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划龍舟,並不只是為了快

2021-02-08 運動成都


端午節要是看不到划龍舟,就像過年看不到煙花一樣,總會缺一點過節的氣氛。可是為什麼端午節要賽龍舟?傳說中,當然也與給後人留下三天假期、而不留下「全文背誦」的良心詩人屈原有關。


據南朝時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端午」條記載,賽龍舟一開始是為了救屈原:


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名舟楫以拯之。


看到三閭大夫屈原投水,各族群眾自發劃舟前往救援——出發點是好的,但卻並非賽龍舟的由來。至於龍舟,更是出現於屈原之前。屈原自己的《東君》一詩,就已經有了龍舟字樣:


駕龍舟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



龍舟龍舟,究竟先有龍還是先有舟?據聞一多先生考證,古代中國南方水系眾多,居民常受水災之苦。他們發現能在水陸都任意沉浮、暢遊無阻、神出鬼沒且百無禁忌的動物中,蛇是佼佼者。出於對蛇的敬佩,南方先民不僅將蛇的斑紋塗畫在自己身體上,更形成了圖騰崇拜。當蛇被塗畫在日常出行工具——舟——之上時,蛇舟就出現了;再接著當蛇的形象一代一代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樸素到華麗,增加了馬頭、鹿角、狗爪、魚鱗變成「龍」之後,龍舟就誕生了。


如今古文獻中最早記載龍舟的,是戰國時期的《穆天子傳》:


「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


這裡的天子指的是周穆王,也堪稱中國最早熱衷於旅遊的君王。後來龍的地位不斷升高,成為了皇帝的象徵,所以皇帝所乘坐的御舟便也成了龍舟。但把龍舟造成奢侈品、令後人瞠目結舌的,還要數著名的敗家子隋煬帝。《大業雜記》中記載他的龍舟高達四層,最高一層有正殿和內殿,中間兩層有一百六十間房屋,下一層則是水手。沿著運河兩岸,需要一千八百人來拉著龍舟前進,整個船隊長達「二百餘裡」。



這樣的東西與其說是龍舟,不如說是水上的龍宮。窮奢極欲的君王特供設施,當然是不能用於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駕這樣的龍舟去比賽?怕是還沒有一隻鴨子遊得快。


何況一開始,五月初五划龍舟也不是為了競速。



遠古時期,划龍舟的主要目的是祛病、消災、祭祀和紀念,也不一定只在五月初五才下水。秦漢魏晉之後,龍舟才開始越來越緊密地與端午節聯繫到一起。隨著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逐漸對流,賽龍舟的習俗從長江中下遊地區,慢慢西進北上到長江上遊和華北地帶。


唐代之前,划龍舟的主要儀式是「招魂」,也繼承了古代南方楚越民族的傳統文化,因為《楚辭》裡的《招魂》就是極具地域色彩的篇章。當遠古文化漸漸遠去,更激烈、更刺激、更好看、更喜聞樂見的「鬥舸」就取代了其他一切龍舟方式,成為端午最引人關注的一項活動。這裡的「鬥舸」,其實就是以比賽速度為主的競渡。


競渡的起源更早於龍舟。古代原始社會物質不豐富,南方的水稻種植還遠未普及,居民每天的主要活動就是划著船在江河上覓食碰運氣。突然之間,甲部落的一艘船發現遠處水面上浮著一條大魚,但也幾乎在同一時間,這條大魚也映入了乙部落船隻的眼帘。接下來誰能飽餐一頓誰又飢腸轆轆,就要看誰划船劃得像飛一樣了。



只是唐代的競渡早已不為了搶食物,而是換成了更具象徵性的「奪標」。為了判定先後,組織者在終點設置一個「標」,其既是終點又是優勝者的獎品,奪標者即為冠軍。一開始有魚標、有鴨標還有鐵標,魚標鴨標入水就逃、鐵標入水就沉,要奪標除了划船快之外還要另費一番遊泳功夫。


再後來「標」又變成了一根長竿,上面纏錦掛彩、鮮豔奪目,故稱為「彩標」、「錦標」。如今現代體育常用的「錦標賽」,來源卻正是端午的龍舟奪標。唐朝詩人輩出,所以關於奪標的刻畫也是數不勝數:


