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_
_
圖為抗美援朝老兵葛金元
10月19日,90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葛金元在接過濱海新區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送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時,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從座椅上站立起來,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_
68年前,年輕的葛金元參加了抗美援朝出國作戰,成為了抗美援朝志願軍24軍72師的一名軍醫。如今,已屆耄耋之年的他是濱海新區為數不多還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
在家中,葛金元接受了記者的專訪。這位老人親身經歷並見證了那段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光輝歷史。
回憶崢嶸歲月,葛金元重複最多的話就是「我是一名老兵,更是一名共產黨員,國家哪裡需要我,我就到哪裡去。」正如他所說的那樣,從戰爭年代到和平時期,葛金元始終保持著革命老兵艱苦奮鬥的英雄本色和無私奉獻的紅軍精神。
葛金元曾經的軍功章和證書
參軍報國點燃拳拳赤子心
葛金元出生的上世紀30年代,正是中華民族飽受戰亂苦難的時期。1943年,江蘇遭遇日軍大掃蕩,13歲的他帶著妹妹回鄉下避難,也因此對侵華日軍之殘暴、紛亂戰火之無情,有了最直觀的認識。
「有一次鬼子來掃蕩,我帶著7歲妹妹四處躲藏,不敢走大路,只能從莊稼地裡往鎮外跑,在莊稼地裡我和妹妹總能看見老百姓和新四軍戰士的屍體,我們當時心裡很害怕。」葛老回憶說,「走了一個多小時10多裡路,到了封家集這個村莊,當時又餓又累,看見一個老奶奶,她端了一大碗菜粥給我和妹妹吃。真的想再見見那個救了我們命的老奶奶。後來鬼子跑了,我和妹妹才敢走大路回家。」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蘇中戰役中,華中野戰軍在江蘇中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進攻而連續進行了七次作戰,因而又稱為蘇中「七戰七捷」。這場戰役的大獲全勝,點燃了年輕的葛金元參軍報國的拳拳赤子心。但是由於年紀小,為了躲避戰亂,父親把葛金元送到常州當學徒。直到1950年12月,20歲的葛金元才終於如願以償應徵入伍,去了24軍衛生學校學習。「我一直就想當兵,當時剛好趕上抗美援朝,我義無反顧地應徵入伍,本來計劃在衛生學校學習兩年時間,後來因為抗美援朝就提前畢業了,我和衛校六個同學被分到了24軍72師。」葛老對記者說。
葛金元年輕時的照
奔赴前線戰場條件艱苦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就像歌中唱的那樣,1952年9月12日,葛金元隨著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吉林省集安市宣誓後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由於當時朝鮮的戰事比較激烈,部隊只能白天隱蔽休息,夜裡整裝行軍。
「每天夜間大部隊都要在砂石路上行軍50多公裡,近一個月的時間,我走壞了兩雙力士牌球鞋,最後幾天又累又餓,戰士們都是咬牙堅持。」葛老說,雖然艱苦,但朝鮮老百姓都很熱情,路上每到一處都會給他們做飯吃,深深地溫暖了他們的心。
雖然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朝鮮戰場的艱苦條件,還是超出了葛金元的想像。住的是簡易的平房,房屋內都是土地,在朝鮮這樣寒冷的地方,晚上脫鞋睡覺,早上鞋子就會凍在地上。雖然葛金元身處戰略後方,但前方作戰激烈,作為部隊裡僅有的幾名軍醫,為了治療傷員他經常幾天幾夜不能合眼。
槍林彈雨遊走於生死邊緣
