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廷:極簡主義之後,抽象藝術何為?

2020-12-15 藝術中國

抽象藝術是從西方引進來的概念,無論是作為藝術形式和語言,還是作為藝術流派和潮流,抽象藝術都是20世紀西方現代藝術史上出現的新現象。事實上,抽象藝術是塞尚開創的現代藝術的邏輯終點,是人類藝術史上最偉大的成果。

有人將抽象藝術看成是寫實藝術的對立面,認為抽象藝術是對寫實藝術的背叛。我們應該知道,儘管抽象藝術與寫實藝術面貌迥異,但兩者有著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繫。從本質上看,寫實藝術與抽象藝術都是理性主義的產物,是西方人自古希臘時代就建立的追求真實的藝術理念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體現,兩者的差別只是牛頓的古典物理學與愛因斯坦的現代物理學的差別。也就是說,寫實藝術描繪的是外在的看得見的真實,抽象藝術揭示的是內在的看不見的真實。從嚴格意義上說,抽象藝術像寫實藝術一樣,不是藝術家的主觀臆造,它也是對客觀世界的真實呈現。

表面上,抽象藝術是西方藝術經由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表現主義、野獸主義、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的演變,不斷簡化形式、不斷脫離具象的結果,但實質上,抽象藝術是西方現代藝術家藉助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探索宇宙及其奧秘的新成就。西方藝術史家指出:「這是一個科學和機器的時代,而抽象藝術正是這個時代的藝術表達。」確定無疑的是,作為工業文明時代的產物,抽象藝術充分體現了工業文明時代特有的精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下這樣一個定義:抽象藝術是工業文明時代人類基於人本主義世界觀和理性主義思維方式,採用符合數學、物理學和心理學原理的視覺語言揭示世界和生命內在本質的藝術。

因為抽象藝術是對世界和生命內在本質的揭示,而本質是超越表象的、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抽象藝術像科學一樣具有普適性。

如果將康定斯基1910年創作的《第一幅抽象水彩畫》作為抽象藝術的開端,這門藝術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從一開始,抽象藝術就分為「抒情抽象」(熱抽象)和「幾何抽象」(冷抽象)兩條路線,經過至上主義、輻射主義、構成主義、色彩交響樂主義、抽象印象主義、抽象表現主義、非形式主義、光效應藝術、色場繪畫、硬邊繪畫和機動主義等流派的推進和演變,至20世紀70年代初極簡主義單色畫出現,作為形式主義的抽象藝術走到了終點。

在抽象藝術一百多年的歷史中,世界各國數以萬計的藝術家投身到抽象藝術的創作中,所有的色彩都被用盡,所有的幾何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和圓形等)都被畫盡,甚至所有的色彩(從黑白灰到三原色,從光譜色到各種合成色)都被畫成了單色畫。由於再難創新,後來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變成了內涵空洞、彼此雷同的裝飾品,以致美國藝術批評家沃爾特·羅賓森(Walter Robinson)將這類作品稱為「殭屍形式主義」(Zombie Formalism)。

在我國,抽象藝術作為一種風潮大約興起於國門重開的20世紀70年代末,至新世紀初,隨著改革開放後留學西方的一批藝術學子學成歸國,出現了專門從事抽象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中國的抽象藝術走向成熟。如今,抽象藝術在中國當代藝壇已成蓬勃繁盛之勢,並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創作群體。

抽象藝術進入中國始終面臨兩大難題:一是本土文化對抽象藝術的排斥和同化,在普適性與民族性之間,中國抽象藝術家的作品的評價標準究竟為何?二是在抽象表現主義和極簡主義之後,抽象藝術何為?這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抽象藝術家都必須思考和解決的課題。

由溫州年代美術舉辦,有陳若冰、馮良鴻、馬可魯、馬樹青、孟祿丁、譚平、袁佐和朱金石參加的「超越形式——中國抽象藝術展」(Beyond Form:An Exhibition of Abstract Art in China),就是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

