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新、常慶玲 /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導讀]在諸多因素之中,民族人口現狀及未來變化趨勢,無疑是影響社會穩定、均衡發展的基礎性因素。本文基於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及其他數據,從動態結構視角對新疆以及維吾爾、漢、哈薩克、回族這四個主要民族的人口現狀及變化特徵作了分析,研究發現:新疆人口總體呈增長趨勢,但增速有所放緩。其中,漢族人口的生育水平急劇下降,且老齡化現象嚴重;而維吾爾、哈薩克等少數民族的人口增長潛力很大,人口年齡結構相對年輕。漢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鎮且分布相對均衡,而少數民族人口多居住在鄉村,且呈現明顯的聚居性,民族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居住隔離。新疆各族人口發展的差異及不平衡性依舊存在,並有了新的變化。這是謀劃今後及未來一個時期新疆治略的基礎。
文章原載《西北民族研究》,感謝作者授權本公號首發。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祖國西部邊陲,面積為一百六十多萬平方公裡,佔全國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周邊與八個國家接壤,是我國邊界線最長、比鄰國家最多的省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宗教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新疆不僅是我國西北戰略要地,還是我國向西開放、復興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新疆的穩定發展大勢一直是各屆中央政府關注的重大問題。在諸多相關穩定發展的因素之中,新疆各主要民族的人口現狀及未來變化趨勢無疑是影響社會穩定、均衡發展的基礎性因素。因此,在當前新疆的社會局勢下,很有必要深入了解新疆人口現階段的基本狀況及變化趨勢。基於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及其他數據,本文嘗試從動態結構的視角對新疆人口及新疆各主要民族人口現狀及變化趨勢進行多方面的描述分析。
▍新疆人口及各主要民族人口總量變化
據2010 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新疆人口2181.58 萬。其中漢族人口882.99 萬,所佔比重為40.47%;少數民族人口1298.59 萬,所佔比重為59.53%。2013 年年鑑數據顯示,新疆人口為2232.78 萬。其中,漢族人口847.29 萬,所佔比重為37.95%;少數民族人口1385.49萬,所佔比重為62.05%。新疆總人口呈不斷增加趨勢,但增長速度已經漸趨放緩,人口年均增長率從1990 年的1.92%下降至2010 年的1.67%。
從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轉變的自然變化趨勢(見圖1)來看,20 世紀80 年代,新疆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變化趨勢與出生率曲線高度一致,且變化幅度較大,而死亡率變化曲線則相對平緩。這說明新疆的出生率的變化是自然增長率的主要影響因素。改革開放以後,新疆人口的出生率先後經歷了80 年代初期和中期的平緩下降,再到80 年代後期的反彈,並在1990 年達到了出生率的高峰,在此之後,出生率一直處於持續穩步的下降趨勢中。其中,1991~1995 年出生率的下降幅度更大、更為明顯,其後下降速度有所變緩。從具體數值上也可大體看出這一變化:
出生率從1980 年的21.28‰下降到1985 年的19.8‰,繼而回升到1990 年的26.41‰,其後開始了持續下降,2000 年下降至17.57‰。但2000 年以後,新疆人口出生率下降速度減緩,基本在15‰左右徘徊,2012 年仍為15.32‰。與此同時,新疆死亡率處於較低水平且變化幅度較小,近十年來一直保持在5‰。因此,新疆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也一直徘徊在10‰左右。
與全國或是西北其他四省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相比,新疆人口的出生率、自然增長率較高。近幾年來,全國的出生率維持在12‰左右,自然增長率一直穩定在5‰。在西北這五個省份中,新疆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最高,而且下降速度較慢。其中,新疆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10.84‰,而西北其他四個省份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均低於10‰。