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存在「第三世界」嗎?

2020-12-20 澎湃新聞

現在還存在「第三世界」嗎?

林民旺

2015-04-27 14:32 來源:澎湃新聞

當地時間4月24日,在印度尼西亞參加亞非領導人會議的各國領導人來到萬隆,紀念萬隆會議召開60周年。

       1955年4月18-24日,史上首次由亞非國家發起的會議在印尼萬隆舉行,史稱萬隆會議。六十年後,亞非國家領導人再次匯聚雅加達,共同紀念萬隆會議召開六十周年。六十年,一甲子,世界早已不是曾經的那個世界,中國也不再是過去的中國了。

       當年參加會議的二十九個國家,有些早已不復存在(如越南國),有些早已不是曾經的那個國家(如巴基斯坦被肢解成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南北葉門合併成一個國家),有些早已經發展成富國強國(如日本),有些還仍然處在國家秩序的重建之中(如伊拉克)。似乎,當年剛剛完成獨立任務的「難兄難弟們」,早已經分化成不同的「階級」了。

       然而,不論是2005年紀念萬隆會議五十周年的亞非峰會,還是2015年紀念六十周年的本次峰會,都有一百多個國家參加,場面極盡熱鬧。這是為什麼?

       「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這是中國外交的總體布局。官方表述稱,「通過與發展中國家的全方位外交,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才能夯實中國外交的基礎」。1984年,鄧小平在會見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時明確指出:「中國永遠屬於第三世界。中國現在屬於第三世界,將來發展富強起來,仍然屬於第三世界。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

       六十年,繁花落盡,洗盡鉛華。不論是中國,還是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以情感與意識形態熱情為紐帶的「革命豪情」都逐漸消退。六十年,歷史也教會了絕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反帝、反殖的外交激情要依據現時的國家利益為基礎,不能以「意識形態熱情」為標準。這也就註定了,它們再也「擰不成一股繩」了。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第三世界」根本就算不上一個具有鮮明共同特徵的國家集團,不論是政治、經濟還是外交,都已經日益多元化了。而我們迄今談及「發展中國家是基礎」,貌似仍在想著如何採取統一的發展中國家政策。

       「第三世界」涵蓋數量之眾雖超乎想像,卻分布在不同的地緣政治板塊當中。而每個地緣政治板塊都有它自己相對固定的重要「玩家」,它們才是塑造地區格局和規則的關鍵。大國是國際政治舞臺的主角,這是國際政治幾千年來的本質,違背這種基本常識行事就必然吃虧。南亞的印度、東南亞的印尼、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北非的埃及、阿拉伯世界的沙特、西亞的伊朗……,它們是「第三世界」不同板塊的「主角」。更加重視它們在地區板塊中的影響,構建所謂「戰略支點」,應能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外交上最大範圍地團結「第三世界」的同時,應該根據不同國家與中國利益的契合度,採取區別對待的外交政策。換言之,我們的眼裡,應該沒有統一的「第三世界」存在,只有各個獨立的國家。

       同樣基於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整體想像,我們不乏「第三世界」普遍特徵的宏觀研究,卻鮮有國別特殊性的把握。以前的「走出去」戰略,到現在的「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涉及的「第三世界」如此之多,卻缺乏對它們的實地研究。不論是越南、斯裡蘭卡、泰國、墨西哥、委內瑞拉,似乎都遭遇了這樣的反思過程。所以,還是得乘著「智庫建設」的熱潮,從資金、制度上保障研究機構對亞、非、拉的長期實地、國別的研究,培養出一批真正的國別問題專家,而不是國際問題專家。

       最後,也許並非是最不重要的,中國的「治國理政」需要柔性介紹給「第三世界」。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經濟建設,以及更早時的國家建設(nation-building),才使中國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儘管它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現時面臨的治理更加嚴峻。但是,它實現了基本的人權,實現了現代化,所以才使得「北京共識」、「中國道路」應運而生。相比於同時獨立的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中國更有理由堅持「三個自信」,它同時為現代國家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歷史借鑑,以致於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中似乎都肯定了中國道路的價值。柔性推廣中國「治國理政」的經驗,不僅是增強我們內部「三個自信」的需要,也是提高中國國際地位、重塑世界政治理念和規則的需要。

       (作者系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教授、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第三世界,萬隆會議

相關推薦

評論(34)

