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老人北京門診掛號記:如何幫老年人邁過數字鴻溝?

2020-12-12 中國網新聞中心

對很多不會操作智慧型手機,尤其接打電話都有困難的老年人來說,醫院掛號門檻的陡然提升,導致他們獨自就醫變得格外困難

自今年2月下旬以來,北京市二級以上醫院因疫情防控等原因,實行非急診全面預約掛號——患者可以通過撥打114等電話預約,也可以通過手機訂閱醫院服務號、下載醫院官方App等渠道網絡預約,每個渠道都有一定數量的號源。

對於多數患者來說,此舉可免除窗口排隊掛號的麻煩,降低人員聚集導致院內感染的風險。但對很多不會操作智慧型手機,尤其接打電話都有困難的老年人來說,醫院掛號門檻的陡然提升,導致他們獨自就醫變得格外困難。

▲10月10日,一位老年人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門診大廳諮詢臺處嘗試用手機預約掛號。

近日,記者深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廣安門醫院、西苑醫院、宣武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等多家北京市二級以上醫院,追訪因預約掛號造成老年人看病難的問題。

以前搬個小馬扎,蹲宿也能掛上號

「趕緊地,再晚兩步,號兒就被人用手機搶光了!」10月10日早晨7點,李玉蓉緊捯碎步,催促身後的老伴一起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門診樓裡衝。

門診大廳裡巨大的顯示屏和隨處可見的自助機,反覆滾動著「我院全面取消現場掛號」的內容。樓內顯眼處擺放或張貼的宣傳板上,詳細介紹有關網絡預約掛號的流程。

此時,這家醫院唯一一個現場掛號的窗口——面向70周歲以上老年人的窗口,已經排起了長隊。老人們一個比一個來得早,仍有點兒神色緊張。

「不知道還有沒有號了?」隊伍中總能聽到有人這麼嘟囔,「打114電話預約,號源特別少,動不動就約到倆仨月之後,我等不及啊!」有老人分享自己的經驗。

「我前兩天來都沒掛上號,今天再來碰碰運氣。」今年78歲的李玉蓉對記者說,「現在都用手機網上掛號,我哪兒會啊!別說上班時沒用過手機,剛退休那幾年也沒時興呢。除了接電話,手機上別的功能我也不會用」。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門診大廳的大屏幕上顯示:我院全面取消現場掛號。並介紹幾種預約掛號的方法。

李玉蓉身材瘦小,眼圈又黑又深,說話時雙手不由自主地在身上撓幾下。「我這身上癢了好一陣了。最近癢得每天後半夜才睡著,四點鐘又醒了。」她邊說邊摘下頭頂印著北京申奧標誌的紅色棒球帽,指著灰白且稀疏的頭髮對記者說:「現在連頭皮都癢得厲害。」說著,又使勁地抓了兩下頭皮。

李玉蓉先是抱怨兩個兒子都指望不上,隨即又跟記者嘆氣道:「他倆各自都有倆兒子,一早一晚都得接送孩子。工作忙得十一都沒放假,還能指著他們來給我掛號?」她還以為讓兒子用手機幫忙掛號,得讓他們帶著手機到醫院才行呢。

「這一輩子我什麼事都自己幹,老了老了連看個病都不行了?」她心有不甘地說。

排在李玉蓉後面的鐘德銘老人,今年已經82歲了。他讓兒子給自己預約掛號,由於不會用自助機,他只好排隊取號。他說醫院裡有熟悉的醫生,可自己一輩子最反感走後門。如果有辦法,連兒子他也不願意麻煩。

「以前哪怕凌晨4點多,我搬個小馬扎過來,蹲一宿也能掛上號。現在非得靠別人了!」鍾老爺子忍不住懷舊起來。

7點半,掛號窗口開了,排到李玉蓉時皮科沒號了。「我不是非要掛專家號,晚幾天的能掛上就行。」她跟窗口人員懇求道。但窗口只能掛今明兩天的號,對方也幫不上忙。

按照預約掛號流程,醫院自助機上可以掛4日之內的號,手機App上可以掛8日之內的號。記者查詢除當日和第二天外,這家醫院皮科號源尚足。但自助機需要通過支付寶、微信掃碼,或者插入銀行卡付款,手機掛號則要綁定個人銀行卡帳號。

