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拋棄的臺中第一廣場,卻成了移工們異鄉的天堂 Sè調

2021-02-07 社會創業家

多數人到臺中旅遊,可能會到火車站前的新潮冰淇淋店宮原眼科,卻不會踏入對街殘舊的第一廣場。一棟被社會遺棄的大樓,卻意外承接移工流浪的心情。每個星期日,他們一周中唯一的休息日,聚會在大樓裡吃飯、唱歌、泡妞,唯有這些時刻,讓他們重新感受自己像個人,而不是一枚無差異的勞動力。


第一廣場是棟位於臺中市中區13層樓高的殘舊大樓,臺中人習慣簡稱它「一廣」,裡面布滿東南亞的商鋪與廉價的服飾,與屢創天價的七期豪宅區、中區最新景點宮原眼科相比,宛如另一個世界。


這裡是臺中最被歧視的地方,多數來到這裡的人會自動繞路,媒體說它破敗,是「城市的治安死角」,網友抱怨「外勞把這裡搞的髒亂噁心」,每當靠近一廣,會下意識地捂住皮包快速走過。


事實上,被遺棄的一廣,卻成為移工們異鄉的天堂。


移工撐起月營收上億的經濟體


每個周末,從臺中火車站走出不及100公尺的距離,第一廣場聚集大量來自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的移工,聲調各異的口音摻合在尖銳的喇叭聲與電氣的嘶嘶聲中,讓大樓活了過來。


早上10點,鐵卷門才拉開一半,門口已經聚集三、五十人,只有店家跟送菜的小販能從側邊貨梯提前進入,在一廣擔任保全20年的老蔣,穿著上衣有些寬大的制服在鐵門前來回走動維持秩序,一隻手叉著腰對門口的移工重複:「11點才開門。」然後,周而復始地,在許多雙眼睛前,按下鐵卷門遙控器的向上鍵。


大廈的騎樓沒有營業時間的限制,狹小的過街早早擺著一簍簍小茴香、肉荳蔻與香茅葉,還有堆滿一座座小山似的鴨仔蛋,十足異國情調的街區吸引臺中市政府的注意。市長林佳龍上任即喊出要將第一廣場改造為東協廣場,把它塑造成一個東南亞文化的集散地,「東協廣場」預計在今年7月正式掛牌。


這裡是全臺東南亞移工密度最高的大樓,超越臺北市中山北路的小菲律賓或是桃園後火車站的泰國街,12層樓總共3萬建坪的面積,簇擁著近800家店家,混雜著4國的移工,尖峰時段每小時約有5,000人走過,如果在發薪日之後的星期日,則有2萬名移工同時湧入。臺中市經濟發展局估算,即使店家只經營周末假日,移工每個月在一廣至少消費1.2億新臺幣,相當於臺灣人整年在韓國東大門的消費。



第一廣場是完全由移工撐起的商圈。(攝影/林佑恩)


一個完全由移工撐起的商圈,熱絡的關鍵在於洶湧人潮。在臺灣的移工群體約60萬人,臺中市與鄰近的4個縣市就有17萬的基底,佔將近3成的移工人數。就算只看臺中市,15年間的移工人數從3萬4千人增加至8萬2千人,成長率高達240%,亦是五都中成長最快。這波成長動能直接反映中部精密機械的產能擴張,勞工局預估明年的移工人數將仍以近10%的速度成長,大幅超越桃園4%的平均成長率。


臺中火車站是交通中心,短程客運與長途巴士都在此處交會。


每個周日,中部17萬的移工大軍從各處匯集,大多數從中部科學園區與神岡的豐洲工業區搭公交車與火車前往,遠一些的,象是南投的南崗工業區,移工們有熟識的計程車司機接他們往返,車資不跳表而是約定俗成的一趟800元,熙來攘往的計程車打結火車站前的交通,跑車的司機說,周日跑工業區的收入最高可達6,000元,而平日在市區瞎轉一天還賺不到1,000元。


