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還能說朝鮮語」 江津珞璜鎮95歲抗美援朝老兵的「家國記憶...

2020-12-15 華龍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3日20時35分訊(特約通訊員 陳元媛 通訊員 顏瑋)「我們當兵的,從來不怕苦和累,去到朝鮮那邊,我們志願軍對當地老百姓也很好。哪怕過去這麼多年了,我還會講朝鮮話哦!」12月11日,今年已95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陳啟林正和村民們講述著自己當年從軍的故事,時不時還講起了幾句朝鮮語。老人耳聰目明,口齒清晰,回憶起過往崢嶸歲月神氣十足。

陳啟林老人家住重慶市江津區珞璜鎮小嵐埡村,1949年12月30日,陳啟林積極響應號召,應徵入伍,1951年入朝作戰,在艱苦卓絕的戰鬥中,陳啟林做過通訊員、廚師、步兵,立下三等功。1955年4月退伍復原。即便退伍多年,老人身上仍然有褪不去的軍人氣質。

今年10月,珞璜鎮退役軍人事務站工作人員來到陳啟林家裡為其頒發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老人家說這是他人生最後一個念想,他強烈要求裝上軍裝,手捧紀念章莊重地敬軍禮。據統計,通過珞璜鎮登記發放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章的退伍老兵共有12位。這些老兵中有的曾在上甘嶺戰役中連續作戰七天七夜沒有睡覺;有的曾與敵軍戰機殊死搏鬥,只為向前方戰區運送物資……

「我們現在時常來看望老兵們,也是一種感恩,70年前是他們在戰場上捨生忘死,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和平生活。」據珞璜鎮退役軍人事務站站長劉剛銀介紹,鎮上定期都會組織工作人員探望慰問老兵,還專門為每一位老兵建立了老兵近況檔案,從生活、醫療、住房等方面為老兵們提供詳細的服務和保障。

