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農村物資貧乏,但人們在臘八喝粥這件事上,是非常看重的。
每年臘月,很多人家早早備下五色豆和紅棗枸杞,一到初八,就做粥吃。在臘八這天,小孩們會得到一件新衣裳,人們不能口出穢言,如果有誰髒話罵人,就會壞了運氣。
在我家,祖父祖母凌晨就起來燒火熬粥了,每年臘八我總是先聞到了粥香才醒來。跑去廚房一瞧,燒火的祖父,已滅了火,祖母開始將粥一瓢瓢舀到大瓷缽裡。那冒著灰白的氣,散發著濃鬱的香,聞著讓人掉口水。
吃粥前,祖父會燃香,做一番祭祀禮儀,然後全家才能吃粥。吃過粥後,人們該幹農活幹農活,該去趕集的就去趕集,日常生活沒多大變化,唯一變的是,每當要發脾氣的時候,就會提醒自己,隨即斂住了性子。
長大工作後,離開了家鄉,在外的日子,每逢臘八節,我都會到寺院喝臘八粥。有次一個朋友說,你要吃粥,何必費那麼大勁呢,自己做就是了。於是按照做粥流程,買來了五色豆等物,粥沒煮好,弄得滿屋都是糊味兒。一大鍋粥浪費了,讓我都覺得自己暴殄天物了。
「粥,需慢火熬,人守在一邊。人不離粥。」一次去寺院,廚房的寺僧這樣告訴我。
我問這是秘訣嗎?寺僧含笑不語。
回來後,我照著寺僧傳授的「秘訣」,以慢火熬粥,守著爐灶。整整三個多小時,讓我體會到了「守」的不易。不過這次熬出的粥,不再有糊味了,味道有些像粥了,只是沒有小時候臘八粥那麼好吃,也沒有寺院的粥那麼入味。
再次去寺院,想要找尋先前的那個寺僧,卻被告知寺僧隨一位師父行腳去了,不知何時歸來。正當遺憾的情緒生起的時候,我在一本佛教雜誌上看到了一篇臘八粥的文章,從而知道了遠近聞名的少林寺的臘八粥……
粥,為何是素食一寶,除了食物本身在經過淬鍊後,散出的精華,那為了一件事而準備,而投入其中的專心,以及守候的定力,無不體現出禪意,頗具現實生活的哲學。
理解到了粥的要義後,我內心平和多了。再次去購買了各種食材,雖然仍守著爐灶,我的心卻是平靜的,鍋中偶爾飄出一縷香氣,就如突然收穫到了一絲驚喜。
漸漸的,粥香的氣息就連綿不斷的散開來了。隔壁樓的鄰居居然發出驚嘆的聲音。
漸漸的,粥香的氣息就連綿不斷的散開來了。隔壁樓的鄰居居然發出驚嘆的聲音。
「誰家在做粥啊,好香啊!」
聽到鄰居的讚美,我笑了。明白了粥的全部意義。對於老家的風俗,也懂了。
一種粥,一種風俗,能夠起到教化於民的作用,這在中華飲食文化裡面,也是不多見了。難得的是,它是素食,本自淨潔,幾乎人人可做,所謂的不食人間煙火,從來不屬於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