如果僅從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這一人口動態的指標來判斷的話,可認為新疆人口仍處在基本完成轉變的初級階段,比全國和西北其他省份人口的轉變步調要慢些,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當於全國20 世紀90 年代的水平,人口再生產剛剛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轉變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模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於1955 年成立,成立時確認了新疆13 個世居民族。其後由於各民族的遷移、流動,新疆的少數民族個數也不斷增加,到2010 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時,全疆民族個數已增加至55 個,成了名副其實的多民族聚集的自治區。
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新疆13 個世居民族即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俄羅斯、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滿、達斡爾族的人口總數分別為1000.13 萬、882.99 萬、141.83 萬、98.3 萬、15.63萬、18.05 萬、3.44 萬、0.85 萬、4.73 萬、1.01 萬、0.32 萬、1.87 萬、0.55 萬,共計為2169.7 萬;13個世居民族佔全疆總人口的比例分別為45.84%、40.47%、6.5%、4.51%、0.72%、0.83%、0.16%、0.04%、0.22%、0.05%、0.01%、0.09%、0.03%,合計為99.50%。
其中,維吾爾、漢、哈薩克、回族人口佔全疆總人口的合計比例為97.32%,構成了新疆人口的絕對主體。
而在少數民族人口中,維吾爾、哈薩克、回族人口佔新疆少數民族人口的比例分別是77.02%、10.92%、7.57%,合計比例為95.51%,成為新疆少數民族人口的主體。
根據2013 年新疆人口統計年鑑數據,截至2012 年底,新疆的13 個世居民族中有四個人口數量超過百萬的民族,分別是維吾爾、漢、哈薩克、回族,可以說這四個民族為新疆的主要民族。
從人口數量方面觀察,新疆這四個主要民族的人口絕對數都在增長,但通過年平均增長率的變化可看到,人口增長的速度有所變緩。根據六普數據,新疆漢族人口的年均增長率變化幅度較大,從1990~2000 年的2.18%下降至2000~2010 年的1.99%,後十年間漢族人口的平均增長率為最高,將近2%。從2000 年至2010 年,新疆維吾爾族與回族人口的增長率均保持在1.6%左右,而哈薩克族人口的增長率不足1%。從新疆人口的民族構成來看,近二十年內,漢族人口所佔的比例呈微弱上升趨勢,而維吾爾、哈薩克、回族人口佔全疆的比例略有所下降。事實上,新疆漢族人口的增長主要與西部大開發背景下的人口遷移增長有關。主要依據有三:
其一,通過年鑑數據與普查數據對比(見表2),我們不難發現,若使用年鑑統計口徑的數據,漢族人口在近十年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38%,低於維吾爾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的增長幅度。由於年鑑數據未包括流動人口這一部分,因此它可較準確地反映漢族人口自然變化情況。
其二,通過下文漢族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分析,可直觀明晰地看出,漢族人口金字塔底部收縮的現象遠比其他少數民族嚴重,這主要是由新疆漢族人口較低的生育率所致。
其三,以漢族為主體的兵團人口的變化也可間接證實這一點。根據六普數據,2010 年新疆兵團總人口為260.72 萬,佔新疆總人口的比重為12%,其中漢族人口為222.98 萬,佔新疆漢族人口的25.25%,佔兵團人口的85.52%,構成了新疆兵團的絕對主體。2012 年,新疆兵團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分別為5.67‰和5.62‰,接近零增長。從20 世紀90 年代起,特別是新世紀之後,新疆兵團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特別是近些年人口自然增長几近於停滯。所以,近十年來新疆漢族人口數量的增加主要與遷移性人口有關。
▍新疆人口自然結構特徵
1. 新疆人口年齡結構
按照國際上通用的對人口年齡結構的界定,0~14 歲少年人口比例在30%以下,65 歲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老少比(65 歲及其以上人口與0~14 歲人口數之比)在30%以上,年齡中位數在30 歲以上,符合這四項指標標準的人口為老年型人口。
根據2010年六普數據,新疆0~14 歲人口比例為20.45%,65 歲及其以上人口比例為6.48%,老少比為31.69%,年齡中位數為32.1 歲。按照上述的判斷標準,即可認為新疆的人口結構大體上為老年型。縱向來看,新疆人口老齡化的動態趨勢也較為明顯,65 歲及其以上人口所佔比例從1990 年的3.91%上升至2010 年的6.48%,接近國際老齡化標準7%(見表3)。此外,人口金字塔形狀的變化也直觀地表明了新疆人口漸趨老齡化的過程:塔底的低齡組人口比例明顯減少,而與此同時,塔頂的高齡組人口比重在逐漸增加(見圖2)。