「鼓發南湖槎,標爭西驛樓。」張說《嶽州觀競渡》


「齊棹爭渡處,一匹錦標斜。」白居易《和春深》


「建標明取捨,勝負死生求。」元稹《競舟》



除了志在奪標的直道競速之外,賽龍舟的方式還有不少:有不設終點、比試耐力的長途賽,兩隻龍舟在江河中不間斷地彼此追趕,直到一方認輸才能終止比賽;有往返競速賽,龍舟劃到目標後馬上按槳驟停,後橈變前橈立即反向回劃,先到起點者勝出;有不拼速度耐力、專拼整齊美觀的比賽,誰劃得更整齊、更優雅、更協調一致、更舒展大方,誰才是贏家。


傳統龍舟少則十數人,多則近百人。要讓這麼多劃手都步調一致,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古就總結了不少龍舟技巧,比如浙江溫州地區的「鬥龍經」:第一鼓要響,第二槳要齊,第三艄要正,第四纜要緊,第五調頭要快,第六腿貼船沿要緊。


這些技巧,即便在龍舟如今發展成為現代體育競技項目之後,仍然有相當的實用性。而一旦與現代體育接觸,龍舟就必然會面對來自西方文明的類似競技——賽艇。



龍舟和賽艇最簡單的區別,就是龍舟槳手面對前進方向,而賽艇背對前進方向。但關公戰秦瓊,究竟誰更快?


去年9月8日,西安交大賽艇隊和瀋陽市水校的盛京龍舟隊,在瀋陽的渾河上進行了一場較量。比賽開始後賽艇一馬當先,在前100米都保持領先優勢;但之後龍舟的劃手開始發力,逐漸後來居上,並率先衝過終點。


似乎龍舟更快?其實這場比賽的娛樂性多於競技性。首先賽艇只有8名女生,而龍舟有22名男生,在體力上有不小差距;其次要拼絕對速度,賽艇其實是快過龍舟的。


2016年國際龍舟賽,22人龍舟500米冠軍的成績是1分56秒,速度大致是4.31米/秒。而賽艇的最快速度可以達到5.5米/秒以上,兩者的速度差肉眼可見。賽艇之所以更快,一是因為槳的支點固定,船槳可以做得更大更堅實,也使劃程更長;二是因為背向坐姿,可以讓槳手的背部肌肉和部分腿部肌肉都參與到划槳中來;三是賽艇的座位是滑座可以前後移動,能讓槳手使用更多的身體力量而不僅僅是手臂力量。



但更關鍵的,恐怕還是成本——賽艇的參與門檻比龍舟高實在太多了。一條八人標準賽艇的價格超過20萬,光是一條槳就要8000元,再加上後期維護的開銷,看上去普通的划船其實消耗不菲。而龍舟的船體則是價格低廉的玻璃鋼複合材料,船槳也是普通木質,製作工藝和成本遠小於賽艇。只要有合適的水域和足夠的選手,即便農村也能組織起一支像樣的龍舟隊來。


如果僅僅只求快,那麼在西方的賽艇上安一個中國的龍頭,也算一艘現代龍舟——可是又有什麼意義呢?普通龍舟有著比賽艇廣泛得太多的參與度和時代傳承,在賽艇已作為另一項競技項目得以開展的當代中國,實在沒有必要胡亂嫁接。


更重要的是,龍舟有比賽艇久遠得多的歷史人文意蘊。賽艇的歷史只有短短兩三百年,起初只是英國泰晤士河上負責擺渡船工之間的業餘比賽,後來因為在伊頓公學、牛津劍橋這樣的名校學生之間流行開來,才從下裡巴人的運動轉型為陽春白雪的貴族運動,並逐漸走上了競技化道路。


而龍舟的歷史,久遠過賽艇何止十倍?龍舟的起源於遠古先民的日常活動,經過端午節的文化融合,早已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成為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載體之一。在全世界華人眼中,每年的龍舟雖然看似競速,但其意義卻遠遠不止於絕對速度。而龍舟也早已走向了世界,吸引了越來越多金髮碧眼的選手參與。



僅僅以絕對速度來衡量體育精神,實在顯得有些過於狹隘了。同樣是利用自身體能在水中行進,劍魚的時速可達130公裡/小時,是無論龍舟賽艇都遠遠望塵莫及的速度。努力不是為了超越競爭對手,而是超越曾經的自己,這才是真正的體育精神。當龍舟選手奮力划槳,從江河劃向大海、從遠古劃向未來、從農業文明劃向現代文明的時候,沒有人能否認它往日的輝煌,更沒人能視而不見它如今的與時俱進。


