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就是臘八節了,臘八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爭相詠頌臘八節,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今年臘八,我們一起喝最暖的臘八粥,讀最美的臘八詩。
過了臘八就是年
這是一首即景言情的清新小詩。歲暮蠟日,為祭神之時,詩人對酒賞梅,沉醉其間,表現出悠然自適的神情意態。
風雪送走歲暮日,不妨時節漸暖和。陶淵明辭官歸裡後,安貧樂賤,平淡自然,臘八節這天怡然自得喝點小酒,連聽不懂的歌曲都格外動聽。
自上古時代起,臘八就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百姓們祈求豐收和吉祥。冬至後第三個戌日曾是臘日。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臘八節一般都是在深冬,老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到了三九天,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天氣非常寒冷,但開始逐漸轉暖。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所以臘月過去新年也不遠了。
故也有民諺曰「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吃幾天,瀝瀝拉拉二十三。」
七寶五味粥
讀詩可知,清代於臘八這天,朝廷有賜粥給百姓的風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粥種類繁多,可不僅僅是我們常見的甜臘八粥:
甜臘八粥,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慄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再加上少許白糖調味,就是我們最常見的甜臘八粥,以北京臘八粥為代表。
鹹臘八粥,江蘇地區的臘八粥放入茨菇、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慄子、木耳、青菜、金針菇、雞肉等,以鹹味為主。在喜好甜口的江蘇地區,卻流行著鹹味臘八粥,頗為有趣。
臘八飯,河南地區居民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特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後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來年五穀豐登。
雜合粥,陝西地區在臘八節熬臘八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或甜或鹹,還會加入麵條,一碗下肚,非常滿足。
與民優遊,享壽萬年
除了吃喝的習俗,臘八一定要有祭祀活動。古代祭祀的對象有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
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
把酒言歌,載風載雪,辭舊迎新,轉眼又是一年。臘八到了,庚子年也快到了,借臘八,求神仙,祈福各位事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