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環遊記》,這個中文譯名有著典型的皮克斯動畫中文版的印記。
在2017年電影上映前,這樣一個中文譯名傳入耳朵裡面的時候,也許很多人像我一樣並不是對這部動畫片有多高的期待值。
電影上映後,卻看哭眾人,迎來一片好評。豆瓣上高達9.1的評分已能證明。
關於皮克斯動畫的譯名倒可以說道說道。從《玩具總動員》開始,就在「總動員」上不厭其煩,儼然像個系列。
但這樣的譯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普通觀眾對它的興趣度和關注度,比如在國內都未曾上映的《機器人總動員》,有多少人因為這個譯名和看似幼稚的海報而錯過這部堪稱最好愛情電影之一的佳作。
而它的英文名是《WALL.E》,也就是機器人的型號。
另一部贏得讚譽的《飛屋環遊記》英文名是《UP》,這次的《尋夢環遊記》是要開啟了新的譯名系列,而它的英文名是《COCO》。
至於為什麼英文是這個名字,相信看過的朋友都會有恍然大悟之感。
中英文片名的差異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詮釋電影所要表達內核的層次差異。《COCO》很直接,但《尋夢環遊記》還是沒能汲取到影片精髓。
有豆友將其譯為《冥冥之中》倒是有幾分意思。
一部童心滿滿的成人向動畫電影
中國觀眾受習慣的影響,一直對動畫抱有低齡單純甚至幼稚的固有看法,畢竟充斥在電視螢屏上的動畫受眾的的確確是低幼兒。
動畫片早已不再簡單地與兒童片畫上等號,有識有志的中國電影人也在做出自己的努力。
近幾年來從《大聖歸來》開始,經歷了《大魚海棠》《大護法》《白蛇:緣起》的一路口碑向好,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現象級爆款,國產成人向動畫終於讓人看到了希望。只不過無論是工業水平還是創意劇作能力與好萊塢的差距依然顯而易見。
動畫片可以成人向,但動畫片這樣的表現形式註定了有一樣東西還是應該保留。什麼樣的故事和題材更適合用動畫的方式展現,什麼樣的人物形象是動畫更為需要,什麼樣的精神內涵更應該由動畫傳遞。
可以不低幼,但也不宜太陰鬱;可以不單純,但也不宜太世故;可以不光明,但也不宜太黑暗。結局最好圓滿,人物最好活潑,形象最好討喜。
總而言之,最應該保留的東西應該就是一份童心吧。
皮克斯的動畫就總會保有一份童心。觀看的過程,就是觀眾找回童心的過程。在童心的映襯下,現實世界的種種悲歡離合才顯得更為動人,童心也就變成了更純粹更剔透的充滿真善美的良心。
這種直擊人心的精神和情感傳遞超越了國家、種族和語言,是人性所共通,是人類所共有。
《尋夢環遊記》的故事雖然以墨西哥的文化為背景,其實傳遞的還是人類共通的體驗和情感。
它以少年的視角,去往構想出來的亡靈世界,探討夢想與家庭的主題。
有關亡靈世界的動畫,有過蒂姆·波頓的《殭屍新娘》和《聖誕夜驚魂》,有過亨利·塞利克的《鬼媽媽》。可它們總有些陰森甚至可怖。
皮克斯則一如既往的保留了它合家歡的風格,哪怕是鬼魂出沒的世界,也一樣五彩繽紛,歡樂異常。
對死後世界的探尋,本身就與低幼無關,還顯得有點沉重。但在皮克斯的演繹下,它保留著歡快與童趣,卻透出濃濃的感動,更是對人們一次意味深長的死亡教育。
夢想重要,還是家人重要
一個小男孩要追尋自己的音樂夢想,卻遭到家族的反對,成為故事的起因。
這樣的開始,讓人很自然的以為又是一個克服困難夢想成真的故事,夢想一定是這類故事的主題。
我們總是喜歡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追夢似乎成了很多人立的最大Flag,不管是音樂還是創業,一切都要為夢讓路,一切都在所不惜,一切都拋之腦後,這也是成功學一直鼓吹的方式。
可越往後,夢想更多成了藉口,而不再是目的。
當人們都以為故事也要這樣發展下去時,皮克斯卻在用它特有的方式探討了在這樣的追夢道路上人們所失去的東西。
小男孩來到亡靈的世界,見到了先祖的親人。繼續追夢,見識了更多,了解了真相,也終於成長和領悟——什麼對他來說才更為重要,夢想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這樣的故事絕對不落窠臼,免於俗套,但仔細想想,還是皮克斯一如既往傳遞的那些精神內核和情感依託——親情與愛,成長與和解,夢想與現實。
墨西哥人本就是十分注重家庭的民族,用這樣的文化做背景自有其深意。
親情,維繫家人之間最厚重最天然最無法割裂的情感,又遠遠難以用簡單的親密和睦友愛互助可以形容和描述。
多少親人至親並非至愛,多少親人互不理解少於溝通,多少親人手足相殘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連這部動畫片裡都一度有這樣的情況。
可這是否應是多數和常態,家人之間能否真正做到相互理解彼此妥協,是否血緣就一定是某些非分無理要求的天然依據?