作者:C70

編輯:曉舟


相關焦點

  • 端午節划龍舟,是要比過去的自己更快
    端午節要是看不到划龍舟,就像過年看不到煙花一樣,總會缺一點過節的氣氛。可是為什麼端午節要賽龍舟?傳說中,當然也與給後人留下三天假期、而不留下「全文背誦」的良心詩人屈原有關。怕是還沒有一隻鴨子遊得快。何況一開始,五月初五划龍舟也不是為了競速。
  • 吸取桂林龍舟翻船事故教訓別禁止端午節划龍舟
    (4月22日《新京報》)划龍舟,不僅是我們中國人過端午節的一種傳統習俗,而且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儀式活動。近年來,端午節的節日氛圍越來越濃,原因之一就是節日儀式感的失落,划龍舟活動少了,使得端午節完全淪為了吃粽子的節日。
  • 英文介紹有關端午節的習俗:划龍舟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英文介紹有關端午節的習俗:划龍舟 2012-06-19 17:35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
  • 吃粽子、划龍舟都不算什麼,千奇百怪的端午節習俗
    承載著祭祀意義的端午和作為傳統節日的端午,又非常具有中國氣派——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華文化的根脈,不從來都是與祭祀有著最緊密的關聯麼?下面就介紹一些各地的端午節民俗。01 賽龍舟,龍船飯,做香包廣州划龍舟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趁景」,二是「鬥標」。
  • 划龍舟、吃粽子,端午節雜談!
    古人常把「五日」寫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寫成「端午」。到了唐代,因為唐玄宗是八月五日出生,為避「五」字諱,由當時的宰相宋璟提議,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因為古時人們又常把「午時」當作「陽辰」,於是,端午又可稱「端陽」。
  • 【吃粽子划龍舟過端午】那些出現過划龍舟的動漫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了,端午最不可錯過的活動就是吃粽子划龍舟,今天小編就來細數一下動漫的划龍舟。
  • 端午節划龍舟的習俗,原來不是因為屈原,而是源自古人的日常習慣
    其中祭祀龍祖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划龍舟的習俗。古人紀年、月、日、時的時候都會用到天幹地支法,按照幹支紀年法的順序來推算,每年的第五個月是「午月」,所以五月的午日就是「重午」,並且午日又在幹支紀年法中又被稱作「陽辰」,故而端午也被大家稱作「端陽」。而在端午節的那一天蒼龍七宿會運行到正南的中天,就是後來《易經》中描寫的飛龍在天。古人認為在端午這一天的,飛龍在天的天象大吉大利。
  • 美食: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的來歷,近期將免費送山羊叔叔粽子
    又到了端午節,這兩年,瀏陽河城區段沒有舉行龍舟大賽,記得有一年城區瀏陽河段舉行龍舟大賽時,河兩岸人山人海,龍舟比賽總是給人以不斷奮進、拼搏的精神鼓舞,龍舟比賽不僅是力量的競爭,更考驗團隊合作精神。 小樓故事記得小時候去看龍舟比賽的情景,那是讀初中的時候,我家在社港,端午節騎單車去龍伏春田村(就是瀏陽一職往焦橋過去一點)、去龍伏坪上村(在坪上大橋河段)看龍舟比賽,當然不是在瀏陽河划龍舟了,而是在瀏陽第二大河流——撈刀河,那時的群眾文化生活遠遠不像現在這麼豐富,一年一度的划龍舟大賽的熱鬧程度僅次於過年,大家站在河堤上看得聚精會神,雖然沒有手機,不能發拍照發微信宣傳號召
  • 端午節習俗之龍舟競渡 看歷朝端午節划龍舟圖片集錦
    端午節划龍舟舉辦龍舟賽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民俗活動。相傳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自殺,楚國百姓划船追趕屈原的遺體,避免被魚兒吞食,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以後逐漸延續下來。
  • 包粽子比賽、後備箱夜集市、旱地划龍舟……端午節重慶各區縣耍事多
    今(21)日夏至已至,2020年端午節也就快了,部分區縣將在端午節期間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系列活動。6月22日,江北區白雲大廈,基層工會職工包粽子比賽分別開展線下線上活動。線下基層工會職工包粽子比賽,線上工會為你帶幹「貨」,在「江北職工藝術團」抖音公眾號以線上直播形式,進行端午風俗分享、工會政策福利知識普及方面的趣味互動。6月22日,涪陵區敦仁街道崩土坎社區文化廣場,「粽香涪州·情滿家園」開展端午愛國書法秀詩歌頌、親子趣味賽龍舟、包粽子品端午、製作香囊拴五色絲線等活動,體驗端午傳統佳節的文化與習俗。
  • 「臺獨」分子端午划龍舟 你們不是「拒絕中國文化」嗎?
