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之大,為何不擔心地方割據?

2021-01-07 一品鏟史官

總督之名創製於明朝,不常設。清朝正式成為定製,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總理一至三省軍民要政,有節制文武之權。從宋代起,軍權和政權,特別是財權,往往都是分開掌管,防止坐大。清朝怎麼敢常設總督呢,就不怕有居心者趁機割據嗎?

其實不然,清朝集權到了巔峰,地方軍政體制中有三個原因讓總督完全沒有能力違背中央的意思:一是行省的地理原因,二是八旗的威懾作用,三是權力分散相互制衡。

一、地理條件

唐朝以前,行政區域的劃分都是按照山川地理的走向而形成的。

比如,唐將全國分為十道,一些邊地擁有很好的地利。隴右道完全掌握了河西走廊和西域,只要守住東邊的喇叭口軍隊就很難進入;劍南道擁有現在的雲南四川及漢中等地,擁有蜀道難的優勢;而嶺南道擁有現在的廣東和廣西,完全佔據著五嶺以南。

這樣就容易在地利上形成封閉的地理環境,從而逐漸做大。事實上,唐末五代,也確實是這些地方最容易形成地方割據政權。

到了元朝,這件事開始改變,或許是帝國幅員遼闊,元朝的統治者,把不同的地理揉和成一個行省,而把一個山川形勝分給不同的行省。

後面的明朝和清朝統治者發現這個是防止地方權力做大的好辦法,於是,到了清朝,各行省和地理形勢已經完全被切割。

四川是一個最典型的慄子,川蜀地區只要把漢中大門一關,再守住重慶上遊,外軍就很難打進來了。於是,清朝將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劃歸陝西省,這樣如果四川有人反對中央,從漢中就能輕易地突破防線,進入巴蜀盆地腹地。而四川,就再也跳不動了。同時,四川南部還深入雲貴高原腹地,現在的四川攀枝花地區,到昆明比到成都近幾乎一半的路程。這樣雲貴高原也被四川掐住了脖子,難以形成地理上的整體。

還有嶺南,清朝將嶺南分為廣東廣西兩省,還將與兩廣文化地理接近的文山地區劃給雲南,於是兩廣和雲南共同擁有了五嶺的地利。

不僅如此,清朝還將文化淵源完全相同的區域切割開,將文化習慣不同的兩塊地方強行組合成一個省份。

比如江蘇,蘇南和蘇北擁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習慣,中間挎著長江,這樣江南和江北誰也別想逃出中央的手掌心。再比如安徽,到現在安徽滁州一帶還是習慣有啥事去南京,而不是安徽省會合肥。

於是,各省地方相互擁有著對方的咽喉部位,各地難以形成地理上的獨立王國,大大降低了各省獨立的可能性。

可能有人說,總督是一至數省,然而八大總督區,除了兩廣總督是有些共同的地利以外,陝甘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沒有一個擁有共同的地利,四川因為一向容易割據,竟是單獨設置了總督。

二、八旗軍的威懾

八旗軍確實在清朝建立以後開始腐敗,但八旗軍在清建國以後從歷史的視覺中消失的太乾淨了。因此,實際上,八旗並不是腐敗的那麼快,沒有戰鬥力了,而是八旗很少出現在前臺,他們都躲在幕後。

他們駐紮在重要的大中城市,但並不與人民和政府接觸,而是單獨生活在旗人區,被稱為「滿城」。之所有沒有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是因為他們的任務不是作戰,而是監視。

他們的監視對象最主要是綠營。而總督手中的軍權,主要就是調動綠營軍的權力。

雖然綠營在全國約有60萬主力部隊,遠遠多於八旗20萬的兵力。但清朝統治者對綠營的管理採取分權、帶兵和作戰調動權分開,使八旗有了監察綠營的可能。加上統治者賦予的特權,八旗具備無可撼動的實力。為了保證八旗真正的優越性和獨立性,八旗的經濟、教育、婚姻、刑訟等等全部由中央或者專門的機構管理,地方政府包括總督沒有任何染指的可能性。