與全國相比,新疆人口的老齡化程度相對較低。2010 年,全國65 歲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所佔比例為8.87%,0~14 歲少年人口的比例為16.60%,均已達到國際老齡化標準。在西北五省中,如果單從老年人口所佔比重這一指標來看,新疆人口的老齡化程度是這五個省份中最輕的。相較於陝西、甘肅等省份,新疆人口中的老年人口比例較低,同時少年人口比重較大。也就是說,在短期內,新疆的社會經濟發展並不會受到老齡化趨勢的較大影響。
在新疆各主要民族中,新疆漢族的老齡化現象尤為嚴重,2010 年65 歲及其以上人口所佔比例接近9%,與此同時,低年齡組人口的比例相對較低,0~14 歲組所佔比例僅為13.49%,老少比高達66.13%,年齡中位數也較高,為38.2 歲。近二十年來,新疆漢族人口的生育水平急劇下降,這主要表現為金字塔塔底非常明顯的收縮現象,這也是漢族人口相較於其他三大少數民族人口的最大區別(見圖3、圖4)。2010 年普查中,漢族總人口875 萬,佔全區的40.1%,但在全區0~14 歲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19 萬,僅佔全區的26.7%;0~4 歲人口下降至21.1%,而0 歲組人口更是下降至17.4%,呈迅速萎縮態勢。顯然,新疆漢族人口年齡結構已經呈現出縮減型的人口再生產類型。不過,從總撫養比係數來看,新疆漢族人口的撫養負擔在這四個民族中是最低的,這與外來漢族遷移人口增加有關。事實上,外來流動人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新疆漢族低生育率與高老齡化程度所造成的勞動力不足。
相較於新疆漢族,維吾爾、哈薩克族這兩大少數民族的人口年齡結構相對年輕。2010年,0~14 歲人口所佔比例為24%~26%,而65 歲人口的比例保持在4%~5%,總的人口撫養比都在40%左右的水平,金字塔形狀也呈現典型的塔頂尖、塔底寬特點。與此同時,20 年來,維吾爾、哈薩克族人口也有明顯的老齡化趨勢。少年兒童的比例從1990 年的35%~45%下降至2010 年的20%~25%,而老年人口比例從1990 年的2%~5%上升至2010 年的4%~6%,老少比也從1990 年的6%~12%增長至2010 年的15%~30%。
當前維吾爾、哈薩克族人口類型雖已經由20 年前典型的快速增長型轉向了穩定增長型,並呈現老齡化趨勢,但與新疆漢族人口相比,維吾爾、哈薩克族人口增長潛力很大,如總人口中維吾爾、哈薩克族人口所佔比重分別為45.8%和6.5%,而在0 歲組總人口中,二者所佔比重分別為66.2%和8.9%,大大超過了其在總人口中的比重。
相對於維吾爾和哈薩克族,回族人口的年齡結構老化程度要高,老年人口所佔比例達6.12%,接近於7%的國際標準,而少年人口的比重為20.41%,老少比也已達到30%的分界線。從金字塔的形狀來看,回族人口也表現出不同於維吾爾、哈薩克族的獨特性,即人口金字塔塔底收縮現象更為明顯,比較接近於新疆漢族老化的年齡結構。可以看出,回族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程度居於漢族和維吾爾、哈薩克族之間,其人口結構類型基本為成熟型,但有向收縮型變化的趨向(見圖3、圖4)。
2. 新疆人口性別結構
根據2010 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新疆男性人口1127.01 萬,女性人口1054.57 萬,佔全疆人口的比例分別為51.66%、48.34%,全疆人口的性別比為106.87(見表4)。近20 年來,全疆人口性別比浮動較小,一直維持在106~107 左右,較為穩定。分民族來看,漢族人口的性別比明顯高於其他三個少數民族與全疆平均水平,這與漢族人口較高的出生性別比和遷移人口有關。
2010 年,新疆的人口出生性別比為106.54,屬於正常水平,大大低於全國119 的平均水平。分民族來看,相較於維吾爾、哈薩克、回族這三大少數民族,漢族人口的出生性別比偏高,且有逐年升高的趨勢,這與漢族較為明顯的男孩偏好有關。不過儘管如此,新疆漢族人口的出生性別比仍大大低於內地漢族人口的平均水平。相對來說,新疆少數民族人口的出生性別比均屬正常且穩定,新疆少數民族人口的男性偏好較弱,基本上不存在性別選擇。
▍新疆人口社會經濟構成狀況
1. 新疆人口教育結構
2010 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見圖5),新疆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其以下人口為多, 所佔比例高達75.65%;高中及本科學歷所佔比例相對較小,為24.6%。與全國相比,新疆低層次文化程度的比重較高,高層次文化程度的比重較低。但與西北其他四省相比,新疆的教育水平屬於較高行列,僅次於陝西省。縱向來看,近20 年來,新疆人口的文化水平在不斷提高。2010 年,小學及其以下人口的比例首次降至50%以下,初高中人口比例逐漸升高,尤其是大學專科、本科、研究生等高等學歷人數和比例增加明顯。
分民族來看(圖6),新疆漢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較高,而其他三大少數民族人口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這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高層次教育水平(高中及其以上)的佔比。2010 年六普數據顯示,新疆漢族人口中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為37.55%,高於全疆平均水平。而新疆維吾爾、哈薩克、回族人口中較高層次的教育水平佔比相對較小,高中及其以上文化水平的比重分別為12.63%、19.54%、20.56%,均低於全疆均值。