這是一個海歸藝術家的抽象作品展,參展的8位藝術家均有在海外長期學習和生活的經歷。他們系統接受過西方現代藝術教育,親聆西方教授的指導,見識過大量西方藝術品原作,親身體驗過產生抽象藝術的西方社會和文化環境。對於抽象藝術,他們是見到過真佛、取到了真經的中國藝術家。除了身份相同,這些藝術家還有著相似的藝術經歷和相同的文化價值觀。他們都在國內接受過藝術基礎教育和學院藝術訓練,個人藝術史都曾經歷從寫實主義,到表現主義,再到抽象藝術的有序演變。進入抽象藝術領域之後,他們大多嘗試過抽象表現主義,但最終都走出了這類繪畫共有的對濫情的宣洩,進入了對理性和秩序的表達。事實上,理性與秩序正是抽象藝術的精髓。更重要的是,他們按照抽象藝術發展的邏輯和語境(Context),亦即在抽象藝術的譜系中,探求抽象藝術的進步與創新之路,最終完成了從「形式主義」(Formalism)到「超形式主義」(Beyond-Formalism)的蛻變。

讓色彩從「熱抽象」和「抽象表現主義」的抒情功能中解放出來而呈現顏色本身的物質特性及其固有的視覺美感,讓「點線面」不再為構造形式服務而彰顯「點線面」自身的物理屬性和獨立價值,是這些抽象藝術家的超形式主義繪畫的共同傾向。

這種超越形式的策略和手段具有觀念主義意味和解構主義特徵,它讓人聯想到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法國興起的一個名叫「支架-表面」(Support-Surface)的觀念主義藝術流派,該流派藝術家出於反繪畫的動機,分解繪畫的組成元素,將畫框、畫布和繩索等繪畫材料作為作品展示在博物館裡,表達了「繪畫的物體即繪畫本身」(L'objet de la peinture est la peinture elle-même)這一觀念。

如果一定要為超形式主義下一個定義,我們可以這樣說,「超形式主義」是一種將色彩和點線面等形式元素獨立出來並呈現其自身特性和獨立價值的抽象藝術。對於超形式主義藝術家而言,組成形式的元素就是藝術。這不僅是對形式的超越,也是對繪畫乃至藝術的超越。

雖然擁有相同的「去形式化」的藝術觀念,這些超形式主義抽象藝術家仍然建立了各自的藝術風格。

  陳若冰 《1504》 120cmx120cm 布面丙烯 2015

陳若冰以極為冷靜的態度用單色在不同底色的畫布上繪製各種非幾何形色塊,呈現形與形之間的對比以及色與色之間的張力,使那些色塊具有微妙的體積感並賦予畫面以淺度的空間感。雖然沒有任何象徵的寓意,他的抽象作品仍然帶給我們莊嚴肅穆的心理感受。

  馮良鴻 《15-9-12》 140cm×90cm 布面油畫 2015

馮良鴻的抽象藝術史開始於1982年,20世紀90年在紐約生活的時候,他嘗試過將漢字與塗鴉相結合的抽象表現主義畫風,近年來他的抽象繪畫回到了構成繪畫的基本元素,亦即色彩、質感、筆觸和空間等視覺語言特性呈現上。他認為抽象繪畫是生長的時間和空間,既包括客觀的外在時空,也包括人的心理時空,他的抽象作品就是他用色彩構造的物質和精神交混的時空。

  馬可魯 《黑色心跳》 183cmx208cm 畫布油畫 2015

馬可魯是中國抽象藝術的元老之一,三十多年來執著於抽象藝術的探索,在不斷地自我否定中不斷起步。他曾長期糾結於老莊思想與西方哲學的異同,試圖將中國傳統的水墨寫意繪畫與西方抽象繪畫融為一體,但最終放棄了通過抽象繪畫表達玄奧意象的企圖,甚至放棄了技巧。他最近的抽象藝術新作只呈現樸素的線條和色塊,仿佛這些獨立的繪畫元素是自己從畫面上長出來的一樣,自然而然。

  馬樹青 《無題2014 mao-1》 38cmX30cm 油畫亞麻布 2014

馬樹青喜歡用「具體」(Concrete)這個概念來解釋自己的抽象藝術,實際上,他的抽象藝術兼有視覺藝術和觀念藝術的雙重特性,是視覺性與觀念性相結合的產物。他認為今天的繪畫已經不再是建構的過程,而更多地是一個剝離的過程,應該剝離掉所有與畫面無關的東西。就這樣,他的抽象作品不僅捨棄了意義而且拋棄了形式,留下的只是不同顏料及其獨特的質感。

  孟祿丁 《元速》 145cmx145cm 布面丙烯 2011

孟祿丁發明了一臺繪畫機器,這臺機器可以將顏料滴灑在畫布上,並通過機器的轉動使繁密的色點和色線形成多重圓環形圖案。雖然這臺機器受到人的控制,但它完成的作品不僅毫無筆觸和手感等繪畫性特徵,而且完全棄絕感情的表達。這些被他命名為《元速》的機器抽象繪畫系列作品堪稱工具理性的視覺標本,通過不同的色彩組合和尺寸變化,他讓該系列作品產生了無數品質相同的變體。

