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流淌的文化史詩——山東加快打造「大運河歷史文化長廊」

2020-12-21 新華社

新華社濟南4月15日電(記者孫曉輝)薄紗般的幕布後,一位老先生唱起了老運河的故事;琴聲一轉,舞臺出現街市茶肆、商販、商賈、皮影、雜耍……

大型運河民俗風情劇《我家就在岸上住》,生動再現了當年運河碼頭的獨特景象。

「這部風情劇就像一本活著的歷史教科書,讓我們回到過去,穿梭在老濟寧千年的繁華之中。」山東濟寧市民李興廷說。

濟寧號稱「運河之都」,處處流淌著深深的運河記憶。竹竿巷位於濟寧大運河南岸,當年漕運繁盛時,南方的漕糧船帶來了大量的南方竹子,巷名由此而來。竹藝,仍是許多人堅守的傳統手藝。

57歲的黃振一家在竹竿巷經營竹子、竹器已有三代,他從事這一行當有40多年。「我主要加工一些建築材料,大小竹竿多用於建築工地。很多顧客都是衝著竹竿巷的名號來的。」他說。

濟寧玉堂醬園是一家有300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是大運河文化融南匯北的代表。據濟寧市運河文化研究會會長杜慶生介紹,清朝康熙年間,蘇州的戴玉堂來濟寧經營醬菜,因為味甜沒有市場。後轉給別家經營,融合南北風味,微甜微鹹,成為味壓江南的貢品菜。

漫長的大運河沿線,臺兒莊格外厚重。這座在抗戰時期因「臺兒莊大捷」聞名世界的魯南重鎮,如今一派運河古城「一河漁火、十裡歌聲」的繁華景象。

漫步臺兒莊運河邊,不時見到古碼頭、古駁岸等水利設施,老街內日昇昌記、謝裕大茶行等老字號招牌林立,福建會館、山西會館等更是見證了當年商務的繁榮。這些年,臺兒莊對運河大鼓、柳琴戲、洛房泥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部分傳統運河美食進行了系統的挖掘和還原,讓遊客在領略優美的水鄉景色的同時,真切感受運河文化風韻。

山東是大運河流經的重要省份,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山東在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後著手打造「大運河歷史文化長廊」,串起散落的歷史文化遺存。目前,已經打造出汶上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臺兒莊古城、德州南運河段等一批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亮點工程。

位於濟寧市汶上縣的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3D影視展廳內,現代聲、光、電技術復原千年場景——從濟寧到臨清的古運河河道上,過往船隻像爬樓一般,沿著31道大小閘門向上緩慢攀爬,最終翻過水脊,匯入海河。

南旺分水樞紐是大運河全線科技含量最高的「心臟工程」,在規劃、建築和管理等方面代表了17世紀世界工業革命前土木工程技術的最高成就。正是因為它的存在,確保了明清兩代大運河連續500多年暢通無阻。

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在清朝末年荒廢,為了更好地做好南旺樞紐闡釋和展示工作,充分體現大運河南旺「水脊」的特點,汶上縣近年來在對文物進行優先保護的基礎上,注重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展示,打造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

「運河沿岸各個地域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景色,如果把運河比喻成一條項鍊,那麼這些文物古蹟就是一顆顆璀璨的珍珠,只有把這些珍珠串起來,才能從整體上呈現運河文化。」聊城大學運河研究院院長李泉說。

記者從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了解,「大運河歷史文化長廊」建設規劃將以大運河山東段8個河段、15處遺產點為中心,充分研究運河遺產的文化內涵特點,在尊重歷史、保持原貌的基礎上,以創新思路進行編制,以激活運河文化遺產潛力,展示大運河實際情況。(完)