他們不是無欲溫順的機器


勞動力一直是製造業最大的財富,臺中8萬名移工中,廠工佔了將近6萬人,臺中市勞工局按人均產值估算,移工貢獻約120億新臺幣。但是,這座城市因經濟增長而提升的城市風景和愜意生活與他們無涉,他們始終是臺灣人眼中的「外勞」,一枚便宜好用的勞動力。


踏入異國工作,他們必須很快學會另一套規則。和家鄉以親緣維繫的紐帶不同,工廠是通過嚴格的規律運轉,每一個進到臺灣的移工,都沒有了自己的名字,而變成一個代號,無論是工班的編號或是中介取的中文名字都沒有差異,他們最終成為大機器裡的一個零件。


上下班要打卡,每天按表操課,6點半起床,7點50分準時上工,直到下午5點半;早上10點和下午3點各休息10分鐘,中午用餐45分鐘,除了休息時間外一律不能聊天。


即使在休息時間,他們講著彆扭的中文,成為被開玩笑的對象。工廠裡的移工老鳥,學會以自嘲的方式融入臺灣工人,而新來的移工卻因為聽不懂中文,也不習慣噪音巨大的生產線,甚至不願意開口說話,他們靜默如雕像、將身體封閉成地窖,反而符合了臺灣僱主「溫順」的形象。


只有周日,外在的標籤被解除,移工在一廣以同鄉為單位聚集起來,他們不說中文,吃著熟悉的辣椒,形成抵抗外部世界的小群體。


第一廣場滿足了移工家鄉味道。(攝影/林佑恩)


19歲的越南人阿鑫經常來一廣,他在臺中太平一家鞋廠當作業員已經2年。平日裡上工,中午跟著工廠吃便當,不過重油重鹹的口味讓他吃不完一半。為了省錢,晚餐和工廠裡的越南朋友,簡單煮些泡麵裹腹,即使吃的單調也不會想去臺灣的店家吃飯,因為「去臺灣人開的餐廳語言也不通。」


對語言的恐懼,壓過嘗鮮的念頭。他在腦中演練過很多遍點餐的情況,因為中文還不夠好,他必須盯著菜單看一陣子,接著店家會露出不耐的表情,後面排隊的人龍會有十多雙眼睛盯著他,可能還有一兩個人會從隊伍中探出頭,想搞清楚是誰拖慢速度,想到這裡,阿鑫就不敢自己一個人踏進臺灣餐廳。


但在一廣,他可以卸下這份擔心。我在某個周日下午遇見阿鑫,他與幾個朋友聚在三樓角落的餐廳慶生,頻繁地造訪讓他跟老闆娘變得熟絡,阿鑫4天前才打電話預定包廂跟酒菜,「他們都5箱、10箱的叫,」老闆娘回憶接到電話後,她故作誇張地回:那星期五我得先囤貨起來,至少要30箱啤酒。


移工裡的女工,佔全體移工比例5成6,是一群更大的存在。工作帶給她們的恐怖感,不在勞累,而在於消磨。


才20歲的泰國女工Bow看上去倦怠而早熟,比實際年齡多了10歲,她在苗慄銅鑼的醫療器材工廠當作業員,每日重複使用鉗子超過兩千次,掌心常壓出一道暗紅血印,但她抱怨最多的,不是右手的痠痛,而是每天必須穿很醜的制服。

只有假日,她才能透過衣著打扮,重新感覺像個人。


星期天一早,Bow 6點不到就起床,先用離子夾夾出波浪捲髮,刷翹原本濃密的睫毛,再換上亮黃色的無袖背心內搭粉紅色小可愛,一路裝扮到10點,才走出工廠搭車。中文還不流利的她,怯生生地對著車站售票員說了「臺中」,買的是最便宜的區間車車票,心裡默念同鄉跟她說的:從銅鑼到臺中要經過6個站。