雍正就曾說,八旗駐防制度是「隱隱然有虎豹在山之勢」。到了乾隆時期,八旗駐防制度進一步完善,在全國約15省會城市和水陸要衝都有駐軍。

隨著八旗的墮落和腐敗,綠營戰鬥力實際上也在降低,所以,也並不存在綠營碾壓八旗的時候。

這種情況下,總督如果有想法,就不得不考慮這一支一直躲在幕後的神秘力量。

三、權力的制衡

即使如此,清朝統治者們還不滿意。

唐代節度使攬軍隊管理權、作戰權、財賦、行政權於一身,而最終將唐帝國肢解。

這給了後代統治者足夠的教訓。宋代開始便將職、權、差進行了分離,雖然這導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但皇帝們還是比較滿意的。到了明代,朱元璋將行省行政、監察、駐軍大權分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並且將軍隊人事權收歸兵部,作戰指揮權收歸大都督府(五軍都督府),徹底斷絕了地方獨立的可能性。

清朝沿制,但置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於上,又數省置總督。但這並不意味著總督擁有絕對權力。首先,巡撫和總督並沒有直接的上下級關係。雖然總督為正二品,一般還加兵部尚書或都察院右都御史,為從一品;而巡撫為從二品,一般加兵部侍郎或右副都御史。但巡撫和總督並沒有明確的上下級從屬關係,而且督撫都有單獨上奏皇帝的權力。事實上,很多巡撫壓制或者抗衡總督,比如胡林翼、曾國荃、沈葆楨等著名的巡撫往往能抗衡總督。

其實總督主管還是在軍事,但在軍事上,總督也沒有絕對權力。首先,總督一般由文官充任,他們沒有軍旅經驗,很少有獨立的野心,軍隊中根基不穩難以割據;另外,總督雖名義上可以節制境內所有綠營兵,但實際上綠營兵的統屬十分複雜,巡撫、提督(省區軍事主官)也有節制綠營之權。西部省區如四川、新疆等地,八旗駐防將軍如成都將軍、伊犁將軍也有節制綠營的權力。

