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要是看不到划龍舟,就像過年看不到煙花一樣,總會缺一點過節的氣氛。可是為什麼端午節要賽龍舟?傳說中,當然也與給後人留下三天假期、而不留下「全文背誦」的良心詩人屈原有關。
據南朝時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端午」條記載,賽龍舟一開始是為了救屈原:
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名舟楫以拯之。
看到三閭大夫屈原投水,各族群眾自發劃舟前往救援——出發點是好的,但卻並非賽龍舟的由來。至於龍舟,更是出現於屈原之前。屈原自己的《東君》一詩,就已經有了龍舟字樣:
駕龍舟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
龍舟龍舟,究竟先有龍還是先有舟?據聞一多先生考證,古代中國南方水系眾多,居民常受水災之苦。他們發現能在水陸都任意沉浮、暢遊無阻、神出鬼沒且百無禁忌的動物中,蛇是佼佼者。出於對蛇的敬佩,南方先民不僅將蛇的斑紋塗畫在自己身體上,更形成了圖騰崇拜。當蛇被塗畫在日常出行工具——舟——之上時,蛇舟就出現了;再接著當蛇的形象一代一代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樸素到華麗,增加了馬頭、鹿角、狗爪、魚鱗變成「龍」之後,龍舟就誕生了。
如今古文獻中最早記載龍舟的,是戰國時期的《穆天子傳》:
「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
這裡的天子指的是周穆王,也堪稱中國最早熱衷於旅遊的君王。後來龍的地位不斷升高,成為了皇帝的象徵,所以皇帝所乘坐的御舟便也成了龍舟。但把龍舟造成奢侈品、令後人瞠目結舌的,還要數著名的敗家子隋煬帝。《大業雜記》中記載他的龍舟高達四層,最高一層有正殿和內殿,中間兩層有一百六十間房屋,下一層則是水手。沿著運河兩岸,需要一千八百人來拉著龍舟前進,整個船隊長達「二百餘裡」。
這樣的東西與其說是龍舟,不如說是水上的龍宮。窮奢極欲的君王特供設施,當然是不能用於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駕這樣的龍舟去比賽?怕是還沒有一隻鴨子遊得快。
何況一開始,五月初五划龍舟也不是為了競速。
遠古時期,划龍舟的主要目的是祛病、消災、祭祀和紀念,也不一定只在五月初五才下水。秦漢魏晉之後,龍舟才開始越來越緊密地與端午節聯繫到一起。隨著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逐漸對流,賽龍舟的習俗從長江中下遊地區,慢慢西進北上到長江上遊和華北地帶。
唐代之前,划龍舟的主要儀式是「招魂」,也繼承了古代南方楚越民族的傳統文化,因為《楚辭》裡的《招魂》就是極具地域色彩的篇章。當遠古文化漸漸遠去,更激烈、更刺激、更好看、更喜聞樂見的「鬥舸」就取代了其他一切龍舟方式,成為端午最引人關注的一項活動。這裡的「鬥舸」,其實就是以比賽速度為主的競渡。
競渡的起源更早於龍舟。古代原始社會物質不豐富,南方的水稻種植還遠未普及,居民每天的主要活動就是划著船在江河上覓食碰運氣。突然之間,甲部落的一艘船發現遠處水面上浮著一條大魚,但也幾乎在同一時間,這條大魚也映入了乙部落船隻的眼帘。接下來誰能飽餐一頓誰又飢腸轆轆,就要看誰划船劃得像飛一樣了。
只是唐代的競渡早已不為了搶食物,而是換成了更具象徵性的「奪標」。為了判定先後,組織者在終點設置一個「標」,其既是終點又是優勝者的獎品,奪標者即為冠軍。一開始有魚標、有鴨標還有鐵標,魚標鴨標入水就逃、鐵標入水就沉,要奪標除了划船快之外還要另費一番遊泳功夫。
再後來「標」又變成了一根長竿,上面纏錦掛彩、鮮豔奪目,故稱為「彩標」、「錦標」。如今現代體育常用的「錦標賽」,來源卻正是端午的龍舟奪標。唐朝詩人輩出,所以關於奪標的刻畫也是數不勝數:
「鼓發南湖槎,標爭西驛樓。」張說《嶽州觀競渡》
「齊棹爭渡處,一匹錦標斜。」白居易《和春深》
「建標明取捨,勝負死生求。」元稹《競舟》
除了志在奪標的直道競速之外,賽龍舟的方式還有不少:有不設終點、比試耐力的長途賽,兩隻龍舟在江河中不間斷地彼此追趕,直到一方認輸才能終止比賽;有往返競速賽,龍舟劃到目標後馬上按槳驟停,後橈變前橈立即反向回劃,先到起點者勝出;有不拼速度耐力、專拼整齊美觀的比賽,誰劃得更整齊、更優雅、更協調一致、更舒展大方,誰才是贏家。
傳統龍舟少則十數人,多則近百人。要讓這麼多劃手都步調一致,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古就總結了不少龍舟技巧,比如浙江溫州地區的「鬥龍經」:第一鼓要響,第二槳要齊,第三艄要正,第四纜要緊,第五調頭要快,第六腿貼船沿要緊。
這些技巧,即便在龍舟如今發展成為現代體育競技項目之後,仍然有相當的實用性。而一旦與現代體育接觸,龍舟就必然會面對來自西方文明的類似競技——賽艇。
龍舟和賽艇最簡單的區別,就是龍舟槳手面對前進方向,而賽艇背對前進方向。但關公戰秦瓊,究竟誰更快?