這天是她與姊妹們的約會,因為她們的男朋友剛好都要加班,「我們女生喜歡來臺中玩,可以逛街買東西,」手上已經拎了4、5袋戰利品,正準備去一樓的美甲店做指甲彩繪。


聚會聒噪熱鬧,談興正濃的時刻,我隨口問了:「你們跟男朋友周末約會都去哪裡?」整群人中年紀最大的P』yu大笑起來:「當然是去開房間啊,時間寶貴耶!」說完,幾個女人又是笑得擠作一團。


在臺灣人的眼裡,他們是沒有欲望的。實際上,「休息3小時500」是一廣隨處可見的廣告橫幅,上頭用4國語言重複。每逢假日,這些旅館的房間常是一位難求,一位司機告訴我,在某次聖誕節後的周日,他載過一對剛從工廠出來的移工情侶,在火車站周遭繞了整晚找不到房間。


他們同樣年輕且充滿欲望,卻在每天重複8到10小時的活後,擠在4到6人一間的宿舍,晚上10點準時熄燈睡覺,有的工廠甚至派2名臺籍幹部跟著住在宿舍,為了避免他們大聲喧譁。



越南移工周末聚集在第一廣場二樓的家鄉茶鋪談天說地。(攝影/林佑恩)


欲望需要出口,一廣成了搭訕的江湖。泰國移工是大樓裡公認的情聖,他們五官深邃又幽默,我曾遇過泰國人剛見面就對身邊念醫學系的朋友說:「你未來是醫生嗎?」「那我心碎可以找你治療嗎?」逗得朋友開心亂笑,果然順利交換Line帳號。


每個周末,越南的阿賓會跟哥兒們聚在二樓的飲料鋪,低矮板凳與木摺疊桌排列成陣地,散亂在桌上的葵瓜子是最佳掩護,他們搶坐在最靠近手扶梯的位置,「坐在這個位子最好,剛好手扶梯上來就可以看到小姐。」他先是大笑,又暮氣沉沉地解釋,工廠裡的女工也有需求,她們會和同在異鄉工作的男工談一談、耍一耍,不乏一夜情,時間到了,該回家的回家,該結婚的結婚。


努力賺錢,奉獻家庭,才是移工故事的底色。每個月10號領薪後的星期日,被移工稱作Big Sunday,第一廣場周遭的匯兌商家,每家都排著長長的人龍,他們小心翼翼地揣著裝薪水的牛皮紙袋,準備寄錢回家。


菲律賓籍的看護Marvic,通常會在這天從印尼海運的公司買一個硬紙箱,箱子跟小冰箱一樣大小,她會把衣服、鞋子、飾品、盥洗用品放進箱子裡,直到箱子快要蓋不上,然後把箱子寄回菲律賓給正在讀國中的大兒子和小女兒。


封閉的大樓給予了安全感


以前的一廣不是這樣的。90年代的中區還非常繁榮熱鬧,百貨公司連著百貨公司,遠東、龍心、財神,一間開過一間,而第一廣場是心臟。每天開門,近30臺電梯不停運轉,手扶梯內外側都站滿了人,碰上臺灣錢淹腳目的時代,生意好到店家「是用麻布袋來裝錢的。」老自治會連會長回憶。


好景不常,1995年中港路上的衛爾康西餐廳,發生嚴重火警,奪走64條人命,都市裡傳說有艘幽靈船,飄到一廣的上空,要載滿一百條冤魂才會離開。


從那時候起,一廣的人潮銳減,4年後的九二一地震,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我那時候剛來接二樓,每天都有人跟我退租,從136個攤位一直退一直退,退到最後只剩6間,你說恐不恐怖。」當時負責樓管的鬱玲說,「講真的,如果當初不是外勞來,一廣早就死掉了。」


