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十月下旬,對益陽來講,無疑是緊張、忙碌而又豐收的。
10月26日,體育賽事——第三屆洞庭湖生態文化旅遊暨水上運動節落下帷幕;10月28——30日,湘商齊聚的經濟盛會——2019湖南經濟合作洽談會暨第九屆(全球)湘商大會即將在益陽舉行。而幾乎是與此同時,預示著文化領域新發展的湖南省第二屆大梅山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暨中國安化第六屆梅山文化研討會,於10月28日在益陽安化吹響集結號。
湖南省第二屆大梅山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暨中國安化第六屆梅山文化研討會現場。
今天,觀潮君將聚焦盛會,將何謂梅山文化,它源於何地,影響何人,以及安化為梅山文化的發展做了哪些工作,細細道來。
一種文化,輻射十多省區
中國梅山文化園。
「開梅山,開梅山,梅山萬仞摩星躔。捫蘿鳥道十步九曲折,時有僵木橫崖巔……」在宋代政治家、開梅山功臣章惇的筆下,梅山是峰巒疊嶂的,梅山人民是安居樂業的,梅山地區是如世外桃源一般存在的。
那麼這樣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所在何處?又涵蓋哪些區域呢?
梅山其實是一個古老地域稱謂。
「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其地東接潭,南接邵,其西則辰,其北則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元人脫脫主修的《宋史·梅山蠻傳》中如是記載。梅山地區覆蓋範圍是以古安化、新化兩縣為核心,包括今天的益陽、長沙、婁底、邵陽、湘潭、常德、懷化等部分市縣的地域,大致五萬多平方公裡。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一批專家學者開始對梅山地區展開深入研究,提出梅山文化概念,並對其加以定義。
梅山狩獵神張五郎像。
梅山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是梅山地區及之外號稱梅山人或梅山後裔從古至今產生的文化總和,是以原始的漁獵文化和稻作文化為源頭而形成濃鬱的「兵主」信仰巫儺體系的土著文化。
它有其獨特的史學、民俗學、文學、藝術學、宗教學、哲學,是集古老性、獨立根性、神秘性、半成熟性、堆積性、全階段並存性、融合性和實用性等於一體的特殊文化現象,至今仍集中保存於湖南中部、西南部,包含豐富的人類原始信息,記錄了人類心智發展並成型的過程,是一種古老的、原始的、神秘的地域文化。其輻射至長江流域十多個省區,影響了苗、瑤、漢、侗、畲等十多個兄弟民族,並伴隨海外移民,傳播到東南亞和歐美等地。
梅山文化是中國南方一種古老神秘、形態多樣的民間傳統文化,有豐富的原生態內涵,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座重要文化寶庫。
一個工程,量身定製發展藍圖
安化茶馬古道永錫橋,這裡仍保留著南方最後的馬幫。
「安化是孕育梅山文化的重要地區。一直以來,民間就有自發研究,也有加大對梅山文化挖掘、保護力度的強烈呼聲。恰逢其時,國家提出要堅持『文化自信』,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其火起來。這與安化縣力在打造以茶為基礎,旅為融合,文為內涵,康為延伸的『茶旅文康』新型產業宗旨相得益彰。」安化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黃瑛將安化挖掘梅山文化的初衷娓娓道來。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堅持「四個自信」,將「文化自信」納入其中。
基於國家發展背景和地方產業發展需要,安化縣委縣政府加大了梅山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力度。
2016年,安化縣梅山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和安化縣梅山文化研究所正式成立。2017年,安化縣梅山文化研究會與湖南省梅山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相繼成立。
隨後,梅山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和梅研會通過充分調研,根據安化梅山文化現狀,制定了「挖掘、保護、傳承、利用」的工作方針,規劃了大力發展梅山文化產業的「七個一工程」。
梅山儺戲。(圖片來源:安化縣梅山文化研究會。)
「七個一」包含「一套書」:縱覽梅山千年的《梅山百匠》《梅山飲食》《梅山故事》《梅山醫俗》等《中國梅山文化》系列叢書出版;「一臺戲」:由縣梅研會與雲臺茶旅集團聯手打造,面向遊客、雅俗共賞、富有梅山情韻的大型綜合實景舞臺劇《梅山千古情》;「一桌菜」:挖掘地方傳統飲食文化,打造一桌以「梅王宴」為品牌、綠色健康、獨具風味的梅山原生態美食佳宴;「一個中心」:與秉承「讓野草照樣長,讓野花照樣開,讓野獸照樣來」理念的中國梅山文化生態園聯合打造安化縣梅山文化展示中心;「一個產業」:梅研會組織相關企業立足文旅融合發展,開發了「梅山文脈」「梅王宴酒」「梅山剪紙」等為主打品牌,富有梅山文化底蘊、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創產品,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強勁生命力;「一批成果」:在3至5年之內,通過對梅山文化的強力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形成一系列保護和開發成果;「一批傳承人」:掛牌保護包括梅山排幫號子、梅山土紙、梅山剪紙、梅王宴在內的40個梅山文化傳承項目,培養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如果說梅山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和梅山文化研究所的成立,讓梅山文化正式進入官方視野,那麼,『七個一』工程就是為梅山文化的發展繪製了藍圖,確定了方向。」安化縣文聯主席、縣梅山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李定新說。
一種模式,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格局
梅山排估佬。(圖片來源:安化縣梅山文化研究會。)
對從小生活在梅山地區,浸染梅山文化的李定新而言,梅山文化的保護意義非凡。
「希望大家能樹立大梅山文化情懷,求同存異,展開差異性研究,形成百家爭鳴的氛圍,不斷推廣文化,促進其發展。」李定新說。
他認為,盛會的召開,意味著大家要更多地關注並且傳承保護梅山文化。未來,他將不遺餘力推動梅山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將梅山特色飲食進一步完善、推廣,加快研發梅山文化的文創產品,形成品牌。
「梅山文化研究會是一個專業的學術探討平臺。這次會議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一屆。我們邀請的人中有80%的專家學者,這是一次梅山文化研究者的交流盛會。」 湖南城市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梅山文化研究專家李翔言語間難掩激動。
對於盛會的召開,李翔既緊張又興奮的。他一邊忙著和應邀前來參會的專家學者對接,一邊忙著自己即將在會議上展示的研究成果。
專注梅山文化研究13年,他跑遍了安化的各個角落,在田野山間調查研究,發表相關論文30餘篇,撰寫專著兩部。
李翔希望更多的專業人士能夠堅持文化自信,投入到本土文化研究中。也希望更多的企事業單位參與,為產品注入文化力量,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我們對梅山文化深入研究,一方面,是通過挖掘梅山文化中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傳統精神,鼓勵人們投身於當下的工作中,為『四個安化』建設艱苦奮鬥。另一方面,安化縣委縣政府一直秉承著挖掘、保護、傳承、創新理念,對地方特色文化進行開發利用,通過項目推進,將文化與產業結合,把其變為看得見、摸得著、吃得到、聽得到、感受得到的東西。」對梅山文化的開發利用,黃瑛目標明確。
安化縣不斷通過政府的引導,讓民眾走出文化研究的誤區,也積極鼓勵開展梅山文化研究的學術專家、民間學者,參與其中。同時,安化還秉承大梅山文化保護區的開放態度,推出「益陽、邵陽、婁底三市協同推進大梅山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倡議書」,打破區域壁壘,共同搭建平臺,打造大梅山全域旅遊模式,促進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形成文創資源共享,文創成果互用的局面。
紅網時刻特約作者 觀潮的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