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薩,也叫比薩,來自義大利的一種美食。關於披薩的起源,有一種很有趣的說法,說其實就是來自古老的中國餡餅。
其實,咱們華夏的美食文明中,餡餅的分類實在是太多了,光是餡餅的做法就有上百種,更因地域不同,做法也是變化萬千,哪像披薩那東西,來來去去就是一個套路。只不過是換個不同的餡而已。
其實在唐朝時候,就有一種類似披薩的美味十分流行,那就是今天二當家要跟大家分享的畢羅!
畢羅是何物?最早寫作饆饠,是傳自西域的一種餡餅,在大唐時那可是非常非常的流行。
唐劉恂的《嶺表錄異》卷裡記載過這種美食:「赤母蟹,殼內黃赤膏如雞鴨子共同,肉白如豕膏,實其殼中。淋以五味,蒙以細面,為蟹黃饆饠,珍美可尚。」
這裡介紹的就是唐朝畢羅中的一種,蟹黃畢羅,看這段文字,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用的是紅紅的帶仔的大螃蟹,將螃蟹內如油脂一般肥嫩的蟹黃取出來,加入雞蛋鴨蛋後蒸熟,白嫩的蛋白再鋪上一層薄薄的肉片。淋以五種調料,裹上細面,那的確是美味無比。
畢羅最早傳自西域,可能是波斯人傳入的。據記載,早在1500年前,南北朝時,畢羅就傳入中國了。只不過那時西域的美食很喜歡加入蒜末和辛辣香料作為調味品,所以就味道來說,對當時的唐朝人來說十分重口味了。
後來唐朝人改進了這種美食的做法,出現了櫻桃畢羅,蟹黃畢羅等吃法,漸漸的就開始流行了。到底有多流行呢?《太平廣記》引用《盧氏雜說》裡就說:「翰林學士每遇賜食,有物若畢羅,形粗大,滋味香美。」翰林學士每次遇到賞賜的美味,最喜歡的就是畢羅,滋味香美。
而在大唐第一豪宴,唐韋巨源的燒尾宴上,畢羅是作為正菜出現的。《燒尾宴食單》中記有天花畢羅,蟹黃畢羅,櫻桃畢羅……到了宋代,更有一種太平畢羅傳之於世,《太平聖惠方·食治》就有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羊肝畢羅的記載。
了解了這麼多,那麼畢羅在當時貴不貴呢?
根據二當家的查證,此物在當時屬於非常實惠的美食,在長安城的酒樓胡餅店裡到處都可以買到。據說當時進京參加科舉的貧窮士人買不起其他美食,只能到酒樓裡吃畢羅呢。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四》裡說:「因天寶中進士有東西棚,各有聲勢,稍傖者多會於酒樓食畢羅。」這就是說,天寶年間的進士都喜歡在酒樓聚在一起吃畢羅。
就因他們喜歡在酒樓吃畢羅,這些窮苦士子就被稱之為「樓羅」,漸漸的,就演化成了「樓羅」一詞。
沒想到吧,嘍囉這個詞,竟然跟這種大唐西域的餡餅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