李玉蓉既沒有支付寶和微信帳號,也沒有銀行卡,眼看著還有號,可她卻掛不上。

一位在自助機前排隊的年輕姑娘,主動提出幫她掃碼支付。李玉蓉驚喜之餘,趕緊塞給姑娘十塊錢。對方幫她把醫保卡插進自助機,沒想到輸入手機號時卻卡殼了——李玉蓉連自己的手機號碼都不記得,忙問身邊老伴,老伴也搖頭。

「我使勁記了,還是沒記住……」她從自己拎的布口袋裡,掏出一個巴掌大的筆記本,連說:「對不起,我有點兒慢,等等我啊。」她邊翻邊不住嘴地向這位姑娘還有排在後面的人道歉,甚至下意識地點頭哈腰起來。

她的筆記本裡記得亂七八糟,還夾了一些零碎的紙片和名片。她一邊翻紙片一邊稀裡譁啦地往地下掉,李玉蓉也顧不上撿,嘴裡還在嘟囔:「就記在這上面了,馬上就找到。」終於,她指著一串號碼對姑娘說,這就是自己的手機號。對方輸入以後,總算幫她掛上號了。

「謝謝!還是閨女好啊,我要是生個閨女就好了!」她不停地感慨道。

啥是微信支付寶?

劉蓮蕙不僅比李玉蓉歲數大,也比李玉蓉還固執。

10月12日,北京的天氣分明是響晴薄日,劉蓮蕙卻拎著一把長柄雨傘,出現在廣安門醫院的門診樓裡。

她穿著灰色的羊絨衫,外面套著藍印花布的褂子,落落大方,只是走路有點瘸。「我今年本命年,要不是年初摔了一跤還做了手術,走路可利落了!」84歲的劉蓮蕙告訴記者,她不願意拄拐,擔心讓人看出老態,拿著長柄雨傘可以維持些體面。

▲10月12日,劉蓮蕙因不會預約掛號,到廣安門醫院的門診辦公室向工作人員求助。

她十一假期前就打聽到,給自己做手術的王醫生,節後9日、10日、12日出專家門診。她按時連來兩天卻沒掛上號。廣安門醫院是中醫醫院,老年患者格外多,儘管醫院預留了兩個老年窗口,但只能掛當天的號,專家更是一號難求了。

12日一大早,劉蓮蕙老人還是沒掛上號。她想再碰碰運氣,一直等到下午依然無果。記者在自助機上查詢發現,後面幾天還有王醫生的專家號,但窗口不能預約掛號。

聽完老人訴求後,自助機旁的導醫耐心解釋說:「這些自助機只能掃碼支付,連銀行卡都不能刷,您微信或支付寶裡有錢嗎?」沒想到,劉蓮蕙竟反問道:「啥是微信支付寶?」

她還掏出自己磕得掉皮的老年機,一邊摁下114按鍵,一邊嚮導醫展示:「114裡面半天也沒說掛號的事,一會兒讓摁『1』,一會兒讓摁『2』,搞不清什麼名堂。」

在醫院門口保安的指引下,她拄著雨傘問了七八個人,終於找到門診辦公室。進去訴說一番,對方說:「要不您找醫生加號吧?」

「我不願意給人家添麻煩!聽說王大夫今天做手術,很晚才結束,我也等不起了。」老人還向記者透露,她不放心把醫保卡和現金給志願者或年輕人幫忙,「那機器上寫得明明白白的,不要把醫保卡給任何陌生人」。

▲10月12日,劉蓮蕙(右)幾經諮詢求助仍無法掛上號,落寞離開。

一位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門診樓服務的志願者說,每天幫患者解決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預約掛號。「但對那些沒有手機,連銀行卡也沒有的老人,想幫也幫不上忙。」她還向記者反映,此前志願者中也有一些退休的老年人。由於他們也不太會操作手機,很多志願服務都幫不上忙,只能簡單地為患者指指路。

回家慢慢研究這個二維碼

廣安門醫院門診的5號和7號窗口,是專為60歲以上老人服務的。在這兩個窗口中間的顯示屏上,一直有播放如何通過微信訂閱醫院服務號預約掛號的視頻,流程演示得很詳細。

記者根據演示步驟操作,對比發現手機號源比自助機號源更充足。但窗口排隊的老年人,幾乎沒有一個人關注這個視頻,大家都不無焦慮地盯著隊伍的行進方向。

「你們年輕人覺得簡單,對我們來說可沒那麼簡單。我也一步一步學過,結果記住這個忘了那個。後來乾脆別費事了,還是排隊吧。」一位排隊的69歲老人對記者說。

▲10月10日,北京中醫醫院的導醫在幫助老年人解答如何用手機預約掛號的問題。

10月12日,記者看到一位戴著眼鏡文質彬彬的老人,來到北京中醫醫院諮詢臺打聽如何預約掛號。諮詢人員指著印有「京醫通」二維碼的立牌,請老人用手機掃碼掛號。這位老人是帕金森患者,好不容易才點到「掃一掃」,手機卻沒有任何反應。