相關焦點

  • 關於第三世界發展學的讀書筆記
    曾經主導世界經濟走向的G7,在一句「G7會解散嗎」*丁一凡.G7會散架嗎[N].環球時報,2018-06-06(14).的質問中似乎有些搖搖欲墜了。 現在美國到處霸了地方,它要保護這些地方,力量就分散。蘇聯要對付的地方也多,歐洲、地中海、阿拉伯世界、中東、南亞、中國、日本、美國。它的事情也不好辦呢。 (美蘇)協議可能有,但是我看不那麼鞏固。一是暫時的、同時是騙人的。骨子裡頭還是爭奪為主。爭奪的結果最後可能會武力解決,暫時還不會,現在都在講和平。
  • 衛庶:關於第三世界發展學的讀書筆記
    曾經主導世界經濟走向的G7,在一句「G7會解散嗎」1的質問中似乎有些搖搖欲墜了。現在美國到處霸了地方,它要保護這些地方,力量就分散。蘇聯要對付的地方也多,歐洲、地中海、阿拉伯世界、中東、南亞、中國、日本、美國。它的事情也不好辦呢。(美蘇)協議可能有,但是我看不那麼鞏固。一是暫時的、同時是騙人的。骨子裡頭還是爭奪為主。爭奪的結果最後可能會武力解決,暫時還不會,現在都在講和平。
  • 美國像是第三世界新領袖
    小國效應在當今世界的凸顯,折射了大國政治存在的問題。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奉行「國內事務優先」的原則,不大情願承擔國際責任,每逢國際社會有紛爭,完全按照美國自身利益行事,在客觀上給「小國效應」提供了行動空間。  中國有句古話,「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有一些過去雖然不靠美國撐腰打氣的國家,一見美國不負責任便覺得有機可乘,趁亂挑起島嶼爭端,製造熱點摩擦,搶奪能源資源。
  • 關於第三世界發展學的讀書筆記
    有這樣幾個要點: 世界實際上存在著互相聯系又互相矛盾的三個方面、三個世界﹔ 世界上有帝國主義存在,這種制度醞釀著戰爭。全世界是不安定的﹔ 第三世界國家強烈要求改變目前極不平等的國際經濟關系﹔ 要有國格。第三世界要發展自己的經濟,首要前提是維護政治獨立。
  • 這座城市號稱「第三世界首都」,滿街都是日本人,你知道在哪嗎?
    這座城市號稱「第三世界首都」,滿街都是日本人,你知道在哪嗎?最近幾年,我們的國家一直在變化發展,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開始慢慢的消費觀念的變化,很多人都喜歡到處旅行,特別是國外去,這是生活質量的一種象徵,所以大多數人的工作一定的時間結束。
  • 講座|新自由主義的絕境中,第三世界出路在哪?
    在發達國家內部,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的快速增長帶來了本國的收入不公,因為發達國家的工人同時還要面臨第三世界國家廉價勞工的競爭,因此在收入上收到壓制;但在第三世界國家,由於本國的廉價勞動力還遠未被耗盡,甚至於,小規模生產和傳統農業生產者在被納入到新自由主義的剝奪之後,廉價勞動力的相對規模還在增加,工人也因此處於非常低的社會地位中。
  • 對外援助能換來第三世界的尊重嗎?解讀蘇聯對外援助的真相
    史達林之後蘇聯國力日增,赫魯雪夫開始向第三世界提供援助,接受援助的國家已增至27個。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在第三世界廣泛培育親蘇勢力,到1981年蘇聯援助國已達64個,幾乎覆蓋所有第三世界國家。 蘇聯要花多少錢才能維持如此龐大的援助規模?這一數字在當時是保密的,即使蘇聯政府正式公布了一些數據,但卻被嚴重壓縮了。
  • 會議|「中國經驗」與第三世界的全球問題
    然而,最近數年來國際國內局勢的複雜變化卻在提醒所有的思考者,我們還不能過早的從」經驗」躍遷到「模式」,還需要更充分地認識「中國經驗」本身的複雜性,而且,由於中國更深刻地介入到全球事務之中,「中國經驗」需要在全球性的眼觀中重新定義和理解。
  • 發達國家與第三世界,誰應當承擔起環保責任?——從一本書說起
    正如戴蒙德在第十六章中「洛杉磯的生活」中考察的那樣,洛杉磯電車網絡在上個世紀初的衰敗使得洛杉磯人越來越依賴於汽車,龐大的洛杉磯人口再加上高耗能的汽車,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不但能源消耗量極其龐大,還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
  • 我為什麼要關注第三世界的老朋友?
    這個號關注的是「第三世界」的歷史和新聞事件。所謂的「第三世界」,其實已經是個過時的概念,當然在我看來,最初它也不符合世界人民大團結的基本精神。這裡我們只是借用一下相關表述,其所指代的也並不就是一些所謂的欠發達或是發展中國家,而是指那些近代以來受到「西方化」、「現代化」、「全球化」等各種浪潮衝擊的地區和國家。我所感興趣的也並不是當地本身,而是當地人回應時代挑戰的過程。
  • 名詞解釋:經濟世界、新興工業化國家、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國人口統計學家阿爾弗雷德·索維提出的,它作為一個新的世界統治範疇使用,泛指戰後新建的不結盟國家, 逐漸的第三世界被用來泛指西方發達國家以外的發展中國家。-----------------------------1952年8月14日,法國經濟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阿爾弗雷德·索維(Alfred Sauvy)在《觀察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第三世界」。
