一張大土炕,一位老奶奶正靠坐在炕頭,腿上蓋著被褥。這位老奶奶就是百歲老人程鳳英,老奶奶耳不聾眼不花,思維很清晰。我們和她開玩笑,說奶奶記得今年多大了嗎?她笑著回答說,到了鼠年,我虛歲就110歲了!老人說的虛歲,是晉南當地人說自己年齡時的一種說法,其實老人應該是109歲了!

正對土炕的牆上,有兩個相框,裡面照片上的人大都是老奶奶和她的老伴。老奶奶說,老伴三十多年前就去世了,具體哪年自己都記不清了,去世時有八十多歲了!老奶奶說他們兩口子一輩子沒有生養過兒女,所以老伴去世時,老奶奶一併也給自己做了口棺材,想著自己也很快就去找老伴了,哪成想,一個人竟又活了這麼三十多年!聽老人這樣說,想想也真是,三十多年裡,一個耄耋老人的生活讓人難以想像。

老人的炕頭放半有一瓶白酒和一個小酒盅,攝影師問老人,你平時還喝酒?老人聽我們問起喝酒的事,一下來了興致,躺在炕上對我們說,我以前不喝酒,還是老伴那年過世後,辦完喪事發現還有半瓶酒,扔了怕糟蹋,加上也想嘗嘗白酒到底啥味道?就試著喝了兩口,當時就覺得暈暈乎乎的還怪舒服,於是就這樣每天都喝上兩小杯酒,慢慢的有了酒癮,三十年下來都喝了幾百瓶白酒了。老人笑說現在白酒是她最好的朋友,一天不喝就想的不行。

我們問老人年貨備的咋樣了?老人說,我都這麼大歲數了,對這過年早都沒啥感覺了,平時吃啥過年時還吃啥,年貨什麼的早都不備了。早上我侄兒還過來看我,說下午給我把包好的餃子送過來。到了正月裡,親戚們會輪流排班給我送好吃的,我啥也不用準備,準備好吃就行。 程鳳英老人無兒無女,這麼多年一直是老伴的侄兒侄媳婦在招呼老人,每天都會過來看望老人。

說著話,老人下了炕,給窯後面的蜂窩爐換了煤球。老人的動作可不像109歲的人,夾起煤球手也不顫,很利索的換了煤球。老人說平時就是在這蜂窩爐上做飯,侄兒曾經也給她拿來個電磁爐,可自己實在不會用,就又讓侄兒拿走了。

換完了煤球,老人拄起拐棍,出來到院子裡曬太陽。老人說,自己活這麼大歲數,啥世面都經過了,眼下這社會好得很,政府一年給自己還發好幾千塊錢的養老金,自己一個老太太,根本花不了。村幹部一直動員自己去村裡的養老院,她不願意去,因為住慣了這冬暖夏涼的土窯洞,而且自己身體也不錯,能走能動,幹嘛要給政府添麻煩,等實在動彈不了了再說吧。老人身後的窗稜上,掛著自己種的辣椒,牆上還掛著老人平時幹活用的鐮刀。

老奶奶是個勤快人,坐在那張太師椅上和我們聊天時,還順手把放在牆角正曬著的一盆酸棗拿起來,把裡面的土渣撿掉。老奶奶說,人老了可不能老是不動彈,勤活動活動對身體好,平時自己除了打打麻將,就是整理院子裡的小菜地,這盆酸棗是秋天時候在這院裡撿的,自己這靠崖院,院子周圍都是酸棗樹,門都不出就能撿下不少酸棗,靠這酸棗去年還賣了二三百塊錢呢。剩下這一盆,準備哪天蒸個酸棗饃饃吃。

老人眼前這塊還有雪覆蓋的地,就是老人說的小菜地,有一分大左右。老人說,這片小菜地也是她的忠實朋友,每年一開春,她就在地裡種上西紅柿茄子辣椒等各樣蔬菜,自己每天都要在菜地裡幹上一會活,結下的蔬菜能吃到快入冬。這兩天下的這幾場雪,可是給小菜地增加了不少養份,就是不知道明年自己還能幹得動嗎?

老人說自己一輩子沒和人吵過架拌過嘴,村裡和自己差不多大的老姐們現在沒有一個了,活到她這樣的年紀對啥都看淡了。自己一個人住在這土窯洞裡,吃的飽穿得暖,還有小酒喝麻將打,這不就是神仙日月嘛。現在社會百歲老人不少,但像程鳳英老奶奶這樣好身體的百歲老人卻是不多見。我們想,老奶奶之所以會長壽,可能和她的好心態和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各位親,你們覺得呢?【更多百姓圖文故事請點擊關注我】