二是低層次教育水平(小學及其以下)的佔比。2010 年,新疆漢族人口中小學及其以下教育水平的比重為24.92%,而新疆維吾爾、哈薩克、回族人口中這種低層次教育水平的比例都在40%左右。其中,新疆回族人口的整體教育水平略高於維吾爾、哈薩克族。不過縱向來看的話,無論是新疆漢族,還是新疆少數民族,近20 年來,他們的受教育水平都有提高的趨勢。
2. 新疆人口行業職業結構
從行業構成上(見表5)來看,新疆就業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林牧漁第一產業,所佔比例超過60%;其次是第三產業,所佔比例為27.49%;最後是製造業等第二產業,佔比僅有11.21%。由此也可大致看出新疆產業結構的失衡,即第一產業負載的就業人口過多,而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相對較低,未能較好地發揮其強有力地吸納勞動力的積極作用。
2010 年,全國就業人口三大產業的分布比例分別為48.34%、24.16%、27.51%。與全國相比,新疆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口比重過高,而第二產業的人口較少,低於全國13 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的比重與全國基本持平。如果與西北其他四省相比,新疆就業人口產業分布失衡問題雖然不是最為嚴重的,但仍然較為突出。
縱向來看,雖然新疆就業人口的產業構成趨向合理化及均衡化,即第一產業人口的比重有小幅度的下降,而且第二產業人口的比重也有輕微的上升,但總體而言,在這近十年的時間中,新疆就業人口的行業結構調整幅度較小,失衡問題依然凸顯,與全國平均水平以及內地省份之間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分民族來看,新疆漢族與少數民族就業人口在產業構成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與區別。其中,新疆漢族就業人口的產業構成較為均衡與合理。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第一產業人口構成較低,所佔比例僅為32.72%,遠低於全疆以及全國平均水平;二是第三產業人口構成較高, 所佔比重高達45.61%,遠高於全疆以及全國平均水平;三是第二產業的就業人口在其中也佔了一定的比重。
而少數民族(尤其是維吾爾、哈薩克族)就業人口的產業構成與之正好相反,不僅表現出明顯的失衡,而且有高度的集中性。
首先,分布在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口比重較高,都在57%以上,其中維吾爾、哈薩克族在第一產業就業的人口比重高達78%,遠高於全疆均值。
其次,第二、三產業的人口分布比重偏低,均低於全疆均值。其中,維吾爾、哈薩克族在第二產業中的就業人口比例僅有4%,而且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比例也不到18%。
在這三大少數民族內部,也存在就業產業分布的差異性。相對來說,回族就業人口的行業結構失衡程度較輕,第三產業的人口比重僅次於漢族,高於全國均值。而維吾爾族就業人口的行業分布失衡最為嚴重,第一產業人口的比重高達82.86%,第二、三產業人口的比重僅有3.8%、13.32%,遠低於全疆均值。
縱向來看,不難發現,新疆就業人口這種民族間的行業分布差異性在近十年的時間內並未得以扭轉,以維吾爾、哈薩克族為代表的新疆少數民族就業人口仍高度集中在農林牧漁這種較低層次的行業,而第二、三產業則呈現疲軟發展態勢,在這長達十年的時間裡,第二、三產業的就業人口比重不增反降,這無疑與全國整體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相背離。
從職業構成(見表6)上來看,新疆主要從事農林牧等職業的人口,所佔比例高達61%,其次是商業、服務業以及生產、運輸設備等職業的人口,所佔比例分別為13.27%、11.64%。由此可看出,新疆就業人口集中在農業領域,相對高階層的就業人口如技術人員構成偏低。2010 年,全國就業人口中農林牧等方面的生產人員所佔比重低於50%,相對而言,新疆人口的職業構成較為單一,均衡性差。與西北其他四省相比,新疆農林牧職業的人口比重也較高。
縱向來看,近20 年來,雖然新疆人口的職業構成中農林牧職業的人口比例在不斷降低,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人口比例在增大,但總體來說,職業構成變化不大。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新疆人口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落後。
分民族來看,新疆漢族人口中黨政機關人員以及商業人員、服務人員的比重較大,而農林牧職業的人口比重相對較小。少數民族的職業構成與之正好相反,農林牧職業的人口佔了絕對多數,基本都在60%左右,尤其是維吾爾和哈薩克族,該職業就業人口的比例高達80%,呈現高度集中化、單一化特徵。更為嚴重的是,這種職業構成在近20 年來幾乎未有變動,結構較為固化。這一現象與中國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整體的產業結構與職業分布變動趨勢不一致。
