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經過巴勒斯坦,燒毀了加沙城,公元前332年冬進入埃及,受到埃及僧侶貴族們的歡迎。他在孟斐斯城向埃及諸神貢獻祭品,並舉行體育和文藝的表演。為了籠絡埃及人的人心,亞歷山大專程到利比亞沙漠中的西瓦録洲去朝拜太陽神阿蒙的神廟,受寵若驚的埃及僧侶宣布亞歷山大為「阿蒙的兒子,成了新的埃及法老。
隨後亞歷山大順尼羅河而下,航行到三角洲西郊一條支流的盡頭處,發現那裡地勢備宜,便下令建造一座新城,據ト者說該城必將「興旺發達」。亞歷山大曾親自設計這座城市的藍圖,並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就是今天埃及亞歷山大城的由來。馬其頓軍在埃及體整、補充之後,亞歷山大認為追擊大流士的時機已經到來。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再度向東方進發。大流土議和未成,準備作最後的決戰。
10月初,雙方在底格裡斯河上遊以東的高加米拉村列陣,展開激戰。大流士命令戰車兵猛衝馬其頓軍隊,亞歷山大部署重裝兵閃開一條路,而以弓箭手從側翼射擊,箭矢象雨點般地落下,使波斯戰車兵無法逞能。這時,馬其頓騎兵、重裝兵趁勢出擊。波斯軍頓時陣腳大亂,慌忙潰逃。馬其頓軍追殺至高加米拉東南方的阿貝拉,波斯軍死傷和被俘據說有凡十萬人。「高加米拉戰役(又叫「阿貝拉戰役)證明波斯僱傭兵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它敲響了波斯帝國的喪鐘。
大流土三世狼狽東逃,後來被大夏(即巴克特裡亞,今阿富汗北部)總督貝索斯殺死。波斯帝王在古代以「王中之王(大王)和驕奢無度而出名,亞歷山大懷著勝利者的光榮要到波斯王宮去領略一番,是毫不奇怪的。波斯主要都城有兩個,蘇撤是古都,波斯波裡斯是後建的新都,僅在這兩處亞歷山大就獲得金銀達10餘萬塔蘭特(一塔蘭特約合30公斤)。這10餘萬塔蘭特是波斯統治者從各省搜刮來的民脂民膏。在洗劫了所有貴重的財物之後,富麗堂皇的波斯波裡斯宮殿被付之一炬。
在巴比倫和埃克巴坦那(兩地有波斯帝王的行宮),亞歷山大掠奪的財富也不在少數。這些財富一部分作為戰利品賞賜給他的將士,還有一部分則被源源不斷地運送到馬其頓和希臘。此後,亞歷山大的東徵遠不如以前那麼順利了。居住在伊朗高原東部的許多部落,把馬其頓人看作是一夥來自西方的強盜,隨時給以出其不意的襲擊。經歷了不少艱難險阻和戰,公元前329年,馬其頓軍來到中亞細亞,渡過阿河,進入索格第安那(驅特)境內。在這裡,亞歷山大擒住「君」的貝索斯,予以處死。
正當馬其頓軍到達錫爾河上遊時,在他們的背後爆發了索格第安那人民起義,起義首領斯皮塔曼採用遊擊戰術,利用熟悉的地形巧妙地打擊敵人,使馬其頓軍很難應付。亞歷山大被牢牢地拖住,活象一隻陷入泥深的野普,他足足費了兩年時間オ從困境中擺脫出來。公元前327年,馬其頓人通過興都庫什山和略布爾地區,向印度進發。當時印度西北部小國和部族林立,彼此不和,矛盾重重,所以亞歷山大隻受到有限的抵抗。但是,當他想進一步徵服印度的心臟地帶的時候,將士們再也不感跟他前進了。
轉戰七年,行程五萬多裡,又遭到沿途人民的強烈抵抗,亞歷山大的這支侵略軍,此時此地已成了強之求。他們適應不了印度炎熱的天氣大批士兵死於疫病,士氣大為低落,甚至軍心也有些不穩。亞歷山大硬著頭皮發表了一近演說,要求隊伍繼續前進,但很少有人呼應。亞歷山大無可奈何,只好決定退兵。事實上,亞歷山大的成望已不比當初隨著勝利面目益驕傲起來,模仿東方專制君主的氣派對政於給他提出不同意見的人,不管是了密的朋友還是立過大功的將軍,只要認為冒犯了他的「神,6就毫不留情地予以處死,其中包括救過他性命的克裡託及亞說斯多德的外甥卡裡斯提尼等。
公元前32年,馬其頓軍分水陸兩網路撤退。一路在海軍將領涅阿庫斯率領下,取海道沿伊朗海岸經波斯灣,返抵巴比倫。另一路由亞歷山大意自帶領,從陸路撤兵,逾中經過格德羅畫亞,穿過伊朗高原南部人跡罕見的荒漠結續四行,於公元前325年到達蘇薩。亞歷山大在這裡發布命令,要他的將士們與亞洲女子成親。提說在一次盛大的「錯婚典禮上,有80名將軍和10,000名士兵娶了東方女子;亞歷山大也加入份,與大流士三世的長女巴齒妮結婚(兩年前他已及巴克特裡亞公主羅克姍為委)。
此外,亞歷山大還鼓勵任何馬其鋇、希臘人在東方選擇配偶。在他看來,這是使西方和東方「融為體」並有助於馬其頓治東方的重要措施。同時,在馬其頓的軍隊中大量吸收亞洲人入伍,散給他們馬其頓的「方陣」術。在察教信仰方畫,亞歷山大極力把希臘踏神同東方似乎相關的神結合起來,在各處建立了不少這樣的神廟。公元前324年春,亞歷山大率軍回到了巴比倫城。他認為,這盛古都最適合於作為他的帝國的政治中心。
整盤10年的遠徵,至此結東,一個空前蛇大的亞歷山大帝國寬立起米了:它向東達到印度河,向南達到尼羅河,向西達到巴爾千幹向北達到裏海、中亞一帶。亞歷山大繼承了波斯的統治方法,保留了波斯帝國的行政制度,在地方設立行省,由總督和軍事長官分別治理。他還採用東方的宮延禮儀,叫他的大臣們在他面前匍叩頭。亞歷山大陶醉於「勝利」之中,終日沉緬於宴飲作樂,自以為有享不盡的榮華和用不完的權勢。
但是好景不長,公元前323年夏,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生了重病(據說是瘧疾),不治而死,年僅33歲。亞歷山大是古代一位傑出的年青統帥。他的東徵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給被徵服地區的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但對東西方貿易和文化的交流起了一定的促進和溝通作用。
像波斯帝國一樣,亞歷山大帝國也是靠武力徵服建立起來的,沒有自己的經濟基礎,因此它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亞歷山大死後,帝國隨即分裂,將軍們削地為王,泥戰幾十年無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