  譚平 《素描》 153cmx105cm 紙本炭筆 2015

譚平的抽象藝術從一開始就建立了獨特的個人風格,他的作品始終具有極高的辨識度。他廣為人知的代表性作品是在各種薄塗的單色背景上畫上或大或小或疏或密的不規則圓圈,這種被他加上「細胞」、「染色體」、「隱痛」和「憂鬱」之類標題的作品,具有表意和抒情特性,以致批評家彭鋒用「刺疼與撫慰」這樣詩意化的語彙加以解讀。近幾年,譚平拋棄了為他帶來盛名的這種表現性風格。他打開了圓環,解放了形式,讓線條和色彩成為獨立的主題。他最新的素描系列作品甚至捨棄了色彩,他讓線條獨立支撐起單純的畫面。通過這些線條的呈現,他不僅回到了形式的源點,也回到了繪畫的起點。

  袁佐 《梳士巴利有雨 》 180cmX200cm 油畫亞麻布 2015

袁佐致力於通過抽象繪畫展現純粹的光、色彩和空間,他的作品沒有任何精神寓意的表達,也沒有任何敘事和抒情的意圖,他只想呈現一個純視覺的圖像。他的抽象繪畫往往由不同色塊的穿插交織而成,由此產生色彩的碰撞和交響。由於對暖色的偏愛,他的作品像是一個個發光體,給人以光的溫暖。

  朱金石 《天通苑的畫師》 100cmx80cm 布面油畫 2012

朱金石也是中國抽象藝術最早的開拓者之一,他的個人藝術史經歷了從具象到半具象/半抽象,再到抽象的演變。他也創作過大量抽象表現主義作品,而最能代表他的藝術特色和成就的是所謂的「厚繪畫」,這類作品有著雕塑般厚重的體積和巨大的重量。實際上,顏料在他那裡已經從繪畫的媒介變成了雕塑的材料,他甚至將顏料作為現成品創作了裝置藝術。沒有人像他那樣鋪張地使用顏料,並將顏料的獨立價值發揮到如此境地。他的最大體量的裝置作品《權力與江山》(2008年)是將一輛奔馳S300汽車的車頭埋進一座由10噸紅色油畫顏料堆積的山體中,場景令人震撼。

這些海歸藝術家均不刻意標榜民族文化身份。事實上,對於抽象藝術而言,藝術家的個性遠比民族性更為重要。抽象藝術只有在抽象藝術語境中才能判定新舊高下,也只有符合抽象藝術邏輯的創造才具有藝術價值。相對於一些執著於中國傳統的抽象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創作具有更加純正地道的抽象藝術品質;相對大量仍然深陷於抽象表現主義泥淖中的抽象藝術家,他們擺脫了形式的羈絆,進入了自由之境。

這些海歸抽象藝術家是中國抽象藝術的中堅力量,他們不僅為中國藝術的進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為國際抽象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作者:王端廷  來源:搜狐文化