    昨天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大家都是怎麼過的呢?當然是划龍舟啊!在臺灣各地民眾也一樣歡度端午節除了划龍舟包粽子這樣的傳統項目據聞若在端午節中午能把生雞蛋直立起來,來年便會鴻運當頭。不過,也有眼尖的網友發現,似乎有什麼奇怪的東西闖進了視野。
  • 國外也有端午節?
    因此,划龍舟就是慶祝端午節的一個最吸引人的活動之一。端午節的慶祝活動包含著奮鬥,不怕犧牲,為民造福等精神價值。越南:戴五色線驅蟲越南也是在陰曆五月初五過端午節,但是這一天並不放假,也沒有專門娛樂活動。他們的主要內容也是吃粽子,但是水果才是最大特色,因為吃水果等同吃齋,意味著一種對祖宗的尊重。
  • 不再划龍舟,全新端午節活動正式上線!
    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寶寶們想過如何度過這個端午節嗎?在吃粽子度過快樂端午節的同時全新的端午節活動也已經上線了!這次可是全新的活動哦~快來了解一下吧~外測:2020年6月24日——2020年6月30日全服:2020年6月25日——2020年6月30日這是一個單人闖關任務,喜歡單人挑戰的寶寶一定會喜歡。端午驅邪,通過消耗冒險石來進入關卡,每關卡限1次。(每日可自動免費獲得4個冒險之石。)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不只是屈原故事、划龍舟和吃粽子,還有更多文/@成長新視點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來歷傳說多樣,習俗更多多彩。最深入人心的來歷,是與屈原有關的故事;流傳最廣泛的習俗,主要是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菖蒲)。
  • 【文明英語】端午節用英語怎麼表達?
    【文明英語】端午節用英語怎麼表達?後天(6月25日)就是端午節又到了吃粽子、划龍舟的日子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 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一起來學習「端午節」用英語怎麼表達端午節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 菖蒲與端午節習俗
    、女兒節等。由於地域的不同,端午節便有了不同的名稱,但過節的習俗卻是大同小異。其中菖蒲就是端午節習俗中常用的一種植物,那麼菖蒲與端午節習俗到底有什麼關係呢?有何原由呢?浙江奉化民間認為端午節前後的藥材治病最靈驗,必須多多採集,送給老人,故稱該節為送藥節。東北少數民族在端午節的早晨出去採摘菖蒲、艾蒿,還前往水域捕捉青蛙,然後往蛙口內填一塊墨,使青蛙乾燥。
  • 端午節又名為「女兒節」
    端午來時,天朗氣清,夜短晝長。端午節有包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插艾蒲、帶香包等傳統習俗,所謂:五月五,過端午划龍舟,敲大鼓你包粽子我跳舞端午節是我大天朝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的節日,據說有14種之多,其中也叫端陽節、重午節、五月節、詩人節,以及今天所說的「女兒節
  • 端午曾被稱作「詩人節」,文人眼中除了划龍舟還有佳人沐浴
    比如——鍾馗睡著的臉在五月初五醒來,大鬼小鬼霎時四散奔逃,有毒的蟲子僵在原地,石榴花噗嗤一聲,直笑得牙齦出血……這是文化作者郭大熟在《俗講》中寫到的端午,十分生動,詩意盎然。關於端午這一節日名稱的由來,其實是從《周易》演化而來,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智慧。
  • 世界上都有哪些國家過端午節
    圖片來自網絡首先,說一下端午節形成的歷史因素和社會因素。最早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為了表達憂國憂民的願望,於這一日投江自盡,以喚醒人們愛國和危機意識。同時期的伍子胥也被這樣紀念。據說早期的吃粽子源於祭祀,人們把飯菜用樹葉或者竹筒包好,投入江河或者作為貢品以敬神靈,後來演化為吃粽子;同時,人們划船尋親訪友,到現在演化成了賽龍舟,當然這種傳說來源眾多,宗旨就是愛生活,敬畏大自然。
  • 民俗專家:端午節文化內涵豐厚,堪稱中國的「詩人節」「體育節」和...
    新華社天津6月23日電(記者周潤健)紀念屈原、龍舟競渡、插艾懸蒲……端午佳節將至。民俗專家表示,歷史悠久的端午節文化內涵豐厚,堪稱中國的「詩人節」「體育節」和「衛生節」。抗日戰爭初期,廣大知識分子為振奮全民族的愛國精神,一致認為,應將端午節定為中國的「詩人節」。後來由於戰爭等原因,「詩人節」紀念活動漸趨式微。「中國本來就是『詩歌的國度』。在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們不妨過一個『詩人節』,向屈原致敬,向詩歌致敬,向傳統文化致敬。」羅澍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