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曾被稱作「詩人節」,文人眼中除了划龍舟還有佳人沐浴

2021-02-15 藝綻

又是一年端午將至,除了吃粽子,端午節本身也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

比如——

鍾馗睡著的臉在五月初五醒來,大鬼小鬼霎時四散奔逃,有毒的蟲子僵在原地,石榴花噗嗤一聲,直笑得牙齦出血……

這是文化作者郭大熟在《俗講》中寫到的端午,十分生動,詩意盎然。

關於端午這一節日名稱的由來,其實是從《周易》演化而來,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智慧。端午是夏天最大的節日,由於氣溫升高,各種疾病容易爆發,我們的祖先懂得順應自然的變化,所以門頭掛上鍾馗像,插菖蒲和艾草,抹雄黃酒,驅邪避瘟,免災去病。

在端午節起源的三個傳說中,憂國憂民之於屈原,精忠報國之於伍子胥,孝順父母之於曹娥,正是這些可貴的精神內核,賦予了端午節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就流傳最廣的屈原傳說而言,屈原的那種眾人皆醉我獨醒、寧為理想獻身的古代士大夫人格和風骨,時至今日仍然值得我們繼承。

對了,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等等。這些眾多別稱,有的逐漸為時代所淘汰,如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這個曾經浪漫高雅的節日,在文化功利化的現實社會中,變得少人問津。時值端午節,我們不妨抽空重溫幾首古人詩篇,過一個復古的詩人節吧。

《競渡歌》(節選)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這是唐代詩人張建封描寫端午節天氣宜人、龍舟爭渡的詩句,氣氛相當熱烈。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民間過端午的盛況可見一斑。從張先生的詩句描寫來看,這哥們觀龍舟比賽看得津津有味,心裡發癢,恨不得親自上船搏一把。

《賀新郎·深院榴花吐》    

(宋)劉克莊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緻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糈。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同樣是看龍舟競賽,南宋詞人劉克莊的情緒就有點鬧彆扭了。時值端午節,年近八旬的劉克莊,仕途坎坷,屢遭挫折,胸中有許多牢騷不平之氣。於是乎,老劉看到岸上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帥鍋靚妹,頗有點老大不開心,心裡罵這幫年輕人不知家仇國恨,還在划龍舟取樂子。

詞的下闋,老劉更用嬉笑怒罵的筆調,嘲弄往江中投粽子以饗屈原的民俗,還假設要是屈原醒過來,看到這等情形,非得再氣死一回不可。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南宋偏安一隅,士大夫的內心壓抑,忿忿不平,可以理解。相比之下,北宋時期士大夫的小日子可就過得悠哉悠哉了。

歐陽修這首詞,描寫了過端午的風俗習慣:吃多角粽、飲菖蒲酒、沐蘭浴。然而,主筆卻是寫了一個深閨女子的生活:用五色新絲心有纏裹的粽子,並且由金盤盛著,由侍婢送進,還要泡一個香澡,然後睡了一個香夢,而想不到的是被黃鸝聲喚醒。歐陽老師喜歡模仿閨中美女的口吻填詞,這首詞的布景相當精緻,色彩相當香豔,好像是在偷窺人家的私生活。

《浣溪沙》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其實,北宋士大夫都好這一口,即便是以豪放派著稱的蘇東坡,也有一首描寫女子歡度端午節的小令《浣溪沙·端午》,其中也寫到美女泡澡的場景。

當時老邁的蘇東坡被貶到嶺南,第二天就是端午節,嶺南的天氣非常炎熱,蘇老師的小妾朝雲都微微出了一身輕汗。蘇老師一想朝雲要泡澡,便聯想到明天江水要「流香漲膩」, 洗澡水都要把一江水染香了。蘇老師筆下的香豔濃度,比歐陽修有過之而無不及。

「佳人相見一千年」, 官場上失意,情場上有豔福,蘇老師有這樣一個如花美妾相伴,謫居南荒之地也有安慰了。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跟蘇老師相比,老舍的端午節沒有美女作伴,倒也有好友請客。

老舍先生的這首端午詩寫於抗戰期間。當年在重慶的作家們,囊中羞澀,生活拮据。即使過端午節,風驟雨狂,村童們仍著舊衣裳。當時,吳組緗頂風冒雨,還帶著雨具來老舍寓所相邀吃飯,老舍深受感動。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二句,說明吳組緗出手大方,是個愛整飯局的主兒。以前請老舍吃飯,菜餚豐盛,魚長三尺,但這次老吳也沒銀子了,飯局較為寒酸,只能聞一聞「豆味香」,過一把乾癮。沒銀子的朋友湊一塊,點一盤蠶豆下酒,也算是苦中作樂哈。

古往今來的端午詩文太多,一一列舉太難。

好啦,說到這裡打住吧。

端午節,藝綻君(微信號:bjvariety)祝大家節日快樂!