相關焦點

  • 這些牆上的方塊,展示極簡主義藝術魅力
    地點: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亮點:唐納德·賈德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位於紐約市曼哈頓城中,藏有眾多美國現代藝術家的經典作品,如傑克森·波洛克、喬治亞·歐姬芙、辛迪·雪曼等。今年春夏,美國極簡主義藝術家唐納德·賈德的回顧展,將在位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史蒂文和亞歷山德拉·科恩中心舉辦,這也是三十多年來,美國首次為這位已故藝術家舉辦大型回顧展。唐納德·賈德是20世紀60年代的代表藝術家之一,不同于波普藝術和抽象藝術,他將藝術創作轉向三維空間,使用工業製造方式和材料來探索「真實空間」。
  • 現當代藝術欣賞(未來主義、至上主義、抽象藝術)
    現當代藝術欣賞(未來主義、至上主義、抽象藝術)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未來主義是20世紀初出現於義大利,隨後流行於俄、法、英、德等國的一個現代主義文學藝術流派。20世紀上半葉,俄羅斯藝術大放異彩,以馬列維奇、康定斯基等人為代表,催生了對現當代藝術影響頗深的至上主義、抽象主義等藝術理念。我們先說馬列維奇,他是俄羅斯(烏克蘭)至上主義倡導者、幾何抽象派畫家,曾參與起草俄國未來主義藝術家宣言。
  • 極簡主義大師弗蘭克·斯特拉在華首展「波蘭村莊」
    展覽現場1950年代末,斯特拉憑藉其極簡主義作品「黑色繪畫」嶄露頭角,該作品承襲抽象表現主義傳統,預示著戰後藝術新時代的來臨。他的老師巴特利特·小海耶斯是一名畫家,同時兼任阿迪生美國藝術畫廊總監,並推崇包浩斯顏色理論家約瑟夫·亞伯斯及原始抽象表現主義先驅漢斯·霍夫曼的理論,斯特拉也因而習得將繪畫作為系統性項目的理念。斯特拉於普林斯頓大學繼續跟隨威廉·塞茲及史蒂芬·格林學習繪畫,同時修讀歷史系學位課程。1958年畢業後,斯特拉搬往紐約,並對抽象表現主義遺風產生了新的理解。
  • 極簡主義室內風格的四種不同設計方法
    當我們想到極簡風格時,我們會想到簡潔明快的線條造型,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特徵體現了極簡主義的方法,但是設計思路的方法不只一種,下面這四種家居設計的案例,探索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室內極簡主義的方法,分別呈現出抽象的俄羅斯極簡主義、「野獸派」靈感的空間,世紀中葉的氛圍和尖端的現代性。
  • 日漸浮躁的社會裡,極簡主義設計迎合了人們的精神需求
    極簡主義理性實用、簡約整潔、直觀易懂、優雅大方等特點,正好迎合了人們的精神需求,被社會大眾所青睞,在當下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追捧和喜愛。 極簡主義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是20世紀現代藝術重要流派之一。極簡主義的設計遵循「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對建築設計、裝飾設計、時尚和繪畫等諸多藝術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偉大的建築從何開始?建築幻象不是巴洛克式的幻想而是極簡主義
    建築與萬物有何關聯?藝術之母是建築。文明沒有自己的建築,就沒有靈魂。偉大的建築從何開始?最偉大的建築幻象不是巴洛克式的幻想,也不是維多利亞式的浮誇,而是極簡主義。建築的意義不止於此.直到一個房間建造完成,太陽才意識到它有多奇妙。噓!
  • 抽象藝術,該如何欣賞?
    抽象藝術是指藝術形象較大程度偏離或完全拋棄自然物象外觀的藝術表現形式,它通過形狀、顏色,以非常主觀的方式來表達。多數時候,抽象藝術指的就是抽象畫。在藝術中的抽象最初只是對具象的概括和提煉,使得畫面消解了具體的輪廓和細節,變得高度象徵性。
  • 極簡主義大師的家有多美?
    網絡漫畫:分辨唐納德·賈德的藝術品和宜家家居,作者Mimi Pond唐納德·賈德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其極簡主義藝術廣為人知。尺寸和形狀完全統一、從上至下等距排列的矩形盒子是他標誌性的藝術形式。而拋開這一身份,賈德還有其鮮為人知的一面。
  • 博物館形象帶來直觀的極簡主義物理空間和歷史背景
    博物館致力於推廣文化和藝術,圓形和正方形共同構成了博物館的現代象徵,作為品牌形象的主要特徵,同時確立了「內部和外部」的概念,從而對比了這兩個空間之間的關係。博物館的周邊地區不僅僅包含它所包圍的地方,更是一個熙熙攘攘的社會樞紐,市民聚集區也在這裡,音樂表演、練習瑜伽等。
  • 從極簡主義看日本
    在日本,不難發現極簡主義是日本人的基本世界觀。極簡主義的一個原因可能與日本的自然稟賦及資源稀缺有關。日本列島是巉巖之島,土地磽繞且陡坡四起。大部分陸地或因高寒,或因險峻,不能有效地用於農業。一道道山脊之間,僅有少許開闊的平原或河谷,土質一般也很貧瘠,堆積著火山灰,難以滋養作物,很多地區甚至飼用草也不肯生長。大自然似乎專揀日本人來承受它破壞性的力量。地震、海潮、季風是日本的常客。
