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濱海新區90歲抗美援朝老兵葛金元:國家哪裡需要我 我就到哪裡去

2020-12-09 澎湃新聞

_

_

_

圖為抗美援朝老兵葛金元

10月19日,90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葛金元在接過濱海新區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送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時,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從座椅上站立起來,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_

68年前,年輕的葛金元參加了抗美援朝出國作戰,成為了抗美援朝志願軍24軍72師的一名軍醫。如今,已屆耄耋之年的他是濱海新區為數不多還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

在家中,葛金元接受了記者的專訪。這位老人親身經歷並見證了那段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光輝歷史。

回憶崢嶸歲月,葛金元重複最多的話就是「我是一名老兵,更是一名共產黨員,國家哪裡需要我,我就到哪裡去。」正如他所說的那樣,從戰爭年代到和平時期,葛金元始終保持著革命老兵艱苦奮鬥的英雄本色和無私奉獻的紅軍精神。

葛金元曾經的軍功章和證書

參軍報國點燃拳拳赤子心

葛金元出生的上世紀30年代,正是中華民族飽受戰亂苦難的時期。1943年,江蘇遭遇日軍大掃蕩,13歲的他帶著妹妹回鄉下避難,也因此對侵華日軍之殘暴、紛亂戰火之無情,有了最直觀的認識。

「有一次鬼子來掃蕩,我帶著7歲妹妹四處躲藏,不敢走大路,只能從莊稼地裡往鎮外跑,在莊稼地裡我和妹妹總能看見老百姓和新四軍戰士的屍體,我們當時心裡很害怕。」葛老回憶說,「走了一個多小時10多裡路,到了封家集這個村莊,當時又餓又累,看見一個老奶奶,她端了一大碗菜粥給我和妹妹吃。真的想再見見那個救了我們命的老奶奶。後來鬼子跑了,我和妹妹才敢走大路回家。」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蘇中戰役中,華中野戰軍在江蘇中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進攻而連續進行了七次作戰,因而又稱為蘇中「七戰七捷」。這場戰役的大獲全勝,點燃了年輕的葛金元參軍報國的拳拳赤子心。但是由於年紀小,為了躲避戰亂,父親把葛金元送到常州當學徒。直到1950年12月,20歲的葛金元才終於如願以償應徵入伍,去了24軍衛生學校學習。「我一直就想當兵,當時剛好趕上抗美援朝,我義無反顧地應徵入伍,本來計劃在衛生學校學習兩年時間,後來因為抗美援朝就提前畢業了,我和衛校六個同學被分到了24軍72師。」葛老對記者說。

葛金元年輕時的照

奔赴前線戰場條件艱苦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就像歌中唱的那樣,1952年9月12日,葛金元隨著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吉林省集安市宣誓後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由於當時朝鮮的戰事比較激烈,部隊只能白天隱蔽休息,夜裡整裝行軍。

「每天夜間大部隊都要在砂石路上行軍50多公裡,近一個月的時間,我走壞了兩雙力士牌球鞋,最後幾天又累又餓,戰士們都是咬牙堅持。」葛老說,雖然艱苦,但朝鮮老百姓都很熱情,路上每到一處都會給他們做飯吃,深深地溫暖了他們的心。

雖然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朝鮮戰場的艱苦條件,還是超出了葛金元的想像。住的是簡易的平房,房屋內都是土地,在朝鮮這樣寒冷的地方,晚上脫鞋睡覺,早上鞋子就會凍在地上。雖然葛金元身處戰略後方,但前方作戰激烈,作為部隊裡僅有的幾名軍醫,為了治療傷員他經常幾天幾夜不能合眼。