最後提醒一下,端午五毒昌盛,邪氣太重,節日期間注意飲食衛生,身體康健哦。

節後見~

-END-

評論是一種分享

點讚是一種鼓勵

轉發是一種支持

本期作者:周南焱

本期編輯:李夏至

訂閱號:藝綻 · 微信號:bjvariety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發布或推送的所有內容,除註明來源外,版權均屬北京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機構或個人未經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或發表。違者將由北京日報社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焦點

  • 端午節又稱詩人節,除了屈原還有「主角」
    端午習俗已在我國流傳了2000多年,是日各地粽子飄香、龍舟競賽,洋溢在熱情似火的氣氛之中,不禁有人要問,端午節是怎麼來的?端午節有什麼歷史故事?端午節與那些人物有關係?它有些什麼習俗……除了眾所周知的主角屈原外,還存在多個主角,如伍子胥、曹娥、秋瑾,等等。在民國時期,端午節亦被稱為詩人節。
  • 民俗專家:端午節文化內涵豐厚,堪稱中國的「詩人節」「體育節」和...
    新華社天津6月23日電(記者周潤健)紀念屈原、龍舟競渡、插艾懸蒲……端午佳節將至。民俗專家表示,歷史悠久的端午節文化內涵豐厚,堪稱中國的「詩人節」「體育節」和「衛生節」。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說,關於端午節的來源,影響深遠、廣泛的一種說法是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抗日戰爭初期,廣大知識分子為振奮全民族的愛國精神,一致認為,應將端午節定為中國的「詩人節」。後來由於戰爭等原因,「詩人節」紀念活動漸趨式微。
  • 端午節划龍舟,是要比過去的自己更快
    端午節要是看不到划龍舟,就像過年看不到煙花一樣,總會缺一點過節的氣氛。可是為什麼端午節要賽龍舟?傳說中,當然也與給後人留下三天假期、而不留下「全文背誦」的良心詩人屈原有關。遠古時期,划龍舟的主要目的是祛病、消災、祭祀和紀念,也不一定只在五月初五才下水。秦漢魏晉之後,龍舟才開始越來越緊密地與端午節聯繫到一起。
  • 「端午節福利」除了吃吃吃粽子,肇慶人的端午習俗還有這些……
    多彩肇慶邀你嘗鮮除了吃粽子,肇慶作為一座千年古城,又有什麼特別的端午習俗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肇慶人過端午的那些 「老規矩」!同樣!除了包粽子,這也是端州人過端午的一種習俗。端州區上遊社區居委會的漁民們還會到西江河邊取水回來,用艾葉煮沸後,供全家人擦拭身體或洗澡之用,此舉又叫「洗龍舟水」,寓意避邪和祈求健康平安。
  • 端午節划龍舟,並不只是為了快
    端午節要是看不到划龍舟,就像過年看不到煙花一樣,總會缺一點過節的氣氛。可是為什麼端午節要賽龍舟?傳說中,當然也與給後人留下三天假期、而不留下「全文背誦」的良心詩人屈原有關。遠古時期,划龍舟的主要目的是祛病、消災、祭祀和紀念,也不一定只在五月初五才下水。秦漢魏晉之後,龍舟才開始越來越緊密地與端午節聯繫到一起。
  • 從古至今原來除了我們過端午節,還有這些國家
    而端午文化更是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會在端午節進行慶祝端午的活動。唐朝時王朝國力昌盛,當時的日本為了學習優秀的中華文化,前前後後向唐朝派出了十幾次遣唐使的使團進行中日文化交流。所以日本受古代中國的影響,自古以來就會有過中國節日的傳統。中國唐宋時期,剛好是日本的平安時代,也是日本古代的最後一個歷史時代。
  • 划龍舟、吃粽子,端午節雜談!
    古人常把「五日」寫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寫成「端午」。到了唐代,因為唐玄宗是八月五日出生,為避「五」字諱,由當時的宰相宋璟提議,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因為古時人們又常把「午時」當作「陽辰」,於是,端午又可稱「端陽」。
  • 有關於描寫端午節的5首古詩,你知道幾首?
    說陌生,因為在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端午節究竟應該怎樣過。而在這裡我們先暫時不討論端午節的現代過法與古代過法,我們今天從詩詞欣賞的角度,來看看古代詩人是如何看待端午的。這個是描寫端午划龍舟比賽的場景,熱鬧非凡,是不是感覺就是在你家鄉划龍舟時也是這種場景呢!第三首:浣溪沙·端午宋代:蘇軾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 端午節划龍舟的習俗,原來不是因為屈原,而是源自古人的日常習慣
    其中祭祀龍祖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划龍舟的習俗。古人紀年、月、日、時的時候都會用到天幹地支法,按照幹支紀年法的順序來推算,每年的第五個月是「午月」,所以五月的午日就是「重午」,並且午日又在幹支紀年法中又被稱作「陽辰」,故而端午也被大家稱作「端陽」。而在端午節的那一天蒼龍七宿會運行到正南的中天,就是後來《易經》中描寫的飛龍在天。古人認為在端午這一天的,飛龍在天的天象大吉大利。
  • 端午佳節,詩詞相會,佳人相見一千年