  • 發現東亞(四七)︱作為第三世界的「亞洲」
    中國把反霸反殖當作歷史使命,積極推動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做出拒斥冷戰格局的另類選擇。從1950年代中國就提出並貫徹著「和平共處」的新國際關係準則,到1974年毛澤東完成了「第三世界」論述,這些原則和理念到今天已經被廣為接受。
  • 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是天然盟友
    □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田文林  這些年來,儘管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有所提高,但中國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定位始終沒變,替第三世界仗義執言的立場也沒有改變。
  • 牛軍評《贏得第三世界》:在「世界南方」的中美競爭
    書名就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國際冷戰史研究新趨勢的最有代表性的傑出著作、現在哈佛大學任教的文安立(Odd Arne Westad)教授的名著:《全球冷戰:美蘇對第三世界的幹涉與當代世界的形成》(The Global Cold War-Third World Interventions and the Making of Our Times)。
  • 毛澤東國際戰略中的第三世界因素
    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局勢的演變,1970年毛澤東在接見非洲客人的時候,指出亞非拉是第三世界,第一次明確中國屬於第三世界。1974年2月,毛澤東在會見尚比亞總統卡翁達的時候再次說,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我們是第三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從而明確地提出了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
  • 與中國比,美國屬於第三世界?
    其中,《紐約時報》刊發了著名專欄作家託馬斯·弗裡德曼的一篇文章,被國內媒體廣泛轉載,轉載的標題是《與中國比美國是第三世界》。     對待外國人的意見,我們有自己的標準,原則上是甄別其用意,擇善而收。但這個原則操作起來並不容易,通常到後面,就成了批評的意見大都不善意,聽得進去的都是順耳之言了。
  •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長C.N.R.Rao教授演講(全文)
    新浪科技訊 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500多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際組織代表及特邀代表,於10月16日至19日會聚北京,參加第三世界科學院第十四屆院士大會、第九次學術大會暨建院20周年紀念大會、第三世界科學院科學組織網絡第八屆大會,共商發展中國家科技發展大計。
  • 「環境正義」:理解第三世界環境史的一把鑰匙
    比如霍亂這種流行病,現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僅有零星個案,但在加勒比海島國海地卻持續肆虐。另一方面,面對共同的環境問題,不同人群付出的代價並不相等。比如當前的氣候變化問題,從歷史上看,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更多是由發達國家的經濟活動造成的,但是與氣候變化相應的極端氣象災害、海平面上升及異常的生物傳播現象,卻更多禍害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發展中國家的人口。
  • 這座城市號稱「第三世界首都」,滿街都是日本人,你知道在哪嗎
    中國的社會在不斷進步,經濟也在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改善,可以說今天的中國與幾十年的中國面貌有著天壤之別,現在的中國是許多外國人的理想居住地,大量的外國人來到中國生活工作,其中就有一座城市被譽為「第三世界首都」,滿大街都是日本人。
  • 殷之光| 國際主義:從第三世界獨立歷史出發的普遍性世界秩序敘事
    這種來自第三世界內部的緊張間接造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萬隆會議上所面對的局面。以伊拉克、伊朗為主的一些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充滿敵意;以埃及等新成立的阿拉伯民族國家為代表的一些國家則對新中國持相對中立甚至是友好的態度。這種矛盾並不能被簡單地認為是冷戰時期兩個陣營之間的鬥爭。相反,這種矛盾更多體現了第三世界對霸權秩序的差異性反應及其內在的政治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