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旺
2015-04-27 14:32 來源:澎湃新聞
1955年4月18-24日,史上首次由亞非國家發起的會議在印尼萬隆舉行,史稱萬隆會議。六十年後,亞非國家領導人再次匯聚雅加達,共同紀念萬隆會議召開六十周年。六十年,一甲子,世界早已不是曾經的那個世界,中國也不再是過去的中國了。
當年參加會議的二十九個國家,有些早已不復存在(如越南國),有些早已不是曾經的那個國家(如巴基斯坦被肢解成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南北葉門合併成一個國家),有些早已經發展成富國強國(如日本),有些還仍然處在國家秩序的重建之中(如伊拉克)。似乎,當年剛剛完成獨立任務的「難兄難弟們」,早已經分化成不同的「階級」了。
然而,不論是2005年紀念萬隆會議五十周年的亞非峰會,還是2015年紀念六十周年的本次峰會,都有一百多個國家參加,場面極盡熱鬧。這是為什麼?
「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這是中國外交的總體布局。官方表述稱,「通過與發展中國家的全方位外交,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才能夯實中國外交的基礎」。1984年,鄧小平在會見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時明確指出:「中國永遠屬於第三世界。中國現在屬於第三世界,將來發展富強起來,仍然屬於第三世界。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
六十年,繁花落盡,洗盡鉛華。不論是中國,還是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以情感與意識形態熱情為紐帶的「革命豪情」都逐漸消退。六十年,歷史也教會了絕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反帝、反殖的外交激情要依據現時的國家利益為基礎,不能以「意識形態熱情」為標準。這也就註定了,它們再也「擰不成一股繩」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第三世界」根本就算不上一個具有鮮明共同特徵的國家集團,不論是政治、經濟還是外交,都已經日益多元化了。而我們迄今談及「發展中國家是基礎」,貌似仍在想著如何採取統一的發展中國家政策。
「第三世界」涵蓋數量之眾雖超乎想像,卻分布在不同的地緣政治板塊當中。而每個地緣政治板塊都有它自己相對固定的重要「玩家」,它們才是塑造地區格局和規則的關鍵。大國是國際政治舞臺的主角,這是國際政治幾千年來的本質,違背這種基本常識行事就必然吃虧。南亞的印度、東南亞的印尼、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北非的埃及、阿拉伯世界的沙特、西亞的伊朗……,它們是「第三世界」不同板塊的「主角」。更加重視它們在地區板塊中的影響,構建所謂「戰略支點」,應能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外交上最大範圍地團結「第三世界」的同時,應該根據不同國家與中國利益的契合度,採取區別對待的外交政策。換言之,我們的眼裡,應該沒有統一的「第三世界」存在,只有各個獨立的國家。
同樣基於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整體想像,我們不乏「第三世界」普遍特徵的宏觀研究,卻鮮有國別特殊性的把握。以前的「走出去」戰略,到現在的「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涉及的「第三世界」如此之多,卻缺乏對它們的實地研究。不論是越南、斯裡蘭卡、泰國、墨西哥、委內瑞拉,似乎都遭遇了這樣的反思過程。所以,還是得乘著「智庫建設」的熱潮,從資金、制度上保障研究機構對亞、非、拉的長期實地、國別的研究,培養出一批真正的國別問題專家,而不是國際問題專家。
最後,也許並非是最不重要的,中國的「治國理政」需要柔性介紹給「第三世界」。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經濟建設,以及更早時的國家建設(nation-building),才使中國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儘管它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現時面臨的治理更加嚴峻。但是,它實現了基本的人權,實現了現代化,所以才使得「北京共識」、「中國道路」應運而生。相比於同時獨立的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中國更有理由堅持「三個自信」,它同時為現代國家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歷史借鑑,以致於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中似乎都肯定了中國道路的價值。柔性推廣中國「治國理政」的經驗,不僅是增強我們內部「三個自信」的需要,也是提高中國國際地位、重塑世界政治理念和規則的需要。
(作者系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教授、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第三世界,萬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