相關焦點

  • 農村地坑院下雨天農民足不出戶,看他們生活是啥樣
    在我國北方地區的農村有一種獨特的民居建築形式叫做地坑院,也被稱為地窨院,地窯。據有關資料記載地坑院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是人類從山洞轉向平原生活穴居的有力證據。目前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陝西省的農村還有少量保留,我們今天看看地坑院子是怎樣排水的,生活在裡邊的農民又是啥生活狀態。
  • 地坑院遭到大雨襲擊,看地坑院如何排水,住在裡面的人又怎樣生活
    近日,河南三門峽陝縣持續的乾旱天氣終於迎來降雨,斷斷續續的降雨持續了3天,這裡還有不少人家居住在上百年的地坑院裡,地坑院也叫地下四合院是一種沿襲了上千年的傳統民居,它下雨天是怎麼收集和排放雨水的,一直都是網友關心的話題。
  • 農村91歲老人有8個子女,卻獨居地坑院,和家裡養的雞吃同種野菜
    圖裡這位滿面笑容的老人姓韓,今年91歲了。說實話,老奶奶一點也不像91歲的老人,她耳不聾眼不花,走路也不拄拐,我們遇到她的時候,老人正要去餵雞。我們向老奶奶問過好,打過招呼,奶奶說這大熱天的你們這是要幹嘛啊!我們說是想拍拍村裡的地坑院,老奶奶笑說這爛爛窯有啥拍的?走,先回家歇會涼快涼快再拍。
  • 4千年前的地坑院藏有秘密,它的排水系統很有意思,看是個啥樣子
    但是地坑院是如何排水的,一直是好多南方網友想要了解的真相,一個周末,帶著網友的疑問,小編來到一個保存相對完好的地坑院,這座院子是典型的四方形黃土地坑院。站在院子上面看到一位大媽從窯洞裡出來,和大媽打過招呼,來到了她家的院子。熱情的大媽走到院子外面把我們迎來回來,這個鏡頭拍的是大媽家進院子的門洞,門洞的巷道有5米左右,相當於半間窯洞的長度。
  • 佔地3畝地坑院百萬元不賣,門前瓜果菜園太漂亮,看美成啥樣
    山西省黃河岸邊的晉南農村至今還保留著一種獨特的民居建築叫做地窨院,也叫作地坑院,地窯或者天井院,是一種建在地面以下的四合院子,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地窨院子的變遷也在不斷變化中,上個世紀很多地坑院子因為存在安全隱患被填埋掉,但是最近幾年很多人又重返農村買下地坑院子,在這裡休閒度假或者搞鄉村旅遊開發,聽影友說我們跟拍的翟大叔家的地坑院子有人出價100萬,他也不賣,我們看看這是啥情況
  • 秋雨綿綿不斷,大量雨水流進地坑院,大哥的地坑院是這樣排水的
    立秋過後的雨水比較多,經常有連陰雨,這連陰雨一下就是好幾天,在河南農村採風,這裡的地坑院地較多,這地坑院是四方形的黃土院子,一到下雨天院子裡的積水都去哪兒了,我們很好奇這地坑院是怎麼排水的。這是通往地坑院的唯一通道,雨水不斷的往下流,這通道的斜坡又溼又滑,非常難走,幸好這院子的主人還把通道鋪上了磚,這進出地坑院方便了許多。這是地坑院窯頂上面,這些雨水形成小水渠不斷的往地坑院裡流去,我們很納悶這雨水流進院子,會不會把院子淹了、會不會流進窯洞,這必定是黃土院子,窯洞會不會受損,我們帶著疑問進入地坑院。
  • 87歲農村奶奶出門打工,家裡5隻下蛋老母雞被盜,她不罵人這樣說
    幾個人在山西運城農村採風時,大中午的看到了一位老奶奶坐在大門口,一個朋友好奇的問老奶奶中午怎麼不睡覺,天這樣熱坐在門口曬太陽,老奶奶抬起頭用警惕的眼光看看了我們幾個人,沒有理會我們,朋友又拿著相機說我們是拍地坑院的,是照相的,老奶奶這才給我們說到,你們不是壞人吧,我這是不敢睡覺啊,坐在門口看門呢
  • 網友發帖稱陝縣地坑院廢棄嚴重 民居景觀遭到破壞
    『非遺』項目,近來這種民居景觀遭到破壞、廢棄情況嚴重,亟待進行搶救性保護。「見樹不見村,聞聲不見人」,地坑院奇特景觀遇困境 「地坑院是啥?」也有很多網友跟帖詢問。 據焦點網談記者了解,地坑院是在具有深厚黃土層的平坦地面上向下挖掘6米左右,形成大小不等的矩形深坑,然後在四壁鑿出窯洞,供人居住的一種民居形式。形成了「見樹不見村,聞聲不見人,腳下搖樹影,平地起炊煙」的奇特景觀。
  • 六旬大嬸地坑院裡落滿熟透的梨,她說爛在院裡也不能摘梨,啥情況
    周末遇上個陰雨天,相約幾個影友到河南三門峽的張汴鄉去拍攝地坑院。中午時分,我們看到一戶人家窯院頂上有炊煙升起,就走了過去。剛好看到院裡的小灶房中出來一位大嬸,她應該是正在做午飯,手裡端著兩個碗。大嬸聽到院上面有動靜,就抬頭往上看,我們趕緊和大嬸打招呼,問大嬸做啥好飯呢?
  • 雨天實拍山西地坑院怎麼排水,住在下面的人們又是怎樣生活的
    最近一段時間一直拍攝地坑院和窯洞,關於地坑院的雨天排水問題頗受大家關心,晉南這幾天連續降雨,今天小編冒雨前往山西平陸的張店鎮,實地拍攝下雨天的地坑院,給大家看看地坑院的排水系統和下雨天地坑院裡的人們都在幹些什麼。