因為特殊的歷史機緣,臺灣人離開了,反而生出安全感,移工們願意進來了。

從外表上看,第一廣場是棟13層樓高的ㄇ字型殘舊大樓,外牆原本貼滿潔白的磁磚,如今被歲月打磨成洗不掉的灰白,大樓裡的電梯錯落不同位置,分別抵達不同樓層,各自有各自的出口,交織成巨大迷宮。這在長期研究東南亞移工空間的臺大城鄉所教授王志弘眼裡,「這就是種遮蔽感,整個包備起來,就跟個洞穴一樣。」



臺灣人離開了,反而生出安全感,移工們願意進來了。(攝影/林佑恩)


長期爭取移工權益的臺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3月初在一廣開設辦公室,因為工作關係,研究員陳秀蓮經常接觸臺北與桃園等移工聚集地,但她心裡覺得一廣更特別,「有一種封閉性,臺灣人真的不會來,這裡真的相對單純就是外勞。」


封閉的大樓、純粹的移工,生出一層保護感的薄膜。


這層薄膜,包裹出灰色的經濟空間。最直接的,便是周末的餐廳為了應付大量的客人,普遍僱用移工打黑工。我問過至少5個店家,得出一天的行情價約在1,000~1,300元左右。儘管《就業服務法》規定:外籍勞工禁止未經許可從事工作,但是「如果沒有這些人來打工,這裡生意根本做不下去。」有老闆估計一廣的店家,在假日有8成都有非法僱工。


越南人阿嘉周日在一廣附近的餐廳打工,要搭5點鐘最早的一班公交車到一廣,通常到晚上10點收拾完才下班,來臺灣第一年他根本不敢休假,這是因為外籍移工中介積弊已久的陋習。阿嘉來臺灣之前,要先舉債支付7,000美金(約臺幣21萬元)的高額中介費,他仔細算過,每個月2萬零8元的薪資(《勞基法》基本工資的下限),扣掉每個月分攤的中介費、勞健保跟食宿費,幾乎所剩無幾。要寄錢回家,他得靠假日冒著被遣返的風險出來打工,「我會出來打工,也是不得已的選擇。」他說。


詢問假日移工打工情形,臺中市勞工局長黃荷婷僅說,有民眾檢舉就會開罰。

依勞動部規定,若檢舉移工從事許可外工作可得2,000元獎金,而僱主必須裁罰3萬元以上罰款。不過,一廣的店家回應,這裡沒有人檢舉移工打黑工,無意間使一廣成為移工的打工天堂,也讓臺灣店家與移工之間生出信任。


就像用篩子過濾,不願做移工生意的店家都離開了,手機行是少數留下來的。「找手機嗎?進來看看喔。」街道叫聲喧天的,不時切換3國語言,三樓是著名的通訊街,原本經營臺灣客人的店家要轉作移工生意,就得調整腳步。多數移工使用易付卡,不同於臺灣人手機搭門號的方案,於是手機行提供便宜的中古手機,配件也換成大陸來的水貨,有些店家觀察到移工的手機汰換速度很快,2個月就會換一支,就延伸出舊換新方案,移工只需貼補一些差價就能買到最新款手機。


10年生成沒人看見的地下社會


不只是移工撐起一廣的經濟,一廣也擁抱著移工,給予穩定的力量。


他們在臺灣街頭的消費,其實充滿挫折與歧視,只有在一廣消費能被更平等地對待。嫁到臺灣十幾年的何娜,已經取得身分證,卻還在百貨公司買內衣碰壁,某次,她挑了件內衣想試穿,「你這件買得起嗎?」店員冷冰冰的口氣,讓她回憶這段往事仍有氣,「我不喜歡這種被看不起的感覺。」


在三樓經營東南亞超市已經15年的柯姐,照顧著每個移工的需求。佔地200坪的商場,是中部東南亞百貨的主要盤商,在苗慄經營雜貨店的外配,每周來批貨上千張電話卡。但這家超市的前身,僅是2坪大的電話卡攤位,直到2000年初臺灣高鐵興建烏日段,大量泰勞開始湧入第一廣場,柯姐才頂下店面,開始經營泰國的雜貨店。