諮詢人員接過老人手機才明白,雖是智能觸屏手機,可沒有開通網絡數據服務。老人自言自語地說:「要不我把這個二維碼拍下來,回家慢慢研究吧。」

老人顫抖著拍過「京醫通」二維碼,重新點進手機相冊,卻找不到這張照片了。「我剛拍的二維碼去哪兒了?」他動作很慢地挨個點開手機相冊裡的每一個文件夾。記者看到幾乎每個文件夾裡,都有幾張他拍過的各種二維碼。他分不清哪個是剛拍的。似乎也不想再問下去了,只是搖搖頭走出醫院。

相比之下,康蘭芬在西苑醫院接受的導醫服務則體貼得多。「姑娘,您能教我網上預約掛號嗎?我每次看病都要跑兩回,一回掛號,一回看病,太麻煩了。」她嚮導醫女孩求助。

「奶奶,網絡預約掛號得用手機綁定個人帳號,對您來說確實有點難。以後您就打我們醫院的預約掛號電話,然後帶證件來窗口取號就行。」導醫女孩熱心地說。

▲西苑醫院門診樓內擺放的宣傳板,告知患者醫院已取消現場掛號,並介紹幾種預約掛號的途徑。

康蘭芬支吾一聲走了。記者追上去,只見她嘆了口氣,抬手把銀白的頭髮往耳後一別,露出自己的助聽器:「你看我這耳朵,打電話聽不見啊。」

原來,大於80分貝的聽力損失,即使戴助聽器也很難聽清電話內容,需要配備專用設備,經過特定訓練才能實現。西苑醫院為患者預留的這條預約掛號的捷徑,78歲的康蘭芬還是走不通。

我的手機只會用它打電話

10月10日下午,獨自到北京中醫醫院掛號看病的劉廣茂,得知要用手機預約或者自助機掛號時,只說了句:「我不會。」然後扭頭就走,乘坐電梯上了四樓。

他徑直走到心內科,看見有患者從診室出來,趕緊進去請醫生加號。接下來,他也不去掃碼分診等待叫號,仍舊乘患者就診間隙,加塞兒擠進去請醫生看病。

今年83歲的劉廣茂,雙腿都做過手術。雖然腿腳看著利落,但每走一段時間路,就得停下來歇一會兒。

「多虧醫生給加了號,不然今天又要白跑。之前去安貞醫院看病,白跑了好幾趟,人家現場不掛號了,醫生也沒有權限加號。」劉廣茂是坐公交車來的,單程就要1個多鐘頭。

▲10月10日,北京中醫醫院的導醫在幫助老年人解答如何用手機預約掛號的問題。

雖然和兒子住在一起,可兒子卻幫不上劉廣茂的忙。因婚姻破裂,兒子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劉廣茂不僅自己要掛號看病,還要給兒子掛號看病。他患有白內障,看不太清手機屏幕,除了接打電話外,其他手機操作都不會。

10月19日中午,在北京協和醫院門診樓前的長椅上,王淑娟忍不住連聲嘆氣——沒有預約,自己連醫院的門都進不去。

北京協和醫院門診患者就診須知顯示,除了北京健康寶和國務院行程碼以外,還需出示當日就醫的預約憑證。各處顯要位置,都張貼著「無預約患者不能進入院區」的告示。

今年70歲的王淑娟,近來感覺腸胃不適,想到醫院來看看。她和老伴都不會用手機掛號,在門診樓前簡易棚屋的諮詢臺想問問,排了半個小時隊,也沒排到自己。結果胃又疼起來,只好先坐在長椅上休息一下。