  • 「由繁入簡」——論極簡主義下的創意包裝結構設計
    所以說,從本質出發,追求簡單、自然的極簡主義才是最能體現包裝設計的獨特魅力。因此,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這種理念更容易被消費者所接納。在美學的角度上,極簡主義也體現了樸素的美,對現代包裝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包裝設計的方向指明了方向。本論文在極簡主義的理念之下,把富有創意性的結構融入包裝設計之中,在體現極簡主義美的基礎上,為包裝設計從業者提供設計的一般方法。
  • 借著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的東風做個推廣,COS很聰明
    該系列包括 12 件棉布和亞麻材質的中性風單品,堅持 COS 一貫的極簡主義風格,把 Agnes Martin 的藝術精神映射到每一個設計步驟當中。COS 的創意總監 Karin Gustafasson 說:「COS 設計理念多年來一直有受到 Agnes Martin 的影響,她作品的深度、觸感、處理顏色的細緻程度,對 COS 設計時的布料運用有很大的啟發。」
  • 極簡世界中的歡愉——古根海姆美術館艾格尼絲·馬丁回顧展
    Photo: David Heal(美術館內景)繼倫敦和洛杉磯巡展之後,美國極簡主義畫家艾格尼絲·馬丁(Agnes Martin,1912-2004)的個人回顧展目前來到位於紐約的所羅門·古根海姆美術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艾格尼斯·馬丁一生的創作橫跨抽象表現主義和極簡主義兩個流派,重複的簡潔格紋,透明的高灰度色調是艾格尼絲·馬丁標誌。
  • 俄裔法國畫家: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康定斯基
    《藍色繪畫》1924年 藝術物語 瓦西裡·康定斯基的作品多採用印象主義技法,又受野獸主義影響,被認為是抽象主義的鼻祖
  • 不斷刷新記錄的天價抽象藝術品!鈔票可再印,藝術品無法複製!
    在如今的拍場上,抽象奇蹟並非罕見,各種拍賣數據顯示,抽象作品大賣已成一種趨勢,在世界拍賣最貴的繪畫中,「抽象藝術」的價格最高,排名第一。 她創造的自由奔放的極簡主義風格獨一無二,是第一位用抽象極簡主義藝術為英國女王創作的畫家。德米特用簡單的形式表達複雜的思緒,摒棄一切幹擾畫面的不必要的東西,體現了畫家驚人的創造力。她的標誌性黑白線條畫,單純而明快,每一根線條,都充滿了情感,顯現了藝術家超凡的藝術修養。人們在直面她的繪畫作品時能感受到情緒的釋放,或欣喜或憂傷。
  • 日式極簡主義的住宅,都設計成了什麼樣子?
    打開今天的文章分享,一起跟隨無印良品家蓋的房子來看看,這些日式極簡主義的住宅,都被設計成了什麼樣子呢?居住的房間需要「斷舍離」,那麼蓋造的住宅,從一開始設計的時候,也要遵守「斷舍離」的思維模式,刪繁就簡,打造極簡主義的設計,讓居住變得更加簡單舒適。
  • 抽象藝術在中國:如何欣賞你看不懂的畫
    本次展覽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和今日美術館承辦,匯集陳若冰、丁乙、馮良鴻、江大海、李磊等16位抽象藝術家的81件作品,展覽持續至3月13日。抽象藝術是西方現代藝術發展的邏輯終點。
  • 極簡主義手帳設計,該整理下你的手帳體系啦
    極簡主義(英語:Minimalis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60年代所興起的一個藝術派系,又可稱為「Minimal Art」,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而走向極致,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於觀者面前為表現方式,意圖消彌作者借著作品對觀者意識的壓迫性,極少化作品作為文本或符號形式出現時的暴力感……說起來
  • 「極簡主義」人像怎麼拍?7個簡單技巧,拍出好看的極簡人像照
    不妨嘗試極簡主義人像的拍攝。極簡主義作為風靡INS的攝影風格,它是一個剝離的過程,將不必要的元素從畫面中剝離出去,從而使得畫面呈現一種簡潔的美感。那麼, 人像照又如何做到「極簡」呢?有什麼技巧?先別急,我們先來看幾組「別人家」拍攝的蘑菇作品,找找拍極簡人像的感覺,極簡人像又有何與眾不同呢?
  • 極簡風格憑什麼火這麼多年?只因它的魅力太大
    啥藝術風格能拿來過日子?恰恰是那不食人間煙火的「極簡主義」。當一部分人沉迷於買、買、買時,同樣也有一批人在沉迷扔、扔、扔。像日本近些年流行所謂的「極限民」,以「斷舍離」為指導方針,拋棄了除生活必需品外的一切身外之物,從而將自己的生活也納入了「極簡」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