6年後,高鐵完工,臺灣的重大工程告一段落,孔武有力的泰勞逐漸在臺灣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印尼與越南的臉孔,柯姐跟著引進更多生活用品,並僱用6名東南亞籍的員工,放權給各國籍的員工與顧客溝通並且叫貨,隨時掌握顧客的需求。



不只是移工撐起一廣的經濟,一廣也擁抱著移工,給予穩定的力量。(攝影/

林佑恩)


這是臺灣人10年間都不知道的變化,一廣靜悄悄地長出沒人看見的地下社會。


失意是脆弱的,總要有個遁逃的去處。印尼的監護工常被取名做「阿娣」,就像臺灣人習慣叫菲律賓看護「瑪莉亞」一樣,某個下午,我在一廣電梯口碰見印尼的阿娣,她的工作軌跡相當國際化,在香港待了10年,目前來臺灣工作近6年,我問她僱主對她好嗎?「老闆娘很囉嗦,不要一直碎碎念就好了。」阿娣大笑,從臉上和肢體上,都流露出放鬆的情緒,這是少數能夠不在僱主的視野裡,背地裡說她兩句的小確幸。


13樓是菲律賓的教會,待最長的是Rachel,在臺灣當看護已經11年。高中畢業後來臺灣工作時,一句中文也不會講,就被送到苗慄的鄉下照顧阿公,僱主講話她聽不懂時,只敢點點頭。


某次換季,僱主指著曬衣架上的冬被說:「棉被收起來」,Rachel誤以為要丟掉,把棉被扔進了垃圾車,僱主氣個半死罵她:「怎麼這麼笨!」她徵愣,身體微微顫抖,只能每周到教會禱告:「請主保護我,賜給我愛與寧靜的心。」類似的「語言誤會」發生過幾次,「如果沒有信仰的話,我一定會瘋掉。」她說。


唯有生活在一廣,他們不是一枚沒有差異的勞動力。2個越南籍移工原本是理髮師,他們在2樓能夠重操舊業,租下小攤位開間理髮廳,還有12樓酒吧裡表演的印尼樂團,最常創作的主題是他們用視訊維繫的愛情。他們共同相信著,只要一點運氣加上勤奮,便能在這棟充滿傳奇的大樓裡實現自我。


廣場的江湖各有各的地盤


直到最近,這個地下社會被看見了,一廣承載不了那麼多需求,東南亞的商店開始蔓延到周邊。鄰近的繼光街瀰漫魚露與萊姆混雜的道地越南河粉香味,與繼光街垂直的綠川西街,整條街的印尼餐館飄出陣陣南洋辛香味,直接衝擊臺灣人味蕾。


店家溢散出來,政府看到它,附近的居民討厭它。


剛上任一年的綠川裡裡長薛雅文經常收到裡民抱怨,移工在廣場上喝酒喧譁,或是打架鬧事。為了安市民的心,臺中市第一分局每周日會調派60名警力到第一廣場巡邏。



臺中警方每周日都會在第一廣場巡邏。(攝影/林佑恩)


事實上,移工比臺灣人更循規蹈矩,據警政署統計,移工在臺犯罪率只有他們在自己國家的六分之一,今年截至目前,臺中市第一分局接獲在第一廣場的案件通報只有5件,「拜託,臺灣人酒駕光是零頭就不止了。」巡佐遊世宇擺擺手說。


臺中市政府似乎看見這裡的豐厚生命力,規劃將第一廣場打造為東協廣場。但這樣的命名,顯現臺灣對移工想像的薄弱,不論是統稱的「外勞」,或者是區域經濟體的「東南亞國協」,他們似乎是一群臉孔模糊的總體。但他們卻有各自生猛的特色。


不同於東協十國,一廣聚集的移工僅由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4國組成,而且在這龍蛇混雜的江湖裡,族群間的互動遠非「東協」這般統一的概念,而是各自畫出周邊的地盤。