因此,總督實際上只能調動直屬的一部分官兵,並不能對巡撫提督形成絕對優勢。

綜上所述,清朝總督想要有獨立的想法並付諸實施,是相當難的。即使到了後期清廷風雨飄搖的時候,總督都難以獨立,直到清廷滅亡,地方割據才慢慢出現。

相關焦點

  • 清朝時期,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總兵誰的權力更大?
    總督、巡撫、提督、總兵這些官職從明朝時就開始出現,至清朝各官職的設置、職責趨於完善,成為清朝官僚系統中的常設職位。然而將軍、都統在清朝官僚體系的職位與其他朝代大不相同。巡撫總攬一省之軍政,也是地方軍政大員,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得名,具有處理全省民政、司法、監察及指揮軍事的大權。巡撫為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為正二品。巡撫的權力較總督小,多數地區巡撫位於總督之下,也有不少總督兼任巡撫(特別是督、撫同省者,往往總督兼任巡撫)。
  • 形成於明朝,完善於清朝的總督制度,哪個時期的權力最大呢?
    中國的總督一職,形成於明朝,完善於清朝。如非要要探究哪個時期的總督權力更大,這還真不好比,因為明朝的總督,大多是臨時性的,而清朝時期的總督,卻是常設性的。首先要搞明白的是,明朝為什麼要設立總督?當然了,清朝也擔心總督會擁兵自重做大地方,因此清朝也設立了其他官職,來制約總督。就例如,各地的地方事務,平時是由巡撫說了算。各地的軍隊,平時是提督說了算。監察工作,平時是監察使說了算。除非是在特殊時期,或者是戰爭期間,這才是總督都說了算。
  • 清朝的總督要比巡撫官職大,可為何地方巡撫經常與總督對著幹呢?
    總督和巡撫是清朝管理地方的兩個要職,總督與巡撫都是地方大員、一屆封疆大吏,但總督是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後為從一品)、巡撫是從二品,總督的管理範圍、權利也要比巡撫大一點,可清朝卻經常出現巡撫不聽總督命令、不把總督放在眼裡的情況,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總督和巡撫哪個權力更大
    保定直隸總督府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的是督撫制。即總督和巡撫,那麼總督與巡撫是什麼關係,總督和巡撫總要負責什麼呢? 一、總督的來歷與職責 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級長官,總管一省或二三省,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時有管轄五省、七省者;總督級別較巡撫高,總督一般為從一品到正二品,巡撫為從二品,地方總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選。在明代政治中,總督舉足輕重,入則為朝廷顯官,出則為一方軍政之首,故時人稱文帥第一重任。
  • 太平天國與軍閥割據
    在這裡要先說說清朝「重滿抑漢」、「強幹弱枝」的政策。所謂重滿抑漢,作為一個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王朝,清朝統治者歷來重用以皇族、宗室和滿洲貴族為主的滿族「奴才」,而利用但限制漢族「臣子」的權力;所謂強幹弱枝,就是加強中央集權,弱化地方督撫(總督、巡撫)的權力。
  • 清朝知縣可以由總督任命嗎?總督有多大決定權
    宋初有鑑於唐末五代藩鎮的跋扈,造成地方割據之弊,留節度使於京師,不設刺史而以朝官文臣出知州事。於是亦漸以京朝官、選人、三班使臣等階官或試銜者權知縣事,因非本縣令而管縣,故稱「知某縣事」。明代始正式稱知縣,為一縣的行政長官。清代相沿不改。為正七品官。
  • 都是封疆大吏,清朝的總督和提督,誰的官職更高,權力更大?
    先說結論:一般情況下,提督受地方總督節制,所以總督地位更高,權力更大。 現實的情況略有點複雜。 ▲清朝職官品級 一、總督 總督主要分為三種:地方總督、漕運總督與河道總督。
  • 都是封疆大吏,總督和巡撫哪個官職大?清朝究竟有幾大總督?
    其中:「總督」在朝廷則為顯官、在地方則是一方軍政首腦,全稱是「總督某地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如: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負責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官階一般是正二品,但如果總督同時身兼兵部尚書則可官居從一品。
  • 清朝漕運總督是幹什麼的,為何「油水」非常大?說出來你不一定信
    文:柿子清朝漕運總督是幹什麼的,為何「油水」非常大?說出來你不一定信一直以來,人們都喜歡居住在首都,在首都人們可以更快的了解到世界的變化,可以更加快速的學習到一些新的東西,可以遇到更多的機會,不同的人可能懷著不同的想法,不約而同地來到了這片熱土。
  • 清朝八大總督的差距,直隸總督搶不上,雲貴總督沒人當
    清朝入關之前,皇太極便照仿明朝制度,將文館改為內三院。入關以後,多爾袞又將內三院改為內閣,設大學士。清朝統治者為了保證國家機器迅速恢復運轉、發揮其統治效力,清朝的制度基本上沿襲了明朝的制度。清朝仿明朝制度設置六部、都察院、宗人府等;清朝在全國的管理上,也下了功夫。
  • 清朝駐防將軍,比八大總督級別還高的封疆大吏,是怎樣的存在