相關焦點

  • 蘇州文化新地標!全力打造運河文化小鎮、大運河風光帶
    方文浜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主動作為,寫好保護、傳承、利用的運河文化大文章,全力打造高品位文化長廊、高效益經濟走廊、高顏值生態綠廊。區領導朱奚紅、周曉春、施國華參加調研。
  • 大運河「金線」串起散落遺產點「珍珠」——山東加快推進大運河...
    「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在清朝末年荒廢,為了更好地做好南旺樞紐闡釋和展示工作,充分體現大運河南旺『水脊』的特點,汶上縣近年來在對文物進行優先保護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展示,因此決定打造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白佔德說。  從著名的臨清鈔關、鰲頭磯,到光嶽樓、山陝會館,像南旺樞紐這樣的歷史遺存,目前在大運河山東段沿線並不鮮見。
  • 大運河(山東段)文化保護核心區:這18個縣
    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大運河貫通南北、溝通內外、聯通古今,促進了流域內儒家文化精髓與南北城市文明的極大融合,是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長廊,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千年大運河 流動的文化
    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總書記詳細了解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和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等情況。總書記為什麼要重點關注大運河?從這條文化長河中,我們能夠得到怎樣的啟迪?歷經千年,大運河如何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近年來,揚州利用三灣原有運河溼地資源,啟動建設3800畝的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搬遷企業、拆除碼頭、清理違建,實施水系疏浚、駁岸改造、溼地修復,生態環境極大改善。在揚州,一條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品味的文化長廊、高效益的經濟長廊,正展現在世人面前。
  • 許海燕:推動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
    原標題:推動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強調「要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
  • 臺兒莊聯手功夫動漫,打造偉大的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超級IP!
    來源標題:臺兒莊聯手功夫動漫,打造偉大的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超級IP! 5月28日,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人民政府聯合功夫動漫,舉辦「魯風運河 京杭明珠」山東·臺兒莊大運河動漫產業暨大運河超級IP啟動儀式。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千年大運河 流動的文化
    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總書記詳細了解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和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等情況。總書記為什麼要重點關注大運河?從這條文化長河中,我們能夠得到怎樣的啟迪?歷經千年,大運河如何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點擊收聽本期《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音頻
  • 構建大運河蘇州段精緻文化長廊
    大運河有2500餘年的歷史,綿延3000多公裡,是世界文化遺產,更是中華文明的標誌。蘇州是大運河沿岸商貿最繁榮、財富最聚集、生活最精緻、文化最高雅的城市之一。清波一脈通古今,開鑿於先秦時期的大運河蘇州段,不僅見證了江南的千載繁華,也承載了姑蘇城市的文化記憶。
  • 無錫淮安聯袂打造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雲上展現運河之美
    8月20日,主辦方召開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新聞發布會。 澎湃新聞記者 邱海鴻 圖大運河始鑿於公元前486年,已流淌了2500年。8月12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於深入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加快建設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臺等標誌性項目,辦好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打造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江蘇樣板」。
  • 安徽大運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及現實意義
    大運河作為皖北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是該地區核心文化品牌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大運河保障了江淮漕運和政權穩定。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正以另一種方式,給它曾經流淌過的江淮熱土帶來無上的榮耀。立足新時代,對安徽大運河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可為創新型文化強省建設提供重要歷史文化資源。   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 臺兒莊古城當選山東大運河文化旅遊產業聯盟理事長單位
    臺兒莊古城旅遊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玉珏宣讀了《聯盟產業發展倡議書》,以《文旅融合,打造運河文化傳承新高地》為題作案例分享,與各地的專家和企業代表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及文旅融合發展新趨勢進行了圓桌對話。山東大運河文化旅遊產業聯盟,作為推動區域文旅產業發展的新生代,必將為沿運旅遊、文化傳承、文化產業創新帶來全新的發展動力。同時,我們將充分發揮大運河文化帶的區位優勢,深化區域合作機制,凝聚發展共識,推動大運河文化帶文旅產業協同發展。
  • 打造「蘇州大運河文化會客廳」
    蘇州高新區推進陸家嘴·蘇州綠岸、滸墅關古鎮等項目蘇報訊(駐高新區首席記者 周建越)蘇州高新區正在運河邊建設「蘇州綠岸項目」,打造「運河味、運河埠、運河調、運河藝、運河尚、運河夢」風情片區。
  • 黃河、大運河、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東這樣建
    記者在12月8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山東發揮歷史資源優勢,不斷推進黃河、大運河、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斷完成工作體制機制,成立山東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專家諮詢委員會,建立了工作決策參謀和政策諮詢機制。
  • 展現大運河「百科全書」式文化內涵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綱要》以專門章節突出強調,要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突出大運河的歷史脈絡和當代價值,以此統領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並從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進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促進城鄉區域統籌協調、創新保護傳承利用機制等方面入手。
  • 看歷史溯運河文化 故城大運河博物館開館
    河北省文聯黨組書記解曉勇和中共故城縣委書記彭曉明共同為故城大運河博物館開館。   開館儀式上,著名文博專家單國霖先生、陶喻之先生作點評講話,他們認為,故城大運河博物館規模宏大,全面展示了大運河沿途的一些歷史、文化、經濟、政治。同時,博物館把歷史的文脈延續到了當代,包括近現代一些革命題材的作品在博物館裡也有所展示。
  • 福建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數字文化長廊
    福建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數字文化長廊 2015-11-24 22:49:10」展覽24日亮相福建省圖書館,這是福建首次向公眾展示該省正在打造的「海上絲綢之路數字文化長廊」概念框架及試驗演示系統的階段成果,也是第六屆福建省藝術節重要活動之一。
  • 山東省委召開文物保護工作、大運河(山東段)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山東省委召開文物保護工作、大運河(山東段)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專題會議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
  • 加快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加強重點項目引領和文化展示平臺建設。聘請專業設計機構,量身打造運河文化發展規劃。規劃建設「三館兩園一帶」為載體的大運河文化展示體系,科學、系統、客觀地展示大運河文化的歷史、科技、價值內涵。  打好文化旅遊牌,彰顯富有泊頭特色的地方人文風貌。
  • 共同保護,讓大運河歷史文化「經典永流傳」
    流淌千年、流經南北的大運河既孕育和承載了古老的運河文化、哺育了兩岸兒女,也見證了昔日漕運的繁榮與興盛,更為當代帶來了長久的歷史文化薰陶。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揚州考察調研。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總書記聽取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及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等情況介紹後指出,揚州是個好地方,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是國家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
  • 唱響大運河文化的「常州精彩」
    大運河孕育了常州的文化底蘊內涵,滋養了常州的經濟社會發展,是見證江南歷史變遷和文明演進的「活化石」。   千年運河,流向未來。  高質量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首要是「保護」。做好文化遺產保護是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前提。常州充分把握大運河常州段文化遺產的活態特徵,以敬畏歷史的態度,從根本上留住運河文化的「根」和「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