也就是說,新疆維吾爾、哈薩克等少數民族,並沒有跟上中國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轉變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民族間這種職業結構的差異,反映出他們在進入和參與新疆各地工業化、現代化進程時的不同步性。而隨著市場化程度的加深,這一差異會表現得更加明顯與突出,進而在客觀上影響族際交流和族群關係的走向。
3. 新疆人口民族宗教結構
新疆與其他民族地區相比,是多民族聚居地區,而且是多宗教並存的地區,也是伊斯蘭教信仰人數最多的省份。目前,新疆人口的宗教信仰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和道教等,其中伊斯蘭教的信教人數佔絕對主體部分。在新疆世居的13 個民族中,有7 個少數民族信奉伊斯蘭教。根據2010 年的普查(見表7),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人口為1264.37 萬,佔新疆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7.36%,佔新疆總人口的57.96%。在這眾多的穆斯林人口中,又以維吾爾、哈薩克、回和柯爾克孜族為多。2010 年普查數據顯示,這四個民族的人口分別是1000.13 萬、141.83 萬、98.3 萬、18.05 萬,分別佔新疆穆斯林總人口的79.10%、11.22%、7.77%、1.43%,合計比例為99.52%。
因為宗教文化方面的顯著差異,新疆人口又可以劃分為兩大群體: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人口和泛儒教信仰的漢族人口。這也是新疆區別於其他省份的最為明顯的特點。事實上,新疆這兩大群體在社會、經濟、文化、人口等多個方面都存在程度不等的差異,這一事實的存在也是兩大群體之間矛盾頻發的因素之一。
▍新疆人口分布特點
1. 新疆城鄉人口
根據2010 年普查數據(見表8),新疆城鎮人口為933.58 萬,農村人口為1248.01 萬,城鎮人口所佔比例為42.79%,低於全國城市化平均水平的49.68%。在西北五省中,新疆城鎮人口的比重比較低。不過,總的來說,新疆人口的城市化水平不算低,非農業人口比重40%,高於全國及西北五省水平。縱向來看,新疆近十年來的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城鎮人口所佔比例從2000 年的33.84%上升至2010 年的42.79%。
分民族來看,漢族城鎮人口比例較高,超過70%。在這三個主要的少數民族中,維吾爾與哈薩克族的城鎮人口比例較為接近,均為20%左右。相較而言,回族城鎮人口的比例較高,為42.81%,僅次於漢族。
2. 新疆人口地區分布
人口地區分布受到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條件、資源分布以及歷史因素的影響,它也會進一步影響各族群間的交往及其社會經濟文化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尤其是對於新疆這一多民族聚居的地域來說,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人口分布,不僅可直接反映出各民族的聚散狀況,更突出的意義在於其對族群關係(特別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可能造成的影響。各民族的高度集中性以及民族人口之間的隔離,無疑會減少族群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從而不利於民族之間的了解和團結。相反,族群間分布的分散化與均衡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族群間的融合與交流。事實上,各民族之間通過多層次、多頻率的互動,可或多或少地化解他們對彼此所留存的刻板、片面印象,從而最終實現族群之間正向積極的和諧關係。
(1)基本格局
一般而言,人口地區分布可分為絕對分布與相對分布。人口絕對分布是指各主要民族的地區分布,人口相對分布則是各地區的主要民族人口構成。表9、表10 給出了新疆人口的絕對分布和人口相對分布狀況。
首先從人口絕對分布(見表9)來看,新疆各主要民族的地區分布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具體表現如下:
(1)漢族人口的分布較為分散,表現為廣域性特點。全疆各個地州市都有一定比重的漢族人口,北疆地區漢族人口的比例為74.18%,而南疆也有將近20%的漢族人口。其中,北疆的烏魯木齊市和昌吉州的漢族人口居多,佔全疆漢族總人口的比例分別為26.41%、12.18%。
(2)少數民族(主要包括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族)的人口分布呈現相對集中的特徵,主要分布於南疆各地,地區少數民族人口總計佔比65.01%。同時,北疆也有30.05%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伊犁、博州等地。