相關焦點

  • 92歲老兵談抗美援朝:過鴨綠江踏入朝鮮,就沒想過回來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講起70年前與戰友們高唱戰歌、奔赴朝鮮戰場的畫面,山東老兵李福亭至今記憶猶新。如今耄耋之年的他,15歲便參軍入伍,先後在膠東保衛戰、濰縣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中屢立戰功。而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那段崢嶸歲月,是李福亭戎馬生涯裡最為刻骨銘心的記憶。
  • 2020年 尋找抗美援朝老兵(五) 我在朝鮮修機場
    今天,讓我們一起尋找這些為祖國奮戰的抗美援朝老兵,聆聽他們講述過去的故事,共同喚醒那段紅色的記憶。在東河人民公園眾多的舞蹈方陣中,90多歲、身姿仍然矯健的崔俊是其中「最靚的仔」。經歷過戰爭歲月的磨礪,這個活力四射的老人也成為大家眼中的一個傳奇。
  • 抗美援朝老兵赴朝鮮掃墓
    抗美援朝老兵赴朝鮮掃墓) "← →"翻頁 在中國第三個烈士紀念日到來之際,9月26日,來自河南、山西、福建等地的26名抗美援朝老兵及烈士子女自鄭州火車站出發趕赴朝鮮
  • 天津濱海新區90歲抗美援朝老兵葛金元:國家哪裡需要我 我就到哪裡去
    圖為抗美援朝老兵葛金元10月19日,90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葛金元在接過濱海新區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送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時,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從座椅上站立起來
  • 87歲抗美援朝老兵的攝影生涯:從18歲繳獲第一臺照相機起
    中新網太原11月23日電 題:87歲抗美援朝老兵的攝影生涯:從18歲繳獲第一臺照相機起  作者 吳瓊  「幹一行愛一行,這些年不管做什麼工作,我都沒有離開攝影。」談起這位居住在山西省太原市的87歲抗美援朝老兵賈振鑫的攝影生涯,還要從其18歲在戰場上繳獲的一臺美軍照相機說起。
  • 抗美援朝老兵崔俊:保家衛國上戰場 曾在朝鮮修機場
    曾在朝鮮修過機場的抗美援朝老兵崔俊說:「年輕時是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參加工作後是一絲不苟做好自己的工作。如今上了歲數則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正能量傳遞給更多的人。」對於91歲的崔俊來說,曾經的烽火歲月讓他更加懂得「沒有國哪有家」的道理,而今的幸福生活則讓他對黨和國家的恩情倍感珍惜。他總對人們說:「共產黨給我們的恩情太大,雖然歲數大了,但我們一定要回報社會。」
  • 【人物】抹不去的記憶!高郵86歲抗美援朝老兵講述崢嶸歲月
    在高郵城南新區,有一位叫袁在祿的86歲抗美援朝老兵,據老人回憶他當時參與了5年的朝鮮建設,也見證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與當地軍民團結協作,用堅守與大愛把朝鮮從千瘡百孔變成美麗家園。如今70年過去了,在朝鮮的這段經歷老人一輩子也無法忘記。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袁在祿的榮光歲月 。
  • 【最美老幹部】寧鄉抗美援朝老兵:在朝鮮戰場上修建飛機場,穿過槍...
    【最美老幹部】寧鄉抗美援朝老兵:在朝鮮戰場上修建飛機場,穿過槍林彈雨送炮彈!1950年,他應召入伍,「當時區裡面的喻隊長問我,你為什麼要參軍,當兵怕死嗎?我說不怕!他說抗美援朝你去嗎?我說就走!他說去了可能十幾二十年不能回來你行嗎?我說百年不回都行!他聽了就鼓掌。」當年11月,張迪泉被編入志願軍47軍139師,後作為第3批入朝戰士抵達朝鮮。張迪泉所在的後勤監工連,接到的第一個任務便是在朝鮮戰場上修建飛機場。
  • 抗美援朝老兵記憶|梅門造:火線上的文藝輕騎兵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奉命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並肩作戰,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歷史不能忘卻,精神代代相傳,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軍旅人生」欄目推出系列節目《抗美援朝老兵記憶》,帶您走近曾經在朝鮮戰場浴血奮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官兵,聽聽他們有過哪些難以忘懷的戰鬥經歷和故事?70年歲月變遷,那段戰爭歲月又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了怎樣的深刻影響?
  • 為90歲抗美援朝老兵圓夢(一):尋找寫手撰寫回憶錄
    「我的父親文兆先是一名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現在年事已高,身體更是每況愈下,在他90歲生日之際,想找一個愛心作家或者會寫作的熱心人士,將他在戰爭年代的經歷寫成回憶錄,以文字的形式向社會大眾展示『最可愛的人』」。近日,家住長沙市寧鄉縣的文躍武對為民網記者說出了父親的心願。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採訪鐵道兵一師抗美援朝六位老兵
    深入施工現場,至今還落下關節疼痛,肺部呼吸困難,現在每周都要到門診所吸氧兩次。他過去所在的單位都是先進單位,他得了無數次各種獎勵,他是全團公認的實幹家。採訪中他說:「我18歲當兵開始就在二團,一直到二團解散。我的戰友轉業復員到老家大多數都走了。當時我們河北灤南縣入伍到鐵道兵二團有2000多人。
  • 86歲抗美援朝老兵喜遷新居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86歲抗美援朝老兵喜遷新居 2020-12-10 0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抗美援朝老兵記憶|鄭起:吹響衝鋒號,嚇退敵軍一個營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奉命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人民並肩作戰,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歷史不能忘卻,精神代代相傳,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總臺央廣《國防時空》「軍旅人生」欄目推出系列節目《抗美援朝老兵記憶》,帶您走近曾經在朝鮮戰場浴血奮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官兵,聽聽他們有過哪些難以忘懷的戰鬥經歷和故事?70年歲月變遷,那段戰爭歲月又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了怎樣的深刻影響?
  • 英雄風採丨抗美援朝70周年,聽華樂老兵親述戰場經歷
    近日,小e繼此前的天勝村社區居民楊慶茂老兵外,有幸採訪到了華樂街轄內另外兩位曾親歷抗美援朝的老兵,其中一位老兵張紹挺將近百歲,是曾參與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新四軍老戰士。另外一位85歲的陳漢平,曾在抗美援朝中擔任特種兵。
  • 【抗美援朝70年·老兵】李俊民:後勤保障線上的「鐵血戰士」
    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映象網記者來到抗美援朝老兵的身旁,聆聽他們的抗美援朝故事,還原那段戰火紛飛的浴血歲月。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致敬英雄「老兵」。映象網記者 金江濤 實習生 丁陽光
  • 尋訪抗美援朝老兵|呂志斌:用生命保障前線軍需
    為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新華日報、「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中國江蘇網·新江蘇與江蘇省軍區政治工作局、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開展「尋訪抗美援朝老兵 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大型全媒體新聞行動,在全省範圍內尋訪健在的志願軍老戰士,聽他們講述當年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向不畏犧牲保家衛國的「最可愛的人」致敬!「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 抗美援朝老兵楊立山:親歷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
    抗美援朝老兵楊立山:親歷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 2020-11-03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93歲抗美援朝老兵崔洪濱親述70年前的烽火記憶: 一袋炒麵,堅守陣地...
    崔洪濱取出參軍以來獲得的榮譽獎章,講述了一段烽火記憶。10月23日上午,93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崔洪濱在位於清城區下廓街的家中,早早穿上了軍裝,端坐在電視機前,等待收看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直播。當莊嚴的國歌響起,他的神情凝重起來。因曾經中風而腿腳不便的他,沒法像家裡其他人那樣立正行注目禮。
  • 入伍第一天發的碗跟了他71年,數名抗美援朝老兵回憶當年歲月
    烽火停息半個多世紀,看到小搪瓷碗,總是勾起 70 年前那場戰爭的回憶,記憶像電影畫面一樣不斷在老人眼前放映。睡夢中還常常被槍炮聲驚醒,以為身處朝鮮前線。 這些 70 年前 " 最可愛的人 ",回憶崢嶸歲月仍精神矍鑠,侃侃而談。10 月 23 日,在湖南省榮軍醫院榮軍休養中心及老兵家中,回憶起抗美援朝,老人們依然激動萬分," 文藝兵也能上前線。"
  • 一個默默離去的抗美援朝老兵
    「沒了,都沒了……」  三個多月後,這位跟老戰友朱彥夫一樣,在朝鮮戰場上失去雙手雙腳的老兵去世。與人生抗爭了一輩子的侯方仁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不用轉院,我沒病。」  這一輩子,他沒有軍功章,只有兩塊榮譽勳章,但他應該被我們銘記。  時光荏苒,當這些承載著一段段歷史的老兵相繼離去,這段歷史卻以更清晰、更真實的面貌向我們內心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