槍林彈雨遊走於生死邊緣

即使條件如此艱苦,當時年輕的葛金元沒有絲毫退縮。他漸漸從一名新兵成長為真正的戰士,堅毅勇敢。然而一次執行任務,讓這位錚錚硬漢流下了男兒熱淚,更讓他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有一次我騎馬去軍隊後勤送文件,走了100多公裡,由於中途車馬勞頓,在一個村子的一戶人家休息調整,這戶人家的孩子還幫著餵馬,家裡還養著一隻可愛的小狗。我休整之後出發去了軍部。第二天回來的時候,又經過了這個村子,可是之前那戶人家的房屋已經被炸為平地,只有那隻小狗在廢墟上,來回地搜尋一家人。我心裡特別難受,至今都能想到這一戶無辜老百姓一家人的情形,時常懷念他們。」葛老說。

朝鮮老百姓的流離失所,深深刺痛了葛金元的心,更讓他憎惡這場戰爭。他申請到更前線,更危險的地方去。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的故事曾經感動了無數觀眾。人們為堅守八連戰士義無反顧、捨生忘死的精神潸然淚下。而不為人所知的是,葛金元和他所在的24軍72師,也與上甘嶺所在部隊一起經歷了一次次的槍林彈雨,遊走於生死邊緣。

葛老告訴記者,「我們部隊主要是給上甘嶺所在部隊運送戰備和生活物資,每次出動兩輛汽車或者馬車,就要配備一名醫務人員,每當我們的供給部隊到達美軍封鎖線的時候,只能在開炮間隙迅速通過封鎖線,按照這個規律,連馬匹也都知道封鎖線危險的存在,馬不停蹄地飛奔過封鎖線,過了封鎖線馬匹就不跑了。朝鮮的老百姓,隨時搶修封鎖線被炸毀路段。」

戰爭給身心都留下深深烙印

由於年代久遠,已經90歲高齡的葛金元老人,很多事情漸漸有些淡忘了。然而,那場戰爭給他身體留下的烙印,卻如影隨形地跟隨了他60多年。就如那場戰役和他犧牲的戰友一樣至今難以忘懷。

「1953年5月一天,部隊組織戰士觀看電影,由於觀看電影的場地不夠封閉,亮光被敵人的轟炸機發現,隨之美軍進行了轟炸,在被轟炸的過程中,班長和其他戰友迅速轉移,為了掩護腿部有傷的老排長撤退,我的腿部被數枚流彈擊中,負了傷,而老排長在這次轟炸中光榮犧牲。」葛老眼含熱淚地講述了當時的情景。

在那次戰役中,葛金元榮獲了三等功,至今他雙腿上的這兩排彈孔依然清晰可見。而葛老對那場戰爭的記憶不光只有傷痛,更有無限的思念和緬懷。「我們那會兒都抱著犧牲的想法,沒想著回來,我們從衛校一起參戰的7個人當中只有我一個人回來了,他們都犧牲在朝鮮戰場上了,至今還時常想起這些戰友的音容笑貌。為了祖國和人民他們永遠留在了朝鮮,國家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對黨和人民的忠誠與奉獻始終不變

1953年7月27日,歷時三年的韓戰終於宣告結束。那是葛金元最為終生難忘的瞬間。即使60多年過去了,激動之情依然溢於言表。「當時所有的炮往敵人陣地齊發,打了兩個小時,心裡真是很痛快。轉天早上我們看到汽車在馬路上走,感覺奇怪,以往白天汽車不會這樣自由行駛,後來中午收到通知,美軍停戰了,我們心裡高興的啊,眼淚都下來了。」葛老說,之後他又在朝鮮待了兩年,1955年10月30日,他同最後的六個師回國,回來的路上,火車每到一站,朝鮮老百姓都熱情歡送。

1955年,葛金元從部隊轉業到濱海新區,做了一名社區醫生。從部隊到地方,葛金元的崗位、身份一再改變;唯一不變的是他對黨和人民的忠誠與奉獻。

「那會兒麻疹厲害,我主要負責這一片的麻疹防治工作,每天接診30多個病人,雖然任務比較重,但我盡心盡力,不管晚上白天,只要有病人我都會隨叫隨到,告訴他們怎麼處理。」葛老回憶說。