    一提到清朝的封疆大吏,想到的自然是總督。清朝承接明制,設立八大總督,後來又增設東三省總部,成為九大總督。他們統管一省或數省的民軍經政。可謂權柄滔天,堪比一方諸侯。不過,他們還真不是清朝最牛的封疆大吏,清廷更看重的,是駐防將軍。
  • 清朝最憋屈的官職,位列一品官銜比總督還高,實權卻還不如知府!
    喜歡看清宮劇的朋友,一定對清朝的一些官職不會陌生,尤其是在皇帝手下做事的一些大臣,還有各地的封疆大吏,都是經常「出鏡」的人物。比如說總督在清朝,那就是「高官」的代名詞,我們知道巡撫算是一個大官了,畢竟掌管著一個省,但是總督卻同時掌管著兩三個省,甚至在特殊時期,有些總督能同時管著五六個省。
  • 清朝的直隸總督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
    清朝在全國先後設立了九大總督,而其中的直隸總督別具一格,非其他總督可以與之比擬的。那麼,直隸總督的權力到底有多大,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清朝直隸總督衙門設立在河北省的保定市,直隸總督總管今天津、河北大部以及河南、山東小部的軍民政務,具體負責自己轄區的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可謂集軍、政、財權於一身。權力滔天,簡直就是自己轄區的土皇帝。例如在義和團運動的時候,這些總督們就不聽慈禧太后的命令,擅自跟洋人籤訂協議,搞起了東南互保。而直隸總督更是別具一格,權力最大。
  • 清朝八大總督的差距有多大?一個被人搶破頭,一個沒人看得上
    公元1644年,清軍正式入關,由此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正式誕生,雖然清朝在之後一直想和之前的明朝分割。不過熟悉歷史的人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的行政體制幾乎是換湯不換藥的。明朝時期為了便於管理全國,在全國設立了若干個總督,而總督一詞也成為了」封疆大吏「的代言詞彙,當時總督的權力究竟有多大呢?簡單來說就是軍政一把抓,平時管理地方,必要時甚至可以派出軍隊。
  • 清朝八大總督受歡迎程度有多大差距?一個搶破頭,一個沒人看得上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雖然他們一直想和明朝分割開,但是行政體制基本都差不多,明朝為了便於管理,設立了總督,當時總督的權力比較大,軍政一把抓,還有調派軍隊的權力。清朝也學習了一些明朝的制度,設立八個總督,我們不知道的是,總督雖然都是一品,但是彼此還是有等級差距,當時直隸總督最搶手,而雲貴總督就沒人想當,到底是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清朝最火的是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這跟當時的地緣有關係,北京是書讀,所以直隸總督的地位可想而知,整個北京的事務和官員都是直隸總督在管理,還要保衛北京城。
  • 清朝總督、提督、駐防將軍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誰的官更大?
    清朝時期,地方上級別最高的文官是總督,級別最高的武官是提督和駐防將軍。由於這幾個官職都屬於省級最高長官,因此也被稱為封疆大吏。那麼,清朝的總督、提督、駐防將軍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誰的官更大呢?總督是一省或二三省的最高長官,掌管治下省份的行政、經濟及軍事大權,官階為正二品。不過,為了方便管理,按照清朝慣例,總督一般都會加兵部尚書銜兼督察院右都御史,從而使總督名正言順地擁有領兵的權力和督查官員的權力,官階也因此提升為從一品。
  • 清朝最憋屈的職務是什麼?位列從一品與總督比肩,實權還不如知府
    「省」這個概念源於元朝行省,對應的封疆大吏就是元朝時的行省平章政事,以及明清時期的巡撫及總督。當然,在元朝以前,也存在著一些符合封疆大吏定義的官職,比如唐朝的節度使,其權力幾乎與土皇帝無異,所轄區域內的軍事及民生事務統統由其自裁。
  • 清朝的八大總督,為什麼還要兼任其他職位?官大一級壓死人
    文丨尋史溯源(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清朝時期,三藩平定之後,朝廷沿用明朝的制度,在各個省份設立八大總督。朝廷讓八大總督管理各自的省份,也可說得上是一方的霸王。但雖然如此,這些有著高官厚祿的總督卻還仍然得不到滿足,還在朝廷兼任著其他重要的職位。
  • 清朝的省級地方文官制度: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學政
    清朝一共設立了八大總督(1906年多了一個東北總督,由於那個時候清朝快滅亡了,就不提了),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陝甘總督、湖廣總督、雲貴總督、閩浙總督、四川總督。其中地位最重要的很顯然就是直隸總督了,因為他管轄的是京畿重地。直隸總督管轄的地區包括今天的河北、北京、天津。
  • 清朝「最憋屈」的官職:等級比總督高,實權卻比知府還小
    直到元朝,統治者才創立了行之有效的省制,既為中央政府收編權力,又為地方政府保留了一部分權力。它的優越性讓我們至今仍在使用。元代稱省督為「平掌政事」,明清稱「巡撫」。但在地方上,「總督」並不是最大的官員,上面還有「總督」的職務。了解近代史的人不會不熟悉清末的這四位總督:兩江總督曾國藩、陝甘總督左、直隸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