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聯:綠肥紅瘦,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被譽為「千古第一女詞人」,佳作很多,昨天再讀其作品時,偶從兩首詞裡想到一副上聯,苦思沒有一個好的下聯,請諸君對下聯:
上聯:綠肥紅瘦,人比黃花瘦
下聯:(請君賜教)
我的上聯分別來自李清照的兩首詞,前半句出自《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綠、紅為顏色詞,肥瘦為一組反義詞,後面半句來自《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緊接上句說紅(花)瘦,那人比黃花還瘦(憔悴)。黃花,黃是顏色詞,黃花也是菊花的別稱。自己冥思苦想半天,然後發現自己對不上來。哈哈哈,自古民間多才人,請諸君賜教!
原詞簡析
如夢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白話譯文
昨夜雨雖然沒下幾滴,但風卻卻又急又猛,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昨夜宿醉全部消盡。我問那正在捲簾的侍女:院子裡海棠花現在怎麼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唉,你可知道,你可知道,經此風吹雨打,應該是綠葉得到雨水滋潤更加繁茂,紅卻花凋零了。
簡評
這首《如夢令》,有人物——詞人與侍女,有場景——宿醉後醒來,侍女入屋伺候,還有對白——關於海棠花的問答,簡直一出活生生的生活小短劇,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詞人為何宿醉不得而知,從後面是否可以猜測如蘇軾那樣因為愛惜海棠花,所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所以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問海棠花。借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回答的小小不滿,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怎麼會知道,經過風雨洗禮,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並非親眼所見,所以說話時要留有餘地。同時,也表明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而女性的青春何嘗不是如此呢?惜花也是在嘆息自己。
醉花陰宋·李清照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白話譯文
薄霧瀰漫,雲層濃密,日子過得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嫋。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
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莫要說清秋不讓人傷神,西風捲起珠簾,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詞背後的小故事
這首詞是李清照思念離家的丈夫之作。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婚後不久,丈夫便「負笈遠遊」,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崇寧二年(1103年)重陽節,她思念趙明誠,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傳說清照將此詞寄給趙明誠後,他讀完之後覺得妻子詞寫得太好了,但是又不甘心被比過,所以閉門謝客,關在家裡三天三夜未合眼,作詞50首,然後把李清照的這首詞混在裡面,請朋友來點評,朋友們看遍所以說,只有三句最妙「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嘆服。
簡評
「薄霧濃雲愁永晝」,這一天從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滿著「薄霧濃雲」,這種陰沉沉的天氣最使人感到愁悶難捱。實際上「一切景語皆情語」,愁雲籠罩的是她的內心。「瑞腦消金獸」一句,便是轉寫室內情景:她獨自個兒看著香爐裡瑞腦香的嫋嫋青煙出神,真是百無聊賴。「佳節又重陽」,王維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她於是更加思念丈夫,無人陪伴,徹夜難眠,時常驚醒。重陽節,本該一家人聚在一起賞菊飲酒,現在只有她獨自借酒澆愁。「莫道不銷魂」句寫的是晚來風急,瑟瑟西風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陣寒意。聯想到剛才把酒相對的菊花,花枝纖細瘦弱,在西風中搖搖晃晃。可是,這菊花仍然敢在秋風裡凌寒盛開,人則悲秋傷別,思念使得她比冷風中的花兒還要憔悴。以「人比黃花瘦」作結,新奇卻有自然,含蘊豐富。不免讓人想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可是,易安這裡大概是後悔讓丈夫遠遊了。
(我是小白讀詩文,如果喜歡請關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