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次開啟我的江南園林之旅時,把行程拿給朋友看。朋友笑著在挨得緊緊的「拙政園獅子林留園網師園」上打了個叉,說:這些園子都一樣,看一個就夠了。一下去看四個,我怕你是要變成盆栽空運回來。
我很不服氣,心想怎麼會都一樣,美女還各有各的美呢,是您心粗眼拙臉盲症無藥可救吧。
謝天謝地,在江南園林裡一圈走下來,只發現拙政園和留園的見山樓長得挺像。這能說明江南園林都一樣嗎?我回來後把朋友笑了一通。
我在嶺南園林的遭遇就大不一樣了。
第一次來到餘蔭山房的舊園區,我只有兩句話要說。第一句:真小。第二句:真美。
在這個小而美的舊園區來來回回走了幾圈,我腦子裡回味的都是官方的介紹。「餘蔭山房以小巧玲瓏的風格著稱於世……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法,將畫館樓臺,軒榭山石亭橋盡納於三畝之地……」
所言非虛啊。我就在這巴掌大的「浣紅跨綠」區鐘錶走字似地一圈又一圈徜徉著——本來可以兩分鐘走完的。我久久不願離開這個「縮龍成寸」手法的展示區,心中驚訝,其實它不過是個四件套——二室一廊橋一水榭。一條小廊橋,西面連通了隔池的深柳堂和臨池別館,東邊是八面來風的玲瓏水榭。這麼小的地方可以容納四個體量不算小的建築物,而又不覺得很擠。妙,實在是妙。
才過了一個月,本著集中體驗嶺南園林的原則,我就跑去了清暉園。
清暉園比餘蔭山房大多了。我走了很久很久,才來到其中一個小片區「沐英澗」。一進來,就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這場景簡直不要太眼熟!中間一小廊橋,廊橋一邊是隔池相望的屋子,另一邊是八面來風的水榭。
完全可以把餘蔭山房的導遊詞換掉,深柳堂換成a,臨池別館換成b(名稱已忘),玲瓏水榭換成八表來香亭。
我就問一句:造餘蔭山房的人和造清暉園的人是親戚嗎?
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餘蔭山房的「浣紅跨綠」區域極其有名,而清暉園的「沐英澗」籍籍無名。
回來查了一下。搜狗百科告訴我:」90年代中期起,順德市對清暉園進行再度興工擴建,增加了鳳來峰、讀雲軒、留芬閣、沐英澗、紅蕖書屋等多處建築景點,面積由70多平方米增至2.2萬平方米……」
原來是新增的,怪不得沒名氣。
而原版的餘蔭山房浣紅跨綠廊橋,建成於同治十年(1871年),參考的對象是大名鼎鼎的海山仙館中之「柳波橋」。海山仙館早已無存,因此餘蔭山房的浣紅跨綠就更顯珍貴了。《嶺南星空下》關於餘蔭山房的一集中,受訪專家也表示,此橋現在是嶺南園林中最經典的造型,所以很多新建園林造橋時都要照著它的樣子來。
解決了「誰抄襲誰」的問題後,新的情況出現了。
既然餘蔭山房的核心景區才這麼點大,其中的一半在清暉園還有翻版。以後有朋友讓我帶領參觀嶺南名園,我是不是可以直接跳過餘蔭山房,把人帶到清暉園,看一個就夠了?畢竟清暉園大得多,門票還比餘蔭山房便宜三塊。
然而我並沒有這麼做,還是老老實實地帶人遊完一個又一個。
只不過我把人帶到了浣紅跨綠,會說:「我們來get一個嶺南園林構園法常見套路——縮龍成寸手法。就是我們眼前的二室一廊橋一水榭。餘蔭山房是嶺南名園中面積最小的,這一塊也是體現它小巧玲瓏的最佳地點……」
在沐英澗,我的臺詞則是「大家看眼前這個布局,是餘蔭山房和清暉園都用到的。可謂嶺南園林中的爆款。如有雷同,實屬套路」……
最後,猜一猜:
圖1和圖2,哪座見山樓是留園的,哪座是拙政園的?
圖3、4、5、6,哪兩張是餘蔭山房的,哪兩張是清暉園的?
圖7和圖8,哪座橋是餘蔭山房的,哪座橋是清暉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