(3)除了上述共性,少數民族內部在人口分布特徵上存在細微差別。其中,維吾爾族主要聚居於南疆的喀什、和田和阿克蘇,三地維吾爾族人口合計佔全疆維吾爾族總人口的比例高達73.43%。此外,伊犁地區、吐魯番地區、哈密地區的維吾爾族人口也佔一定比重。不同於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人口則高度集中在北疆等地,所佔比例高達96.21%,其中,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包括塔城、阿勒泰地區、直轄縣級市)是其主要的聚居地,那裡的哈薩克族人口佔全疆哈薩克族總人口的比例為78.06%。與維吾爾、哈薩克族相對明顯的聚居性有所不同的是,回族人口分布則更多地表現出分散性的特點,各地區均有一定比重的人口,但在宏觀地域上高度集中在北疆,所佔比例為86.73%。
具體而言,烏魯木齊市和伊犁州的回族人口較多,佔全疆回族總人口的比例分別為28.50%、28.20%,其次是昌吉州(13.84%)、塔城地區(8.67%),四地回族人口合計佔全疆回族人口的比例為79.21%。
與上述少數民族不同,新疆蒙古族的人口分布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獨特特徵。在宏觀地域上,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北疆,所佔比例為70.09%。在具體的地區分布上,則主要聚居在伊犁、塔城、博州、巴州等地,佔全疆蒙古族總人口的比例分別為18.81%、19.53%、16.08%、27.82%,合計佔比82.24%。
不同於蒙古族相對分散的集中,新疆柯爾克孜和塔吉克族人口則高度集中在南疆,所佔比例分別為88.78%、98.8%。而且,這兩個民族在聚居地上也表現出高度的單一性,其中,柯爾克孜族79.56%的人口分布在南疆克州,塔吉克族則有84.87%的人口聚居在南疆的喀什地區。
其次從人口相對分布(見表10)來看,新疆主要民族的人口分布也是有所區別的。總的來說,各地區的主要民族構成指標所呈現的分布特點與絕對分布基本一致,但在一些具體層面仍然存在些許差異:
其一,漢族人口廣域性的分布特徵更加明顯。在新疆15 個地州市中,有8 個地區的漢族人口佔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超過一半。其中,克拉瑪依市和直轄縣級市的漢族人口所佔比例均高達80%,但考慮到這些地區本身的人口規模較小,它們佔全疆漢族總人口的比例較低,如表8 中的數據所示,2010 年的合計比例僅為10%。而在絕對分布中,漢族人口相對集中的兩地(烏魯木齊市和昌吉州),相對分布的比例也同樣較高,均為75%左右。
其他如哈密、塔城、博州和巴州等地,雖然這些地區的漢族人口佔全疆漢族總人口的比例都較低,但他們的相對分布指數都較高,漢族人口佔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均在60%~70%之間。
其二,少數民族的聚居性特點更為突出,而且少數民族內部聚居地分化明顯。傳統上被認為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南疆的喀什、和田、阿克蘇以及北疆的伊犁、阿勒泰地區,無論是絕對分布指數還是相對分布指數都較高。這也再次印證了上述事實的存在,即少數民族較為明顯的聚居性。除此之外,少數民族內部的聚居地存在明顯的分化。
其中,維吾爾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南疆的喀什、和田和阿克蘇地區,而哈薩克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是北疆的伊犁州、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這無論是從表9 的絕對指數中還是從表10 的相對指數中都可以看出。有所不同的是,吐魯番和克州地區的維吾爾族人口佔該地總人口的比重較高,但佔全疆維吾爾族總人口的比例較低。
此外,回族人口分布依然表現出類似於漢族人口的廣域性特點,相對集中於伊犁州、昌吉州、烏魯木齊市。
而在絕對分布中佔比較高的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族在相對分布指數上則相對較小,這主要與其民族總體人口規模較小有關。其中,柯爾克孜族在克州地區的相對分布指數相對較高,佔該地總人口的比例為27.32%,結合其在絕對分布指數上接近於80%的比例,可以說更為清楚地表明了這一民族高度集中的人口分布特點。
總而言之,絕對分布指數和相對分布指數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新疆各民族人口的現有分布格局,即漢族與回族人口分布的廣域性以及維吾爾、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族相對較強的集中性。
(2)集中程度
為了進一步直接而清晰地說明與驗證上述關於新疆主要民族的人口分布狀況,我們根據2010 年六普數據作出了這些民族的空間羅倫斯曲線圖(見圖7)。圖中的對角線代表一種假想的人口地區均勻分布狀況,其他曲線代表不同民族在全疆15 個地州市的空間分布狀況。各民族分布曲線偏離對角線越多,則其人口的空間聚集程度越高,反之,則分布越為分散。從圖中可較為直觀地看出:
(1) 漢族人口的分布曲線最接近對角線,也就是說漢族人口分散性最強,分布最為均衡。
(2)柯爾克孜、塔吉克族的分布曲線距離對角線最遠,即柯爾克孜、塔吉克族人口分布的集中性最強,聚居特點最為突出。