去年9月8日,西安交大賽艇隊和瀋陽市水校的盛京龍舟隊,在瀋陽的渾河上進行了一場較量。比賽開始後賽艇一馬當先,在前100米都保持領先優勢;但之後龍舟的劃手開始發力,逐漸後來居上,並率先衝過終點。
似乎龍舟更快?其實這場比賽的娛樂性多於競技性。首先賽艇只有8名女生,而龍舟有22名男生,在體力上有不小差距;其次要拼絕對速度,賽艇其實是快過龍舟的。
2016年國際龍舟賽,22人龍舟500米冠軍的成績是1分56秒,速度大致是4.31米/秒。而賽艇的最快速度可以達到5.5米/秒以上,兩者的速度差肉眼可見。賽艇之所以更快,一是因為槳的支點固定,船槳可以做得更大更堅實,也使劃程更長;二是因為背向坐姿,可以讓槳手的背部肌肉和部分腿部肌肉都參與到划槳中來;三是賽艇的座位是滑座可以前後移動,能讓槳手使用更多的身體力量而不僅僅是手臂力量。
但更關鍵的,恐怕還是成本——賽艇的參與門檻比龍舟高實在太多了。一條八人標準賽艇的價格超過20萬,光是一條槳就要8000元,再加上後期維護的開銷,看上去普通的划船其實消耗不菲。而龍舟的船體則是價格低廉的玻璃鋼複合材料,船槳也是普通木質,製作工藝和成本遠小於賽艇。只要有合適的水域和足夠的選手,即便農村也能組織起一支像樣的龍舟隊來。
如果僅僅只求快,那麼在西方的賽艇上安一個中國的龍頭,也算一艘現代龍舟——可是又有什麼意義呢?普通龍舟有著比賽艇廣泛得太多的參與度和時代傳承,在賽艇已作為另一項競技項目得以開展的當代中國,實在沒有必要胡亂嫁接。
更重要的是,龍舟有比賽艇久遠得多的歷史人文意蘊。賽艇的歷史只有短短兩三百年,起初只是英國泰晤士河上負責擺渡船工之間的業餘比賽,後來因為在伊頓公學、牛津劍橋這樣的名校學生之間流行開來,才從下裡巴人的運動轉型為陽春白雪的貴族運動,並逐漸走上了競技化道路。
而龍舟的歷史,久遠過賽艇何止十倍?龍舟的起源於遠古先民的日常活動,經過端午節的文化融合,早已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成為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載體之一。在全世界華人眼中,每年的龍舟雖然看似競速,但其意義卻遠遠不止於絕對速度。而龍舟也早已走向了世界,吸引了越來越多金髮碧眼的選手參與。
僅僅以絕對速度來衡量體育精神,實在顯得有些過於狹隘了。同樣是利用自身體能在水中行進,劍魚的時速可達130公裡/小時,是無論龍舟賽艇都遠遠望塵莫及的速度。努力不是為了超越競爭對手,而是超越曾經的自己,這才是真正的體育精神。當龍舟選手奮力划槳,從江河劃向大海、從遠古劃向未來、從農業文明劃向現代文明的時候,沒有人能否認它往日的輝煌,更沒人能視而不見它如今的與時俱進。
作者:C70
編輯: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