翻開葛金元的獎章、證書以及老照片,從戰爭年代到和平時期,處處閃現著屬於他的無上榮耀。作為一名戰士,葛金元不畏生死、勇往無前;作為一名醫生,他救死扶傷、深受病人信賴。從葛金元身上,人們看到了不改初心、淡泊名利和克己奉公,看到的是一個共產黨員的英雄本色。

葛老頗有感觸地說:「現在我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過上了好日子,感謝祖國、感謝黨,沒有忘記我們這些老戰士,還給了我們這麼高的榮譽。雖然我現在上了點年紀,但還是想為國家為濱海新區做點事情。」

來源:津濱海客戶端

濱海網信公眾號

微信號 : tjbhwx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天津濱海新區90歲抗美援朝老兵葛金元:國家哪裡需要我 我就到哪裡去》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鴨綠江、大鐵橋,天津抗美援朝老兵回來了:戰友們,好日子是你們換來...
    得知爺爺今天要回到丹東去看看,天津市濱海新區關愛退役軍人協會、濱海新區慧德公益協會、濱海新區太平鎮的工作人員們也來到徐爺爺家,慰問徐爺爺,也提前送上重陽節的祝福。天津市濱海新區關愛退役軍人協會會長劉明森說:「這是您的榮譽,分享給我們晚輩也是對我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我們很受教育。剛才您一開始講了一句話,說『自己來早了』,您是見證了改革發展成果,見證了我們國家的發展,見證我們天津的發展,見證我們濱海新區的發展,見證了我們太平鎮的經濟社會發展。」
  • 【人物】抹不去的記憶!高郵86歲抗美援朝老兵講述崢嶸歲月
    在高郵城南新區,有一位叫袁在祿的86歲抗美援朝老兵,據老人回憶他當時參與了5年的朝鮮建設,也見證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與當地軍民團結協作,用堅守與大愛把朝鮮從千瘡百孔變成美麗家園。如今70年過去了,在朝鮮的這段經歷老人一輩子也無法忘記。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袁在祿的榮光歲月 。
  • 為90歲抗美援朝老兵圓夢(一):尋找寫手撰寫回憶錄
    「我的父親文兆先是一名抗美援朝志願軍戰士,現在年事已高,身體更是每況愈下,在他90歲生日之際,想找一個愛心作家或者會寫作的熱心人士,將他在戰爭年代的經歷寫成回憶錄,以文字的形式向社會大眾展示『最可愛的人』」。近日,家住長沙市寧鄉縣的文躍武對為民網記者說出了父親的心願。
  • 天津濱海新區58歲應急局長犧牲,應對郵輪疫情獲外界好評
    2月22日凌晨天津市濱海新區政協副主席濱海新區應急管理局局長單玉厚在疫情防控一線工作崗位上連續奮戰30天因勞累過度突發心源性猝死不幸犧牲享年58歲臨危受命,他用生命守護這座城 2月20日,單玉厚在貝脆思(天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開展疫情期間安全服務指導工作。(右二佩戴綠色口罩者為單玉厚)「他特別重視危化企業的安全生產,說疫情期間不能出絲毫差錯,否則會影響防控疫情的大局。」濱海新區安全生產執法監察大隊副大隊長張汝泉說。
  • 「哪裡需要我,我就去哪裡」──記天津北辰北門醫院院長王維棟
    &nbsp&nbsp&nbsp&nbsp最美退役軍人&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1965年入伍,上過戰場打過仗,在和平年代,他被部隊提拔走上領導崗位,當他將滿腔的熱情投入到新的使命中時,
  • 從「軍裝綠」到「山林綠」 八旬抗美援朝老兵28年「執」守一方...