王淑娟說,女兒很關心自己,可她不想給女兒添麻煩。她的獨生女兒被單位外派到美國常駐,因為疫情回不了國。「女兒在國外工作,我還有兩個外孫子,小的1歲、大的3歲,本來應該過去幫忙的……」王淑娟說到這裡眼圈紅了,「網上每天下午4點放號,女兒那裡就是凌晨1點。我真是不忍心讓她幫忙……」(文中受訪老人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北京:解決老年人掛號的「數字鴻溝」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門診大廳裡立起了「幫老助殘窗口」引導牌(12月10日攝)。  受疫情影響,北京市二級以上醫院從2月下旬起實行非急診全面預約掛號。為應對因「數字鴻溝」帶來的老年人「掛號難」問題,2020年底前,北京所有醫療機構將開設為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的綠色通道。  記者近日走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宣武醫院,發現這兩家醫院採取多項措施為老年人掛號提供便利,包括設立人工服務窗口、為老年人提供一定比例現場號源、安排專人指導老年人使用手機或自助機掛號等,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年人掛號的「數字鴻溝」問題。
  • 7位老人北京門診掛號記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圖集 10月10日清晨7點多,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門診樓唯一的老年窗口,老年人在排隊等待掛號。10月10日早晨7點,李玉蓉緊捯碎步,催促身後的老伴一起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門診樓裡衝。門診大廳裡巨大的顯示屏和隨處可見的自助機,反覆滾動著「我院全面取消現場掛號」的內容。樓內顯眼處擺放或張貼的宣傳板上,詳細介紹有關網絡預約掛號的流程。此時,這家醫院唯一一個現場掛號的窗口——面向70周歲以上老年人的窗口,已經排起了長隊。
  • 7位老人北京門診掛號記:自助機只能掃碼 老人問啥是微信支付寶?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原標題:7位老人北京門診掛號記,打通老年數字鴻溝的梗阻在哪兒?老人還向記者透露,她不放心把醫保卡和現金給志願者或年輕人幫忙,「那機器上寫得明明白白的,不要把醫保卡給任何陌生人」。一位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門診樓服務的志願者說,每天幫患者解決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預約掛號。「但對那些沒有手機,連銀行卡也沒有的老人,想幫也幫不上忙。」她還向記者反映,此前志願者中也有一些退休的老年人。
  • 在玉林,老人就醫遭遇「數字鴻溝」怎麼辦?記者走訪得到的答案……
    網絡購物、網上預約掛號、手機行動支付……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讓更多人享受便利的同時,卻在老年人面前劃出一道無形的「鴻溝」。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近日公布,針對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遇到的種種「痛點」「難點」,提出解決方案。
  • 網絡約車、網上掛號「數字鴻溝」前老年人有些蹣跚
    原標題:「數字鴻溝」前,老年人有些蹣跚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要求加快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讓廣大老年人更好地適應並融入智慧社會。●醫院實行網上預約掛號,老人不會操作智慧型手機,只能一大早排隊——智慧醫療「難住」老年人「我母親72歲了,不懂怎麼用手機在網上預約掛號,撥打醫院的導醫臺服務電話求助,工作人員告訴她,不能打電話預約掛號,必須下載『慧醫App』預約掛號。」
  • 誰來幫助老人跨過「數字鴻溝」?
    最近,老年人「被智能所困」的現象頻頻引發關注。94歲老人被抱到銀行網點做人臉識別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老人的尷尬和無助令人心酸。不會在線支付無法繳費,不會掃「健康碼」寸步難行,不會網絡掛號面臨就醫難……對不少老年人來說,智能技術、數位化服務像一道無形的屏障,把他們擋在便利快捷之門的外面。
  • 用智慧軟體結帳 掃碼掛號 視頻聊天……這是智能生活?不,老年人...
    「可這次樂樂生病,他的爸媽都出差了,身邊一個年輕人都沒有,掛號都掛不上。」  賈梅告訴記者,到了醫院後,除了發熱門診可以現場掛號外,其他門診的號都在網上掛。「就一個耳鼻喉科,要在微信上掛號,這確實難為死我們老兩口了。」  實在沒辦法,老兩口只能打電話給兒子和兒媳。最後,還是兒子通過微信遠程掛上了號。
  • 石家莊:延伸服務 讓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讓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我市創新方式破除智能「壁壘」延伸服務觸角  「俺們這是深山區,交通不好,手機信號有時候不穩定,社保認證得用智慧型手機才行,家裡人都不會弄,這兩年多虧了志願者上門認證,才讓俺能按月拿到社保金。」
  • 90後教90歲老人跨越「數字鴻溝」
    90後教90歲老人跨越「數字鴻溝」  「外界說,這是被網際網路遺棄的兩億人,但我看到的是很多積極接觸淘寶的叔叔阿姨甚至爺爺奶奶們。」  90後淘寶客服孟蝶的工作是服務平臺60歲以上老年用戶。接受任務的第一天,她在日記裡寫道:今晚希望夢到爺爺,告訴他我將要做的事情,他一定會為我驕傲的。  奶奶成了她的第一個客戶。
