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疆吐魯番地區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唐代文獻。
其中之一是《交河郡市估案》,寫於玄宗天寶二年(743年),記載了當時蛟河市市場上銷售的各種商品。
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自然匯集了東西方的商業產品,比如珍貴的犀牛角和茯苓。
令人驚訝的是,交河城有一種商品叫「昆布」。它的價格比犀牛角的價格低,這說明它的商品很多。
唐代所謂的「昆布」,在近代統稱為海帶(昆布與現在所稱的海帶仍不同,文末注)。
如果說內陸地區的超市裡有海帶出售,這並不少見,但中國古代並不生產海帶。
海帶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外來物種。直到1950年代,我國才開始種植海帶。
那麼,在一千年前的唐朝,大量的海鮮是從哪裡來的呢?
它是如何出現在交河城絲路商城的?
早在三國時代,中醫就發現吃海帶可以治大脖子病。
南北朝以後,南梁「山中宰相」陶弘景的《本草綱目》詳細記載了當時中國人使用的海帶的來歷:
「昆布是今天韓國唯一的一個。麻繩是黃色的,很柔軟,可以吃。」
由於南朝被公認為中國正統的所在地,半島上的高句麗、百濟等國都與南朝有著密切的聯繫。
百濟人參已經成為南陽貴族的寵兒,想要來南朝使用的貢布也是今天朝鮮西南部的百濟國。
到了唐代,半島分為渤海國和新羅國兩個國家。
巧合的是,這兩個王國都是唐朝的附庸,而出現在西域的海帶,一定是從渤海和新羅長途運來的。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渤海漠河派使者進貢貂皮、海帶。
渤海的南海地區、龍源地區和安邊地區都是盛產海帶的地區。
宋朝在編撰《新唐書》時,還專門在《渤海國傳》中列出了獨特的產物「南海昆布」。
就連渤海王國也把海帶運到中原,直到925年,這已經是五代的後唐時期。
釜山,現在著名的韓國城市,是唐代錫拉的東奈縣,也是海帶的主要產地。
另一個東亞國家日本,與唐朝有許多傳奇故事,但實際上並沒有留下把海帶送到唐朝的記錄。
我們確實可以在日本的文獻中發現,他們很早就把海帶列為美味佳餚。
然而,日本貴族食用的海帶大多是靠生活在東北的鄂族人民來進貢的。
這可能不足以維持國內需求,更不用說出口大唐了。
也就是說,當時的內陸西方人喜歡吃東北和半島的海帶,說起來很有意思。
將「昆布」叫「海帶」,也沒有錯,因為兩者都屬於海帶目。
但我們每天所說的海帶是指海帶科海帶屬,海帶是海帶科蕨類植物的一個屬,海帶科。
因此,昆布和海帶不是「兄弟」,而是「表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