越南人盤據2樓電梯口的位置,泰國人則是聚在3樓角落的泰國小吃店,菲律賓人多數時間在13樓的教會,而印尼人的領地從一廣的電梯口,一路延伸到戶外的廣場上,白色的三角帳棚是與同鄉聚會的標誌,他們稱呼為「畢拉密」,取自金字塔(pyramid)的諧音。他們鮮少往來,更多時候是彼此歧視,象是泰國人覺得越南人是流氓,而越南人則看印尼人邋遢。


這棟大樓裡,其實充滿階級。有少數被菲律賓朋友帶到一廣的白人抱怨警察頻繁的臨檢,來自美國的Frank抱怨,他的菲律賓朋友必須排好隊伍,一個個拿出證件檢查,但「因為我是白人,從來沒有警察檢查我的證件。」領到身分證的外配跟移工,在一廣也是不同的階級關係。


商家在一廣能夠做起生意,除了租金低廉外,還需壓榨假日才出現的打工仔,在餐廳打工的阿嘉抱怨,開餐廳的外配老闆娘本來跟他說一天工作15小時薪資1,500,但「實際上不會給那麼多,頂多只給1,000而已。」


即使會有剝削,或是互看不順眼,一廣終究安置他們流浪的心情。



唱一首歌,一廣終究安置他們流浪的心情。(攝影/林佑恩)


活得像個人


太陽下山,燈箱亮起,廣場外的計程車,吆喝著「回去嗎?回工廠了嗎?」準備接走最後一筆生意。我坐在廣場前的空地,問了身邊的印尼朋友:


「你會不會覺得這裡很無聊?」


「是很無聊阿,」他撓撓頭地傻笑,「不過也沒地方去了啊。」


可能是常年日曬風吹的原因,他們皮膚大多黝黑粗糙,平日穿著統一的深藍或深灰制服,在臺灣人眼裡是臉孔模糊的勞動力。唯有在一廣,他們才能展示最獨特的自已。


他們一點也不邋遢,更不寒酸,只要周末踏進昏暗陳舊的第一廣場,他們被嚴重毀損的尊嚴便再次恢復,變得年輕而富有朝氣。


相關焦點

  • 臺北車站不開放移工群聚 未規劃提供特定地點
    臺北車站移工群聚現象存在已久,若北車不開放群聚,雙北尊重移工移動的自由,雖無提供場所給移工休憩聚集的規劃,但部分地點因常見移工身影而別具特色。    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統計指出,全市約有4萬名外籍移工,高達9成來自印度尼西亞,其他則是菲律賓、越南、泰國。移工多半會在臺北車站、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公園等地出入。
  • 印度尼西亞移工赴臺13日確診 疑境內感染
    臺灣地區昨天又新增3例印度尼西亞移工入境確診,其中案736入境13天才出現症狀,且Ct值僅27是強陽性,猶如之前案719「浙江臺商事件」翻版,有專家認為又是一起不能排除境內感染的個案。對此,臺灣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強調,案736入境後多日確診可能是在潛伏期,因此2次檢驗結果都是陰性。
  • 臺灣防疫升級 外籍移工入境需居家檢疫
    【來源:中國臺灣網】外籍移工入境臺灣需居家檢疫。(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3月17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外籍移工主要來源於印尼、泰國、越南及菲律賓等國,17日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將這些國家列為「第三級警示」區域,並宣布即日起,外籍移工入境都必須進行居家檢疫。 據臺灣勞動部門統計,目前全臺有70萬餘名移工。
  • 臺中市金屬研磨工廠突發火災 3名越南移工死亡
    由於廠房未向都發局請照,對於移工在違章工廠宿舍身亡,臺中市政府表示將依「法」究責、從重懲處。據了解,起火工廠是合法登記經營的金屬零件研磨代工廠,主要供應臺中工業區廠商,2014年合法申請設立報請勞工局核備,但廠房未向都發局請照,屬違章工廠,因而未列入消防定期檢修申報、消防安檢對象。
  • 感染移工恐上演「木馬屠城」 醫生:新加坡是前車之鑑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疫情大爆發,昨(6)日暴增22例境外移入,確診者全來自印尼和菲律賓,再加上日前有越南移工接觸者逃逸,雖已找到也檢測為陰性,但這一波疫情都和島外移工有關,讓民眾看了膽顫心驚。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早已示警,移工感染的破口非常危險,若不記取新加坡的前車之鑑,臺灣恐將面臨「木馬屠城」的防疫失守。
  • 時代下的移工:外籍勞工來臺的故事
    30年後移工在臺突破71萬人,重大工程與長照家庭多可看見他們的身影。1992年公布實施的「就業服務法」,正式開放移工,引進產業及社福兩大類的移工,而男性多數在工地、工廠和漁船上工,女性則進入家庭或機構,成了看護或幫傭。
  • 臺中 | 彩色都市,夢境天堂.
    說起臺中,最早的概念是我當時服務的航空公司,有一條航線是廈門臺中
  • 臺中舊城好食光
    臺中有舊城夾於柳川、綠川中央,由於地勢高聳,排水性佳,適宜墾殖。一七三三年,清雍正十一年,清廷鎮總兵藍廷珍在今日中山公園(臺中公園)的位置建造了兩座炮墩,街屋朝南筑起,稱為「大墩街」,為當今臺中市鎮的雛形,而「大墩」一詞,因此成為臺中古名。
  • 臺中、新北有屬意對象?吳敦義:全民調決定人選
    國民黨臺中市黨部28日於大甲致用高中舉辦小組長聯合授證,吸引1500餘位黨員及支持者參與,表態參選臺中市長的盧秀燕、江啟臣到場闡述參選理念,黨主席吳敦義全力拉抬聲勢,針對臺中市、新北市兩強之爭,他是否有屬意對象?吳敦義表示,以全民調決定人選。
  • 輸入性病例大爆發 臺灣12月4日起暫停印尼移工入臺
    臺當局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為維護臺灣防疫安全及減少印尼籍移工境外移入病例持續發生,自12月4日至17日,將暫停引進印尼籍移工入境來臺工作2周,並視當地疫情,再評估是否自12月18日起減半原印尼籍移工每周入境人數;是否會進一步加強管制措施或恢復常態引進,則視疫情滾動檢討。
  • 宜蘭、花蓮警察捕獲逃逸5年非法移工