    儘管年過八旬,但老人仍每天徒步巡山,他就是抗美援朝老兵、退休後仍堅持義務護林近28年的顏井武。回憶過去,老人笑了起來,「哪裡像現在這樣滿眼都是大大小小的樹啊。」  1953年初,20歲的顏井武響應黨和國家號召積極參軍。經過幾個月的簡短訓練,當年5月他就趕赴朝鮮戰場,成為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初入朝鮮,他和戰友們一道負責前方指戰員的後勤保障工作,由於工作認真負責,且不畏紛飛的戰火考驗,他當年就在朝鮮戰場火線入黨。
  • 天津去哪玩?推薦來濱海新區:科技館、圖書館、大沽炮臺遺址
    引言一個人在天津,一有空就到處逛。津門故裡、五大道、意風區、鼓樓、海河、水上公園、楊柳青、黃崖關等等,基本轉遍了。每逢周末,我都得思考一個問題,該去哪玩呢?上周末,發現一個好去處:到濱海新區,圖書館、科技館、大沽炮臺等,下面,分享經歷如下:濱海新區科技館、圖書館2020年8月15日,周六,下雨。看網上關於濱海新區圖書館的照片,相當不錯,而且今天還有雨,逛圖書館最合適了,決定就去這裡吧!如果下午雨停,可就近到大沽炮臺轉轉。
  • 天津去哪玩?推薦來濱海新區:科技館、圖書館、大沽炮臺遺址
    引言一個人在天津,一有空就到處逛。津門故裡、五大道、意風區、鼓樓、海河、水上公園、楊柳青、黃崖關等等,基本轉遍了。每逢周末,我都得思考一個問題,該去哪玩呢?看網上關於濱海新區圖書館的照片,相當不錯,而且今天還有雨,逛圖書館最合適了,決定就去這裡吧!如果下午雨停,可就近到大沽炮臺轉轉。從市區出發,走津濱高速,1個小時即到,一下高速,就被一座摩天大樓抓住了眼球,在一群高樓大廈中,它顯得鶴立雞群,頂天立地,如一把利劍,直刺雲天。
  • 「我現在還能說朝鮮語」 江津珞璜鎮95歲抗美援朝老兵的「家國記憶...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3日20時35分訊(特約通訊員 陳元媛 通訊員 顏瑋)「我們當兵的,從來不怕苦和累,去到朝鮮那邊,我們志願軍對當地老百姓也很好。哪怕過去這麼多年了,我還會講朝鮮話哦!」12月11日,今年已95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陳啟林正和村民們講述著自己當年從軍的故事,時不時還講起了幾句朝鮮語。
  • 不用去外地旅遊,在天津濱海新區旅遊就挺好
    十一前就想去天津濱海新區去看看,聽說國家投資40多億打造文旅濱海新區,除改善住房和配套設施外,道路交通、軌道快線全都開始鋪設,酒店、展覽館、商業、學校、醫院陸續竣工投入使用,老舊海堤和內陸河也都進行了改造,海堤周邊修建起了新公園,內陸河也進行引流疏通,周邊環境大有改觀,植被覆蓋率也大大提升,一座新的濱海新區依然誕生。
  • 87歲抗美援朝老兵的攝影生涯:從18歲繳獲第一臺照相機起
    中新網太原11月23日電 題:87歲抗美援朝老兵的攝影生涯:從18歲繳獲第一臺照相機起  作者 吳瓊  「幹一行愛一行,這些年不管做什麼工作,我都沒有離開攝影。」談起這位居住在山西省太原市的87歲抗美援朝老兵賈振鑫的攝影生涯,還要從其18歲在戰場上繳獲的一臺美軍照相機說起。
  • 劉天波看望慰問抗美援朝老兵
    10月27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清水縣委書記劉天波看望慰問了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田耀清、劉芳,將「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送到他們手中,並送去了慰問信、慰問金、慰問品,向全縣所有健在的志願軍老兵致以崇高敬意和親切問候。
  • 【抗美援朝70年·老兵】巴流海:我們不怕死,怕物資沒有按時運到
