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珊瑚礁研討會」自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臺灣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共同發起,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屆,第八屆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等單位聯合主辦,同時舉辦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2019年學術年會。會議定於2019年9月7~10日在三亞明申高爾夫度假酒店召開。會議將秉承一貫的宗旨,就海峽兩岸三地珊瑚礁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生態資源保護和保育管理等方面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交流,促進海峽兩岸珊瑚礁相關學者的深入合作。熱烈歡迎海峽兩岸三地珊瑚礁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保護管理人員、中國太平洋學會以及珊瑚礁分會會員踴躍參加。
1.會議擬邀請多位知名專家作大會特邀報告;
2.除了特邀報告,會議還將安排口頭報告和牆報展示;
3.會議擬進行學生優秀報告評選活動,通過投票選出2位優秀學生口頭報告和2位優秀學生牆報展示,評為優秀報告和牆報的學生免註冊費,並憑機票、車票報銷交通費。
1.研討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彈性和演變趨勢;
2.研討南海珊瑚礁的生物多樣性和資源狀況,以及珊瑚礁的保育管理;
3.促進祖國大陸、臺灣、香港對南海珊瑚礁生態系統研究的合作與交流。
主題一: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的珊瑚礁生態系統
分議題:
1.珊瑚礁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響應
2.珊瑚礁生物對氣候和環境變化的生理適應潛力
3.珊瑚礁生物共生微生物多樣性及其功能
4.組學視角揭示珊瑚礁生物對氣候和環境變化的分子響應和適應機制
主題二: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修復、管理和保育
分議題
1.珊瑚礁修復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示範
2.珊瑚礁生態監測與評價
3.海洋保護區的設計管理及其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4.研究機構、非政府組織、公民和利益相關者在海洋環境保護與海洋文化建設中的角色和夥伴關係
任何有關珊瑚生物學、珊瑚礁生態學、地質學及保育規劃的研究成果皆歡迎投稿。
會議時間:2019年9月7至10日
會議日程:9月7日 報到註冊
9月8-9日 會議和學術交流
9月10日 野外考察
三亞明申高爾夫度假酒店
(海南三亞市吉陽區鹿回頭路9號)
會議住宿:三亞明申高爾夫度假酒店
價格:350元/間晚(含雙早)
(需要代訂明申高爾夫酒店的參會人員,要提前交註冊費,否則不能確保在該酒店的住房)
會議註冊費
正式代表:每人1000元人民幣
全日制學生代表和港澳臺代表:每人500元人民幣
註冊費包括論文摘要集一本、大會接待用餐。
註冊費提交帳號:
珊海人和(廣州)科技服務有限公司
開戶銀行:招商銀行廣州林和路支行
銀行帳號:120914035610201
(請提交了註冊費的將截屏發至郵箱coralreef@scsio.ac.cn, 以便核實。如需開具發票,請在郵件中註明發票抬頭和稅號。)
會議註冊及摘要提交截止日期:2019年8月15日
會議註冊報名及摘要提交郵箱:
coralreef@scsio.ac.cn
論文摘要格式:
格式要求:摘要請直接粘貼在報名表(見附件)中,請提供論文題目、作者姓名、E-mail及所屬單位及地址。演講者姓名上方標以星號。摘要字數請控制在中文1000、英文600字(A4紙列印一頁內為原則)。字體:中文用楷體,英文用Times New Roman;論文題目16pt字,其餘12pt字;學名用斜體字,頁面邊距設定為左2.5cm,上、下、右各2cm;固定行高16pt。
報名表下載地址:http://www.scsio.ac.cn/xwzx/tzgg/201906/W020190625386891355274.docx
主席
張偲,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工程院院士/所長
副主席
黃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委員
黃良民,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劉勝,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陳銳,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院長
孟培傑,臺灣海洋生物博物館/臺灣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教授
鄭明修,臺灣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戴昌鳳,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所長
陳昭倫,臺灣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伍澤庚,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秘書長
劉勝,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副秘書長
趙牧秋,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教授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
中國科學院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
中國科學院港澳臺事務辦公室
會議聯繫人:
袁翔城(xcyuan@scsio.ac.cn)
江雷(jianglei@scsio.ac.cn)
地址:中國廣州市新港西路164號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510301
電話:86-20-89023440,
86-20-89023196;
傳真:86-20-84460294
珊海人和(廣州)科技服務有限公司
會場所在的三亞明申高爾夫度假酒店會展中心擁有設施一流的展廳。歡迎珊瑚研究領域相關研究單位、儀器廠商、出版機構和重大研究計劃等前來設展,交流最新技術成果、展示儀器設備等。
