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劃定的三個國家級水產種質保護區內常年禁捕禁釣
迎著朝陽,69歲的周長大駕船返航,駛向西京灣畔的大連山漁港,船艙裡,堆著剛剛捕獲的鮮魚。這是周長大在太湖上捕魚的第54個年頭。今天,看上去和往常沒什麼不同。但周長大心裡明白,這或許就是他在太湖上捕魚的最後一網。
明天起,太湖全面退捕。根據8月7日《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公告(第12號)》,為保護太湖水生生物資源、促進水域生態環境有效改善,省農業農村廳決定於2020年10月1日收回太湖漁業生產者捕撈權,撤回捕撈許可,相關證書予以註銷;在太湖水域作業的漁業生產者,應當於2020年10月1日起全部停止捕撈作業;對納入本次撤回捕撈許可的漁業生產者,將依據相關政策依法予以補償;太湖水域捕撈許可撤回後,從事非法捕撈的單位或者個人,由江蘇省太湖漁政監督支隊依法處理。這是去年以來,繼拆除大閘蟹養殖圍網、劃定三個國家級水產種質保護區後,太湖上第三次發生「大事件」。
該公告的對象,是所有在太湖水域從事生產性捕撈的漁民,涉及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以及浙江省湖州市的5372戶漁民。其中,蘇州市範圍內涉及吳江區、吳中區、蘇州高新區和相城區的3671戶漁民。周長大隸屬於蘇州高新區東渚街道渚漁合作社,該合作社的成員包括東渚街道的35戶太湖漁民,共計73人,是這個龐大群體的縮影。今天的最後一網,是周長大們的「謝幕演出」。
江蘇省太湖漁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林坤說,太湖退捕,「退」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傳統的生計型捕撈作業方式。「一戶一船一網這種傳統的捕撈作業方式,追求效益最大化,不管大魚小魚都『照單全收』,而這對物種延續是一個威脅,對漁業資源是一種浪費,也不利於太湖自然生態的修復。」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曾經有一戶漁民一網捕到了大約6萬公斤魚,因為沒有及時賣出去而全部死光,還不得不花了1萬元請人來處理死魚。
吳林坤介紹,接下來,將會對太湖水域進行更科學的規劃,發展增殖型、生態型漁業。「我們考慮引進法人型生產主體,在保護物種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的基礎上,實施分時、分類、限額、配額的捕撈,同時推動太湖水產品深加工,建立現代銷售體系,打造水產品地域金字招牌。當然,在已劃定的三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內,常年禁止生產性捕撈活動和娛樂性垂釣。」吳林坤表示,對於漁民們普遍關心的補償、善後問題,各級政府也按照「以人為本」的宗旨積極推進相關工作。《姑蘇晚報》2020年09月30日 A05版 記者 高巖 高戩 高明
編輯:李俊鋒