    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映象網記者來到抗美援朝老兵的身旁,聆聽他們的抗美援朝故事,還原那段戰火紛飛的浴血歲月。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致敬英雄「老兵」。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映象網記者探訪90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巴流海,追憶崢嶸歲月,聆聽戰鬥往事。1950年10月,應朝鮮政府的請求,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鐵路是運輸戰時物資的重要交通方式,為確保後勤物資順利到達,鄭州機務段成立「鐵路職工志願抗美援朝預備隊」,召開抗美援朝動員會,年僅19歲的巴流海主動請戰。
  • 2020年 尋找抗美援朝老兵(五) 我在朝鮮修機場
    今天,讓我們一起尋找這些為祖國奮戰的抗美援朝老兵,聆聽他們講述過去的故事,共同喚醒那段紅色的記憶。在東河人民公園眾多的舞蹈方陣中,90多歲、身姿仍然矯健的崔俊是其中「最靚的仔」。經歷過戰爭歲月的磨礪,這個活力四射的老人也成為大家眼中的一個傳奇。
  • 入伍第一天發的碗跟了他71年,數名抗美援朝老兵回憶當年歲月
    入伍第一天發的碗跟了他71年,數名抗美援朝老兵回憶當年歲月:槍林彈雨中穿越生死線 10 月 23 日,在湖南省榮軍醫院榮軍休養中心及老兵家中,回憶起抗美援朝,老人們依然激動萬分," 文藝兵也能上前線。" 綠色小搪瓷碗,老兵用它吃飯 71 年 " 這是我的老夥計,跟著我 71 年了。"89 歲的吳先聲說。
  • 90歲抗美援朝老兵患主動脈瓣重度狹窄,醫生為他換了「心門」
    昨天,14時30分左右,在北京安貞醫院,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手術,患有主動脈瓣重度狹窄的90歲抗美援朝老兵徐大爺被順利推出手術室。手術中,周玉傑、來永強和張純等幾位教授認真分析瓣膜植入後的位置和效果。這一次,醫院通過先進的微創介入手術——經股動脈主動脈瓣植入術,為老人生病的心臟換了一扇「門」。
  • 「暖冬行動」為抗美援朝老兵送溫暖
    12月18日,由蘭州市文明辦、蘭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蘭州晚報》共同發起的2020年「暖冬行動」將關懷送到抗美援朝老兵身邊。蘭州市青年志願者協會的志願者們帶著羽絨服、生活用品等愛心物資來到5位抗美援朝老戰士家中,用關愛致敬這些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老兵,聆聽他們講述那一段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重拾那份永垂不朽的榮光。當天早上,志願者們準備好愛心物資,來到了抗美援朝老兵郭廷禮的家。「郭爺爺,我們來看望您啦。」一進門,志願者們一邊打招呼,一邊把沉甸甸的物資放到客廳的桌子上。
  • 86歲抗美援朝老兵喜遷新居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86歲抗美援朝老兵喜遷新居 2020-12-10 0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一個默默離去的抗美援朝老兵
    「沒了,都沒了……」  三個多月後,這位跟老戰友朱彥夫一樣,在朝鮮戰場上失去雙手雙腳的老兵去世。與人生抗爭了一輩子的侯方仁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不用轉院,我沒病。」  這一輩子,他沒有軍功章,只有兩塊榮譽勳章,但他應該被我們銘記。  時光荏苒,當這些承載著一段段歷史的老兵相繼離去,這段歷史卻以更清晰、更真實的面貌向我們內心走來。
  • 天津地鐵終於傳來好消息,濱海新區迎來大利好!
    1一向進展很慢的天津地鐵,這次終於傳來了好消息:3月5日,有天津媒體從保稅區管委會了解到:天津地鐵Z2線將途經天津空港經濟區並在區域內設立3個站點。項目建成投用後,將極大的方便空港居民前往天津市區和濱海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