  • 幫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讓我們從這封感謝信說起……
    幫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讓我們從這封感謝信說起…… 2020-12-07 12: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年人如何跨越「數字鴻溝」?鄭州銀髮族在社區老年大學智慧型手機班...
    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得到廣泛應用,老年人如何跨越「數字鴻溝」?積極主動地學習,努力跟上時代步伐,也是一種態度。  課堂爆滿:幾十名老人跟著社工學發抖音  「來!在這裡,蔡淑卿已經工工整整地記了三本筆記,「我們都是從零開始,從聯無線網、找二維碼、掃二維碼、接龍,再到網上預約掛號、購物、支付,導航,都是跟著老師一步一步學,聽講、做筆記,再實際操作,一來二去學會的。」  作為班長,她的職責之一就是了解大家想學什麼,提前跟老師溝通,可以說,課堂上老師講的很多東西都是學員們提前「預約」「定製」的。
  • 消減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 產業發展迎來巨大藍海
    一位高齡老人獨自冒著大雨到櫃檯交醫保,卻因工作人員不接受現金而被拒絕。在信息科技和智慧城市大力發展的同時,如何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數位化帶來的好處,而不成為「被遺忘的角落」,這需要相關部門和產業界共同努力,尋求解決方案。
  • 阿里柔軍推出「小棉襖計劃」:助攻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近日發布的阿里巴巴《老年人數字生活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人,但60歲及以上網民佔比僅為6.7%。疫情以來,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觸網」增速遠超其他年齡組,僅次於「00後」,但由於對網際網路不熟悉,更多老年人被擋在了數字生活的門外。
  • 消除老年人就醫「數字鴻溝」,我們去這幾家醫院看了看……
    國家出手,從掛號渠道、服務窗口、就醫指導、簡化流程、居家老人服務、「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消除老年人看病的」數字鴻溝「,看看三甲綜合醫院、專科醫院還有老百姓身邊的社區醫院都有哪些做法。   北京朝陽醫院   北京朝陽醫院是全北京市年門診量排名第2的三甲綜合醫院。
  • 賣菜的錢轉進孩子微信 不會使用健康碼……銀髮族VS數字鴻溝,我們...
    掃碼付過去的錢,老人真的就能為自己所用嗎?  老人不會使用二維碼,但賣菜卻不得不主要靠二維碼收款。  其實,在手機智能化時代的今天,年輕人拿著一部手機即可走天下。但對於很多老年人來說,因為手機不智能或不會用智慧型手機,他們也許要吃很多「閉門羹」。  目前,社會各方能提供給老年人的人性化服務有哪些?老年人與社會之間的「數字鴻溝」如何化解?
  • 90後教90歲老人跨越「數字鴻溝」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孟蝶曾接了一位90多歲的葉姓老人打來的電話,溝通了將近一個小時。老人曾經參與過原子彈研究,年少成婚,為學業為祖國遠離家鄉,幾十年分隔兩地,對太太滿滿的愧疚,現在就想和太太一起走過最後的歲月。葉老想要幫太太做飯,家裡的油煙機過於老舊,老兩口希望能找到一個可以上門測量、設計安裝的公司。孟蝶搜索了很多商家,最終找到某國產品牌旗艦店有這樣的服務,她幫助葉老聯繫好安裝事宜。
  • 加快消除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
    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就進一步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作出部署
  • 老人要自覺跨越數字鴻溝 學會「玩」手機精神好自信足
    「大孫子給買的新手機,咱哪會使這個呀,記筆記我都直出汗……」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的困難,在今年尤為凸顯。而在奔騰向前的時代洪流中,有這樣一群人或架通行橋梁,或做拐杖攙扶,給予暖心陪伴。清源街道興舍服務空間,志願者韓靜正耐心為老人講解如何使用手機預約掛號、網上購物。
  • 無健康碼出行不便,網上消費困難…老年人如何跨越信息技術「鴻溝...
    無健康碼出行不便,網上掛號、網上就醫、網上購物「障礙」重重……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讓更多人享受便利的同時,卻在老年人面前劃出一道無形的「鴻溝」。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24日公布,針對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遇到的種種「痛點」「難點」,提出解決方案。
  • 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
    到2021年底前,圍繞老年人高頻服務事項,推動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更加普遍,傳統服務方式更加完善。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便捷性不斷提高,線上線下服務更加高效協同,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