會展聯繫人:陳竹(82229632@qq.com)
錢培元,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伍澤庚,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戴昌鳳,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所長
孟培傑,臺灣海洋生物博物館/臺灣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合聘教授
蔡衛君,美國德拉瓦大學,教授
邵廣昭,臺灣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周文臣,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教授
張桂祥,臺灣東華大學,教授
黃將修,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
樊同雲,臺灣海洋生物博物館/臺灣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宋克義,臺灣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
高樹基,廈門大學,教授
林森傑,廈門大學,教授
韋剛健,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張海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研究員
餘克服,廣西大學,教授
李秀保,海南大學,教授
鄭明修,臺灣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待定)
薛桂芳,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待定)
陳國勤,臺灣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待定)
張清風,臺灣海洋大學,教授 (待定)
陳啟祥,臺灣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 (待定)
邱建文,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 (待定)
陳荔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待定)
喻子牛,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待定)
王道儒,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待定)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亞洲地區頂尖的海洋生態學家,在國際海洋生物頂級雜誌發表論文160餘篇,被他人引用1000多次。為國際上幼蟲生物學和海洋生物附著和抗附著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UNDP沿岸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管理國際研究項目起草人和中國地區協調人,為太平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聯合會主席。先後主持研究課題50多項,26次擔任國際會議的主題發言人和大會主題主席,並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講學術論文144篇。獲美國發明專利1項並申報美國發明專利2項。擔任《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等7種國際刊物編委,第五屆國際多毛類學會會議組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第六屆國際幼體生物學大會主席。2002年以來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洋學科評審組海外專家,香港特區政府研究資助局評審專家。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珊瑚生物學和生態學;海藻生物學和生態學;海洋生態系統功能等。近年來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香港研究資助局聯合科研資助基金項目(NSFC-RGC)2項,其他科研項目多項。近5年在Coral Reefs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生態學、海洋無脊椎動物學、珊瑚礁生物學、演化生物學、海洋保育生物學。自1979年起從事珊瑚礁研究,潛水足跡遍及臺灣各海域,自最南的南沙太平島至最北的彭佳嶼都曾做過調查,致力於推動珊瑚礁海洋保護區,最大願望是珊瑚礁美景能被保留下來。主編書籍有《Scleractinia Fauna of Taiwan I. The Complex Group》、《Scleractinia Fauna of Taiwan II. The Robust Group》、《臺灣區域海洋學》、《臺灣珊瑚圖鑑》、《東沙八放珊瑚生態圖鑑》等。
臺灣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臺灣東華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演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環境化學、海洋分析化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地球化學、海洋汙染等。發表期刊論文百餘篇,新型專利9項,發明專利4項。
臺灣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系統分類及生物多樣性資訊中心執行長。從事魚類系統分類、地理分布、生態進化方面之研究:
1. 整理、命名臺灣水域產之新種或新記錄種魚類,並將形態、生態、生化或分子生物等各類資料,利用表型或支序分析方法探討魚類之分類系統及類緣關係;
2. 逐年分區建立本省沿岸及近海之魚類資料庫 (含標本、文獻、生物名、分布、特徵),公開提供各界從事基礎學術研究,資源開發、利用、保育、評估、管理所需之背景資料
3. 除從事魚類種群判別、生活史、食性、洄遊分布等之基礎研究外,並利用群聚結構為生物指標來監測評估本省各地水域環境受人為或自然因素之影響。
4. 魚卵之鑑定(形態、電顯、分子生物)及系統分類。
5. 海岸溼地生態系模式之建構。
Our Sea,
Our Respons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