    #端午節#萬歲爺的端午:高大上這是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時節寫的一首詩,我們一起來看看萬歲爺的端午:端午端午習俗:划龍舟減字木蘭花·競渡宋/黃裳紅旗高舉, 飛出深深楊柳渚。文藝青年的端午:見佳人浣溪沙·端午宋/蘇軾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 「端午詩詞展」帶觀眾領略詩詞中的端午節俗與風物
    新華社瀋陽6月25日電(記者趙洪南)由瀋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組織的端午詩詞聯誦於近日在瀋陽玖伍文化城上演,帶觀眾回溫端午節的歷史;「五月榴花照眼明——端午詩詞特展」也於近日在遼寧省圖書館開展,帶觀眾領略詩詞中的端午節俗與風物……近年來,隨著以詩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升溫
  • 今天是端午節,古代這一天除了吃粽子,你還了解哪些文化活動?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也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提到端午節,人們便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公元前278年,強大的大秦帝國軍隊攻破了楚國國都,被貶謫的屈原聽到楚國即將滅亡的消息,心痛不已。屍體找沒找到不得而知,但是在端午節划龍舟的習俗卻一直保留了下來。人們希望通過划龍舟的方式,悼念屈原的忠烈之魂。但是楚國已滅,斯人已去,最終留下點什麼的?到頭來只有那首《離騷》留在人間,流傳千古了。
  • 端午節習俗背後,原來還有這些含義
    今天是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草、點雄黃、佩香囊……端午節很多傳統習俗,不僅富有文化傳承,還與衛生防疫和身體健康相關,因此有人說端午節是我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在這個特殊的端午節,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習俗背後的含義吧!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裝黏米煮熟,色、香、味別具特色。到了春秋時期,逐漸改用菰(茭白)葉包黏米成牛角狀,用於祭拜祖先和神靈,稱「角黍」。
  • 吃粽子、划龍舟都不算什麼,千奇百怪的端午節習俗
    承載著祭祀意義的端午和作為傳統節日的端午,又非常具有中國氣派——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華文化的根脈,不從來都是與祭祀有著最緊密的關聯麼?下面就介紹一些各地的端午節民俗。01 賽龍舟,龍船飯,做香包廣州划龍舟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趁景」,二是「鬥標」。
  • 吸取桂林龍舟翻船事故教訓別禁止端午節划龍舟
    (4月22日《新京報》)划龍舟,不僅是我們中國人過端午節的一種傳統習俗,而且是端午節最重要的儀式活動。近年來,端午節的節日氛圍越來越濃,原因之一就是節日儀式感的失落,划龍舟活動少了,使得端午節完全淪為了吃粽子的節日。
  • 菖蒲與端午節習俗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稱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蒲節、天中節、詩人節、送藥節
  • 【網絡中國節.端午】端午節快樂!
    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 端午節 | 端午節禁忌知多少?除了忌遊泳,還有哪些需要注意?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舊時端午節有用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相傳可以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上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百獸之王的威風闢邪。lan tang mu yu蘭湯沐浴
  • 英文介紹有關端午節的習俗:划龍舟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英文介紹有關端午節的習俗:划龍舟 2012-06-19 17:35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
  • 「臺獨」分子端午划龍舟 你們不是「拒絕中國文化」嗎?
    昨天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大家都是怎麼過的呢?當然是划龍舟啊!在臺灣各地民眾也一樣歡度端午節除了划龍舟包粽子這樣的傳統項目還有立蛋這樣的傳統習俗據聞若在端午節中午能把生雞蛋直立起來,來年便會鴻運當頭。不過,也有眼尖的網友發現,似乎有什麼奇怪的東西闖進了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