即使條件如此艱苦,當時年輕的葛金元沒有絲毫退縮。他漸漸從一名新兵成長為真正的戰士,堅毅勇敢。然而一次執行任務,讓這位錚錚硬漢流下了男兒熱淚,更讓他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有一次我騎馬去軍隊後勤送文件,走了100多公裡,由於中途車馬勞頓,在一個村子的一戶人家休息調整,這戶人家的孩子還幫著餵馬,家裡還養著一隻可愛的小狗。我休整之後出發去了軍部。第二天回來的時候,又經過了這個村子,可是之前那戶人家的房屋已經被炸為平地,只有那隻小狗在廢墟上,來回地搜尋一家人。我心裡特別難受,至今都能想到這一戶無辜老百姓一家人的情形,時常懷念他們。」葛老說。
朝鮮老百姓的流離失所,深深刺痛了葛金元的心,更讓他憎惡這場戰爭。他申請到更前線,更危險的地方去。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的故事曾經感動了無數觀眾。人們為堅守八連戰士義無反顧、捨生忘死的精神潸然淚下。而不為人所知的是,葛金元和他所在的24軍72師,也與上甘嶺所在部隊一起經歷了一次次的槍林彈雨,遊走於生死邊緣。
葛老告訴記者,「我們部隊主要是給上甘嶺所在部隊運送戰備和生活物資,每次出動兩輛汽車或者馬車,就要配備一名醫務人員,每當我們的供給部隊到達美軍封鎖線的時候,只能在開炮間隙迅速通過封鎖線,按照這個規律,連馬匹也都知道封鎖線危險的存在,馬不停蹄地飛奔過封鎖線,過了封鎖線馬匹就不跑了。朝鮮的老百姓,隨時搶修封鎖線被炸毀路段。」
戰爭給身心都留下深深烙印
由於年代久遠,已經90歲高齡的葛金元老人,很多事情漸漸有些淡忘了。然而,那場戰爭給他身體留下的烙印,卻如影隨形地跟隨了他60多年。就如那場戰役和他犧牲的戰友一樣至今難以忘懷。
「1953年5月一天,部隊組織戰士觀看電影,由於觀看電影的場地不夠封閉,亮光被敵人的轟炸機發現,隨之美軍進行了轟炸,在被轟炸的過程中,班長和其他戰友迅速轉移,為了掩護腿部有傷的老排長撤退,我的腿部被數枚流彈擊中,負了傷,而老排長在這次轟炸中光榮犧牲。」葛老眼含熱淚地講述了當時的情景。
在那次戰役中,葛金元榮獲了三等功,至今他雙腿上的這兩排彈孔依然清晰可見。而葛老對那場戰爭的記憶不光只有傷痛,更有無限的思念和緬懷。「我們那會兒都抱著犧牲的想法,沒想著回來,我們從衛校一起參戰的7個人當中只有我一個人回來了,他們都犧牲在朝鮮戰場上了,至今還時常想起這些戰友的音容笑貌。為了祖國和人民他們永遠留在了朝鮮,國家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對黨和人民的忠誠與奉獻始終不變
1953年7月27日,歷時三年的韓戰終於宣告結束。那是葛金元最為終生難忘的瞬間。即使60多年過去了,激動之情依然溢於言表。「當時所有的炮往敵人陣地齊發,打了兩個小時,心裡真是很痛快。轉天早上我們看到汽車在馬路上走,感覺奇怪,以往白天汽車不會這樣自由行駛,後來中午收到通知,美軍停戰了,我們心裡高興的啊,眼淚都下來了。」葛老說,之後他又在朝鮮待了兩年,1955年10月30日,他同最後的六個師回國,回來的路上,火車每到一站,朝鮮老百姓都熱情歡送。
1955年,葛金元從部隊轉業到濱海新區,做了一名社區醫生。從部隊到地方,葛金元的崗位、身份一再改變;唯一不變的是他對黨和人民的忠誠與奉獻。
「那會兒麻疹厲害,我主要負責這一片的麻疹防治工作,每天接診30多個病人,雖然任務比較重,但我盡心盡力,不管晚上白天,只要有病人我都會隨叫隨到,告訴他們怎麼處理。」葛老回憶說。
翻開葛金元的獎章、證書以及老照片,從戰爭年代到和平時期,處處閃現著屬於他的無上榮耀。作為一名戰士,葛金元不畏生死、勇往無前;作為一名醫生,他救死扶傷、深受病人信賴。從葛金元身上,人們看到了不改初心、淡泊名利和克己奉公,看到的是一個共產黨員的英雄本色。
葛老頗有感觸地說:「現在我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過上了好日子,感謝祖國、感謝黨,沒有忘記我們這些老戰士,還給了我們這麼高的榮譽。雖然我現在上了點年紀,但還是想為國家為濱海新區做點事情。」
來源:津濱海客戶端
濱海網信公眾號
微信號 : tjbhwx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天津濱海新區90歲抗美援朝老兵葛金元:國家哪裡需要我 我就到哪裡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