小男孩在追逐夢想的路上,與家庭和親情發生了激烈的衝突。這種類似的矛盾簡直司空見慣。
最終,他的夢想與家庭達成了和解。但前提是那些真相被揭開,每個家族成員都理解了對方。
理解是和睦的前提,親情是和睦的保證。
而理解應具備的條件是相處和交流。缺少理解的親情,並不能長久維繫甚至會淡化。
終有一天,家族越來越大,家越分越多,從此親情不在。就如幾百年前一姓是一家,而如今呢?
在家庭和夢想之間,很多人是實現了夢想之後才想到虧欠了家庭,要回歸家庭。夢想實現之前,定要離家遠走,奮不顧身的。
動畫片裡的艾克託不也正是如此嗎?小男孩米格只是在故事裡經歷一番後早早明白了這個道理。而家人的理解,又讓他的夢想不至於破滅。
亡靈世界就是成人世界的異化
這一點也是這部動畫成功的地方之一。
成人世界本就不是處處光明,一片祥和良善。亡靈世界也是如此,雖然看起來那麼色彩斑斕溫暖明媚,還把骷髏的形象塑造地難得的既真實又不可怖。
但這個世界也依然有著如人世間一般的陰暗與險惡,悲涼與無奈。亡靈世界不是好人的天堂或者壞人的地獄,就是另一個人間。
終極死亡的概念是為了關聯活人世界的不被遺忘。諷刺的是,被更多人記住的未必是好人,被遺忘則是普通人難逃的宿命。
小男孩米格的家族照片總歸有最頂上的一個,再往前數的祖輩早已沒有了牌位。
這也沒有什麼可悲哀的。人類的歷史能傳世的名字不管是流芳還是遺臭都萬中無一。
至少通過這部動畫,我們要更深刻的明白一個道理:歌唱的好壞跟人品的好壞完全不相干。所以我們告訴孩子們:偶像追星這個事情真的是要慎重,千萬不能身陷其中無法自拔。
說了半天,似乎《COCO》帶給我的感想都這麼沉重。其實,我跟很多人一樣,看到最後也是淚目的。
細想後的如上感受,也是另一種對世事無常和人間百態的唏噓感嘆。這也正是這部動畫電影的厲害之處。
作為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油膩男當然明白,親情的力量依然是所有情感中最重的。尤其是父母與子女,這種愛世間最為純粹。
而這部電影中最為突出的也是父女情,更是其淚點所在。所有身為父母之人,很難不被最後的場景打動。
這當然就是皮克斯所要倡導和傳遞的內核,以家人為重,以親情為先。家才是夢想的港灣,既是起點,又是終點,在此揚帆,在此泊船。
家人之間,血脈相連,情感天然,但更重要的是長久生活中的彼此理解和相互扶持,才能稱得上溫馨和睦之家,才是真正的港灣。
動畫片畢竟是動畫片,它必然要用童心融入其中,結局終要溫暖圓滿。
它告訴我們,要用真誠和善意面對家人,面對世界,去消解一絲汙濁,增添一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