  • 走,去陝州地坑院看燈會
    走,去陝州地坑院看燈會2020年陝州燈會璀璨亮燈,時間持續至2月底燈會一角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房琳閭斌文圖本報三門峽訊又到年末時,共赴花燈約!1月9日晚,2020年「春滿中原·老家河南」主題系列活動暨「2020年陝州燈會」亮燈儀式在陝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開啟。當晚,熱情洋溢的舞蹈《金鼠迎新年》拉開了亮燈儀式的序幕。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曲徑、三門峽市政府副市長高永瑞以及陝州區領導分别致辭。三門峽市文旅局有關人員介紹河南省「春滿中原·老家河南」主題系列活動情況。
  • 地坑院遐想|王麗英【薦讀】
    孟嘗君田文利用雞鳴狗盜之術,逃出了秦國函谷關,一路逃到陝州,或許到地坑院裡躲了躲緊跟在身後的秦兵。  藺相如與趙惠文王入澠池秦趙會盟必過陝州,那和氏璧一定讓地坑院增色不少,從這裡才能完璧歸趙。  後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或東巡西狩,或封禪大典的龍車鳳輦,儀仗過陝,地坑院一定是他們途中的行宮別院。  王莽攆劉秀,在陝州留下了太多的傳說故事。
  • 三門峽地坑院
    三門峽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們穴居生存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有約四千年的歷史。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 新加坡電視臺走進陝州地坑院
    近年來,陝州地坑院景區經過傾力打造,知名度越來越高,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的媒體和遊客慕名而來。近日,新加坡電視臺《不一樣的旅店》欄目組來到地坑院景區進行實地拍攝。新加坡電視臺新傳媒旅遊節目正在製作一檔人文旅遊節目《不一樣的旅店》,介紹世界各地奇特的住宿和旅館。節目的主題是「體驗不一樣的世界,從不一樣的旅店開始」。
  • 冒大雨實拍特色民居地坑院,76歲老人帶你看下大雨如何排水
    在山西省平陸縣農村現在還保留著地坑院子子,據史料記載我國北方地區的地坑院子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原始的地坑院越來越少,它就愈加神秘,並且很多的網友對其排水系統一直懷有質疑。2018年5月上旬當地大雨攝影師一行人走進了這位76歲姚大爺的地坑院子一探究竟。
  • 國慶中秋雙節慶,地坑院中喜團圓
    決定不了,那不妨來陝州地坑院轉一轉走進地坑院,穿過連結院落的門洞仿若看到爸爸和爺爺在樹下下棋,媽媽和奶奶在廚房做飯,飯香與炊煙交纏縈繞,院子裡,孩子的嬉笑聲盤旋迴蕩,一個院子便是一個家的團圓美滿。一家人行走在地坑院中
  • 北方進入數九寒天,看看生活在地坑院土窯洞裡的人們怎麼生活
    這幾天冷空氣來襲,晉南的氣溫也降至零下十幾度,即使白天中午時分溫度也在零下,這些建在黃土塬上的地坑院海拔相對較高,氣溫也要比當地的天氣預報溫度還要低上3-4度,嚴寒天氣,驅車來到中條山下的一個地坑院裡去看看在這裡生活的一對80多歲的一對老夫妻。
  • 百年地坑院子遭遇2天大雨安然無恙,78歲老人帶你看雨水都跑哪了
    6月19,20日山西晉南的黃土大地上連續迎來2天降雨,影友冒雨拍到了當地一個300年歷史的地坑院,帶我們解密千年地坑院子裡如何排水,看生活在裡邊的老人生活是啥樣。這個坑院子裡住著一位姓尹的大爺,他今年78歲,中午1點鐘老人家打著雨傘準備外出,迎面碰上了我們。
  • 三門峽看原始地坑院,看白天鵝,再送傳統十大碗午餐,再送靈寶蘋果一袋,純玩無套路
    作為南陽首家研發三門峽看天鵝,地坑院的機構南陽戶外網多次前往三門峽看天鵝,深度熟悉線路,我們專注於戶外線路的設計,2013年第一次發布以來,一直搶手今年再次專程前往考察並進行線路優化來自西伯利亞白天鵝已成群結隊增加了十大碗,陝州最傳統的美食,米飯麵食不限量就坐在地坑院裡吃十大碗
  • 不一樣的陝州地坑院
    A級印象 憑藉獨有的地坑院文化和諸多非遺民俗文化,2017年陝州地坑院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入戶不見門,聞聲不見人的千年古村落」一直是大家對地坑院的印象,今天給大家講講不一樣的陝州地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