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世界三大公認的普世宗教為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那為何在中華大地流傳生息的道教,沒有成長為世界性宗教呢?道教的符咒法篆的濫觴
1、普世宗教的特質
所謂的普世宗教的形成,它離不開世界帝國的存在,但這個只是必要條件,還不是足夠的條件。按照馬克斯.韋伯在其著作中所提到的那樣,普世宗教都有一個特質,那就是「去巫術化」。
巫術就是產生於萬物有靈的理念中。在泛靈論者看來,人若要與自然的萬物產生關聯,就要學會去抑制靈,否則連狩獵動物這種事都不能夠進行。要與自然發生關聯,人類需要通過贈予靈機來控制自然物,使其純粹化為可以使用的物,譬如通過供牲之類的形式。
巫術就是這樣通過「神強制」的方式同「神」進行著互酬與交換。在這裡也可以是用喪葬之禮等來抑制死靈,並與死者發生互酬交換的關聯。
2、神既是契約
與其說祭祀和祈願是一種「神禮拜」,不如說是讓神服從人的意志。人類通過供牲等巫術手段,換取「神」的護佑。在這裡對神的呼喚並不是祈願,而是咒文。是一種對神的強制,無法提供保護的神就會隨時被拋棄。換句話說,神即是契約,當一個國家、部落、氏族被打敗,那麼他們的神,要麼隨之被拋棄,被新神取代,要麼被勝利者放置到自己的「萬神殿」中。
這個過程就是契約的重新籤訂。從這個視角來看,我們就不會去探究和假設「龍」是否就是真實存在的生物,因為龍圖騰即是華夏各部族的契約合體。
3、道教無法成為普世宗教的緣由
至此,我們基本可以明了為何流傳千古的道教無法像同樣流傳千古的佛教一樣,成長為普世宗教的緣由,就是長期過分的巫術化,而少義理。以致到了近代科學昌明的時代,道教是毫無懸念地沒落了。源於巫術的道教,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教徒過分注重法術符篆的複雜化,少宣通義理,而這一濫觴到宋朝時達到一個頂峰。
雖然在元明清時期,道教經過一些有識之士的整頓和規範,發展了義理,降低了其巫術化色彩。但是那種「符咒法術」的濫觴已經深刻到道教基因中,這也顯示了道教作為一個民族宗教的不成熟,至少是其道教徒的不成熟。當科學時代來臨時,道教徒們才陡然發現「法術」不靈了。因為要想對自然的科學態度成為可能,對巫術化的絕望是其契機。
當然,就算是當今的三大世界宗教,也都殘存著「神強制」,存在著人與神之間的「相互所求」。沒有「香火」的神也就是被遺忘的,就猶如對思念之人的忘卻,意味著思念之人的「消亡」。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不能說「神」消亡了,但也不能說它存在著。
總之,道教在新時代要成長為世界性宗教的可能性已經極低了。道教的義理化要有所大發展,至少需要像當初佛教的中國化過程一樣,宣揚佛法的人才,十年一出,百年聖人。但千年來,道教的人才基本是百年才一出,聖人更是屈指可數,能出一個像張天師那樣整頓教務的人才都已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