    花蓮新城警分局日前與宜蘭警察合力查獲一輛載著6名偷跑移工的麵包車,經問訊後昨下午移送移民署專勤隊收容。花蓮新城警分局日前與宜蘭警察合力查獲一輛載著6名偷跑移工的麵包車,車輛在和平攔停後,車內移工一度向外逃竄,埋伏警力向前圍捕,將6人兩兩銬在一起,才順利逮獲逃逸多年的越南移工,經問訊後昨下午移送臺灣「移民署」專勤隊收容。
  • 日本衝繩的舊書店【Sè調】
    每日沿海岸線暴走十餘公裡,沙灘潔白,海柔藍如玉,遠處過渡成澄藍的晴空。植物極茂密,遍布寶藍色的琉球朝顏、扶桑花、豔山姜(又名月桃)、甘蔗、月橘、刺桐花、大吳風草。途中不時看到被車輪碾死的蛇、烏龜、螃蟹、蛤蟆,很悚然。島上到處有警示語:酒後駕車猛於毒蛇!可見此地毒蛇很多,酒駕也很多。全島居民不過四萬,製糖、畜牧、旅遊業皆發達,是個富庶的小島,不用拼命工作。閒來彈琴、唱歌、喝酒,見人都打招呼。
  • 新冠確診暴增 印度尼西亞移工至少2周不準來 全臺爆看護危機
    圖為昨晚赴臺的62名印度尼西亞移工,在臺勞動部門委外工作人員引導下,準備辦理入境手續。(陳麒全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灣地區昨天一口氣新增24例境外移入確診,創8個月來新高,其中20例為印度尼西亞籍移工,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緊急宣布,12月4日至17日將暫緩引進印度尼西亞籍移工,估計減少約1350名。
  • 臺灣購物7大商圈:臺北、臺中、高雄三大購物天堂
    > 臺北西門町商圈西門町的地名來自日據時代,當時的居民大多居住於臺北城內,而西門區域就是最他們的休憩場所,1896年,這裡有了第一家戲院
  • 臺灣一名菲律賓籍移工再度確診新冠
    (抗擊新冠肺炎)臺灣一名菲律賓籍移工再度確診新冠  中新社臺北10月30日電 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30日公布新增1例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為菲律賓籍男性移工。該男子9月曾在菲確診,出院後於10月中旬來臺,檢疫期間再度確診。
  • 吃「菠菜」的人——那些南漂菲律賓的臺灣博弈移工
    家鄉的美食撫慰了異國移工。到了傍晚時刻,一條條黑鴉鴉的人龍則圍繞著大廈和酒店,長長的隊伍內中文話語此起彼落,他們全是南漂菲律賓的華人博弈移工。這些吃菠菜的人,和外派菲律賓的白領工作者的工作模式不太相同;他們極少單獨行動,工作與生活總是「團進團出」。在公司安排下,多半集體住在酒店式公寓裡,上下班搭乘冷氣巴士往返,工作一結束,就馬上被送回住處休息。
  • 人文論壇 | 《天堂廣場》:一段紐約往事
    由於其地理位置方便且租金極低,各族裔移民都把這裡當作他們落腳新大陸的第一站。在人物兩生的新大陸,為了生存,移民們在此也形成了各種名號的幫派,《紐約黑幫》講述的就是1846年前後發生在五點區的愛爾蘭黑幫和義大利黑幫之間的幫派鬥爭。長期以來,提到五點區,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貧窮、落後甚至危險。2018年底,不太為人所了解的五點區的一段歷史,被搬上了美國西部加州伯克利的舞臺。
  • 酸甜苦辣人生路,也把異鄉當故鄉
    異地打拼,融入當地生活成為新居民,有多少人離開故鄉到異鄉、也把異鄉當故鄉呀!這是共和國幾十年日新月異、不斷進步和時代變遷的一道辛酸而又美麗的風景線。從而,故鄉與異鄉的分際也漸漸模糊起來。若干年過去了,那不辭勞苦、努力拼搏的地方,有這些漂泊者們灑下的辛勤汗水、留下了他們奮鬥的足跡、有了屬於他們自己的事業和生活,以及適宜他們生根發芽的土壤。於是,他們有了第二代、第三代…… 他們已經根植於此。第一代的拓荒人,可能還有「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 防新冠病毒新加坡準備移工專用海上旅館
    新加坡正在準備供給外籍移工的防疫宿舍,以防範萬一可能的新冠病毒傳播。新建的宿舍位在船上,主要供給數百名通常在近海和與海上工作人員。路透社報導,新加坡是東南亞疫情較早發生的地方,而周邊的國家又處在疫情嚴重狀態,同時新加坡有上萬名來自東南亞、南亞的外籍移工,他們居住在狹窄的宿舍中,這些宿舍已成為最近幾天,新冠病毒感染的最大問題點。於是當局正在將一些健康的移工,轉移到其他地點,包括軍營、展覽中心、空置的公共住房,和「浮動旅館」。
  • 華裔異鄉客的生存困境,仿若不歸的悲歌,《再見瓦城》究竟好在哪
    《再見瓦城》可以說成是愛情故事,更是一個關於生存的故事,是一闋叫人心痛的異鄉客悲歌,英文片名成了諷刺,歸鄉之路遙不可及。片名中的瓦城,大抵是借代家鄉,而「再見」二字,既是告別的意思,亦可以有再次相見之意,這正是戲中蓮青與阿國的矛盾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