(3)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族的分布曲線位置居中,偏離對角線的程度居於漢族與柯爾克孜、塔吉克族之間,相對更接近於柯爾克孜、塔吉克族分布曲線。這說明,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族人口的聚居性較為明顯,但集中程度不如柯爾克孜、塔吉克族人口。
總而言之,從圖7 中得出的直觀結論與表8、表9 中絕對比例與相對比例所說明的分布狀況高度一致。少數民族的高度聚居性依然凸顯,從族際交流與互動的層面來看,這樣的聚居格局不僅不利於民族交往和團結,而且還可能加劇族群間的隔離與孤立。
(3)變動趨勢
綜合表8、表9 來看,可發現近十年來,新疆各主要民族人口分布的總體變動不大,但也存在一定的民族差異。具體表現如下:
(1)漢族人口更多地聚集於烏魯木齊市。該市漢族人口佔新疆漢族總人口的比例從2000 年的20.93%上升為2010 年的26.41%。而與此同時,聚居在昌吉、伊犁州的漢族人口的比例都有小幅度的下降。
(2)相對而言,少數民族的人口分布近十年來變動較不明顯,整體的變化幅度較小,仍然表現出較高的聚集性。
(3)維吾爾族與哈薩克族的聚集程度仍然較高,但呈現輕微下降的趨勢。在傳統的民族聚居地,如在維吾爾族聚集的喀什、和田、阿克蘇等地以及在哈薩克族聚居的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地,人口比例都有較小幅度的下降。
(4)回族人口開始更多地聚集於烏魯木齊市,該市回族人口佔全疆回族總人口的比例從2000 年的19.9%上升至2010 年的28.5%。同時,原聚居於昌吉和伊犁州的回族人口出現程度不同的下降,降幅分別為6.83%、1.69%。
綜上所述,新疆漢族與以維吾爾、哈薩克、回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的人口在居住地區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離,漢族人口聚居在烏魯木齊市的趨勢越發明顯,而少數民族人口則高度集中在南疆的喀什、和田、阿克蘇地區以及北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區。考慮到人口分布特點的重要意義,即它不僅是對人口聚散程度的說明,更會對族際交往與族際關係產生微觀且較深層面的影響,新疆人口的這種分布特徵蘊含一定的風險。
除了高集中的特點,少數民族人口聚居地還表現出明顯的穩定性。近十年來,人口分布雖已呈現集中程度輕微下降的趨勢,但變動幅度較小。不過,近年來,新疆內部的人口流動也有加速跡象,更多的少數民族人口開始離開傳統意義上的家鄉,是迫於生計也好,是主動尋求機會、增長見識開闊視野也罷,這些人口的流動在一定程度增加了族群之間更多的交流與接觸,或有助於族群關係的良性互動。
▍結論與討論
研究發現,新疆人口現狀與變化有如下特點:
(1)在人口總量及增長上,新疆總人口增長速度雖漸趨放緩,但仍是不斷增長的趨勢,高於全國人口平均增長率。在新疆各主要民族中,漢族人口的自然增長几近於停滯,目前其人口增加主要源自遷移人口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較低生育率對社會經濟發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衝擊。相較而言,維吾爾、哈薩克、回等新疆少數民族的人口雖已出現程度不同的增長放緩趨向,但仍然保持較穩定的增長態勢且以自然增長為主。
(2)在人口年齡、性別等自然結構上,首先,新疆人口已出現明顯的老齡化趨勢,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老齡化程度相對較低;性別結構方面,新疆人口的出生性別比一直較為穩定地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且保持在正常範圍之內。其次,從新疆內部各主要民族來看,民族間的差異分化較大。其中漢族人口的老齡化現象最為嚴重,低年齡組所佔比例急劇下降,少子老齡化的特徵凸顯,為典型的縮減型人口再生產類型。相對而言,少數民族的年齡結構較為年輕,為增長型或成年型人口再生產類型。與維吾爾、哈薩克族相比,回族人口的老齡化趨勢略微明顯,低年齡組人口比例下降幅度更大。性別結構方面,雖然新疆漢族人口較內地漢族人口的出生性別比失衡要輕,但與其他少數民族相比,仍表現出較強的性別選擇性,出生性別比都超出正常範圍。而維吾爾、哈薩克、回等少數民族的性別比一直保持在較為穩定、均衡的水平上,未表現出明顯的性別偏好。總之,新疆漢族人口自然結構處於不穩定且失衡的狀態,而少數民族則相對穩定和均衡。
(3)在人口教育、行業、職業、宗教等社會經濟結構方面,首先,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新疆人口總體的文化程度偏低,行業與職業構成呈單一化、低層次以及固化等特徵。其次,從新疆各主要民族來分析,漢族人口的文化程度相對較高,而維吾爾、哈薩克、回族等少數民族的受教育水平較低,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居多。在行業上,漢族就業人口主要集中在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在第一產業就業人口的比重較低。而少數民族的就業人口則高度集中在農林牧漁等第一產業,在第二、三產業就業的人口比例較低。在職業上,漢族人口的職業分布相對均衡、多元化,黨政機關以及商業、服務業就業人口所佔比重較大,而少數民族尤其是維吾爾、哈薩克族的人口,高度集中於農林牧等低層次的職業。
