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電磁爐,可能很多00後已經不知道其為何物了。即便是知道這種產品的人們,大多也只有在火鍋店才會見到這種東西。但實際上,十來年前憑藉著安全無明火等優勢,紅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再加上初中物理學的知識就能搞明白原理的低技術門檻,電磁爐行業也迎來了大批玩家入局。那個年代的電磁爐競爭,絲毫不遜色於現在的手機圈。你除了能看到傳統的老闆、方太等廚房電器企業在做,蘇泊爾、美的等小家電品牌,TCL、長虹等大家電品牌,甚至很多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品牌紛紛參與其中。
但正因為門檻低、玩家多,電磁爐行業也很快冷了下來。拋開市場相關的問題,電磁爐的火力始終無法滿足喜歡大火爆炒的中國人,所以這個舶來品在國內市場這兩年的遇冷,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本周,小米旗下的米家品牌也推出一款電磁爐產品,作為「年輕人的第一臺灶具」,米家電磁爐又能給這個行業帶來什麼變化呢?新浪數碼今天就帶您來一起體驗。
外觀和結構
米家的這款電磁爐依舊延續了性冷淡的外觀,相比於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方形電磁爐,米家採用了圓形設計。
頂部中間採用了一個類似電飯煲裡面的按壓開關,用於檢測設備是否空燒。當鍋具離開電磁爐時候,設備會自動記錄當前的火力並暫停。如果長時間未把鍋具重新放入,則電磁爐會自動斷電以節約電能。
正面的旋鈕是電磁爐主要的操控區域,旋鈕上是一枚LED顯示屏,主要顯示的內容包括火力、烹飪模式、時間以及一些提示信息諸如無鍋具等。
旋鈕本身可以按下,短按暫停火力、長按開關機。順、逆時針旋轉的話,則調整火力大小。此外旋鈕上方還有半圈LED燈,可更直觀的查看火力。
旋鈕兩側分別是定時和功能按鈕。定時可設定電磁爐啟動的時間,模式則是切換火鍋、烹煮、湯粥、炒菜、煎炸。但實際上五個不同的烹飪模式,只是根據烹飪需求預設了火力和烹飪時長,用旋鈕可以完全搞定。
頂部的玻璃加熱區域和機身之間,還有一個可拆卸橡膠圈,但它的作用僅僅是防止鍋具擺放不正導致的受熱不均,卸下也並不影響使用。
說完了看得見的,我們來說說機身內部看不見的部分。
首先,小米為這款電磁爐添加了「水電安全隔離系統」,並表示為這套系統申請了專利。簡單來說就是米家電磁爐內置水電安全隔離結構,微晶面板與電磁線圈相對分離,進入的水漬可以及時排出,不接觸任何帶電部件或導線,避免因意外而產生漏電危險。
但要說的是,產品並不防水,別用完了放水龍頭裡直接衝衝。使用過後用溼紙巾或抹布把加熱區域擦乾淨即可,這個技術的加入只是為了就怕萬一的萬一。
還有就是米家電磁爐優化風道設計,冷熱風道隔離,防止熱風被重新吸入增加熱負荷,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以及延長產品使用壽命。不過也正因為風道的設計讓米家比其他電磁爐更厚一些。
產品最高支持2100W功率,但三級能效還是比較費電的。
測試
好了,產品的外觀以及結構介紹的差不多了。可以看到小米在很多細節上對電磁爐都做了升級。但一個灶具終究是為了做飯研製的,所以好不好用我們還是得親手做頓飯來體驗。
1)受熱均勻程度
為了測試這個環節,我們攤個雞蛋。先把蛋液儘量攪勻,然後倒入平底鍋中。冷鍋開火,觀察鍋內不同區域的雞蛋是否可以同時成熟。
根據上圖可以看出,接近中心的雞蛋,蛋白質已經變性。但四周依舊是蛋液狀態,大概可以推斷出電磁爐內銅線圈的位置。
2)火力大小
這個環節,我們和家中普通的燃氣灶進行對比。採用同量同樣溫度的水,同一時刻開始加熱,記錄開始沸騰的時間。
米家電磁爐大概耗時8分10秒左右,器具內的水開始穩定的滾動,而燃氣灶僅用時不到5分鐘。
這裡還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米家電磁爐上,鍋中的水沸騰主要集中在中間區域。而燃氣灶上的水則是整個鍋底冒泡,這進一步驗證了上個環節受熱均勻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