值得注意的是,各民族間的這種行業、職業差異在近二十年來變化不大。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一方面,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新疆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處於落後地位;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新疆所取得的成果,少數民族受益有限。顯然,這種社會經濟地位差異不利於新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係。
最後,在宗教構成上,新疆伊斯蘭教為少數民族的主要宗教信仰。新疆人口從宗教信仰方面可分為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穆斯林人口和以儒教為主體的漢族人口。可以說,這兩大群體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從當前現狀而言,在社會、經濟、文化、人口多層面都存有一定差異,這種差異可能帶來資源分布以及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性。這些無疑是影響新疆這兩大民族群體之間矛盾衝突的重要原因。
(4)在人口地域分布方面,首先,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新疆人口城鎮化處於低水平,新疆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農村戶籍,城市化水平較低。其次,從新疆內部來看,新疆漢族的城鎮人口比例較高,回族居其後,維吾爾和哈薩克族的城市化水平最低。
由此可看出,新疆人口的城鄉分布存在民族間的不均衡性,即少數民族人口的多數是在農村,而漢族人口多數是城鎮戶籍。考慮到中國城鄉在社會經濟層面普遍存在的差異,新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人口因此所能享受到的社會經濟發展成果也會有程度上的不同。
分地區來看的話,無論從新疆主要民族地區分布這一絕對指標還是從新疆各地區的主要民族人口構成這一相對指標來看,新疆人口的確存在民族分布之間的差異。其中,漢族人口的分布較為分散、均衡,具有廣域性的特點,相對集中在北疆的烏魯木齊市和昌吉州。少數民族人口則呈現相對集聚性,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族等少數民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南疆的喀什、和田、克州、阿克蘇,而哈薩克、回、蒙古族則主要分布在北疆的伊犁、塔城、博州等地。
在分布的集中程度上,通過空間羅倫斯曲線可較為清晰地看出,柯爾克孜、塔吉克族人口的集中程度最高,漢族人口的集中程度最低,而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族的集中程度居於中間。可以說,直到今日,新疆少數民族的聚居性仍較為明顯。這一事實的存在顯然不利於民族矛盾與衝突的緩解,不利於各民族嵌入式居住。尤其考慮到當前新疆族群關係較為緊張的現實境況,對於新疆民族人口分布相對隔離的問題,無疑值得進一步關注與探討。
不容否認,改革開放以來,新疆人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都相對落後,與內地發展差距拉大。而新疆內部存在著諸多不平衡和差異,南疆與北疆、兵團與地方發展不平衡,而新疆各地區各民族間差異又比較明顯,尤其是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無論是人口發展、社會經濟地位、宗教信仰,還是城鄉分布、居住格局,都存在著較大差異。而這些差異又是影響新疆民族團結穩定、民族和諧關係的重要因素。2014年的新疆工作會議上,領導人指出,新疆的問題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事實上,民族團結和民族關係問題一直是民族地區發展的核心問題,而邊疆地區的民族關係問題又涉及政治權力、經濟發展、社會公平、文化差異、資源分配等方面的矛盾,新疆民族關係的背後, 更是這些多種矛盾相互重疊。新疆正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充分認識新疆各民族人口發展差異及不平衡的現實,是我們落實新疆工作會議精神的必然之路。
本文原載《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3期,原題為「新疆各主要民族人口現狀及變化特徵」,感謝作者授權。篇幅所限,內容有編刪,圖表數據來源和學術引用請參見原刊。圖片來自網絡。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版權方。
文化
縱橫
打賞不設上限, 支持文化重建
轉載須知
後臺回復「轉載」獲取授權
投稿郵箱
wenhuazongheng@gmail.com
本文已參與「最佳評論計劃」,入選留言者,有機會獲得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